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熱騰騰的粽葉,咬一小口綿軟的內(nèi)餡,細膩香甜的糯米在舌尖化開,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粽子,想著學會奶奶手把手傳授的獨特技藝,我為自己成為一位家鄉(xiāng)傳統(tǒng)美食的制作者和傳承者感到驕傲。
每年端午每家都有不同的過法,但在我們家固定不變的,唯有那一縷粽香,那是代代相傳的手藝。當清晨的陽光灑入陽臺,年過花甲的奶奶便開始忙碌。她端過一盆瑩白的糯米和碧綠的粽葉,在清水的洗滌中凈化每一粒飽滿的米粒和每一寸鮮嫩的綠葉。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將手浸入米水中,隨意攪動,倒過一遍又一遍米水,卻瞥見奶奶粗糙的手在水中輕漾,像在輕輕撫摸脆弱的娃娃,只傾倒一遍米水后便停下。后來我才知道,淘洗糯米有講究,洗得過凈會丟失米粒的本味醇香,這使我對包粽子這門手藝更感興趣。清洗過食材后奶奶就端坐在桌前,將兩片青翠欲滴的粽葉平鋪桌前,隨著手指靈活地轉動,如輕盈舞者般,一個規(guī)整的圓錐狀粽葉被她握在手心。我也跟著坐下,笨拙的雙手搗鼓半天也掌控不住兩片輕薄的粽葉。奶奶放慢動作又給我展示了一遍,我只好靜下心來,靠著手指間不熟練的配合,勉勉強強地固定好一個上有開口下不漏空的外衣。緊接著,奶奶輕柔地舀起一大勺瑩白的米裝入這層外衣,嶙峋的雙手又靈動地跳躍起來,穿插著、交錯著,最后用馬蓮固定,頗像藝術品。在我停留觀賞的片刻,三五個粽子已在奶奶手中成型。似乎這套動作早已隨歲月深深地印刻在她心中,流淌在每個家鄉(xiāng)人的血液中。但對于上手才一早上的我實在不太友好,反復琢磨奶奶的手法和動作,灑出米粒又重新拾回,眼花繚亂的馬蓮纏繞再三,折了又折百般褶皺的粽葉,在耐心被逐漸磨滅后,我終于掌握了其中的訣竅,迫不及待地展示。兩指發(fā)力,將粽葉卷成圓柱形,再配合另一只手調(diào)整對齊握緊固定,小心翼翼地抓起一把糯米撒入粽葉中,不熟悉所需米量的我動作緩慢又笨拙,生怕米放得太多合不上粽葉。終于到了合粽葉的一步,我自信滿滿地折起蓋上最后一層粽葉,纏上馬蓮,這份粽子雖不完美,卻沉甸甸的,包含著我半天的努力。但和奶奶又快又精美的比起來,實在是差遠了。
幾十遍熟悉后,我已可以代替奶奶包掉剩余的粽子,粽子的外形也從一開始歪七扭八好不成型變得工整劃一,終于得到了奶奶的肯定。我將我的作品整齊地擺入鍋中,小火慢煮至其散發(fā)香氣。粽香終在正午爆發(fā)。冉冉升起的白霧遮住我的視線,粽香已彌漫廚房,直沖大腦。輕咬一口,糯米攜粽葉清香在嘴中回蕩,像是心靈的顫抖。除了往日奶奶手心的滋味,更多了一份出于自己手心的美味和驕傲。這粽香里,有我的驕傲。在奶奶欣慰的笑容中、不斷點頭的贊賞中,我感受到這粽香實在不平淡,是一種儀式和藝術,更是一種傳承。它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得到保留,溫暖著每一段時光,守候著一代又一代家鄉(xiāng)人,等待著他們親手傳承,親身感知。在粽香的傳承里,也有我的自豪。
百般美味中,我獨愛粽子清香,并清晰地記著這份親身體驗的自豪,更在粽香恒久不變的傳承中,我有作為新一代傳承者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