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可英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7)
紅巖精神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一脈相承而又獨具特色,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紅巖精神聚焦于崇高的理想信念、堅貞的革命品質、偉大的人格力量[1],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夢想中,依然散發(fā)著歷久彌新的蓬勃力量。紅巖精神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且積極的作用。
紅巖精神以其鮮活的人物故事、感人的革命情節(jié),彰顯著浩然革命正氣的深刻內涵,能夠增強大學生對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的形象感。八路軍辦事處、紅巖村、周公館是這段革命歷史的有力見證;紅巖魂陳列館、紅巖革命紀念館以其豐富翔實的資料,展示了紅巖英雄不屈的斗爭事跡;歌樂山烈士陵園、渣滓洞、白公館監(jiān)獄訴說著革命烈士的苦難輝煌;鴨兒浮水、老虎凳、手指夾、腳鐐釘再現(xiàn)了國民黨反動派慘絕人寰的酷刑。通過實地參觀、實物展示、情景再現(xiàn),紅巖精神將會在后人的心中筑起永恒的豐碑。思想政治理論課關于唯物史觀的確立、人生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理想信念的樹立等,正是從這些艱苦的革命斗爭中凝練出了價值目標,紅巖人物的革命事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極好素材。
中國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紅巖精神,能夠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源于紅巖人的崇高信仰和高尚品格。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共產黨人,在復雜的斗爭形勢中積極抗戰(zhàn)、反對獨裁,帶領紅巖人舍生忘死、英勇奮戰(zhàn),他們隨時有被捕入獄的危險,卻仍然依靠堅定信念完成革命工作。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堅持抗戰(zhàn),贏得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各民主黨派,甚至國民黨左派也與中國共產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和民主事業(yè)的新局面。正是在共產黨人公而忘私的紅巖革命歷史中,大學生能夠進一步提升對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自信心。
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幾代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ji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豪情壯志,都展示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jié)。重慶作為紅巖精神的發(fā)端地,已經將紅巖精神熔鑄為它的城市名片,紅巖精神激勵著重慶人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將英雄的山城建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多少年來,人們守護著、講述著、歌頌著、銘記著紅巖精神;多少年來,無數個紅巖故事耳熟能詳,無數個紅巖人物深入人心,紅巖精神必將激勵一代代大學生牢記革命遺志,以青春熱血報效祖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與推動,紅巖精神的傳承也需要整合社會力量,夯實紅巖文化建設陣地,為教育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1.整合紅巖文化開發(fā)體系。一是聯(lián)合開發(fā)。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持文化部門、高等院校、學術團體、普通群眾等各類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對紅巖文化的研究與運用,豐富紅巖文化應用成果。二是動態(tài)開發(fā)。不斷加強紅巖遺址環(huán)境改善,創(chuàng)新紅巖精神傳播方式,推動國家一流紅色文化地標建設,把紅巖革命基地打造成全國著名紅色旅游景區(qū)。三是整體開發(fā)。圍繞紅巖精神的深刻內涵,緊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求,統(tǒng)籌重慶八十五處紅巖革命文物舊址,推動二十幾個區(qū)縣的紅巖基地一體化建設,助力紅巖革命遺址成為全國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2.優(yōu)化紅巖文化教學內容。高校教師要緊密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圍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等主題內容,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凝練紅巖文化內核,找到紅巖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結合點,形成集紅巖事件、紅巖人物、紅巖精神為一體的系統(tǒng)的教育教學內容體系,進一步轉化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
對紅巖文化開發(fā)形成的特色成果,高校應當堅持正確思路和有效策略,將其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高校要積極推進紅巖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網絡,充分發(fā)揮紅巖文化應有的教育功能,實現(xiàn)紅巖文化的資源優(yōu)勢向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優(yōu)勢的轉化。
1.推動紅巖文化進校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除了課堂教學外,校園文化也是一個重要載體[2]。這就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堅持把紅巖文化與先進文化緊密結合,營造團結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學生社團以紅巖文化為依托,開展專題講座、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等活動;利用學校的廣播、校報、展屏等媒介加強對紅巖文化的宣傳;特別要加強對高校紅色網站的運用,通過短視頻、云展覽、云直播等新方式,讓紅巖人物“活”起來,增強文化傳播的感染力。還要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節(jié)日,利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11.27 大屠殺紀念日、烈士紀念日等,結合高校的活動安排,有計劃地開展紅巖人物紀念活動,深挖紅巖人物事跡,彰顯紅巖精神??傊?,通過紅巖文化進校園活動,使紅巖精神隨處可感、可聞、可見,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從而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紅巖精神的魅力。
2.推動紅巖文化進課堂。紅巖文化優(yōu)質成果進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需要結合各章內容制訂切實可行的授課計劃。當前,2021 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已經增加了輔助理解的“圖說”部分,在每一個主題后面都有相應的典型案例,其內容側重于國內外各個時期的著名人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專注于教育部統(tǒng)一教材的同時,還應拓展教學內容,運用現(xiàn)有研究成果如《重慶紅色故事》等輔導讀物,圍繞紅巖人物的英雄事跡,幫助學生獲得歷史和理論知識,了解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發(fā)展進程,把握紅巖精神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這不僅體現(xiàn)了黨的教育宗旨,也符合當代大學生了解歷史、感悟精神的需求。具體到主干課教學,如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中,要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紅巖文化、新時代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對紅巖精神的傳承性與發(fā)展性,揭示紅巖精神的時代魅力;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中,要貫通紅巖人物的革命理論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現(xiàn)紅巖精神內涵的教育教學價值;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中,要貫通紅巖人物的革命實踐與唯物辯證法、革命理想與人類解放事業(yè)的內在聯(lián)系與偉大意義,凸顯紅巖精神的目標指向和育人價值。紅巖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認真學習紅巖文化內容,重視紅巖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意義,完善教學計劃,組織課堂管理,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力求在對歷史的回顧中實現(xiàn)教學效果。
3.推動紅巖文化進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實現(xiàn)紅巖文化與新時代社會文化的有效銜接,引導大學生用先進的理念去評析現(xiàn)實性問題。一是通過社交軟件。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密切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通過班級QQ 群或微信群,把課上和課下有效銜接起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優(yōu)勢,不斷推送紅巖文化成果,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以此掌握大學生思想動向,積極引導大學生用先進的社會主義道德去解析和處理社會問題,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二是通過線上課堂。除思想政治理論課線下課堂教學外,還應設立線上課堂。各高校要借助于網絡平臺,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打造線上、線下協(xié)同教育模式,制訂計劃,設計版塊,推動紅巖精神向大學生實踐行為的現(xiàn)實性轉化。
傳播紅巖文化,傳承紅巖精神,其本質在于推動大學生身體力行。這就要求高校要認真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部署,通過教學設計和融合教學內容,把紅巖精神和大學生的實踐行為結合起來,進一步發(fā)揮紅巖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施,要緊緊圍繞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而展開,通過開展系列實踐活動,把紅巖精神自覺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去。
如果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去學,那么實踐教學則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去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可以設定研讀學習版塊,并指定相應的紅巖讀物。如《紅巖故事》《回憶南方局》《徐遠舉罪行實錄》《紅巖生活漫憶》《紅巖精神研究》等,同時提供電子書籍,供學生下載閱讀。閱讀的同時,還要提出相應要求,對書中人物故事進行評述,并提交讀書報告。通過深入性研讀學習,能夠讓大學生在歷史敘事中認識英雄,在歷史情境中領悟精神,從而對紅巖文化有較全面的了解,對紅巖精神有更深厚的認識。
紅巖故事通過電影、電視、廣播被記錄、被演繹、被傳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可以設定視頻學習版塊,以視頻的方式再現(xiàn)當年的革命歲月。通過讓大學生觀看紅巖電影、電視劇、短視頻等節(jié)目,了解當時的革命場景,從而給他們以更深刻的啟迪。對于學習情況,要求以視頻的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視聽感受,以此考察大學生觀看視頻的效果。此外,學校還可以圍繞紅巖影視,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講課比賽、演講比賽等,讓大學生在觀看紅色精品的過程中談感受、講心得,在比賽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
紅巖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紅巖聯(lián)線”依托紅巖革命紀念館及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整合了全市的革命文化資源,形成了四條旅游專線,成為大中小學生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都保持著原貌,囚室、地牢、審訊室還是當年的模樣,此情此景,能夠把參觀者帶回那腥風血雨的歲月,能夠使參觀者深刻地感受到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之艱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要充分利用好紅巖基地,把紅色主題參訪活動納入實踐教學版塊,引領大學生通過回顧紅巖歷史和追尋紅色足跡,實現(xiàn)弘揚紅巖文化與傳承紅巖精神的美好愿望。
了解紅巖文化,發(fā)揚紅巖精神一定要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而展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為大學生提供實際鍛煉的機會,通過組織暑期“三下鄉(xiāng)”、周末“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從高校學工組織層面與周邊區(qū)縣養(yǎng)老院、孤兒院、社區(qū)組織等機構展開聯(lián)系,使大學生深入實地、深入生活開展參訪、調研、幫扶等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大學生能夠把所學、所知、所會應用于實踐,能夠更真實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明確不足,總結經驗,把實踐成果匯編成冊,從而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決心和信心,這無疑是實現(xiàn)大學生踐行偉大紅巖精神的必由之路。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紅巖精神,能夠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刻性、針對性及實效性,進一步提升紅巖精神的宣傳效果,鞏固紅巖精神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在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深入探索和構建紅巖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徑,立足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展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祖國的繁榮發(fā)展貢獻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