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的一個特點就是平凡——它常常存在于最平凡的人心中,也由最平凡的人來實行。
邪惡心理:好人也會作惡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六百多萬名猶太人被屠殺,法西斯殺害了不計其數(shù)的平民百姓。這些殺人者難道天生就是冷酷無情的壞人嗎?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最早關注“好人為什么會作惡”這個問題,并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研究這一問題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他把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戲稱為“邪惡心理學”。
他發(fā)現(xià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納粹德國的很多官兵并沒有被長官逼迫,只是經(jīng)歷了殘酷的戰(zhàn)爭,就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會去殺害手無寸鐵的猶太人甚至敵國平民。
一定存在環(huán)境因素,并且在環(huán)境中還存在著某條界線,人們?nèi)绻缭侥菞l界線,就會從好人變成壞人。根據(jù)上述假設,津巴多開啟了對邪惡心理的研究。
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理解人性的里程碑
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著手準備實驗。他在當?shù)貓蠹埳峡菑V告,招募男性志愿者來參加一次為期兩周的關于監(jiān)禁的心理學研究,最終從應征者里篩選出24個人作為受試者。這24名受試者均為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身心健康,精神正常,沒有經(jīng)歷過會對成長造成影響的重大事件,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并且都沒有犯罪史。津巴多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讓一組人扮演監(jiān)獄看守,另一組人扮演囚犯。
為了增加實驗的真實性,津巴多特意請當?shù)鼐炀謪f(xié)助,讓真正的警察來“逮捕”扮演囚犯的受試者。這些“囚犯”被蒙住雙眼,被警察從自己家中送到模擬監(jiān)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大樓的地下室。囚犯們被帶到模擬監(jiān)獄后,會被要求脫光衣服,面向墻壁站著,“看守”們會向他們發(fā)放囚衣與塑膠拖鞋,并給囚衣噴上號碼。囚犯們被剝奪了名字,只能以囚衣上的編號稱呼。相較之下,扮演看守的志愿者們待遇卻大不一樣,他們穿著統(tǒng)一的制服,配有警棍,還戴著銀色反光太陽鏡,可以在模擬監(jiān)獄內(nèi)自由行動。
實驗的第1天,所有受試者都對模擬監(jiān)獄里的生活不太適應。囚犯們自由散漫,嬉笑打鬧,甚至不服從看守的命令。但看守們則很快進入狀態(tài),他們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一整套懲罰體制,當看守們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上的權力能夠直接影響到囚犯們時,他們的懲罰方式越來越肆無忌憚。
一開始,會有個別囚犯站出來反抗權威,拒絕服從命令,甚至煽動叛亂。于是看守們學會了挑撥離間,比如讓表現(xiàn)好的囚犯享受特權,然后把叛亂分子分成兩部分,給其中一部分人好吃好喝,讓另一部分人懷疑這些同伴是在賣友求榮。結果,囚犯之間的信任被摧毀了,看守們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威。
就這樣,實驗僅進行了36小時,就有1名囚犯精神崩潰,津巴多不得不將他“提前釋放”。
在之后的幾天里,又有好幾名囚犯出現(xiàn)了嚴重的應激反應,比如身體不適、極度抑郁、哭叫、憤怒、強烈焦慮等,共有5名囚犯被提前釋放。而剩下的囚犯都變得麻木不仁,逆來順受,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囚犯身份。
到了這個階段,整項實驗已經(jīng)走向失控。津巴多也意識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并在實驗的第6天提前結束了這個原本計劃持續(xù)兩周的實驗。聽到實驗結束的消息,囚犯們?nèi)玑屩刎摚踔烈蛑孬@自由而抱頭痛哭,但看守們好像還有點意猶未盡,表現(xiàn)得很不舍。
原本并無差別的兩組大學生,在短短6天后,一組人變成了茫然無助的囚犯,另一組人變成了以懲罰、羞辱囚犯為樂的殘暴看守。
是什么讓這些原本陽光善良的大學生發(fā)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從外部條件來看,有3點原因。
第一,扮演看守的受試者獲得了絕對權力。看守們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絕對權力后,就逐漸傲慢起來,對囚犯們很不耐煩,稍有不滿就對囚犯們?nèi)_相加。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奉命行事,察覺不到自己對囚犯們的明顯的暴力傾向。在能賦予人絕對權力的環(huán)境下,人的意志力無法和環(huán)境的力量抗衡。
第二,去個性化,或者說“非人化”。一方面,看守們穿統(tǒng)一的制服,戴墨鏡,掩蓋自己的面目,被統(tǒng)稱為“長官”,這就給他們一種感覺——沒人知道我的真實身份,我也不用為我做的壞事負責。另一方面,囚犯們一開始就被剝奪了個體人格,比如他們被剝奪了名字,只能以編號稱呼。
第三,從眾心理與服從權威的心理。人總是希望被群體接納,從而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當身邊有個別看守作惡,并且越來越多的看守跟著作惡時,即使是好心的看守,也很難出頭制止,只能沉默。這樣的沉默在無形中縱容了暴力。另外,囚犯們會服從看守們的權威,通過這種方式維持安全感與控制感,以此對抗焦慮與恐懼。
從受試者的心理層面來看,也有3點原因。
第一,角色認同。在實驗過程中,不論看守還是囚犯,都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入戲,行為越來越貼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词貍冸m然剛開始還不太習慣指使別人,但很快就變得強勢起來,越來越暴躁、愛指揮、愛找碴。囚犯們徹底變成了極端環(huán)境下的弱勢者,認為自己沒有決定權,甚至忘記了這一切根本只是實驗。
第二,通過自我辯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词貍?yōu)榱吮苊鈨?nèi)疚,把囚犯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實驗中囚犯沒有名字,只用編號來稱呼,看守們甚至稱他們?yōu)椤昂οx”。這樣一來,囚犯不再是看守的朋友、鄰居、同胞,而成了完全陌生的群體,懲罰乃至消滅陌生群體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三,習得性無助。在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中,那些扮演囚犯的受試者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就習慣了這種迫害,變得溫順起來。實際上,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是指人們在反復反抗失敗之后,會變得消沉,不再嘗試抵抗。
沒有覺知,是最大的作惡之源
實際上,作惡者心中的邪惡不是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來的,而是被環(huán)境誘導出來的。邪惡的一個特點就是平凡——它常常存在于最平凡的人心中,也由最平凡的人來實行。在環(huán)境的誘導下,人們甚至不知道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不進行自我思考,只是屈從于環(huán)境。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清楚無誤地展示了:人的行為并非全由理性、性格、經(jīng)歷所支配,決定人行善或作惡的,是社會環(huán)境,以及塑造環(huán)境的系統(tǒng)性力量。
作惡之人,特別是跟隨他人作惡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nèi)狈ι鷻C和創(chuàng)造力,缺乏愛的能力,有深深的無能感,正是這種無能感讓他們不顧一切地試圖控制別人、凌駕于他人之上,由此獲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幻覺。正因為自己缺乏創(chuàng)造力,無法熱愛生命,所以他們要去毀滅,并且迷戀死亡。
如果一個人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不思考身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不反省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毫無對自我的覺知,那這樣的人就像法西斯時期的納粹分子一樣,最大的特點就是兢兢業(yè)業(yè)地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他們?nèi)狈λ伎嫉哪芰?,或是拒絕思考,這就可能讓潛伏在人性中的惡的本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唯一能夠?qū)蛊椒仓異旱牧α?,就是對自身的思考與反省,我們以此對抗愚昧與無知。
(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不要挑戰(zhàn)人性:史上20個經(jīng)典人性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