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時候,學習對于人類不是需要,而是必需——它是對抗不確定的唯一方式,是我們保持對生活抱有長久好奇心的“活力劑”。這也是我們?nèi)ヌ骄俊皩W習本質(zhì)”的真正價值所在。
“讓學習變得容易”這一理念所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觀念,即學習絕非易事。這種觀念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其他地方同樣普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科生們專門設計了一個非正式的口號,縮寫為“IHTFP”,意思是“我討厭這個該死的地方”,學生們高呼這一口號時,通常帶著惆悵的微笑。這樣看來,你就能判斷他們的學業(yè)負擔有多么繁重。誠然,激發(fā)學生獲得嚴謹、深奧、易于被激活的知識體系固然重要,如若對學習這項本已經(jīng)困難至極的任務,再額外施加不必要的困難,就是殘酷又武斷的行為了。
在麻省理工學院廣為流傳的另一個比喻,恰恰暗示了這種不必要的困難,這一比喻一直是MIT人的驕傲——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就像用高壓消防水帶喝水。從這一點校園文化中可以看出,MIT的學生是足夠聰明、堅強的和擁有水滴石穿毅力的,再猛烈的知識洪流也打不倒他們。1991年,一群學生搞惡作劇,在校園里安放了一個飲水器,并在飲水器上面接了一條高壓消防水帶,以此向?qū)W生們提供飲用水。麻省理工學院最后鄭重其事地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永久性雕塑紀念品。裝有高壓消防水帶的飲水器的雕塑,現(xiàn)在被放置在校內(nèi)斯塔塔中心的入口,上面還配有一塊解釋高壓學習的紀念牌。每次我路過都有一種刺痛感,因為這座雕塑暗示的兩種思想,均會誤導學生。第一,學習在麻省理工學院是一件非常艱辛、困難的事。這看似很奇怪,因為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一流的技術(shù)教育學院,擁有優(yōu)秀拔尖的學生群體,人們一定想當然地認為本校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輕松容易的。第二,這意味著那些無論出于何種原因不能或不想從高壓真理流中啜飲的人,就不是真正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實則不然,那些未能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的人,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不適合他們,也或許是知識本身不適合他們。
或許更有可能的是:我們一直把學習理解錯了。長久以來,我們已經(jīng)內(nèi)化了這樣一種觀念:學習就是一種磨難,唯有不屈不撓方可成功,否則必將失敗。我想退一步問一問為什么。人為學習而生。我們的學習能力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是歷盡萬古千秋來之不易的自然選擇,這么說并不算夸大其詞。這樣看來,學習就不應該是困難的。
那么,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只有依靠堅定不屈的毅力,才能從周圍世界中獲得有用的知識?從什么時候起,學習不再是一個有趣的冒險故事,而是一個與困難做斗爭的艱難歷程?
如果一個教育體系的設立,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將所謂的被選擇者與不值得享受教育投資的人區(qū)分開來,那么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中,任何對學習行為本身無用的障礙,都將不可避免地把一部分學生推向后者:要么考試不及格,要么申請大學被拒,于是從整體上削弱了教育前景。更令人不安的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些被淘汰的學生,很大程度上都是那些在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處于劣勢的學生。
面對這些問題,最有價值的回應就是去解決它們:向貧窮、種族主義、性別歧視,以及所有讓人失望的情況發(fā)起正面挑戰(zhàn)。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這種直截了當?shù)慕鉀Q方法毋庸置疑。
(摘自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學習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