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穗冰(廣東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副教授)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以下簡稱《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斗稍ā穼Ψ稍驹刚咦髁肆信e,即“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可以組織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yè)學生作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為了呼應該法第17條“法律援助志愿者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規(guī)定”的要求,司法部、中央文明辦印發(fā)了《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辦法》。根據《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辦法》第3條規(guī)定,法律援助志愿者是指根據法律援助機構等單位安排,運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無償提供法律援助及相關服務的公民。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法律援助志愿者主體之一的大學生,通過對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價值和提升對策的研究,探討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路徑,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夯實理論基礎。
當前,我國法律援助案件辦理主體是社會律師,以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總數(shù)全國第一位的廣東省為例,全省88.11%的法律援助案件為社會律師承辦。①《廣東省法律援助工作數(shù)據及法律援助案件分析報告(2018-2020年)》,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573091.html.根據筆者在廣東省律師協(xié)會調研的情況,截至2022年6月30日,廣東省律師總數(shù)為65244人(不含合伙聯(lián)營境外律師、港澳派駐律師),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兼職律師為818人,約占總數(shù)的1.25%??傮w來講,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辦案數(shù)量比較少。
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辦案少有客觀原因。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所屬組織為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辯護人除律師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jiān)護人、親友外,可以是“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不在其列;《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訴訟代理人可以是“當事人所在社區(qū)、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按照這一規(guī)定,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必須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為社會團體,才有資格推薦訴訟代理人。現(xiàn)實中,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注冊可能增加高等院校管理的難度,所以絕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并未注冊,只是作為高等院校內設機構運作,機構內的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只能承擔非訴訟服務。
從2017年年底起,隨著國家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值班律師法律幫助工作以及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的推進,全國法律援助案件數(shù)量激增。以廣東省為例,2018~2021年法律援助案件數(shù)量分別為142453宗、240515宗、245551宗和236716宗②數(shù)字分別見:《廣東省法律援助工作數(shù)據及法律援助案件分析報告(2018-2020年)》,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573091.html;《廣東省法律援助工作情況報告(2021年度)》,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929882.html.,四年增長約66.17%。法律援助亟須補充訴訟服務力量。與此同時,弱勢群體對非訴訟服務的需求也很強烈。2021年,廣東在法律咨詢、法律幫助、代理、刑事辯護、代書五種主要法律援助方式中,法律咨詢占92.32%。③《廣東省法律援助工作情況報告(2021年度)》,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929882.html.即使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未注冊為社會團體,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旨在實現(xiàn)弱勢群體的發(fā)展權?!斗稍ā返?條規(guī)定,法律援助“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痹谡袚稍饕熑蔚那疤嵯?,作為社會參與力量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需要實現(xiàn)高質量的發(fā)展,與政府共同推動法律援助事業(yè)的進步,以更好地滿足弱勢群體對法治、公平、正義的需要。
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fā)展,要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fā)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y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60頁。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入新時代,人民對法治、公平、正義等美好生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僅僅由政府提供法律援助,難以充分滿足弱勢群體對法治、公平、正義的要求,有法學專業(yè)知識的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成為補齊群眾法律需要的生力軍。
同時,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特別強調協(xié)商、調解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運用。20世紀60年代,浙江諸暨楓橋干部群眾創(chuàng)造了充分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自己事情的“楓橋經驗”,通過協(xié)商和調解就地化解矛盾,實現(xiàn)矛盾不上交。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繼承和發(fā)展,以非訴訟服務為主,著眼于提升弱勢群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事關自身利益的矛盾糾紛的能力,既能滿足弱勢群體就地化解矛盾的現(xiàn)實需要,又能兼顧中國老百姓息訟的傳統(tǒng),還能提升弱勢群體的法治思維和法治素養(yǎng),最終有利于實現(xiàn)“案結事了人和”的目標。
對大學生而言,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有助于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既表現(xiàn)為在國家危難時為人民利益挺身而出,也表現(xiàn)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為人民服務。當代大學生已經在抗疫中展示了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勇氣,必將擔當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重任。但是,大學生一旦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就容易滋生精致利己主義思想。與精致利己主義者的“占有”相反,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強調的是“奉獻”。大學生志愿者幫助的是弱勢群體,既不能從中取得報酬,也不能指望將來獲得對等幫助,是真正的為他人著想;大學生志愿者不僅要完成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還要教會受助者處理今后類似的法律問題,是大學生從享受“人人為我”照料到實施“我為人人”行為的轉折點,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xiàn)。從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務能夠強化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堅定大學生“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2021年6月,《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正式頒布?!鞍宋濉逼辗ㄒ?guī)劃在“七五”普法規(guī)劃“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基礎上,提出了“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的要求,拓展了普法主體,壓實了普法責任。由此,大學生在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同時開展普法教育,不僅是一種義舉,更是一種責任。通過普法,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能夠推動全民守法。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幫助弱勢群體從認知權利到行使權利,從而推進全民守法。有效的傳播應當使受眾成為傳播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無關痛癢的看客。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是一種互動傳播:一方面,法律知識來源于受助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受助人有獲取知識的愿望;另一方面,法律知識不是一股腦兒塞給受助人的,而是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與受助人針對案情不斷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形成的,受助人容易掌握;加上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與受助人身份平等,受助人容易感受到對方的善意,心理上更接受他們傳播的法律知識。知法是為了用法,受助人親身經歷了依法維權的過程,以后自己或親友遇到同類法律問題,也容易激發(fā)原有的認知,采取類似的行動。這樣,受助人就完成了從不知法到知法、從知法到用法的兩次飛躍。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幫助弱勢群體樹立法治思維,從而推進全民守法。權利與義務本就是一對統(tǒng)一體。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幫助弱勢群體依法維權的同時,也會提醒其履行法定義務——如真實陳述案情、遵守雙方約定等,這是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弱勢群體在權利受侵害的同時也可能存在侵權問題。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任務便是與受助人一起對糾紛剝繭抽絲,厘清其中的法律關系,評判雙方的對錯,為雙方協(xié)商、調解或訴訟做好鋪墊。受助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領悟了法律“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對弱勢群體來說,法律知識多一點少一點也許差別不大,普法的真正意義在于幫助他們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這是法治思維的基礎。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促進社會從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發(fā)展,推動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坝蟹梢?、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形式法治的概括。形式法治是工具理性的表現(xiàn)。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卻是出于價值理性的考慮。在依法解決矛盾糾紛之外,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還關注弱勢群體對法律的認可、當事人法律共識的達成、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以及法律的正義關懷等元素,是有溫度的法治,有助于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標,必將推動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進程。
“堅持建設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工作隊伍”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中,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既能增長專業(yè)能力,也能增長道德能力,有利于德才兼?zhèn)涞姆ㄖ稳瞬琶摲f而出。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專業(yè)能力。法學類專業(yè)近年因就業(yè)率走低被視為“紅牌專業(yè)”?!?021年中國本科生就業(yè)報告》顯示,法學類學生畢業(yè)半年后就業(yè)率為83.6%,在各專業(yè)中位居末流。法學類專業(yè)就業(yè)率走低并非因為需求不足,恰恰相反,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逐步推進,人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對法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法學類專業(yè)就業(yè)率走低是供需雙方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即法學類專業(yè)沒能提供社會需要的法治人才,法學類專業(yè)要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人的認識從哪里來?只能從實踐中來,并且遵循“實踐—認識—實踐”的規(guī)律。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大學生一般是先有“認識”——學習各類法律條文,再開始“實踐”——主要是案例分析或模擬法庭等模擬實踐。模擬實踐不是真正的實踐,也很難產生真正的認識,導致不少畢業(yè)生面對真實的案件不懂得如何調查取證,也不懂得如何與對方當事人溝通。
習近平總書記對“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提出了“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6頁。的要求。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了深入實際、了解實際的機會,在服務中促進了學生專業(yè)技能和社會經驗的學習,可謂助人與育人并舉。比如西北政法大學法律服務中心, 30多年來不僅為15萬名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幫助數(shù)百名監(jiān)外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中心代理的“麻旦旦案”還被中國法學會行政法研究會評為“推動中國法治進程的十大行政訴訟典型案例”。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道德能力。道德不僅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力,推動道德從知到行需要道德能力建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絕大多數(shù)法學類專業(yè)的大學生注重法學能力與道德能力的雙向提升。法律援助志愿服務能夠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這個認知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而是在服務的過程中得來的。因為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大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貧弱者,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體會他們生活的艱苦;大學生需要與他們一起去多個部門調查取證,切身感受弱勢群體維權的艱辛;大學生也能體察自己的幫助對弱勢群體人生的點滴改變。這些都是大學生無法從書本上獲得的體驗,有助于加深大學生的道德認知。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能夠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盡管大學生為弱勢群體無償提供法律服務,但法律服務本身是有成本的,比如法律援助機構的辦公費用、大學生的交通費等,這些經費由高等院校負擔。司法機關對弱勢群體減免各種費用,相關的社區(qū)和社會團體也為弱勢群體提供支持。全社會都在援助弱勢群體,這種團結濟困的場景最容易激發(fā)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弱勢群體在大學生的幫助下化解了糾紛、提升了維權能力,將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大學生的真誠感激,大學生則體會到受人尊重和事業(yè)成功的快樂,“助人為樂”的積極道德情感油然而生。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能夠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意志。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不同于慈善捐款類瞬間的善舉,它是一項需要持續(xù)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弱勢群體多數(shù)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過程漫長而艱辛。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面臨多重沖突——法律實踐與學業(yè)考試的沖突、無償助人與兼職取酬的沖突、工作與娛樂的沖突等,但也正是這些沖突磨礪了大學生的意志,不斷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雹蕖读暯秸勚螄碚返谌?,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7頁。2021年,120名大學生主動參加司法部、共青團中央發(fā)起的“1+1”法律援助公益活動,與131名社會律師一起赴中西部131個律師資源匱乏縣(區(qū))開展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在這些自愿到最艱苦的地方長時間從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曾在校內擔任法律援助志愿者。
《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辦法》第24條提出了“探索將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納入學生實習、實訓和實踐課程”的要求,大大方便了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實施。以此為契機,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發(fā)展質量,增進社會效益。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內容、管理、評估、激勵四個方面展開。其中管理包括評估與激勵,但鑒于管理主要在高等院校內部進行,而評估與激勵均涉及內外部因素,以下分別單獨探討。
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以非訴訟服務為主,包括法律咨詢、法律培訓和普法服務三大內容。
法律咨詢實際上包含法律宣傳。大學生在法律咨詢中不僅要運用專業(yè)知識解答受助人提出的問題,更要有意識地傳播法律知識,如教會受助人分辨糾紛中的法律關系,幫助受助人查詢相關法律依據,引導受助人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由于法律咨詢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中比重最大,高等院校要培養(yǎng)學生解答法律問題、以案釋法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效能。
法律培訓可以是直接培訓或間接培訓。直接培訓是大學生通過講座、情景劇等方式,直接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包括如何查找法律、如何撰寫起訴書、如何申請強制執(zhí)行等;間接培訓是大學生定期培訓社會組織的法律工作者,使他們更好地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宣傳和維權幫助。
除此之外,大學生還可以針對所在社區(qū)的需要,對弱勢群體開展靈活多樣的普法服務。比如根據社區(qū)農民工數(shù)量眾多的情況,引導他們成立網絡社群,幫助他們依法開展工資集體協(xié)商;根據社區(qū)矯正人員的不同類型,分門別類對他們進行普法教育,幫助他們再社會化;根據社區(qū)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指導老人登錄網站尋求法律幫助,為他們彌合信息鴻溝等。普法服務并不局限于某幾項內容,只要是弱勢群體所需而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又能夠提供的,都是適宜的。有效響應需求、靈活創(chuàng)新供給,體現(xiàn)了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
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雖然是無償服務,但無償并不意味著低水準。為了更好地為弱勢群體服務,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制定服務標準,從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報名資格、選拔方式、服務紀律、崗位培訓,到項目確立、服務內容、服務途徑、過程指導、效果評估、反饋意見、獎懲措施等,都有與法律援助國際標準接軌且有中國特色的規(guī)范指引,以提升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質量,并保證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可持續(xù)進行。
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先行了一步,在殘障人士法律援助標準、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法律援助標準、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標準三個領域開展研究,形成了《法律援助示范標準研究報告》等12項標準,⑦耿高新:《薪火相繼,初心不改,與愛同行——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研究成果發(fā)布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活動成功舉行》,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4062。為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標準化提供了參照。法治化、正規(guī)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體現(xiàn)了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
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既能提升受助人的維權能力,也能促進施助人大學生德法兼修,因此服務評估是雙向評估,即助人評估與育人評估。精準評估為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作鋪墊。
對于助人評估,不能僅記錄受助人的數(shù)量,也不能只看受助人的滿意度。因為受助人的數(shù)量不等于服務質量。同時,受助人并非法律專業(yè)人士,對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效果缺乏專業(yè)評判力,加上性格各異、對受助的感受不同,所以受助人的滿意度也不等于服務質量。對服務質量應當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結合,既評估法律援助志愿者傳播法律知識、維權技能的情況,又評估受助人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提升情況,還評估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力——綜合社區(qū)評價、社會組織評價、媒體報道等,才能較為準確地體現(xiàn)服務質量。為保障評估的準確性,評估結果應當公開,便于公眾監(jiān)督。
對于育人評估,可以把法育評估與德育評估結合起來。法育評估可以考察大學生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過程中留下的筆錄、法律文書和個人總結等材料,并輔以律師實務技能考核;德育評估可以考察大學生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過程中的考勤記錄、日常表現(xiàn)、心得體會,以及受助人、其他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社區(qū)和社會組織的反饋。法育評估與德育評估相結合充分體現(xiàn)了法治人才“德才兼?zhèn)洹钡奶攸c。
《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辦法》第五章對“激勵保障”做出了專門規(guī)定,可以據此對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提供物質激勵、人身保障、政策優(yōu)惠和表彰獎勵。各種激勵保障措施為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物質激勵本身不是服務目的,但適當?shù)奈镔|激勵可以體現(xiàn)社會對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肯定,同時也可以體現(xiàn)大學生專業(yè)能力增長的經濟價值。物質激勵對貧困大學生而言更為重要,可以補償大學生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務中產生的誤餐費等難以報銷的開支,減少助人給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帶來的困擾。
人身保障主要是高等院校為長期(一年以上)或有一定危險性(如社區(qū)矯正)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務行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解除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后顧之憂。
政策優(yōu)惠由多個主體提供。高等院校可以設立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研究課題,鼓勵大學生在??l(fā)表論文,使大學生的助人能力與學業(yè)能力同步增長;可以對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公益學分認定、專業(yè)技能培訓、操行評定、就業(yè)推薦等方面予以優(yōu)待;可以在招錄法學類專業(yè)研究生時,對法律援助志愿者優(yōu)先錄取。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可以在同等條件下給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更好的就業(yè)機會。文化體育場館、風景名勝區(qū)可以對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免費或者優(yōu)惠開放。
表彰獎勵是一種精神激勵。高等院??梢詫Υ髮W生法律援助志愿者進行口頭表揚、通報表揚、頒發(fā)證書、授予榮譽稱號,也可以根據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時長,對大學生進行1至5星級志愿者認證,并對不同級別的志愿者賦予不同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