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 鑫
1937年7 月7 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奮起抗擊,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長城。“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始,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就坐落在事變的爆發(fā)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
1937年7 月7 日,駐扎在盧溝橋附近的日本軍隊以演習時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盧溝橋東側的宛平城搜查。
這樣的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早有準備的日軍包圍了宛平城,向中國守軍發(fā)起進攻,并炮轟了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它是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的標志。
七七事變拉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zhàn)的警報,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百年的中華民族。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共產黨兩次發(fā)表宣言,呼吁:“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人民放棄任何妥協(xié),立即進行抗戰(zhàn)。
1987 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在宛平城內建成開館。館內用珍貴詳實的歷史文物、照片及視頻資料,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抗戰(zhàn)的光輝歷史,闡釋著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
楊云峰使用過的大刀
左邊照片中這把大刀的主人名叫楊云峰(1907—2004),楊云峰曾是七七事變中打響抗戰(zhàn)第一槍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一員。這把大刀現(xiàn)在收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成為記錄二十九軍浴血抗戰(zhàn)的歷史實證。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成立后長期駐扎在中國西北地區(qū),裝備較差,但官兵大多有武術基礎,日常訓練比較重視肉搏戰(zhàn)術。結合這些特點,軍長宋哲元提出了建立大刀隊的設想,自造大刀,全軍習武。負責訓練的副軍長佟麟閣,親自到北平(今北京市)聘請武術名家李堯臣擔任武術教官。李堯臣被二十九軍抗日救國的精神深深感動,欣然前往。他結合自己的拿手技藝,為二十九軍創(chuàng)編了一套“無極刀法”。這種刀法讓刀既可以劈,又可當劍刺。雖然套路簡單易學,但實戰(zhàn)起來威力強大。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二十九軍官兵奮起反擊。據當年7 月12 日《世界日報》報道:“日軍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隊迎頭痛擊……被斬首者占三分之一?!比哲妭鰬K重,二十九軍大獲全勝。
二十九軍官兵的捷報和大刀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當時年僅23 歲的作曲家麥新奮筆疾書,編寫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這首威武雄壯的抗日歌曲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唱。而這把追隨楊云峰參加了無數(shù)次戰(zhàn)斗的大刀,如今靜靜地躺在展柜中,刀身的鋒芒依舊……
本文選自《博物館里的中國·追尋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