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萊137/周麥16//鄭育麥9987。
特征特性:半冬性。 幼苗半匍匐,分藥力強。 株高83.4 cm,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整齊度好,穗層厚,熟相好。 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半硬質(zhì)、飽滿。 畝穗數(shù)42.6 萬穗,穗粒數(shù)34 粒,千粒重47.1 g。 抗性鑒定:高感紋枯病、 白粉病、 條銹病, 中感赤霉病, 中抗葉銹病。2018-2019 年度、2019-2020 年度2 年度區(qū)試品質(zhì)檢測:籽粒容重800 g/L、823 g/L,蛋白質(zhì)含量12.7%、13.4%,濕面筋含量31.5%、31.1%,穩(wěn)定時間5.9 min、3.3 min,吸水率57%、57%。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18-2019 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604.4 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chǎn)6.7%;2019-2020 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603.4 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chǎn)8.0%;2020-2021 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92.9 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chǎn)7.7%。
栽培技術(shù)要點: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qū))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qū)以外的平原灌區(qū),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qū),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qū),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qū)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適宜播種期為10 月上中旬,畝基本苗14 萬~22 萬。
品種來源:(萊州137/周麥16)F1/AK58。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直立,分蘗成穗率一般。 株高85.0 cm,株型半緊湊,旗葉較寬長、斜挺,穗層厚,莖稈臘粉中等,落黃及熟相中等。 穗長方形,籽粒白色、角質(zhì)、飽滿度較好。2017-2018 年度、2019-2020 年度2 年度區(qū)域試驗產(chǎn)量三要素:畝穗數(shù)35.1 萬穗、39.7 萬穗,穗粒數(shù)34.6 粒、39.6 粒,千粒重44.5 g、46.0 g;抗性鑒定: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中感紋枯??;品質(zhì)分析:籽粒容重802 g/L、815 g/L,粗蛋白(干基)13.82%、13.12%,濕面筋(以14%水分計)31.7%、31.4%,吸水量59.1 mL/100 g、60.2 mL/100 g,穩(wěn)定時間5.1 min、6.0 min,為中筋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17-2018 年度區(qū)域試驗, 平均畝產(chǎn)467.2 kg,比對照濟麥22 增產(chǎn)6.85%;2018-2019 年度續(xù)試, 平均畝產(chǎn)642.4 kg, 比對照濟麥22 增產(chǎn)6.10%;2019-2020 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65.4 kg,比對照濟麥22 增產(chǎn)5.02%。
栽培技術(shù)要點:適合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麥區(qū)推廣種植。 適宜播期為10 月10~25 日,畝基本苗16 萬~18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