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國內(nèi)的霧霾時常登上日本新聞頭條,照片里一片灰蒙蒙的樣子跟日本神戶的藍(lán)天形成了有些殘酷的反差。
更讓人驚訝的是,日本老頭兒在霧霾這件事上挺操心。我在日本神戶兵庫縣廳工作時,曾接過一個點名找中國交流員的電話,問我北京的空氣為什么這么糟。真是不辜負(fù)日本政府努力培養(yǎng)的“國際視野”。
不過我們中文說的“空氣”,在日語里寫作“大気”。日語也有“空気”一詞,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且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達(dá)。
如果一定要定義,對“空気”的解釋應(yīng)該是“在場的氣氛,或者當(dāng)時那個場合的氛圍”。日本有個詞叫作“空気を読む(讀空氣)”,即我們說的“有眼色”“會察言觀色”。不會“讀空氣”,即“沒有眼色”“不會察言觀色”。為了表達(dá)簡潔,年輕人直接取兩個詞的羅馬音首字母,K和Y,組成“KY”一詞。沒想到這個詞一用即火,如今已變成流行語。
雖是流行語,但不能亂用。在日本,如果說某人KY,算是惡評了。萬一不幸被人說成KY,就得迅速反省自己的言行,否則很可能成為被冷暴力的對象。日本人常常討論誰是KY,并在背后冷嘲熱諷。也有電視節(jié)目討論哪些言行容易成為KY,給觀眾奉上“避免成為KY指南”。
比如,一群女生都在討論迪士尼樂園有多好玩,要是能在迪士尼被求婚該有多浪漫的時候。你卻誠實地說了句:“迪士尼都是給小孩子玩的啦!”你腦門上馬上會被刻上大大的KY。
再比如,臨近年底,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時,某同事請假了,其他人以為他家里出了什么事,關(guān)心地一問,他答曰:“年底要大掃除,怕過年那幾天收拾不完……”周圍便會一片安靜,彌漫著KY的味道。
還有一個例子。辦公室有位大姐熱衷普及“心靈雞湯”,最喜歡和年輕姑娘談“幸福是如何培養(yǎng)的”這種話題。有一天她拿來一本《幸福修成100術(shù)》,當(dāng)她正講得眉飛色舞時,一位男上司嚴(yán)肅反駁道:“你現(xiàn)在不幸福嗎?你真的以為讀了這本書就能幸福嗎?你真的……”他一臉認(rèn)真的樣子,讓周圍配合演戲的同事們都無法撐下去。心靈雞湯而已,何必如此KY?
此類場景幾乎每天都在日本上演。某些場合的KY,也的確是情商不高的體現(xiàn)??墒侨毡具€有些KY卻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某單位的英文交流員做翻譯校對時,每次都很仔細(xì)地提出修改意見,但負(fù)責(zé)翻譯的日本同事自詡名牌大學(xué)英語專業(yè)出身,不能接受自己的作品被批注一堆。終于有一次,她對這位交流員說:“××桑,你知道KY這個詞嗎?我覺得你有時候有些KY……”日本人一向比較能忍,這是忍到多大內(nèi)傷,才把話說到這份上,而那位交流員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我還看過一個日本小學(xué)生自殺事件的追蹤報道。起因是小朋友們在LINE(一款聊天軟件)的群里說某個新表情很可愛,而有個小女孩說了句:“還好吧,我覺得沒有那么可愛啦!”結(jié)果群里沒人回話,于是小女孩被默認(rèn)為KY,這種評價繼而延伸到現(xiàn)實里,她慢慢變成了被疏遠(yuǎn)的對象,一步步被冷暴力,最終釀成了自殺慘劇。
其實,成為KY很簡單,就是在某個場合說了和大家不一樣的話,破壞了現(xiàn)場的一團(tuán)和氣,無論那句話是否有傷大雅。
坦白講,誰還不能說句真心話,可在日本,這有點難。日本的“空氣”,是一種無形又強(qiáng)大的力量,迫使每個人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做出一致的言行,才能“從眾無懼”。
想來,到底是真實的霧霾更可怕,還是心靈的霧霾更可怕?只能祈禱,我們能擁有自然與心靈的雙重藍(lán)天。
(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我在日本做公務(w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