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林燕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這兩首關于端午節(jié)的童謠,描述的是南北方不一樣的過節(jié)方式。仔細品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核心理念是一樣的,行為方式也大多萬變不離其宗。唯有端午,是最具備南北文化差異的一個節(jié)日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是唯一的南北共同點。還記得小時候,每近端午,奶奶總會從野外割上一捆還帶著露珠的新鮮艾草,清潔并晾曬干后編起來備用。端午節(jié)時,就撿一束干艾草掛在門楣上,還讓小孩子們挨院子送,吩咐叔伯幾家統(tǒng)一掛上。那時并不知道掛艾草是怎樣的用意,會不懂事地嫌棄在門頭上掛枯枝敗葉難看?,F(xiàn)在才理解,掛艾草一為辟邪二為驅蚊。
在我家鄉(xiāng),艾草的作用可不單單體現(xiàn)在端午節(jié)。艾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盛夏里蚊蟲多時,奶奶就會在院子里燃起一大把艾草對付它們。
中醫(yī)講艾草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親戚們去看望坐月子的女人時,除了帶上補養(yǎng)身體的柴雞蛋外,必會拿上一把貯存了好久的陳艾,越陳越好,女人的日常洗涮都靠它。新生的嬰兒在出生第三日的沐浴儀式上,也要煮一盆艾枝,用艾水細細地擦拭全身,為嬰兒祈祥求福。
早先,我們這里端午節(jié)不吃粽子,而時興炸油糕。我的家鄉(xiāng)位于黃河以北的中原北部,麥子、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大米因其缺少而猶顯珍貴,更何況是糯米加工細作的粽子。
端午該是浪漫的、多情的,它正式拉開了夏季的大幕,給炎熱的夏天些許清爽的溫柔。像賽龍舟、佩香囊、掛荷包這些南方流傳的習俗,與我家鄉(xiāng)是不相干的。而我卻如此向往南方的端午,屈原的含恨投江賦予端午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蘊,人們用一重重的儀式來加深對節(jié)日的感悟和理解。還有那裊裊娜娜的白娘子,只因在端午節(jié)多喝了幾杯雄黃酒,不慎現(xiàn)了原形才讓多事的法海趕來攪局,成就了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絕唱。
林州一直受困于土薄石厚、干旱缺水的惡劣自然條件,新中國成立前就常發(fā)生吃不飽飯、上山西逃荒要飯的事,哪有這份雅致的詩情畫意之心呢!即便20世紀60年代開鑿的紅旗渠給了林州人民“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豪邁和膽量,但剛從極度的物質匱乏里走出的蒼生,是沒有講究精神層面飛升的前提的。
林州的特產和風土人情是帶了一點“糙”的,比如端午節(jié)的炸油糕,就是團一團發(fā)好的糯米面,放進去一點紅糖,團好按平直接投擲到滾燙的大油鍋里,至外表焦黃時撈出,嚼在口中那可真叫一個香甜,但切記要小口小口地吃,要不然已經溶化成糖汁的熱湯四處橫流,定會燙你個滿口燎皰!
如今,清香四溢的粽子是家中??停挥梅堑鹊蕉宋绮拍茑嵵氐叵碛?。粽子常吃常新,只是少了一點節(jié)日的儀式感。
端午又至,伴著艾香和粽味,我迷失在那些遠遠近近的回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