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卉是火箭軍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員,她的主要工作,可以說是研究導彈的“大腦”,也就是導彈武器的指導控制系統(tǒng)。那么,她是怎樣從一個普通女孩一步步成為導彈專家的呢?
1978年7月,魏詩卉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她的外公是20世紀30年代有名的建筑設計師,原本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當侵華日軍強行打開了中國國門后,他無法忍受日軍的暴行,便棄筆從戎告別家人奔赴抗日前線。解放后,他又響應國家政策支援西北建設,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魏詩卉的父親是一名戰(zhàn)斗飛行員。
1997年,以軍事院校為目標的她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測繪系。2001年,她在本校攻讀軍事運籌學碩士學位。讀研后,魏詩卉在某次調(diào)研時第一次見到了導彈部件,彼時24歲的她對此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自此,魏詩卉對導彈著了魔,毅然決定去火箭軍工程大學攻讀制導與控制專業(yè)的博士學位。然而,這次的學習難度前所未有,因為她是跨界跨專業(yè)讀博,不少同學勸她:“你還是別折騰了!”父親也提醒說:“女兒,跨界讀博,難度很大,你可要想好啊?!薄鞍郑乙呀?jīng)想好了,我要為祖國的導彈事業(yè)出一份力量!”她說。憑借過人的毅力,魏詩卉博士畢業(yè)后來到了火箭軍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到導彈專家肖龍旭的團隊,如愿成為一名導彈領域的科研人員。
肖龍旭是我國火箭軍研究院的總工程師兼任研究員,他讓中國導彈實現(xiàn)了全方位的發(fā)射,并且在導彈配置上融合多種制導模式,推動了中國導彈技術的騰飛。在跟隨肖龍旭讀博期間,魏詩卉研究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圍繞某型號裝備的打擊精確度形成的。她咨詢了許多專家教授,并運用自己的運籌學功底,解決了導彈火力打擊不準確的問題,提高了我國軍隊實戰(zhàn)下的精確打擊能力。魏詩卉的研究成果榮獲軍中科技二等獎。肖龍旭驚訝地說:“小魏,你真不簡單哪!”
在一次現(xiàn)場考察中,魏詩卉發(fā)現(xiàn)我國導彈的一個重要組件存在嚴重的缺陷,在高性能的工作狀態(tài)下,會使零件壽命以及工作時間縮短,這樣會導致我國軍隊在戰(zhàn)斗中戰(zhàn)斗力下降。針對這個困擾中國導彈領域50多年的巨大難題,回到研究室后,她一邊請教師長,一邊研究探索,跳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思維定式,打破了該領域50年來的傳統(tǒng)理念和做法,開發(fā)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在業(yè)內(nèi)引起轟動,令美國的一些導彈專家既震驚又眼紅。
肖龍旭也豎起大拇指:“小魏,了不起!”那年,魏詩卉也順利晉升為國家高級工程師。她帶領團隊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今已成功批量應用于在役在研裝備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軍事、經(jīng)濟效益。
當時年僅33歲的魏詩卉在導彈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她從不自滿?!案憧蒲?,就要能吃苦、敢折騰。”回憶起當年,魏詩卉如是說。剛走上高工崗位,上級就交給她所在的團隊一項緊急的科研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魏詩卉作為項目牽頭人,把鋪蓋搬進了實驗室,帶領團隊加班加點進行技術攻關。晚上累了就在實驗室將就一晚。由于一些關鍵技術遭遇了“瓶頸期”,項目推進遇阻,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坎可能邁不過去了,但魏詩卉偏不信。她請教了多位專家,查閱大量資料,并進行反復論證,同時帶領技術骨干不斷推演公式。3個月后,疲累不堪的魏詩卉在辦公室小憩時,團隊人員興奮地告訴她:“魏總,難題最終攻克了!”他們提出了新技術方案,順利完成了這項實驗,填補了國內(nèi)該項技術在專業(yè)領域的空白。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研創(chuàng)新就是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里奔忙……但自稱“科研戰(zhàn)士”的魏詩卉,她的“陣地”卻不僅僅在實驗室,更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部隊要求,新導彈發(fā)射的時候,研究人員要在危險范圍以外進行觀察,而魏詩卉不管這些。一次,一枚導彈進行發(fā)射實驗時,她竟在距離導彈發(fā)射僅100米的位置觀察記錄。要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軍事武器的威力本來就是巨大的,一旦發(fā)生事故,站在距導彈發(fā)射地點僅100米的地方一定會受到武器爆炸的波及。上級批評魏詩卉這樣做太危險,魏詩卉卻說:“這能更快速、更準確地得到真實的實驗數(shù)據(jù)。”
“她有一股拼勁、闖勁,搞導彈科研事業(yè),沒有這股勁不行?!睂棇<倚埿褓澰S魏詩卉。正是由于她有這股狠勁,結婚、生子等一切家庭事務都沒有成為她事業(yè)的絆腳石。魏詩卉把導彈事業(yè)當作自己的生命,常年在超負荷的導彈研究中拼博,被同事喻為“拼命三郎”。長期夜戰(zhàn),她身體的免疫力下降,視力時常變得模糊,家人催她休息,醫(yī)生開好了假條,但魏詩卉始終沒有離開工作崗位。即使懷孕,她依然每天都堅守在實驗室??粗鴶?shù)不盡的數(shù)據(jù),推導著沒有盡頭的公式,做著一個接一個的實驗。
2019年4月29日,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這次獎項旨在表彰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女性青年科學家。在獲獎的10位科學家當中,身穿軍裝的魏詩卉格外顯眼。如今,作為軍隊中的高精尖人才,魏詩卉主持了我國火箭制導控制專業(yè)的“973計劃”,作為軍方新一代控制系統(tǒng)的負責人,魏詩卉不斷探索和提高我國導彈命中率的技術。中國的導彈本來就有著驚人的威力,在魏詩卉的不懈努力下,更給這極具威懾力的武器開了“天眼”,在目前各種電磁輻射的世界中,大幅度提高了導彈打擊的精準度,使中國在軍事上又邁上了一個臺階。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伴隨魏詩卉而來的自然是諸多的獎項和榮譽,她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國防發(fā)明專利26項;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英雄標兵”“軍隊科技先鋒”及軍隊中的高精尖人才稱號,光榮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網(wǎng)友都稱她為“導彈專家”。對此魏詩卉卻笑著擺擺手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將為中國的導彈事業(yè)堅持不懈地奮斗下去!”
(摘自《伴侶》,本刊有刪節(jié))(責任編輯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