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有一物要消失,想去見見,帶著一種陪伴的心情去,如同去陪伴一個即將辭世的人。
一個秋日的凌晨,啟明星高掛天空,世界一片空蒙。我獨自驅(qū)車出城,大約半小時的光景,抵達一個叫“板溪”的路口。按了幾聲喇叭,從路口拐入,再大約十分鐘,我就看見她了。這讓我有點兒激動,往日,總是日日思君不見君,今日終得一閑,見了她。她還是那樣亭亭玉立,停在我思慕的地方。
此時,她就像身著一襲薄紗的女子,平躺在半山腰上,一層白霧,輕輕地籠罩著她,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如果把群山當成一面矗立的畫屏,她無疑就成了畫在綠色屏幕上的一條沾著露珠的水平線,這一條線,沿著坡峰坡谷,始終躺在同一海拔線上,最后消失在重巒疊嶂里。
她就是叫作“驛道”的古物—一條古人策馬揚鞭的道路。都說是古人用來送信的路,可我總不信,古人只是用她送信。我很驚異于無現(xiàn)代科技設備的古代先賢們,如何能把她的海拔高度測量得如此精準,而且施工水平也達到如此精準,幾乎不差一分一毫。這是一條展示古代科技水平的道路。
曾記得,她往崇山深處延伸,有六七公里的模樣,終點是一個苗族和漢族雜居的村莊,叫“腳里村”。腳里村坐落在兩座山的山腳,分為兩半,由一條小溪隔開,南半邊漢族居住,北半邊苗族居住。
傳說在以前,苗族與漢族隔溪相望,雞犬相聞,互不往來。但年輕人相遇多了,也相互打招呼,后來,彼此還有了交往,再后來,還相互通婚,成了親戚。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不清哪家是漢族,哪家是苗族了,因為漢族也會說苗語,而苗族也會說漢語,更重要的是,大家身體里還流淌著彼此的血液。
但在融合的過程中,也鬧出了許多笑話。相傳,有兩個小伙子,分別是苗族和漢族,彼此都有急事,他們相遇在一座獨木橋的兩頭,都要通過獨木橋走到對岸。漢族小伙子根本聽不懂苗語,而苗族小伙子略懂漢語。
苗族小伙子顯得相對熱情,操著一口苗漢夾雜的語言朝對面喊話:“你先打來還是我先打來?”
漢族小伙一臉蒙圈,無冤無仇,平白無故,一開口就喊打?他不知道,“打”這語音是苗話,即“走過來”的意思,回答道:“既然要打,那就打吧。”
于是,兩個小伙子沿著獨木橋朝對面走去。在橋中央,兩人相遇,漢族小伙子揮拳就打,苗族小伙子一愣,莫名其妙,只好掄臂隔擋,漢族小伙子又掄了一拳,苗族小伙子站立不穩(wěn),掉到溪水里,順勢把漢族小伙子也拉到水中,兩個人在水中不知斗了多少回合。
一個村里人經(jīng)過,看見兩人你來我往斗架,像兩只斗雞,看面相,知道是同一個村兩個民族的人,就用苗漢雙語朝溪水里問道:“為什么打架?”
溪水里的兩個小伙子打累了,氣喘吁吁,停下來傾聽,經(jīng)慢慢解釋,才弄懂雙方相遇時對話的意思,原來是一場誤會。兩個民族長期相處,像這樣的誤會不知有過多少,最后終于和睦相處了。
我常常感慨,這是一條見證民族融合進程的道路?。?/p>
憶往昔,驛道上一排排碎石平整排列,形成各種圖案,碎石與泥土之間,有時還會冒出若干小草,透露出久遠的生命氣息。走在如此久遠的道路之上,我常常感嘆,這是一條探尋古今文化延續(xù)痕跡的道路。
我曾無數(shù)次暢想,去古驛道上尋找古代先賢的足跡,尋找他們乘著馬車,疾馳而過的身影。常想,或許可以在古驛道邂逅孫應鰲,在草地上擺一桌佳肴,與之討教理學之道;或許可以偶遇任必達,品一盤花生米,抿一杯自釀米酒,敘談清平舊事;或許可以拜會“父子進士”李佑、李大晉……這是一條見證邊遠地區(qū)社會歷史進程的路啊!
把車子停泊在草地上,我沿著水泥路朝古驛道走去,有一絲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
以前,古驛道并無路面連通,莫非已被改造成“通村公路”了嗎?我急切地走到印象里的“古驛道”,眼前的一切,面目全非……
她,被“硬化”了,成了堅實、冰冷的水泥地!
我滿懷惆悵,急匆匆地驅(qū)車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