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慧, 韓立新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2007年,延成海運公司的“金玫瑰”號與金盛船務公司的“金盛”號在山東煙臺海域發(fā)生碰撞,“金玫瑰”號沉沒,并因此發(fā)生燃油泄漏,污染了事故海域。為控制和減輕污染損害,煙臺海事局對溢油事故采取強制清污措施,共產(chǎn)生應急反應費用1 681萬余元。延成海運公司與其互保協(xié)會向煙臺海事局支付了清污應急反應費用200萬元(1)本案審理法官認為船舶碰撞導致燃油泄漏后產(chǎn)生的清污費用屬于限制性債權。。2008年,煙臺海事局向青島海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延成海運公司與其互保協(xié)會向其賠償清污應急反應費用。延成海運公司與其互保協(xié)會立即在青島海事法院設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并在第一次庭審(2011年7月13日)后,依照2011年7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向法院遞交《“金玫瑰”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代位受償申請書》,要求從其設立的基金中代位受償其預先支付的200萬元(2)參見(2008)青海法海事初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
關于船舶所有人、保險人在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之前作出的賠付能否對基金行使代位受償權,案件的審理法官認為《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1款(3)《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1款規(guī)定:“在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以前,船舶所有人、船舶油污損害責任保險人或者財務保證人,已先行賠付油污損害的,可以書面申請從基金中代位受償。代位受償應限于賠付的范圍,并不超過接受賠付的人依法可獲得的賠償數(shù)額?!睂Υ皇軆敊嗟男惺瓜薅?個條件:第一,前提為“在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以前”;第二,主體為“船舶所有人、船舶油污損害責任保險人或者財務保證人”;第三,條件為“已先行賠付油污損害”。本案中的船舶所有人和責任保險人先行賠付了部分油污損害賠款,符合上述規(guī)定中第二個和第三個條件,但沒有滿足第一個條件。根據(jù)《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1條第1款(4)《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1條第1款規(guī)定:“對油船裝載持久性油類造成的油污損害,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油污責任保險人、財務保證人主張責任限制的,應當設立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的規(guī)定,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是對油船裝載持久性油類造成的油污損害所設的基金,而本案為普通的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因此船舶所有人與其責任保險人不能根據(jù)《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1款享有代位受償權。但是,對于船舶所有人與其保險人預先支付的賠款也應當進行處理,故本案采取的做法是,通知船舶所有人與其互保協(xié)會在基金分配中一并處理。[1]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我國《海商法》未賦予責任人及其保險人在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的代位受償權,而且《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規(guī)定的代位受償權僅適用于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所以,在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在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之前先行向債權人作出賠償?shù)那闆r下,該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并不能享有代位受償權。但是,法院認為對這種先行賠付也應當作出處理,故在不違反現(xiàn)行法律的情況下,法院只能通知該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在基金分配中一并處理。實際上,這種“一并處理”就是允許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參與基金的分配,其實質(zhì)與代位受償權并無不同,只是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的責任人或其保險人享有代位受償權,故法官避免了使用代位受償權的表述,而稱其為在基金分配中一并處理。
實際上,在《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出臺之前,就有學者建議在《海商法》中增加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權的有關規(guī)定[2],《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出臺后,由于其在司法實踐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和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實務界也不斷呼吁將《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類推適用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5)參見楊運福律師在第三屆廣州海法論壇的發(fā)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29條類推適用的思考。訪問網(wǎng)址:http://sanyi.pinyinbao.cn/live/tvchat-2144036010?shareuid=227427181&vprid=0&sharetstamp=1606401532031&ver=937e21df1ac1478d9a46b08be8e26de3#/。。為了更好地保護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先行作出賠付的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同時鼓勵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在海難事故發(fā)生后積極向債權人作出賠付,防止損失擴大,減少社會紛爭,筆者也認為,應當賦予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的責任人或其保險人以代位受償權。
根據(jù)《1976年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公約》(以下簡稱《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第12條第2款(6)《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第12條第2款規(guī)定:“如在基金分配之前,責任人或其保險人已就對該基金的索賠付款結案,則他在已付金額范圍內(nèi),應依代位權獲得此受償人根據(jù)本公約所可享有的權利。”、第3款(7)《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第12條第3款規(guī)定:“本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代位權,也可由該款所述者之外的人在其已付賠償金額內(nèi)行使,但僅以所適用的國內(nèi)法允許行使此種代位權為限?!焙汀?992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以下簡稱《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第5條第5款(8)《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第5條第5款規(guī)定:“在分配基金以前,如船舶所有人或其任何雇用人員或代理人,或向其提供保險或其他財務保證的任何人員,由于所述事件而支付污染損害賠償,則上述人員在其支付數(shù)額范圍內(nèi)應以代位獲得受賠償?shù)娜烁鶕?jù)本公約所應享有的權利?!薄⒌?款(9)《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第5條第6款規(guī)定:“本條第5款所規(guī)定的代位行使權利也可由該款所提到的人員以外的對污染損害已支付任何賠償金額的任何人行使,但這種代位行使權利僅以所適用的國內(nèi)法所許可者為限?!标P于代位受償權的規(guī)定,責任限制基金中的代位受償權(10)筆者將《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和《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中的“subrogation”譯為“代位受償權”,而非“代位權”或“代位求償權”,有以下3個原因:第一,雖然公約的中文譯本將“subrogation”僅翻譯為“代位權”,但公約表達了代位受償?shù)囊馑?,如?976年責任限制公約》第12條第2款規(guī)定“……應依代位權獲得此受償人根據(jù)本公約所可享有的權利”;《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第5條第5款規(guī)定“……應以代位獲得受賠償?shù)娜烁鶕?jù)本公約所應享有的權利”。第二,《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明確使用“代位受償”這一概念,其第29條規(guī)定“……可以書面申請從基金中代位受償。代位受償應限于賠付的范圍……”。第三,《〈關于審理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理解與適用》一文中將《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規(guī)定的“從基金中代位受償”的權利稱為“代位受償權”,同時指出“油污索賠代位受償權不同于一般民法、保險法意義上的代位求償權,實際上屬于一種取回權”,即責任人從自己設立的基金中受償自己先行作出的賠付,而并非向第三人求償。參見劉壽杰、余曉漢的文章《〈關于審理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理解與適用》,載《人民司法》2011年第17期第37頁。可以定義為:海難事故或者油污損害事故發(fā)生后,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或者其他人在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之前,對限制性債權人作出給付后,得代位行使該債權人對于責任限制基金之相應請求權的權利。
從代位受償權的定義不難看出,代位受償權的產(chǎn)生需要具備3個條件。
第一,權利主體為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或者其他人。責任人或其保險人既是海難事故或者油污損害事故的責任主體,又是責任限制的權利主體。也就是說,在發(fā)生海難事故或者油污損害事故之后,責任主體享有責任限制的權利,可以或者應當設立責任限制基金,并且享有責任限制基金中的代位受償權?!?976年責任限制公約》第12條第3款和《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第5條第6款進一步規(guī)定,代位受償權的主體還包括責任人或其保險人以外的人,但是以所適用的國內(nèi)法許可此種代位為限。這兩款規(guī)定是一項創(chuàng)新,旨在適用于嚴格意義上對索賠不承擔責任但仍被強制要求支付款項的人[3],通常指已經(jīng)向受損的貨物或者其他船舶的被保險人作出賠付的保險人[4],或者向受害人作出賠付的主管當局[5]124。將代位受償權的權利主體擴大到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以外的人,有助于防止損失擴大和及時賠付債權人,不少國家在其國內(nèi)立法中都作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例如,英國1995年《商船航運法》第179條第2款規(guī)定:“英國當局對污染損害賠付款項后,應代位取得受害獲賠者根據(jù)本章對基金具有的索賠權利?!盵6]113《挪威海商法》第9章“責任限制”第176條第3款規(guī)定:“如果有人在責任限額分配之前,已經(jīng)全部或部分地進行了賠償,在其支付的范圍內(nèi),他有債權人的權利?!盵6]1190
第二,責任主體(11)此處及下文所稱的“責任主體”包括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或者其他人。對限制性債權人作出給付。代位受償權的本質(zhì)是清償代位,又稱法定債權移轉(zhuǎn)[7]804,即清償人在清償后自動取代原債權人的地位,而無須經(jīng)過原債權人作出債權讓與的意思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僅僅發(fā)生了債之主體的變更[7]703,債的性質(zhì)、內(nèi)容、原因等并不會發(fā)生改變。由于責任限制基金僅用于支付限制性債權,因此,只有責任主體對限制性債權人作出給付、取代了限制性債權人的地位時,才可以從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
第三,責任主體對限制性債權人作出給付的時間為在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之前。這是對責任主體作出給付的時間要求。責任限制基金設立后,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應當從責任限制基金中受償,責任主體沒有義務在責任限制基金之外向債權人作出賠付。[5]123為了鼓勵責任主體在海難事故或者油污損害事故發(fā)生后,積極主動采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及時賠付損害[8],國際公約以及部分國家的國內(nèi)法賦予在基金分配之前向債權人作出賠付的責任主體以代位受償權。這樣既有助于彌補債權人,也保障了責任主體向基金追償?shù)臋嗬?/p>
然而,在特殊情形下,即使責任主體是在基金分配之后作出的賠付,責任主體也享有代位受償權。這種情形是指責任主體確證,他可能在以后被強制要求支付賠償金的全部或者部分,而且如果該筆賠償金在基金分配之前即已付出,他應享有代位受償權(12)理論上看,破產(chǎn)財產(chǎn)最后分配完畢后或者破產(chǎn)程序終結后可供追加分配的破產(chǎn)財產(chǎn),并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破產(chǎn)人為破產(chǎn)無效行為所轉(zhuǎn)讓的財產(chǎn),如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zhuǎn)移的財產(chǎn)等。參照其他國家破產(chǎn)立法,可追加分配的財產(chǎn)包括為涉訴未決債權提存的分配額經(jīng)分配后的剩余部分等。根據(jù)我國《企業(yè)破產(chǎn)法》第123條的規(guī)定,可供追加分配的財產(chǎn)范圍包括對可撤銷行為、無效行為、非正常收入及侵占財產(chǎn)行為的矯正而追回的財產(chǎn);另外還規(guī)定了兜底條款,即應供分配的其他財產(chǎn)。。在這種情形下,法院在進行基金分配的同時,也為該“潛在代位人”保留部分基金,允許該“潛在代位人”在日后實際作出賠付之后,從該部分保留的基金中受償。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一是防止“潛在代位人”在可以行使代位權時,基金已被用盡,使得“潛在代位人”遭受損失;二是避免已經(jīng)確證有權參與基金分配的債權人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直到所有的索賠均確定之后才得以從基金中受償。不少國家的國內(nèi)法作出了此種規(guī)定,例如,《挪威海商法》第9章“責任限制”第179條第4款規(guī)定:“如果有人表示他有可能在此后對某一賠償金額的全部或部分負責,并且在這種情況下,他將獲得債權人要求賠償?shù)臋嗬?,法院應為其保留足夠的?shù)額,以使他能夠行使第3款規(guī)定范圍的請求權?!盵6]1190《俄羅斯聯(lián)邦商船航運法典》第21章“海事索賠的責任限制”第364條第4款規(guī)定:“如果責任人證實,假若賠償金在基金分配之前即已付出,他可能在基金分配之后的某日被強制支付賠償金額的全部或一部分,而根據(jù)本條第3款,該人對此項賠償本可享有代位權,則設立責任限制基金的法院或仲裁庭可以下令暫留一足夠數(shù)額,以使該人能在此較晚日期行使對該基金的索賠?!盵6]1432
如果法院為“潛在代位人”預留了足夠數(shù)額,而在“潛在代位人”實際代位之后,該預留的數(shù)額有剩余,此時便需要考慮剩余基金應當如何處理。筆者認為,應當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基金的數(shù)額大于全部限制性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總額,此時,由于各債權人均得到全部受償,因此應當將剩余的基金返還給設立基金的人。第二種情況,基金的數(shù)額小于全部限制性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總額,此時,各債權人根據(jù)債權比例從基金中僅得到部分受償而非全部受償。由于責任限制基金的作用在于賠付限制性債權人,故當基金還存在剩余時,應當將基金繼續(xù)按比例分配給全部限制性債權人,以使基金盡可能地進行分配,最大程度地保障債權人的利益,而不是將剩余基金返還給設立基金的人。參與剩余基金分配的全部限制性債權人應當包括享有代位受償權的責任主體,也包括剛從預留的基金中獲得賠付的“潛在代位人”。因為為“潛在代位人”預留的數(shù)額是按照預先估計的債權比例計算的數(shù)額,“潛在代位人”從該預留的部分中受償?shù)膬H僅是其已付金額的特定比例,同樣未獲得全部受償,所以也應當參與到剩余基金的分配中。這種做法類似于破產(chǎn)程序中為未決債權提存分配額之后的處理方法。在破產(chǎn)程序中,對于尚未確定的債權(如訴訟或仲裁中的債權),管理人應當將其分配額進行提存,留待債權確定后處理。若最終法院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確認債權不成立或者確認的債權數(shù)額按照破產(chǎn)分配方案規(guī)定的比例計算的分配額低于提存額,那么,對在破產(chǎn)分配時提存的分配額或者分配后剩余的提存額便應當進行追加分配(13)例如,責任限制基金的數(shù)額為5 000 000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全部限制性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總額為10 000 000 SDR,其中一位限制性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額為100 000 SDR,責任主體在基金分配之前先行賠付該限制性債權人50 000 SDR。責任主體僅能主張從基金中受償50 000 SDR,經(jīng)過責任限制,責任主體實際僅能受償25 000 SDR。責任主體在責任限制基金之外自己另行承擔了25 000 SDR。[9],以最大程度保障破產(chǎn)債權人的利益。[10]
國際公約及各國立法對代位受償權的行使范圍均規(guī)定為“責任主體在‘已付金額范圍內(nèi)’得代位從基金中受償”。對此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作出先行賠付的責任主體向基金提出代位受償申請的數(shù)額限于他賠付的數(shù)額,基于此,由于責任限制的約束,責任主體實際從基金中受償?shù)臄?shù)額為其已付金額的特定比例。也就是說,責任主體在責任限制基金之外需要另行承擔一部分費用v。另一種觀點認為:上述做法會導致債權人最終獲得的賠付大于其應當獲得的賠付,而代價便是責任主體在責任限制基金之外需要另行承擔部分費用,這不應當是立法的本意,應當理解為責任主體向基金提出代位受償申請的數(shù)額為先行獲得賠付的債權人的債權總額,但是其實際受償?shù)臄?shù)額不得超過其先行支付的數(shù)額①。[5]123
① 例如,責任限制基金的數(shù)額為5 000 000 SDR,全部限制性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總額為10 000 000 SDR,其中一位限制性債權人的限制性債權額為100 000 SDR。如果責任主體沒有先行作出賠付,該債權人以全部債權額100 000 SDR向基金主張受償,其能夠獲得50 000 SDR的賠償。在責任主體先行向該債權人賠付了40 000 SDR的情況下,如果僅允許責任主體以40 000 SDR向基金申請代位受償,那么責任主體僅能從基金中代位受償20 000 SDR,而獲得先行賠付的債權人還可以繼續(xù)向基金主張受償剩余的60 000 SDR,經(jīng)過責任限制,基金將賠付其30 000 SDR,債權人最終一共獲得賠付70 000 SDR,超過其本應從基金中受償?shù)臄?shù)額50 000 SDR。這樣的結果是不公平的。如果允許責任主體以獲得先行賠付的債權人的債權總額主張從基金中受償而實際受償數(shù)額限于其已付金額,那么結果是,責任主體以100 000 SDR主張從基金中受償,經(jīng)過責任限制,基金應給付50 000 SDR,但由于責任主體已付金額為40 000 SDR,故責任主體僅能從基金中受償40 000 SDR,剩余10 000 SDR應由先行獲得40 000 SDR賠付的債權人受償,這樣一來,債權人最終獲得的賠付為50 000 SDR,與其直接以全部債權額主張從基金中受償時獲得的賠付相同。
② The “Giacinto Motta”[1977]2 Lloyd’s Rep.221。
③ 《海商法》第254條第2款規(guī)定:“保險人從第三人取得的賠償,超過其支付的保險賠償?shù)?,超過部分應當退還給被保險人?!?/p>
④ 《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規(guī)定:“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時,被保險人未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p>
⑤ 《保險法解釋(二)》第16條第1款規(guī)定:“保險人應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保險代位求償權?!?/p>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第一,按照第一種觀點的理解,會使得作出先行賠付的責任主體在責任限制基金之外另行承擔一部分費用,這會降低責任主體先行賠付的積極性,不能起到鼓勵責任主體及時作出賠付、防止損失擴大、減少社會紛爭的作用,違反代位受償權的立法目的。第二,在責任主體先行賠付的數(shù)額超過債權人對基金享有的債權時,若允許責任主體以其已付金額向基金主張受償,那么基金對責任主體的給付必將影響其他債權人的利益②。允許責任主體以獲得賠付的債權人的全部債權額主張從基金中受償則不會出現(xiàn)影響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問題,而且符合法定債權移轉(zhuǎn)的法理基礎。第三,性質(zhì)同為法定債權移轉(zhuǎn)的保險人代位求償權[11]允許保險人請求第三人賠償?shù)臄?shù)額超過其實際給付,只是超過的部分應當退還給被保險人③。[12]55代位受償權也應作同樣的理解。因此,應當允許責任主體以獲得賠付的原債權人的全部債權額向基金主張受償,但實際受償?shù)臄?shù)額限于其先行賠付的數(shù)額,超過的部分應由獲得部分賠付的原債權人受償。
在提及代位受償權的行使名義時,無疑會考慮到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行使名義問題。在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出臺之前,我國《海商法》和《保險法》均沒有明確保險人應以誰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3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以保險人自己的名義行使,依據(jù)是法定債權移轉(zhuǎn)理論;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以被保險人的名義行使,這是因為債權是特定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保險人與第三人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所以保險人不能就特定的債向債務人主張權利;第三種觀點認為保險人可以選擇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或者以被保險人的名義行使,這是因為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或者被保險人的名義向第三人求償?shù)哪康氖且恢碌?,賦予保險人選擇權有利于保險人代位求償。[13]《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采納了第一種觀點,在第94條首次規(guī)定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提起訴訟④。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保險法解釋(二)》)第16條第1款⑤也作了相同的規(guī)定。筆者贊同這種規(guī)定,因為根據(jù)法定債權移轉(zhuǎn)理論,保險人在賠付被保險人之后,被保險人對于第三人享有的債權自動地、相應地移轉(zhuǎn)給保險人,保險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對第三人提起訴訟。而且,用轉(zhuǎn)讓人的名義起訴最初只是一種巧妙而又無奈的法律手段,目的是實現(xiàn)債權實際轉(zhuǎn)讓而又不違背債權是連接債權人與債務人的法鎖,變更其任何一端都必然使債的關系失去同一性的民法原理。如今,大陸法系各國已完全承認債權可以自由轉(zhuǎn)讓,在這樣的背景下,還主張用轉(zhuǎn)讓人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無疑是不正確的。[12]57盡管英國仍然堅持保險人應當以被保險人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但是應當注意到,英國的代位制度也是對大陸法系代位制度的繼受,只是由于英國一貫奉行嚴格的“相對性”原則,所以其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同時配有相當完整與繁雜的規(guī)則予以支持。[12]57-58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在沒有像英國法下完善的配套規(guī)則支持以轉(zhuǎn)讓人的名義行使代位權的背景下,我國應當堅持法定債權移轉(zhuǎn)的理論,允許責任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受償權。
目前,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有時還會受到質(zhì)疑,主要是因為在被保險人的訴訟程序中,代位求償權的實現(xiàn)存在障礙,這是因為一旦被保險人在對第三人的訴訟過程中取得了保險賠償金,被保險人就喪失了繼續(xù)訴訟的法律依據(jù),而保險人由于必須以自己的名義重新對第三人提起訴訟,無法自然地介入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訴訟以取代被保險人的原告地位,從而也無法承受被保險人原有的訴訟權利和優(yōu)勢。[12]56但是,在責任主體行使代位受償權的程序中,不存在像普通訴訟中的被告[14],因為責任主體不能自己對自己提起訴訟,所以不涉及責任主體介入原債權人對基金的訴訟的問題,故這個在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不會成為責任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受償權的障礙。
代位受償權的本質(zhì)是債權移轉(zhuǎn),即作出賠付的責任主體取代了原債權人的地位,而對責任限制基金享有限制性債權,故代位受償權的訴訟時效取決于原債權人對責任限制基金享有的限制性債權的訴訟時效。有爭議的問題是,代位受償權的訴訟時效應當自何時起算。
目前,中國司法實踐對于清償人代位取得請求權的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自清償人取得代位權之日起算。比如,《保險法解釋(二)》規(guī)定的一般保險代位求償權(14)《保險法解釋(二)》第16條第2款規(guī)定:“根據(jù)保險法第60條第1款的規(guī)定,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訴訟時效期間應自其取得代位求償權之日起算?!?。第二種觀點是按照原債權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起算,即自原債權人取得原債權之日起算。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規(guī)定的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15)《批復》規(guī)定:“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十三章規(guī)定的相關請求權之訴訟時效起算時間確定?!?。[15]
筆者認為,代位受償權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應當按照原債權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確定。理由如下:第一,代位受償權的本質(zhì)為債權移轉(zhuǎn),而債權移轉(zhuǎn)具有同一性[16],債權移轉(zhuǎn)僅僅是債之主體發(fā)生變更,債之內(nèi)容、性質(zhì)、原因等均沒有發(fā)生變化,故債之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也不應發(fā)生變化。第二,時效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維護社會交易秩序,穩(wěn)定社會關系,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17]規(guī)定代位受償權的訴訟時效自原債權人取得原債權之日起算,會使得責任主體在事故發(fā)生后因考慮到訴訟時效已經(jīng)開始計算而及時對債權人作出賠付,從而取得代位受償權并積極行使權利。這種做法不僅能夠促使責任主體及時行使代位受償權,而且能夠鼓勵責任主體積極對債權人作出賠付,防止損失擴大,穩(wěn)定社會關系。第三,在《保險法解釋(二)》出臺之前,世界各國的保險立法均沒有直接對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訴訟時效作出規(guī)定,各國一般都是將原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適用于保險代位,只是在理論依據(jù)和具體規(guī)定上存在一定差異。[18]《批復》關于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與國際上的普遍做法一致。而且,規(guī)定一般保險代位求償權訴訟時效的《保險法解釋(二)》和規(guī)定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訴訟時效的《批復》均屬于司法解釋(1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guī)定》第6條規(guī)定:“司法解釋的形式分為‘解釋’、‘規(guī)定’、‘規(guī)則’、‘批復’和‘決定’五種。”,根據(jù)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作為特別法的《批復》應優(yōu)先于作為一般法的《保險法解釋(二)》?!逗I谭?修改送審稿)》第320條第2款規(guī)定“保險人依照本法第310條規(guī)定的向第三人追償?shù)恼埱髾嗟脑V訟時效期間和起算點,按照被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訴訟時效確定”[19],已采納了《批復》中的觀點,即清償人代位取得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的期間和起算時間按照原債權的訴訟時效和起算時間確定。
代位受償權的行使程序主要包括責任主體提交代位受償申請和海事法院對責任主體的代位受償申請進行審查兩個階段。
第一,責任主體提交代位受償申請。該程序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債權人申請債權登記,旨在主張債權以參與基金的分配。[20]為了不影響基金分配程序的正常推進,應當像對債權登記申請規(guī)定嚴格的期間一樣,對責任主體提交代位受償申請也規(guī)定明確的期間,例如,規(guī)定與債權人申請債權登記的期間相同,即海事法院受理設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的公告發(fā)布后的公告期間。公告期間屆滿不申請的,視為放棄代位受償權。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在基金分配之前已經(jīng)作出賠付而獲得代位受償權的責任主體,還是尚未作出賠付的“潛在代位人”,其提出代位受償申請的期間應當相同,這是因為只有“潛在代位人”在規(guī)定的期間內(nèi)向海事法院提出了代位受償申請,海事法院在之后的程序中才有權為“潛在代位人”保留部分基金,否則,海事法院無權自行決定預留部分基金。責任主體向海事法院申請享有代位受償權的,應當提交書面申請,并提供有關享有代位受償權的證據(jù)。
第二,海事法院對責任主體的代位受償申請進行審查。在責任主體行使代位受償權的程序中,不存在像普通訴訟程序中的被告,而只有其他利害關系人,因此不能完全套用普通訴訟程序。[14]對于申請人提出的代位受償權申請,海事法院也不能像審查債權人的債權登記申請那樣以確權訴訟的方式進行審查,這是因為提起確權訴訟也需要滿足起訴的條件。[21-22]筆者認為,海事法院可以通過書面審查的方式對申請人提供的證據(jù)進行審查,必要時也可以對申請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進行詢問?!队臀蹞p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2款(17)《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3款規(guī)定:“海事法院經(jīng)審查認定申請人代位受償權利成立,應裁定予以確認;申請人主張代位受償?shù)臋嗬狈κ聦嵒蛘叻梢罁?jù)的,裁定駁回其申請。當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定書之日起十日內(nèi)提起上訴?!焙偷?款(18)《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第245條對應的是《海商法》第214條,是關于責任限制基金設立效力的規(guī)定。參照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一審程序,對行使代位受償權的相關程序作了適當變通,這種做法在修改《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時可以借鑒。
通過以上分析,建議對《海商法(修改送審稿)》作如下修改:第一,在《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第245條(19)《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2款規(guī)定:“海事法院受理代位受償申請后,應書面通知所有對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提出主張的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對申請人主張代位受償?shù)臋嗬挟愖h的,應在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書面提出?!敝笤黾?條作為第246條,原第246條及之后的條款序號依次順延。新的第246條的第1款內(nèi)容為:“責任限制基金分配之前,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財務保證人已經(jīng)向請求人作出賠付的,在賠付的數(shù)額內(nèi)代位取得已獲得賠付的請求人所具有的權利。前述賠付由第三人作出的,該第三人在賠付的數(shù)額內(nèi)取得法律規(guī)定的代位受償權。”第2款內(nèi)容為:“責任限制基金分配時,責任人或者其他人證明此后可能被強制要求向請求人作出賠付并由此可依照本條第1款取得代位受償權的,責任限制基金中應當暫時留出足夠的數(shù)額,使其得以從責任限制基金中受償。”第3款內(nèi)容為:“前款規(guī)定的責任人或者其他人的債權依法確定后,其可從責任限制基金中受償?shù)慕痤~低于預留款項的,海事法院應依法將剩余預留款分配給對基金享有請求權的人?;鸱峙浜笥惺S嗫铐椀?,海事法院應將剩余款項返還給設立基金的人?!钡诙?,在《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第319條(20)此處指《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第319條關于共同海損分攤時效的規(guī)定。如按前文建議將《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第246條及之后條款的序號順延,則此處應為第320條。之后增加1條,內(nèi)容為:“船舶所有人等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財務保證人,或者其他人依照本法第246條(21)指按筆者建議新增加的第246條,即關于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權的規(guī)定。、第263條(22)指按筆者建議順延條款序號之后的第263條,即《海商法(修改送審稿)》原第262條關于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權的規(guī)定。規(guī)定要求從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shù)恼埱髾嗟脑V訟時效期間和起算點,按照已獲得賠付的請求人與基金之間法律關系的訴訟時效確定?!绷硗?,為了保持同一部法律中法律用語的統(tǒng)一性,建議將《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第262條(23)指《海商法(修改送審稿)》原第262條關于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權的規(guī)定。中的“代位權”修改為“代位受償權”。
建議對《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作如下修改:第一,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7條(24)《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7條第1款規(guī)定:“對船舶造成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受損害人可以向造成油污損害的船舶所有人提出,也可以直接向承擔船舶所有人油污損害責任的保險人或者提供財務保證的其他人提出。”第2款規(guī)定:“油污損害責任的保險人或者提供財務保證的其他人被起訴的,有權要求造成油污損害的船舶所有人參加訴訟。”第2款之后增加1款作為第3款,增加的內(nèi)容為:“船舶所有人等責任人,或者其保險人、財務保證人,或者其他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受償權?!钡诙?,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119條(25)該條是《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10章“債權登記與受償程序”的最后一個條文。之后增加1條行使代位受償權的程序性規(guī)定,該條第1款的內(nèi)容為:“行使代位受償權應向海事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證明其享有代位受償權的證據(jù)?!钡?款的內(nèi)容為:“海事法院受理代位受償申請后,應書面通知所有對責任限制基金提出主張的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對申請人主張代位受償?shù)臋嗬挟愖h的,應在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書面提出?!钡?款的內(nèi)容為:“海事法院經(jīng)審查認定申請人代位受償權利成立的,應裁定予以確認;申請人主張代位受償權缺乏事實或者法律依據(jù)的,裁定駁回其申請。當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定書之日起十日內(nèi)提起上訴?!?/p>
通過上文討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賦予責任限制基金中責任主體代位受償權,肯定了責任主體在賠付債權人之后向基金追償?shù)臋嗬?,能夠鼓勵責任主體在事故發(fā)生后,積極主動采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及時賠付損害。第二,《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和《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關于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權的規(guī)定在中國司法實踐中起到了積極的效果,《海商法(修改送審稿)》中關于油污損害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償權的規(guī)定,既是對已有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的肯定,也是對相關內(nèi)容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內(nèi)地不適用《1976年責任限制公約》,《海商法》對該公約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中代位受償權規(guī)定又無采納,不僅不利于責任主體在發(fā)生海難事故和燃油污染事故后積極進行賠付,而且對已經(jīng)實際作出賠付的責任主體保護不利,還使得我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的立法不夠完善、司法存在難題。第三,通過對代位受償權的產(chǎn)生條件、行使范圍、行使名義、訴訟時效、行使程序進行全面分析,建議在修改《海商法》時賦予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中的責任主體以代位受償權,并在修改《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時對代位受償權的行使名義進行規(guī)定,參照《油污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9條第2款和第3款增加行使代位受償權的程序性規(guī)定,從而更加合理、有效地解決一般海事糾紛和燃油污染損害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