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黃 芳,梁韻婷,馮志遠
[珠海市人民醫(yī)院(暨南大學附屬珠海醫(yī)院) 1.整形外科;2.皮膚科;3.口腔科 廣東 珠海 519000]
內眥贅皮為眼部缺陷,又稱“蒙古皺襞”,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顯示,內眥贅皮在亞洲人中發(fā)生率為50%。內眥贅皮主要是因內眥處皮膚上方半月形蹼狀皮膚褶皺將淚阜遮蓋,部分視線被擋住,可能會導致假性內斜視,導致瞼裂及內眥間距變短,重瞼者還會出現(xiàn)“半雙”,就醫(yī)者視野及面部美觀受到影響[1-2]。據(jù)調查,內眥贅皮就醫(yī)者中70%及以上者均為單瞼,而單瞼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就醫(yī)者形象,隨著醫(yī)療美容技術的發(fā)展,就醫(yī)者對自身形象的要求亦越來越高。重瞼術為當前常用手術方式,效果較好,但若單獨行重瞼術,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瞼瞼板前處皮膚,并牽拉內眥處皮膚,影響術后效果。內眥贅皮矯正術是臨床治療內眥贅皮的重要手段,可適當增加眼瞼部皺襞,對內眥皮膚狀態(tài)調整效果較佳,有效避免內眥部張力較大問題[3-5]。在臨床治療中,尚無統(tǒng)一定論決定采用何種術式對單瞼合并內眥贅皮就醫(yī)者進行修復。本研究采用Park法及改良一期重瞼成形分別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對單瞼合并內眥贅皮就醫(yī)者進行修復,對比兩種術式對就醫(yī)者眼形態(tài)、美學效果的影響,旨在選擇更合適的修復手段。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筆者醫(yī)院進行手術矯正的61例單瞼合并內眥贅皮就醫(yī)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分別31例和30例,其中觀察組男11例,女20例;年齡18~43歲,平均年齡(30.56±3.26)歲;內眥贅皮輕、中、重度分別為13例、11例、7例。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19~41歲,平均年齡(30.59±3.34)歲;內眥贅皮輕、中、重度分別為12例、10例、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眼瞼形態(tài)均正常;②瞼裂閉合及眼球運動均正常;③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④診斷為單瞼合并內眥贅皮[6]。
1.2.2 排除標準:①有眼部疾病者;②存在局部炎癥者;③有血液疾病者;④瘢痕體質者;⑤有手術禁忌證者;⑥修復眼。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Park法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就醫(yī)者取坐位,雙眼向前平視,設計重瞼線,隨后取仰臥位,微閉雙眼后明確新內眥點位置后,朝向鼻側對內眥部皮膚進行牽拉,延伸重瞼線切口至內眥贅皮上眥起點(A點),A點與內眥皮源交點(B點),取延伸切口線與內眥贅皮上瞼,并將被褶皺遮擋的內眥點完全暴露(C點),連接A、C點,描AC、BC、CD點,給予局麻后,根據(jù)標記線切開,順著眼輪匝肌分離,至縫合切口無張力,對皮下增厚筋膜、內眥皮膚、眼輪匝肌間纖維、上下錯位眼輪匝肌行離斷處理,將皮膚前結締組織及瞼板去除,順著重瞼弧度朝內方向去除一條眼輪匝肌,將皮下環(huán)形眼輪匝肌離斷,使重瞼贅皮順著AC方向朝內眥點延伸,并對AB、AC外側切就進行修剪,對內眥切口進行無張力縫合,對重瞼切口進行常規(guī)縫合。
觀察組行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設計“△”三條邊,第一條邊:內眥贅皮游離邊緣,設為最大張力線,從重瞼線與內眥贅皮游離緣分叉處至下瞼緣與內眥贅皮下端交叉處;第二條邊:重瞼線與內眥贅皮游離緣分叉處至重瞼線向內眥贅皮下端與下瞼緣相交處至新內眥點;第三條邊:下瞼緣與內眥贅皮下端相交處至新內眥點。采用美藍標記三條線。手術操作:在雙側上瞼單瞼上給予常規(guī)重瞼術,將重瞼線切口延長至內眥部位,切開內眥贅皮處皮膚,并在重瞼線內隱藏內眥切口,適當松懈內眥韌帶(縱行),重新定位理想內眥形態(tài),降低內眥處皮膚張力,根據(jù)新形態(tài)將多余的“△”形皮膚組織去除,在新內眥點下部鼻側腱膜深處固定內眥贅皮切口緣皮膚,隨后應用重瞼成形術沿上瞼切口縫合內眥贅皮處皮膚,形成與重瞼褶皺相連的新褶皺,外翻內眥皺襞內側皮膚,并將內眥角表面內眥皺襞遮擋去除,另其完全暴露,減少內眥角皮膚張力(縱向),完成手術。
1.4 觀察指標:①依據(jù)文獻[6]對比兩組改善總優(yōu)良率。內眥贅皮均得到矯正,直觀重瞼具有自然形態(tài),切口處瘢痕較隱蔽為優(yōu);內眥贅皮均得到矯正,直觀重瞼具有自然形態(tài),切口處瘢痕隱約可見為良;內眥贅皮部分得到矯正,直觀重瞼具有自然形態(tài),切口處有明顯瘢痕為可;內眥贅皮部分矯正,重瞼形態(tài)明顯不自然,切口處明顯瘢痕為差。總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可例數(shù)之和占總例數(shù)比率;②記錄兩組手術前后瞼裂長度、內眥間距、傾斜度、瞼裂角、睫毛上翹度;③術后1周、術后3個月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對就醫(yī)者瘢痕進行評分,包含色澤、血管分布、柔軟度及厚度,總分15分,得分越低,瘢痕越輕;④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疼痛、瘙癢、感染及出血腫脹;⑤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估醫(yī)師對兩組手術的滿意度。術后水腫完全消退,切口VSS評分1分及以下,痕跡0.5 m外不可見,且可直觀雙眼外形明顯對稱,自然美觀為滿意;術后水腫消退,切口VSS評分2~5分,雙眼外形明顯對稱,自然美觀為較滿意;術后水腫消退緩慢,切口VSS評分5分以上,雙眼外形肉眼可觀不對稱或外形不佳為不滿意。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無序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改善優(yōu)良率比較:兩組改善總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典型病例見圖1~2。
表1 兩組改善優(yōu)良率比較 (例,%)
圖1 改良一期重瞼成形+內眥贅皮矯正術前后
圖2 Park法+內眥贅皮矯正術前后
2.2 兩組手術前后眼外形各參數(shù)比較:術前兩組瞼裂長度、內眥間距、傾斜度、瞼裂角、睫毛上翹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內眥間距、傾斜度、瞼裂角均顯著降低,瞼裂長度、睫毛上翹度升高,且觀察組術后內眥間距、傾斜度、瞼裂角均低于對照組,瞼裂長度、睫毛上翹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眼外形各參數(shù)比較 (±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眼外形各參數(shù)比較 (±s)
注:#表示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瞼裂長度/mm 內眥間距/mm 傾斜度/°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1 31.64±3.21 37.26±3.41# 41.33±4.25 34.26±3.58# 8.06±1.33 6.54±1.25#對照組 30 31.62±3.23 34.22±3.19# 41.29±4.36 37.19±3.81# 8.07±1.28 7.15±1.01#t值 0.024 3.593 0.036 3.092 0.030 2.092 P值 0.981 0.001 0.971 0.003 0.976 0.041組別 例數(shù) 瞼裂角/° 睫毛上翹度/°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1 57.33±5.21 43.64±6.33# 56.44±6.32 76.54±8.21#對照組 30 57.28±5.64 47.58±5.17# 56.49±6.17 71.33±8.15#t值 0.029 2.657 0.031 2.487 P值 0.977 0.010 0.975 0.016
2.3 兩組VSS評分比較:術后1周、術后3個月觀察組V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SS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VS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VSS評分 t值 P值 術后1周 術后3個月 觀察組 31 2.25±0.33 0.41±0.05 30.694 <0.001對照組 30 2.47±0.31 0.75±0.08 29.426 <0.001 t值 2.682 19.975 P值 0.010 <0.001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例,%)
2.5 兩組醫(yī)師滿意度比較:觀察組醫(yī)師總滿意度為96.7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醫(yī)師滿意度比較 (例,%)
內眥贅皮為弧形皺襞,主要與皮下眼輪匝肌纖維移動及覆蓋在內眥角皮膚皺襞有關,較輕者在外觀、眼部功能方面無明顯影響,嚴重者則會遮蓋大部分淚阜,導致眼睛立體層次分明不佳,呆滯無神,且隨著醫(yī)學美容技術的發(fā)展,眼部美容手術可改善就醫(yī)者精神及生理狀態(tài)[7-8]。
現(xiàn)階段,對單瞼合并內眥贅皮的修復方式多種多樣,Z成形術、L形皮膚切除術、Y-V成形術療效較佳,但上述術式存在術后瘢痕明顯、操作復雜、切口多等明顯問題[9-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與對照組內眥贅皮改善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改良一期重瞼成形、Park法分別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均能有效改善單瞼合并內眥贅皮狀態(tài)。分析Park法重瞼成形術為臨床常用術式,可與內眥部自然延續(xù),重瞼線形態(tài)在術后穩(wěn)定,改善效果較佳[11]。有研究提出,將內眥贅皮處皮膚向索條纖維垂直剪斷可明顯減輕內眥贅皮[12]。且近年來有學者針對內眥贅皮解剖學情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眼輪匝肌肌纖維走向是決定內眥部眼瞼皮膚的重要因素,出現(xiàn)內眥贅皮多是因為上下眼瞼輪匝肌在內眥韌帶起始處出現(xiàn)錯構及錯位所致,且內眥贅皮多伴隨皮下組織增厚[9-10,13]。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術可有效改善內眥部垂直方向皮膚缺少情況,避免皮膚緊張,術中去除錯構、錯位、異常走向的結締組織纖維及眼輪匝肌纖維,可促進眼輪匝肌恢復至理想位置及外形,最大程度減輕局部切口瘢痕,矯正內眥贅皮[4,14-1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兩組內眥間距、傾斜度、瞼裂角均顯著降低,瞼裂長度、睫毛上翹度升高,且觀察組術后內眥間距、傾斜度、瞼裂角均低于對照組,瞼裂長度、睫毛上翹度高于對照組,提示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較Park法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更能有效改善單瞼合并內眥贅皮就醫(yī)者眼形態(tài)。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術后1周、術后3個月觀察組V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單瞼合并內眥贅皮就醫(yī)者臨床治療中,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較Park法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更能減少術后瘢痕情況,分析可能是因為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術,內眥開大充分,切口隱蔽,可根據(jù)就醫(yī)者實際皮膚情況對贅皮進行切除,有效改善內眥處皮膚張力情況,降低術后腫脹情況;另外改良一期重瞼成形中采用“△”去除多余皮膚組織,長短及皮膚去除量均精準,可保證新內眥點更準確,使設計更靈活、便捷,術后重瞼線自然流暢,美學效果較佳[16-17]。而Park法主要是利用皮膚肌肉,降低眼皮垂直壓力,并重新排列皮膚,但因在術中需要對皮下增厚筋膜、內眥皮膚、眼輪匝肌間纖維、上下錯位眼輪匝肌行離斷處理,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手術時間,影響局部皮膚恢復,因此術后VSS評分略高于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術。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與Park法分別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均安全有效。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醫(yī)師滿意度為96.7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67%,提示單瞼合并內眥贅皮就醫(yī)者對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滿意度較佳。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內眥點區(qū)域瘢痕雖然相對隱蔽,但內眥附近為極易出現(xiàn)瘢痕增生的區(qū)域,因此在術前依舊需要跟就醫(yī)者說明可能產(chǎn)生瘢痕的風險。
綜上所述,單瞼合并內眥贅皮應用改良一期重瞼成形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術效果較佳,眼形態(tài)可得到有效矯正,美學效果較佳,滿意度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