文_胡遵遠
張文老紅軍,照片拍攝于2020 年9 月13 日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為我軍后勤事業(yè)默默奉獻終身的老兵、中國兒童慈善30 年感動人物,副軍職離休老紅軍、原總后勤部管理局顧問,洪學智同志夫人張文同志,因多臟器功能衰竭醫(yī)治無效,于2022 年3 月27 日16 時27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 歲?!? 月28日,張文同志治喪辦公室發(fā)布一紙訃告,公布了老紅軍、開國上將洪學智夫人張文逝世的消息。
張文,1919 年6 月出生在四川省通江縣洪口鎮(zhèn)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當時的名字叫張熙澤。1933 年2 月,不到15 歲的張文背著家人參加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6 年6 月1 日,張文與時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的洪學智結為伉儷。張文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感人的英雄故事和豐富的黨史資料。
1939 年,張文和洪學智的長女在延安蟠龍出世。洪學智給她取名“醒華”,意思很明確:中華民族,覺醒吧!
不久,張文抱著女兒,隨洪學智所在的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前往華北地區(qū)開辦抗大分校。轉移途中,必須穿越日軍封鎖線,帶著孩子行軍非常不方便,時任抗大校長的羅瑞卿以及洪學智都多次給張文做工作,勸她把女兒送給老百姓??墒牵粋€母親怎么舍得扔下自己的親骨肉呢?洪學智見張文態(tài)度堅決,也不好再說什么。
穿越日軍的封鎖線前,羅瑞卿動員所有帶孩子的女同志要絕對保證孩子不哭不鬧,不暴露目標。離封鎖線越近,張文的心繃得越緊,她背著女兒,幾乎是一溜小跑地跟隨部隊急行軍。
突然,奔跑中的張文被一塊石頭絆了一個趔趄,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張文緊張地一邊哄著女兒一邊向前跑。正在指揮部隊前進的洪學智聽到孩子的哭聲后找到張文,嚴肅地說:“把孩子留下吧!”張文一愣,繼而著急地對丈夫說:“你……你怎么忍心?”
洪學智沒有吭聲,只是用嚴厲的目光盯著張文。最終,張文還是含著淚,慢慢地把背上的女兒解下,交給了洪學智。
她緊緊地跟在洪學智的身后,找到附近一戶農(nóng)家,把女兒連同5塊銀元一起交給了老鄉(xiāng),并告訴老鄉(xiāng):“我們是八路軍,不能照顧孩子了,如果我們在戰(zhàn)爭中犧牲了,那你們就把孩子當成親生女兒吧!”說完,洪學智拉著張文跑回了部隊。但是,張文努力地記住女兒身上的特征,細細地辨認周圍的地貌地形,并問清了地名:東西房山。
第二天清晨,部隊順利地穿過日軍封鎖線。休息時,張文忽然發(fā)現(xiàn),女兒的一塊尿布還搭在丈夫的馬背上,睹物傷情,她不禁哭了起來。一個外號叫“馬克思”的老紅軍給張文做思想工作:“別難過了,以后全國解放了,再回來找孩子吧?!?/p>
正如“馬克思”所言,直到全國解放后,這個離散了多年的女兒才回到張文的身邊。
離休后,一直關注老區(qū)建設的張文,將視線投向了貧困學子。1982 年,特別關心下一代成長事業(yè)的張文被聘為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理事。1995 年1 月,她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文中提到一位來自革命老區(qū)的北京大學學生品學兼優(yōu),但生活特別困難。當時,張文心里很難過,繼而萌發(fā)了資助特困大學生的想法。
張文、洪學智和孩子們在一起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張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響應。大家當場分工,決定由在京的六個子女一人負責一個。
很快,北大給張文送來了來自湖北、四川、山東等革命老區(qū)的八名特困生的資料,供她挑選。洪學智看了這八名特困生的情況介紹后,說:我看這八名同學都應該資助。于是,張文和洪學智一人資助一名,孩子們一人資助一名,并商定每人每月資助100 元,一直供到他們大學畢業(yè)。1997 年春節(jié),張文和洪學智還把這八名特困生請到家里來吃飯,鼓勵他們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努力學習,立志成才。
后來,這些大學生有的讀了研究生,有的當了工程師,還有的出國留學深造。但是,不管他們走到哪里,都一直與張文保持聯(lián)系,經(jīng)常來信、來電,問候張文及其家人。
洪學智將軍的家鄉(xiāng)情結非常濃!生前曾先后七次回到安徽省金寨縣,幫助老區(qū)人民辦了很多實事、好事。這些實事、好事都與張文同志的大力支持、積極協(xié)助密不可分。
2006 年11 月20 日,洪學智將軍逝世后,張文和孩子們按照他的遺愿準備把骨灰送回金寨,讓他與老戰(zhàn)友、親人和家鄉(xiāng)人民永遠在一起。2008 年10 月,張文和孩子們親自護送骨灰到金寨,參加家鄉(xiāng)人民為安放洪學智將軍骨灰和紀念碑揭幕所隆重舉行的紀念儀式。
洪學智將軍逝世后,張文和孩子們一起對洪學智一生留下的革命文物進行了清點,經(jīng)過分類整理、登記造冊、裝箱封存,總共有644件。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洪學智人生中一段歷史的見證,背后都有著感人肺腑的故事。
如何處理這一批珍貴的文物資料,家里的孩子們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說應捐給博物館,讓人民群眾都能夠看得到;有的說捐出去之前,應該給每個孩子留下一點作為紀念。張文認為,孩子們希望留下父親的一點遺物作為紀,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她覺得:洪學智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更是國家的,是人民的,他的革命文物也應該屬于國家和人民。把這些文物放在家里,只是家中幾個人看;如果放在博物館里,成千上萬的群眾都能看到,它的教育意義就大了。所以張文決定把洪學智的所有遺物捐給博物館。孩子們認為她講得有理,都支持她的決定。
在決定把洪學智的遺物全部捐給博物館以后,家人又遇到一個“捐給誰”的問題。洪學智戎馬生涯近80 年,他馳騁疆場,身經(jīng)百戰(zhàn),經(jīng)歷豐富。他當過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志愿軍,經(jīng)歷了人民軍隊發(fā)展的所有階段。他走的地方多,換的崗位多,在我軍的軍事、政治、后勤、教育、裝備工作領域都有重要建樹。他兩次出任總后勤部部長、兩授上將軍銜。他逝世以后,川陜革命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丹東抗美援朝戰(zhàn)爭紀念館、沈陽軍區(qū)后勤紀念館等都希望能夠得到洪學智的革命文物,以充實他們的館藏,讓當?shù)氐娜嗣窀玫鼐拺押閷W智。但張文考慮,這些遺物每一件都是洪學智的一段歷史見證,分散了就失去了完整性,應該集中捐贈,讓人民群眾能夠完整地了解洪學智,繼承和發(fā)揚他的革命精神。
于是,她和孩子們經(jīng)過商量,大家一致認為,應該捐贈給金寨革命博物館。他們說,金寨是洪學智的故鄉(xiāng),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走出了59 位開國將軍,洪學智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在大別山的三次武裝起義,其中“立夏節(jié)起義”和“六霍起義”都在金寨。這里誕生了12 支紅軍隊伍,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區(qū)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fā)源地,是名副其實的紅軍搖籃。金寨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10 萬將士為國捐軀,是洪學智終生魂牽夢縈的地方。這里有劉伯承元帥題寫的“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鄧小平同志題寫的“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把洪學智的革命遺物留在金寨,對于研究金寨的革命歷史、發(fā)揚紅軍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金寨縣委、縣政府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專門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中拿出一層作為“洪學智將軍紀念館”。2009 年4 月23 日,張文把洪學智留下的644 件革命文物連同自己的“一顆心”全部捐給了金寨!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仕秀握著張文的手,激動地表示:“我代表68 萬金寨人民感謝張老!我們一定把洪老的這一批珍貴文物保管好、展示好,讓它世世代代傳下去,教育和激勵金寨人民為實現(xiàn)洪老的遺愿而奮斗!”
洪學智紀念館自2009 年5 月正式開館以來,前來參觀瞻仰的觀眾已達幾百萬人次,他們來自全國10 多個省市的幾百個大中城市,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軍隊和地方干部、有學術界和企業(yè)界的精英,還有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普通群眾和廣大學生。他們在參觀瞻仰了洪學智紀念館后,無不為洪學智的卓越功勛和崇高精神所感動,許多觀眾發(fā)表了發(fā)自肺腑的參觀感言。現(xiàn)在,洪學智紀念館不僅是金寨縣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也成了金寨對外展示紅色歷史、宣傳革命老區(qū)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