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給外來的物件起名字,最簡單省事的,便是安個現(xiàn)成名。比如古代中國人習(xí)慣這么起名字:西域來的,叫“胡什么”,如胡蘿卜、胡椒、胡桃、胡餅。如果是海外來的呢,就叫“洋什么”,比如洋煙、洋蔥、洋芋。
也有音譯的,比如煙草t o b a c c o,中國士大夫按字索音,就譯作淡巴菰,乍看字眼聽讀音,會以為是種清新淡雅的菌類??Х龋⒄Z寫作c o f f ee,讀音更接近“柯非”,但“咖啡”兩字的確比“柯非”好聽又好看。
粵語許多翻譯比較隨意。比如把s a l m o n翻成三文魚,把s a n d w i ch翻成三文治,很容易讓人疑惑:三文治和三文魚有沒有遠親關(guān)系?粵語里某種水果叫士多啤梨,不知道的以為很神秘,細一看是草莓,再一想就明白:strawberry,直接音譯過來的。歐陸面包t o a s t,廣東人叫多士,上海人則翻成吐司。
也有些翻譯,年深日久,已經(jīng)覺不出是翻譯了。比如我們?nèi)粘3缘钠咸雅c苜蓿,都是張騫出西域帶回來的?!稘h書》都還分別叫“蒲陶”和“目宿”。最不顯的,比如印度有一種墓式建筑s t ū p a,中文翻譯很多,其中一個翻譯是卒塔婆,慢慢就成了塔——中國的佛塔,就這么來的。
類似地,讀《封神演義》的諸位一定好奇過:鬧海的哪吒有兩個哥哥,金吒,木吒。按排行,他該叫水吒,為啥叫哪吒?因為哪吒其實也是印度來的。說多聞天王俱毗羅有個兒子,名字在中文的翻譯,叫那吒矩缽羅。南宋時一度被叫過那叱太子,后來就演化成我們所知道的哪吒了。
所以乍看之下,當(dāng)代中文外來語頗多,大家會用日語中的詞匯如“人氣”,會用英語詞匯“我g e t不到你的笑點”;但稍早一點,如雪茄、吐司、三文魚、拿鐵,也都是外來語;更早一點,如塔、葡萄、苜蓿、哪吒,也都是外來語。只是已經(jīng)深入我們的語言習(xí)慣,絲毫不覺詫異了。
世上生命力旺盛的語言,從來都是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比如,我們都熟悉的,覺得很可以代表中國民族風(fēng)味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茉莉這個詞, 也是外來的: 出自梵文, 讀作malika。
河河//摘自《新民周刊》2021年第35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