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
內容摘要: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是詩歌學習的方法之一,意象是詩人的主觀之意加上外在客觀之象,是賦予了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嘗試分析詩歌中的某種特定意象,以詩人海子的詩歌為例,分析海子詩歌中的死亡意象,由此探尋詩人的詩歌特點和精神氣質。海子這樣一位抒情詩人,詩歌是他一生所愛,對于生命他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有著自己哲學性的思考,倔強的詩人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詩歌理想。海子的情感體驗是較為敏感的,有時是痛苦而寂寞的,有時是超然而灑脫的,他將這些特有的情感轉化為詩歌語言,對于時間、生存和死亡海子都有著較多的思考,思考著生存的價值,生活的意義,透過詩歌當中的死亡意象,走進詩人的詩歌世界,看到一個別樣的海子,舍棄世俗的自我,探尋生命的意義。
關鍵詞:海子 詩歌 意象 海子詩歌
詩歌中的意象是指包含詩人獨特情感的物象,物象是客觀的,而“意”是主觀的,意象就成為了這二者的結合。楊載《詩發(fā)家數(shù)》中提到“詩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外意含蓄,放妙?!比龂鴷r思想家王弼曾為意象說:“為象生于意,即可尋象以觀意”。分析詩歌意象,是學習詩歌的方法之一,以海子的詩歌為例,分析詩人詩歌中的特定意象。
一.從海子的生存背景闡述另類的精神世界
海子是麥地的兒子,是孤獨的王,是詩歌的孩子,海子以詩為生命,他的詩中充滿了“太陽”“麥地”等洋溢著生命激情與活力的意象,也有著“死亡”“尸體”等思考生命價值的意象,這位“麥地之子”曾寫到“我的事業(yè)/就是要成為太陽的一生……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祖國》),也有著“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 就剩這一個,最后一個/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xiāng)村”(《春天,十個海子》),“太陽”和“死亡”是他后期詩歌中較為典型的詩歌意象,本文對海子詩歌中的死亡意象做主要分析。
在好友西川的《懷念》中曾寫到“他曾自認為,關于鄉(xiāng)村,他至少可以寫作十五年,但是他未寫滿十五年便過早的離去了?!焙W訉⒆约河肋h留在了八十年代,留在了自己的詩歌里,15歲成為北京大學法律系新生,熱衷于詩歌創(chuàng)作,年僅25歲的年輕詩人,在他清貧與孤獨之中,以他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留下近200萬字的作品。
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的一個小山村,農村生活成就了他單純質樸的性格特點,也成為他詩歌創(chuàng)作中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北京大學的學習,讓詩人得以走進城市的喧囂,海子是一個天才型的詩人,面對生存、死亡、時間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疑問,敏感的詩人有許多獨特的思考,情感豐沛的詩人從枯燥的法律條文中走向詩歌,也由此開始了他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他曾試圖通過詩歌的方式來探尋,也有著想以詩歌為途徑來拯救世俗的詩歌理想。
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太多的城市建筑隔斷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雖然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但詩人的內心世界卻是孤獨、寂寞與荒涼的。這時唯有真正的詩人才能不計世俗的功利得失,而去思索時間、生存與人類的出路,思考存在,思考死亡。于是天生的詩人海子選擇了詩歌,那是海子經過時間和文化積累所形成的詩歌理想。
當他面臨對生存意義的思索時,詩人感到虛無荒誕,甚至無法解脫,詩人甚至選擇以死亡的方式來獲得重生。詩人去遠方流浪,在他的詩歌里探尋。海子的詩歌是他對時代的反抗,在他豐富的內心深處有著一個更為完美的世界,這是他細膩情感的迸發(fā),即使面對死亡他也是坦然而決絕的。這選擇也許不是走向滅亡,而是走向重生,他選擇以肉體的消逝,換得精神的永恒,這是他對于人生的獨特感悟。生前的海子是個無名的詩人,詩作得不到認可,努力不被承認,情感幾經波折。后來,默默無聞的詩人就這樣離開了,那一刻歡樂與悲傷遠去,只有詩句長留在人間,那所有的迷惑與痛苦,都留在了他的詩歌里,留給我們的則是對詩人的懷念,對生活的價值與意義的更為深層的思考。
二.海子詩歌中的死亡意象
詩評家李震曾經說:“海子不管別人怎么闡釋,他的詩歌確實是詩歌轉折點的標準,中國詩歌的先鋒性不復存在,詩歌神性年代結束?!焙W邮浅鞘械牧骼巳?,是詩歌的追尋者,他有著脆弱敏感的心靈,孤獨寂寞的靈魂和美好堅定的理想?!八劳觥?、“黑夜”、“尸體”等意象充滿了海子的詩歌,透過這些詩歌意象可以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海子。海子在自我臆想的詩歌世界中飛翔,有時感到孤獨與痛苦,有時又是灑脫與超然的,這一切促使著他追隨“太陽”,走向“遠方”。他用詩歌喚起人們早已淡忘的對于理想的追求,從1984 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 到1989 年的猝然離去, 短短五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卻留給我們太多的作品。他用短暫的一生不懈追求,為實現(xiàn)詩歌理想, 視詩歌創(chuàng)作為生命,也讓詩歌成為他生命的延續(xù)。
海子詩歌中的“死亡”意象的內涵是復雜而多變的?!皝喼捭~/亞洲銅/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將死在這里/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保ā秮喼捭~》)當痛苦已經無法面對,世界已無處容身之時,詩人就將對于生命的思考融入詩歌之中,他對生命與死亡有著冷靜的思考?!罢堈砗梦夷橇銇y的骨頭/放入那暗紅色的小木柜,帶回它/像帶回你們富裕的嫁妝”。(《死亡之詩》)在這里海子以一位旁觀者的視角,冷靜的看待死亡,在詩歌里表達了對于生死的疑問?!氨晨烤起^白墻的那個人/問起家鄉(xiāng)的豆子地里埋葬的人/在十月的最后一夜/問起白馬和灰馬為誰而死……鮮血殷紅/他們的主人是否提燈還家/秋天之魂是否陪伴著他/他們是否都是死人/都在陰間的道路上瘋狂奔馳”(《淚水》)。海子不停的思索,這樣的思索讓他深陷痛苦之中,他將自己的疑問都寫在了詩歌里。《春天,十個海子》里寫到:“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一個選擇了遠方的人,注定無法承擔在有限的生命里,思考生存的短暫和死亡的無限這樣的問題,也能從這首詩歌中看出詩人最終選擇自殺的端倪,他說自己是黑夜的孩子,是沉浸在冬天,傾心于死亡的孩子。
海子在《土地王》中寫到:“尸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尸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這疲倦、憂傷和天才”正如他生前摯友西川在《懷念》中所說的:“海子是一個有著自殺情結的人”。在1989年3月的《春天,十個海子》中就寫到:“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 就剩這一個,最后一個/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xiāng)村”這是一個悲傷的孩子,陷于其中不能自拔,這也是一個絕望的詩人,是一個找不到希望的靈魂。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個海子》)這一首也是海子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詩歌,對于這樣一個天才的詩人來說,天生對于生存與死亡有著他特有的思考,面對已然不能支撐自己的詩歌理想,詩人從內心發(fā)問“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仿佛絕望已將他推向懸崖,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十個海子全部復活。他真摯地用生命做出交換,自己的心卻無時無刻不是處在痛苦和寂寞中,生命的麥地也無法驅趕他內心深處決絕的悲觀。就這樣詩人把一切都結束了,他期待生命的春天,期待在春天里重生,他另類的精神世界注定了他的選擇。這時的“死亡”是重生,是新的開始。“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你這么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什么悲傷,為什么沉睡,一切的感傷與寂寞,終于了結,詩人也終于在來年的春光明媚中獲得了快樂。
《九月》中“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只身打馬過草原”。當他將目光穿越千古,只看到滿目的蒼涼,遠方的遠方仍是遠方,除了寂寞與感傷,什么也沒留下,一切追尋都突然變得失去了意義。海子說:“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 我也會死在這里”(《亞洲銅》)從中體現(xiàn)出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終結,也是新生命的開始,生命總以一種特有的形式不斷延續(xù)。詩人四處流浪,到處找尋,然而“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熱愛大地的海子,希望有所皈依,對于大地的眷戀讓一切回到最初,回歸自然。
海子在《死亡之詩》(之1)中寫到:“漆黑的夜里有一種笑聲/笑斷我墳墓的木板/你可知道”當一切處于黑暗,就連詩人的死亡也仿佛帶來了他人的輕視,詩人痛苦的發(fā)現(xiàn)一切皆是痛苦與虛無的。在《死亡之詩》(之2)中詩人寫到“我所能看見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請在麥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頭/如一束蘆花的骨頭/把他裝在箱子里帶回……請整理好我那凌亂的骨頭/放入一個小木柜/帶回它/像帶回你們富裕的嫁妝”孤獨、漂泊一生的海子,永遠在路上,一直在追尋,以為希望在“遠方”,當遠方追尋變得沒有意義,他希望回到他的“麥地”,希望美麗的“少女”能夠帶他回去,回到最初。“我仍在沉睡/在我睡夢的身子上/開放了彩色的葵花……雨夜偷牛的人/把我從人類/身體中偷走/我仍在沉睡/ 我被帶到身體之外/葵花之外”(《死亡之詩》之3:采摘葵花)海子希望能一直沉睡,在沉睡中追尋,并希望能在沉睡中有所收獲。
當海子希望遠離塵世的喧囂,處于平靜之中的詩人創(chuàng)作了《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這首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簡潔直白的詩句表明了詩人的簡單希望,希望擁有幸福的生活,而這一切詩人都希望是從明天開始,而今天的詩人卻是那么決絕的離去,希望在明天獲得幸福,“做一個幸福的人”。這種“幸?!笔瞧降兆永锲椒驳男腋?,詩人不凡的今生有著太多痛苦,希望“明天”可以變得平凡,獲得平淡之中的幸福。而“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詩人知道這種“幸福”如閃電般短暫,與詩人一直追尋的理想境界有著太大差距。“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超離世俗生活之外,有著直面大海的美麗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希望融入塵世,擁有平凡幸福的思考和愿望?!拔抑辉浮笔窃娙藗€人的選擇,他只愿面朝大海,背離塵世,將他獲得的塵世幸福贈予“每一個人”。就這樣,渴望在春天“復活”的詩人終于走進了明天的“幸福”里。
對于生存、時間和死亡,詩人有著太多的思考,詩人將獨特細膩的情感體驗轉化為詩歌中的意象,將自己的主觀之意賦予客觀的物象,那些絢麗的詩句承載了詩人所經歷的迷惑,所體驗的痛苦。敏感的詩人常常是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觀察這個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也許正是由于出身農村的他涉世不深,才有了他對于生活的那種純粹態(tài)度,無論是對于寫作,還是對于生活,他坦然又決絕,簡單又純粹,在他的腦海中有著許多關于死亡的想象,遠行的選擇是他對于人生感悟的追尋,死亡也成為另一種追尋,也許在詩人看來死亡不是走向生命的終點,而是走向另一種存在,詩人選擇了以生命形式的消逝,換得精神的永恒。
海子是孤獨、痛苦而寂寞的,用詩歌來拯救那精神的荒蕪,希望“太陽”的光芒可以驅散“黑暗”,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這樣的拯救,讓他感覺到的是內心世界的寂寞和荒涼。詩人似乎已經進入一種瘋狂的狀態(tài),而對于他來說,這也許是他擺脫世人的最光輝的理由。就像詩人曾說的:“生存猶如黃昏,猶如沙漠的雨季一樣短促,沖動而感性,滋養(yǎng)著幻象的詩歌”于是海子放棄了短暫的生存,選擇了走向詩歌,選擇了追隨“太陽”這一永恒。
詩人還曾選擇遠方,而“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遠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遠方》)海子有些迷茫了,他渴望找到人生的意義,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詩歌理想,他走向沙漠、走向戈壁,走到了遙遠的西北,走進青海、西藏、甘肅等蒼涼之地,在遼闊的天地之間詩人不斷追尋,可是對于有限的生命來說,這樣的渴望就顯得是那樣不現(xiàn)實,就這樣,海子那一切有關于生命的思考很自然的成為了對于死亡的思考。當生存已然不能夠再支撐自己的詩歌理想,生命有時就突然變得失去了意義,在那剩下的歲月里,在他看來只是生命的簡單延續(xù),死亡變得觸手可及?,F(xiàn)實世界中找不到精神歸宿的詩人,生活中的一切都無法驅趕他內心深處的悲涼,于是詩人選擇了離開,尋求超然與解脫,這也就成為了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聲抗爭。
在現(xiàn)實生活的無邊孤獨中,寂寞的詩人,寂寞的離去,默默地離開是他的選擇,舍棄世俗的自我,探尋生命的意義,甚至不惜用如此極端的方式,接近生命的終點,當最終還是面臨生存無法解答的終極意義的虛無與荒誕之時,生存或死亡就都突然變得沒有意義了。生存不再孤獨、痛苦,死亡也不再神秘、寂寞,只剩灑脫。
參考文獻
[1]海子著.海子詩全集[M].作家出版社,2009
[2]萬孝獻.海子詩歌的深淵圣徒情結與救贖之路[J].江漢學術.2018,(2)
[3]唐芝一.生與死的撕裂——新批評視域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解讀[J].中學語文,2022:05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