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一個人口以納西族為主的歷史文化名城。這座煙雨古城,它以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獨一無二的東巴文化吸引著中外游客。
詩意古城的美麗記憶
步入麗江古城,城內(nèi)主道兩側(cè)有數(shù)十條小巷相互交織,大小路面,無處不鋪著麗江特有的彩花石板,路面雨季無泥,旱季無塵。街道依山傍水,不求平直,隨勢自然。古城中心有塊近六畝的四方街,街上攤販云集,行人來往無阻,是節(jié)日鬧市的周旋地,也是居民的憩息之所。古城還巧借周圍之景,北可遠眺玉龍雪山;南可觀賞文筆奇峰;西可仰視獅山古柏;東可一覽田疇曠野。
古城始建于南宋。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渡過金沙江,麗江曾為蒙古軍駐地和操練場,那時居民已有千余戶。明初古城貿(mào)易集市和街道建設(shè)已初具規(guī)模,木氏土司建造的宮室漸趨華美。明末已呈繁榮景象。偉大的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稱:“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其宮室之麗,擬于王者……其富冠諸上郡?!?/p>
導(dǎo)游告訴我們,麗江古城處于滇、川、康、藏交通要道,明代稱為“大研廂”,民國始稱“大研鎮(zhèn)”。“大研”即“大硯”,因古城居麗江壩中心,四周青山環(huán)繞,形似一塊大硯而得名。古城不用筑城墻,因四周有高山可以作為天然屏障。
古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環(huán)境和龍?zhí)端?,北依象山,西枕獅子山,山擋住了寒風的侵襲;東南面臨數(shù)十里沃野,迎朝陽,接?xùn)|風,花木早蘇。夏季南風暢通,帶走熱氣,調(diào)節(jié)氣溫。源自龍?zhí)督K年不斷的巨大水流,穿街走巷,入院過墻,淌遍千家萬戶。居民洗菜、擔水不過五十步,可謂“戶戶朝陽,家家流水”。
古城內(nèi)有許多石拱橋,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的剝蝕,依然古貌盎然。居民房舍都是“三坊一照壁”式樣,正房堂屋,兩側(cè)室,走廊寬敞,門窗多雕飾花鳥畫案。院內(nèi)種植花木,擺設(shè)盆景,更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高原水鄉(xiāng)風貌。
走進明代木氏土司府署,里面的建筑仿北京紫禁城而建,設(shè)金水橋,三大殿,家廟及萬卷藏書樓等幾十個院落,獅子山作為“御苑”,規(guī)模宏大,殿宇壯麗,共占地40萬平方米。據(jù)導(dǎo)游講,木家院是木氏土司府邸,數(shù)百年來基本上保持著原樣。
古城外的寂靜芳華
麗江城旁,有座被稱作“高原龍邸”的黑龍?zhí)?,它把古城點綴得分外清秀妖嬈。一進大門,美景便目不暇接,一陣潺潺水聲,來自嶙峋山石間的玉泉飛瀑,讓人眼花繚亂。黑龍?zhí)睹?,美在真山真水,潭水冰清玉潔,潭底有?shù)不清的泉眼,永不休止地傾吐著“珍珠”,無數(shù)的“珍珠”形成一股巨流,流入古城內(nèi)。
得月樓是黑龍?zhí)兜闹行慕ㄖK煨褪嬲?,色彩斑斕。樓分三層四角,層層角檐如翼,玲瓏剔透,寓意雋永。當年,郭沫若撰聯(lián):“龍?zhí)兜褂呈?,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p>
坐落在黑龍?zhí)秲?nèi)的五鳳樓,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高20米,三疊八角,有20個啄天飛檐,各個方向的礁角像5只展翅欲飛的鳳凰,“五鳳樓”由此得名。樓的結(jié)構(gòu)對稱,不但具有嚴謹、穩(wěn)重的風格,而且講究統(tǒng)一中的變化,體現(xiàn)了層次分明的節(jié)奏美,使龐大而沉重的屋頂奇妙地顯示出輕快的飛動感。五鳳樓是納西古建筑的佼佼者,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徐霞客云游麗江,在五鳳樓旁住了八天。見多識廣的地理學(xué)家為偏僻之地有這般高水準的文化而驚嘆不已。在此期間,徐霞客還應(yīng)邀編寫了《雞足山志》。
麗江城北的玉龍雪山腳下,有座玉峰寺。玉峰寺規(guī)模不算宏大,卻因為寺內(nèi)有棵山茶樹而名揚天下。這棵山茶樹被植物學(xué)家稱之為“天下第一樹”,通常人們叫它“萬朵茶花”。每當春風初度,玉龍山上白雪皚皚之時,玉峰寺內(nèi)就花團錦簇,一片“紅霞”。從立春至立夏的一百來天時間里,茶花要開二十來批,總共兩萬余朵,花苞大如杯,花朵大如碗。更為奇特的是,一棵樹上開出兩種完全不同顏色的花來,實在令人叫絕。萬朵茶花是麗江一寶,為古城增光添彩。
去寶石城尋一處歸隱
麗江西北一百多千米的深溝巨壑間,有一座獨特而別致的小石城,當?shù)厝朔Q“寶山古石城”,遠看如同一頭俯視遠方的雄獅。
在七百多年前的元代,它是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寶山州州治所在地,也是著名的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中“元跨革囊”的歷史遺跡之一。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親率大軍南征,即在此用革囊渡江。納西族首領(lǐng)親臨寶山渡江迎接,并派遣兵將隨元軍南征,為元世祖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做出了貢獻。
石城四周的懸崖絕壁,猶如刀削斧砍。站立城南巖頭環(huán)顧,可見蒼鷹在腳下盤旋,云霧在身邊升騰,使人有駕云凌空、飄飄欲仙的感覺。
石城西南面有一道天生的石門,石門下有條寬一米許的羊腸石道與陡峭的牦牛嶺相通,這便是進出石城的唯一通道,是名副其實的奇險絕境,納西先民選擇在此建城落戶,憑險而居,既不占耕地,又十分安全。在過去的年代里,石城曾多次遭受匪徒的襲擊,但都只好望城興嘆。
離城遠眺,城內(nèi)民居起伏錯落,參差有致;入城細看,巷道布局高低縱橫,隨巖就勢,順應(yīng)自然。人們鑿巖為渠,引來清流;刻石為缸,蓄水飲用。城內(nèi)居家,房屋依石壁而建,臺階隨石坎上下,道路沿石面延伸。就連堂屋里的圓桌、長凳,廚房中的碗柜、火塘,臥室內(nèi)的燈臺、床鋪,也都是用天然巖石雕就。精美石器,經(jīng)幾代人的雕、鑿、刻、鏨,幾百年的摩擦使用,邊沿及平面都已變得細潤光滑。有的人家在天井里鑿石為臼,年年舂米搗谷,不會破裂;有的人家,在畜圈內(nèi)鑿石為槽,任憑豬拱馬踏,也不會毀壞。
大概有百來戶納西人家居住在古石城里,他們劈石建城,刻石為家。這里的“百戶人家一基石”堪稱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