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非地理因素在國際海洋劃界實踐中的能動作用論析

        2022-12-28 08:17:37孫傳香
        武大國際法評論 2022年2期
        關鍵詞:國際法院大陸架劃界

        孫傳香

        晚近國際海洋劃界實踐表明,無論海岸相向抑或海岸相鄰國家間的海洋劃界(含專屬經(jīng)濟區(qū)劃界和大陸架劃界)中,影響劃界結果最重要的因素是相關國家的海岸關系與海岸地理地貌。一般來說,海岸地理地貌是指沿海國在水面和陸地接觸處,經(jīng)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濱水地帶,除此以外的經(jīng)濟、人口等則納入非地理因素。從公平原則、中間線或稱等距離線方法、自然延伸原則到國際法院于2009年在黑海劃界案中正式適用的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海岸關系與海岸地理地貌在海洋劃界中無不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在海岸關系與海岸地理地貌等地理因素以外,諸如經(jīng)濟、安全與防衛(wèi)、航行及能源安全等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的地位如何?非地理因素在劃界中能發(fā)揮何種作用?在國際社會面臨海洋劃界爭端尚待解決的當下,厘清非地理因素在國際海洋劃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單一非地理因素在國際海洋劃界中的實然作用

        非地理因素能否對海洋劃界產(chǎn)生影響,不能一概而論,要區(qū)分不同案件及非地理因素的多寡及重要性。一般來說,單個非地理因素很少能在海洋劃界中發(fā)揮作用。

        (一)經(jīng)濟因素

        經(jīng)濟因素涵蓋碳烴化合物、漁業(yè)及社會經(jīng)濟等領域,是大陸架和專屬經(jīng)濟區(qū)等法律概念形成的基礎。國際法院在北海大陸架案中指出:“(獲?。┐箨懠艿暮4驳淄了N含的自然資源正是繼《杜魯門公告》之后建立相關法律制度的目的?!雹貼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Denmark;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Netherlands),Judgment,ICJ Reports 1969,pp.33-34,para.47.在突尼斯訴利比亞案中,國際法院同樣指出,大陸架的概念可追溯至《杜魯門公告》,在大陸架開發(fā)自然資源具有經(jīng)濟方面的重要性,已成為眾所周知的概念之一。②See Case Concern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Tunisia v.Libyan Arab Jamahiriya),Judgment,ICJ Reports 1982,pp.78-79,para.109.

        有學者指出,既然創(chuàng)設專屬經(jīng)濟區(qū)與大陸架的目的是滿足沿海國對近海自然資源的利用,經(jīng)濟因素影響海洋劃界自然是合情合理的。③See Youshifumi Tanaka, Predic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393 (Hart Publishing 2019).持相同觀點的還有: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判決書第48 段;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杰賽普(Jessup)法官的獨立意見第66、72 段;1982 年突尼斯訴利比亞案小田滋(Oda)法官的不同意見第119 段;1985 年利比亞訴馬耳他案判決書第50 段;2012 年孟加拉灣劃界案納基(Lucky)法官的不同意見第236頁等。國際司法機構和仲裁機構的判例自始就將自然資源看做劃界應當考慮相關情況。④參見高健軍:《國際海洋劃界論——有關等距離/特殊情況規(guī)則的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頁。實際上,諸多國家在其提交至國際法院或法庭的訴求中均強調(diào)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法律制度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背景,以及經(jīng)濟因素與劃界之間的聯(lián)系。⑤譬如,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中,丹麥與荷蘭的反駁意見第486 頁;卡塔爾訴巴林案中卡塔爾的訴狀第44-45、218-220、251 頁;2002 年喀麥隆訴尼日利亞(赤道幾內(nèi)亞參加)案中喀麥隆的訴狀第23、133、499-500、519 頁;2012 年孟加拉灣劃界案中緬甸的反駁意見第210、214-215 頁;加納訴科特迪瓦案中科特迪瓦的答辯意見第13、47頁。但遺憾的是,對于單一的經(jīng)濟因素,盡管國際(準)司法機構并未完全否定,但遠沒有給予其充分考慮。⑥See M. D. Evans,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Donald R. Rothwell,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 26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Stephen Fietta & Robin Cleverly,A Practioner’s Guide to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88(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誠如威爾所言,“經(jīng)濟因素是一個沒有人敢(或者說能)提及的相關情況”,但它們“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在法官的腦海中”。①Prosper Weil,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Reflections 263-2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如上所述,對于海洋劃界是否應該考慮經(jīng)濟因素一直存在爭議。國際法院認為,“已知的或很容易確定的”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相關情況”。②See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 Denmark;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Netherlands),Judgment,ICJ Reports 1969,p.55,para.101(D)(2).在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案中,法院在處理有關獲取自然資源的問題時,雖然承認自然資源的獲取是影響該案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同時設定了“獲取自然資源的特殊問題(exceptional issues of access)”的較高門檻,并且認為該案并不符合其設定的門檻要求。③See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 Judgment, ICJ Reports 2012, p.706,para.223.與印度尼西亞訴馬來西亞案④See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Pulau Ligitan and Pulau Sipadan (Indonesia v. Malaysia),Judgment,ICJ Reports 2002,p.664,para.79.、喀麥隆訴尼日利亞案⑤See Land and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Cameroon and Nigeria(Cameroon v. Nigeria:Equatorial Guinea intervening),Judgment,ICJ Reports 2002,pp.447-448,para.304.、尼加拉瓜訴洪都拉斯案⑥See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between Nicaragua and Honduras in the Caribbean Sea(Nicaragua v.Honduras),Judgment,ICJ Reports 2007,p.659,para.258.和圭亞那訴蘇里南案⑦See Arbitral Tribunal Constituted Pursuant to Article 287,and in Accordance with Annex Ⅶ,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n the Matter of an Arbitration between Guyana and Suriname,2007,30,RIAA 1,pp.125-126,para.390.不同,突尼斯訴利比亞案⑧See Case Concern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Tunisia v.Libyan Arab Jamahiriya),Judgment,ICJ Reports 1982,pp.83-85,paras.117-119.是國際法院唯一明確考慮油井對劃界影響的案件。對此有學者指出,油氣資源因素對海洋劃界主流方法的影響,體現(xiàn)在該因素是否構成三階段劃界方法之調(diào)整階段的“相關情況”。⑨參見朱利江:《在原則與例外之間:油氣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政法論壇》2019 年第2 期,第133頁。

        在紐芬蘭和拉布拉多訴新斯科舍省仲裁案中,仲裁庭強調(diào),獲取海洋自然資源的問題與劃界程序不是無關緊要的。⑩See Arbitration between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and Nova Scotia Concerning Portions of the Limits of Their Offshore Areas,Award of 26 March 2002,128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s 46,para.3.21.在國際海洋法法庭特別分庭就加納訴科特迪瓦案所作出的判決中,科特迪瓦主張根據(jù)石油特許權以習慣等距離線劃界,法院最終確定的等距離線卻對加納更有利,其原因是特別分庭不認可石油特許權構成默示劃界協(xié)議。?See 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te d’lvoire in the Atlanic Ocean,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7,pp.46-48,p.147.盡管科特迪瓦聲稱碳氫化合物的分配構成“相關情況”,但法庭認為“海洋劃界不是重塑自然,也不是分配正義的手段”①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te d’lvoire in the Atlanic Ocean,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7,pp.125-126,p.128.。為了證明法庭傾向于地理因素而不是與資源有關的標準,特別分庭援引了“災難性影響”(catastrophic repercussions)這一檢驗標準,并指出該案沒有達到“災難性影響”最低要求的證據(jù)標準。②See 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te d’lvoire in the Atlanic Ocean,Judgment,ITLOS Reports 2017,pp.128-129,paras.452-453.總之,從已有司法實踐來看,無論個案的特點如何,國際(準)司法機構均沒有認可單一經(jīng)濟因素對劃界的影響。

        “災難性影響”的概念最初產(chǎn)生于漁業(yè)案件。國際(準)司法機構在緬因灣案等案件中認為,欲將漁業(yè)資源視為“相關情況”,則需要證明,如果海洋劃界無視既有漁業(yè)實踐,將對相關人群“維持生計造成災難性影響”。③Cas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udgment, ICJ Reports 1984, p.246, para.237;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Areas between Canada and France,Award of 10 June 1992,31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1149,para.84;Arbitral Tribunal Constituted Pursuant to Article 287, and in Accordance with Annex Ⅶ,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n the Matter of an Arbitration between Barbados and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2006, 27, RIAA 147, p.100, para.328; Award in the Matter of the Bay of Bengal Maritime Boundary Arbit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and the Republic of India, 2014, p.124,para.423.一般來說,如當事國能提供足夠證據(jù)證明劃界對其漁業(yè)資源產(chǎn)生影響,國際法院和法庭會在海洋劃界案件中審查漁業(yè)問題。④See Arbitral Tribunal Constituted Pursuant to Article 287,and in Accordance with Annex Ⅶ,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n the Matter of an Arbitration between Barbados and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2006, 27, RIAA 147, p.73, para.241; Stephen Fietta & Robin Cleverly,A Practioner’s Guide to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8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譬如,國際法院在揚馬延案中將獲得漁業(yè)準入視為“相關情況”;⑤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72,para.76.在秘魯訴智利案中,國際法院通過考察雙方的漁業(yè)實踐來確定雙方以默契方式達成的邊界范圍。⑥See Maritime Dispute(Peru v.Chile),Judgment,ICJ Reports 2014,p.59,para.151.在突尼斯訴利比亞案中,法院最后考察了其最終確定的界線對漁業(yè)是否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⑦See P. Birnie, Delimitation of Maritime Boundaries: Emergent Legal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in Gerald Blake(ed.),Maritime Boundaries and Ocean Resources 24(Croom Helm Publishers 1987).在緬因灣案中,雙方向法庭提交的劃界方案均反映了各自的漁業(yè)利益,盡管國際法院特別分庭最終拒絕將漁業(yè)資源視為“相關情況”,但仍將漁業(yè)作為審查界線是否公平的因素之一,可見,非地理因素在劃界中間接發(fā)揮了作用。此外,在1974 年英國訴冰島及德國訴冰島的漁業(yè)管轄權案中,國際法院認可英國和德國有獲得漁業(yè)資源的權利,①See Fisheries Jurisdiction (United Kingdom v. Iceland), Merits, Judgment, ICJ Reports 1974, p.3;Fisheries Jurisdiction(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Iceland),Merits,Judgment,ICJ Reports 1974,p.175.并承認兩國在該案中存在一種涉及經(jīng)濟和歷史的“重大利益”。但是,縱觀所有與漁業(yè)有關的案例,漁業(yè)準入并沒有一律被視為影響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譬如,在加拿大訴法國案②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Areas between Canada and France,Award of 10 June 1992,31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1149,para.87.、厄立特里亞訴也門案③See Award of the Arbitration Tribunal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roceedings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Matter of an Arbitration Pursuant to an Agreement to Arbitrate Dated 3 October 1996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State of Eritre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Yemen, 1999, 22, RIAA 335,para.72.以及巴巴多斯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案④See Arbitral Tribunal Constituted Pursuant to Article 287,and in Accordance with Annex Ⅶ,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n the Matter of an Arbitration between Barbados and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2006,27,RIAA 147,p.83,para.267.等案件中,國際(準)司法機構均認為不滿足“災難性影響”的評價標準。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承認經(jīng)濟因素作為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并不等于要求海洋劃界必須為一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或者將不同當事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作對比,國際法院在利比亞訴馬耳他案⑤See Continental Shelf (Libyan Arab Jamahiriyia v. Malta), Judgment, ICJ Reports 1985, p.41, para.50.和揚馬延案⑥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p.73-74,paras.79-80.等案件中多次表達了這一觀點。相反,國際法院和法庭在海洋劃界中主要考慮的是,沿海國是否具備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有效行使包括勘探和開采自然資源在內(nèi)的主權權利的能力,并借此保障其充足的能源供應并確保其國家安全。尤其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除碳氫化合物和漁業(yè)資源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資源以外,各國逐漸轉向諸如發(fā)展海洋風力發(fā)電場、提高海洋生物碳儲存能力等氣候友好型發(fā)展模式。因此,國際(準)司法機構同樣需要在審理海洋劃界案件時對沿海國前述活動作出回應,以考察相關活動對行為國是否具有“重大利益”并最終在劃界中發(fā)揮其作用。

        質(zhì)言之,自然資源、石油開采等經(jīng)濟因素能否構成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⑦參見張華:《國際司法裁決中的海洋劃界方法論解析》,《外交評論》2012年第6期,第150頁。在海洋劃界中考慮經(jīng)濟因素并不要求將經(jīng)濟因素置于與地理因素等量齊觀的地位,而是確保沿海國充分行使其固有的主權權利。為此,國際法院或法庭至少可將各種不同經(jīng)濟因素作為一個整體,以評估主要由地理因素決定的劃界結果的公平性。⑧See Stephen Fietta & Robin Cleverly,A Practioner’s Guide to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8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然而,盡管資源等經(jīng)濟因素是導致海洋劃界爭端的直接原因,但并非產(chǎn)生海洋權利的法律權源。①參見張華:《爭議海域油氣資源開發(fā)活動對國際海洋劃界的影響——基于“加納與科特迪瓦大西洋劃界案”的思考》,《法商研究》2018年第3期,第165頁。既有司法實踐表明,國際(準)司法機構只有在禁止沿海國使用自然資源將對其造成災難性影響時,才考慮自然資源對海洋劃界的影響,而“災難性影響”與一國的“重大利益”密切相關。

        (二)安全與防衛(wèi)因素

        眾所周知,有關大陸架的法律制度起源于《杜魯門公告》,該公告明確規(guī)定,“自我保護使得沿海國需要密切關注其海岸以外的活動,這些活動是利用其自然資源所必需的”。顯然,《杜魯門公告》將大陸架納入沿海國的管轄范圍,正是沿海國對其“海岸以外”安全關切的反映,而安全問題不限于軍事活動,還可能涉及環(huán)境、捕魚及其他作業(yè)的安全。②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53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遺憾的是,國家安全與防衛(wèi)雖然在多個案例中被提起,但其未能發(fā)揮對海洋劃界的作用。事實上,各國在提交至國際法院或法庭的訴狀中頻頻援引安全與防衛(wèi)因素,③據(jù)統(tǒng)計,共有利比亞等24 個國家在其參與的海洋劃界案中提到海洋劃界對其安全與防衛(wèi)的影響。學界及實務界也呼吁將安全與防衛(wèi)納入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④See Malcolm Shaw, International Law 45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Youshifumi Tanaka, Predic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425 (Hart Publishing 2019);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Denmark v.Norway),ICJ Reports,p.211,Separate Opinion of Judge Weeramantry,para.228.

        國際法院在利比亞訴馬耳他案中承認大陸架與一國的安全和防衛(wèi)事務有關,盡管法院最終沒有將安全與防衛(wèi)作為該案劃界的“相關情況”,但認真考慮了安全與防衛(wèi)事務對劃界的影響。國際法院在該案中指出,最終劃定的邊界不會產(chǎn)生安全問題,因為它并非“十分靠近任何一方的海岸”。⑤See Case Concern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 (Libyan Arab Jamahiriyia v. Malta), Judgment, ICJ Reports 1985, p.42,para.51.仲裁庭在加拿大訴法國(紐芬蘭和拉布拉多訴新斯科舍省)仲裁案中也認為,要特別確保界線不要離任何一個國家“太近”。⑥See Arbitration between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and Nova Scotia Concerning Portions of the Limits Their Offshore Areas,Award of 26 March 2002,128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s 91,para.5.15.在緬因灣案中,與國防相關的活動之所以未被視為劃界的“相關情況”,是因為未能達到“災難性影響”這一標準。⑦See Cas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Canad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udgment,ICJ Reports 1984,p.342,para.237.在1985 年幾內(nèi)亞訴幾內(nèi)亞比紹劃界案中,仲裁庭認為安全是海洋劃界的一個相關因素,并強調(diào)法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避免一國在另一國海岸附近行使管轄權,以免損害后者的安全利益,最后,仲裁庭在不損害任何一方安全的前提下劃定了界線。①See Guinea/Guinea-Bissau Maritime Delimitation Case, Decision of 14 February 1985, 25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251.同樣,國際法院在揚馬延案中也指出,“雖然法院不愿意看到這種安全考慮侵蝕根據(jù)地理標準確定分界線的基本任務,但安全依然可作為避免造成不公平結果的考慮因素”。②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 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38,para.81.在厄立特里亞訴也門案(第二階段)中,仲裁庭亦采取了同樣的辦法,為了不損害安全利益,法庭拒絕將厄立特里亞位于紅海的部分島嶼視為飛地。③See Award of the Arbitration Tribunal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roceedings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Matter of an Arbitration Pursuant to an Agreement to Arbitrate Dated 3 October 1996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State of Eritre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Yemen, 1999, 22, RIAA 335,para.157.

        在黑海劃界案中,國際法院雖然沒有以安全為理由調(diào)整臨時界線,但肯定其在利比亞訴馬耳他案中闡述的理由,再次承認安全與海洋劃界存在相關性。法院在該案中認為,臨時等距離線沒有損害任何一方的安全利益,④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Black Sea (Romania v. Ukraine), Judgment, ICJ Reports 2009,p.61,para.204.這一結論明確表明,法院在該案中已然考慮了安全因素。在卡塔爾訴巴林案中,法院認為,界線太過接近卡塔爾海岸應該作為一個考慮因素,由此表明界線接近海岸可能對安全產(chǎn)生影響。⑤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Territorial Questions between Qatar and Bahrain(Qatar v.Bahrain),Judgment,ICJ Reports 2001,p.104,para.218.同樣,在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案中,國際法院指出,如果界線靠近一國海岸,安全問題可能與劃界有關,因而需要作出適當改變。特別是,法院在該案中還提到有必要維持海洋的公共秩序,⑥See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 Judgment, ICJ Reports 2012, p.706,p.708.由此彰顯安全對海洋劃界的重要影響。仲裁庭在斯洛文尼亞訴克羅地亞案中也指出,既往相似案件承認安全在劃界中可能發(fā)揮的作用,本案亦應將安全作為劃界的可能考慮因素,為斯洛文尼亞能夠通過克羅地亞的海洋進入公海而建立“連接區(qū)域”。⑦See Final Award in the Maritime of an Arbitration under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Signed on 4 November 2009,2017,pp.305-306,paras.985-986.

        綜上所述,盡管《杜魯門公告》的合理性與公正性涵蓋了安全、保護等方面,⑧參見吳少杰、董大亮:《1945年美國〈杜魯門公告〉探析》,《太平洋學報》2015年第9期,第103頁。安全與防衛(wèi)在既有海洋劃界案例中亦偶有提及,部分案例甚至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但整體上看,其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航行及能源安全因素

        航行一般是國際法院或法庭在解決領海劃界爭端時考慮的因素。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劃界或大陸架劃界時,一般不像領海劃界那樣重視航行對劃界的影響,但并沒有完全忽視這一因素。在英法大陸架案中,仲裁庭認為,航行是表明法國在英吉利海峽具有“重大利益”的因素之一。①Se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French Case,1977,18 RIAA 3,para.188.仲裁庭在加拿大訴法國案劃定界線后同樣強調(diào),其確定的分界線不會對航行產(chǎn)生“不利影響”。②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Areas between Canada and France,Award of 10 June 1992,31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1149,para.88.顯然,在前述兩個案例中,仲裁庭均考慮了航行對劃界的影響,設若仲裁庭在劃界時忽略航行問題,就沒有必要在確定界線后闡述界線與航行之間的關系。除仲裁庭在審理過程中關注航行問題以外,各國在將大陸架劃界或?qū)俳?jīng)濟區(qū)劃界爭端提交司法程序時亦十分重視并闡述其對航行問題的關切。③See Cas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Canad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unter-Memorial of Canada, para.162; Land and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Cameroon and Nigeria (Cameroon v. Nigeria: Equatorial Guinea Intervening), Counter-Memoria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para.20.19.

        概而論之,各國加緊海洋劃界爭端的解決,其主要目的之一是獲取海洋生物或非生物資源,保障其能源安全。然而,由于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全球主要能源供應地大多政局不穩(wěn),直接影響能源的可持續(xù)供應。因此,各主權國家必須確保其能源供應多樣化,以減少供應鏈中斷帶來的影響。④See Daniel Yergin,Ensuring Energy Security,85 Foreign Affairs 69-70,76(2006).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對此指出,能源的相互依存需要所有利益攸關方通力合作,以維護海底管道占據(jù)突出地位的供應鏈。⑤See Daniel Yergin,Ensuring Energy Security,85 Foreign Affairs 69-70,76(2006).可見,各國一方面有權勘探并開發(fā)本國的國內(nèi)能源資源,以減少對其他國家的能源依賴;另一方面,確保能源外部補給通道的暢通也是各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有學者因此指出,能源的充分供應可保護一國的經(jīng)濟利益,構成該國的重要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⑥N. Llein, et al. (eds.), Maritime Security: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Perspective fro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27(Routledge 2010).可見,能源的充足、穩(wěn)定和及時的供給亦應成為海洋劃界的影響因素。

        總之,海洋劃界對一國的航行與能源安全有重要影響。在劃界過程中,欲確保沿海國獲得其“重大利益”,亦不能忽視航行與能源安全問題,須將其納入影響海洋劃界的因素范疇。

        二、非地理因素納入國際海洋劃界考量因素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無論海洋劃界采取何種具體方法,皆以取得公平劃界結果為其終極目的。由于《公約》等現(xiàn)行法律制度規(guī)定海洋劃界主要基于地理地貌等地理因素,未能對所有影響因素作全面考察,海洋劃界的公平性因此屢遭質(zhì)疑。

        (一)制度缺失:非地理因素納入國際海洋劃界的必要性

        國際海洋劃界的國家實踐表明,各國締結海洋劃界協(xié)議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海床洋底及水體中的自然資源。為此,海洋劃界從表面上看是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對海洋的劃分,其實質(zhì)則是對海洋資源的分割。①參見孫傳香:《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國際法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頁。隨著陸地資源的持續(xù)緊張與日趨枯竭,各國競相將獲取資源的目光投向廣袤的海洋并為此加快海洋劃界進程,相伴而來的是不斷涌現(xiàn)的海洋劃界爭端。由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稱《公約》)第74、83條對專屬經(jīng)濟區(qū)劃界以及大陸架劃界的具體方法規(guī)定不詳,海洋劃界方法論領域亦未形成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致使海洋劃界的具體方法至今付之闕如,其選擇與適用均由國際司法機構根據(jù)個案的具體情況確定。

        有關海洋劃界方法的適用,國際司法機構或準司法機構的實踐一波三折。1958年《大陸架公約》第6 條規(guī)定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大陸架采用等距離線方法劃界,但由于參加國較少,該公約對國家實踐與國際司法實踐產(chǎn)生的影響十分有限。此后,在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中,國際法院摒棄了1958 年《大陸架公約》規(guī)定的等距離線方法,適用“公平原則”劃界以實現(xiàn)海洋劃界的公平結果。1977 年,仲裁庭在英法大陸架案中作了新的嘗試,將等距離線方法融入公平原則,使等距離線方法成為實現(xiàn)公平結果的手段。而在隨后的突尼斯訴利比亞案(1982 年)、緬因灣案(1984年)以及利比亞訴馬耳他案(1985 年)中,國際法院復又削弱了等距離線方法在劃界中的作用。直至1993 年揚馬延案,國際法院再次表明,等距離線方法也能實現(xiàn)公平結果。晚近,特別是從2009 年黑海劃界案起,國際司法機構與仲裁機構在海洋劃界司法實踐中開始適用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②參見孫傳香:《國際海洋劃界三階段理論:形成、實踐與檢視》,《法學評論》2016年第6期,第113頁。并在其后的案件審理中重新重視等距離線方法的運用。

        由于具體劃界方法的缺失,國際司法機構無法確定其在海洋劃界司法實踐中應考慮的影響因素,導致個案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效力范圍較小的《大陸架公約》還是更具普適性的《公約》,其規(guī)定影響海洋劃界的基本因素是相關國家的海岸關系及其地理地貌。③《大陸架公約》第6 條規(guī)定的大陸架劃界影響因素包括第1、2 款的“領?;€”以及第3 款的“海圖及地理特征”,《公約》第74條與第84條則規(guī)定了“海岸相向或相鄰”字樣。與《公約》第74、83 條僅通過“海岸相向或相鄰”的措辭暗含地理地貌信息而無其他更明確的規(guī)定相比,《大陸架公約》在規(guī)定地理地貌因素的同時允許“因情形特殊另定界線”,給包括非地理因素在內(nèi)的其他因素對海洋劃界產(chǎn)生影響留下了空間。盡管《大陸架公約》不具普適性,但國際(準)司法機構在其實踐中頻頻予以援引與闡釋,其對海洋劃界司法實踐的影響顯然不可小覷。國家實踐與國際司法實踐亦表明,影響海洋最終界線的因素眾多,不僅包括能發(fā)揮關鍵作用的海岸關系與海岸地理地貌,其他諸如經(jīng)濟、航行等非地理因素亦能對海洋劃界結果產(chǎn)生一定影響。可見,不能完全忽視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的地位,有必要將其納入海洋劃界的考慮范圍,否則會有損海洋劃界公平結果的實現(xiàn)。

        有學者認為,非地理因素,特別是自然資源應該納入海洋劃界的考慮范圍。①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9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M. D. Evans,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Donald R. Rothwell,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 274-27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Stephen Fietta & Robin Cleverly,A Practioner’s Guide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8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盡管國際(準)司法機構最終將非地理因素納入其考慮范圍的既判案例實屬不多,但亦有不少參與相關案件的法官呼吁將非地理因素納入劃界的考慮范圍。曾任國際法院院長的史久鏞法官指出,盡管國際法院認為與海岸地理相關的情況是最相關的,但自然資源的分配等非地理因素也可能被考慮。②參見史久鏞、高健軍:《國際法院判例中的海洋劃界》,《法治研究》2011年第12期,第11頁。布斯塔曼特·伊·里韋羅(Bustamante Y. Rivero)則明確強調(diào),“法院不能忽視的是,在大陸架概念產(chǎn)生之時,其初衷是為沿海國提供開采大陸架中自然資源的可能,即滿足沿海國的社會與經(jīng)濟需求”。③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布斯塔曼特·伊·里韋羅法官的獨立意見第5 段。此外,同案田中(Tanaka)法官的不同意見第172 段以及1982 年突尼斯訴利比亞案阿雷查加(Arechaga)法官的獨立意見第70段表達了相同觀點。威爾也在加拿大訴法國案中極力贊同經(jīng)濟因素在海洋劃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威爾認為,不能從公平劃界中完全消除社會和經(jīng)濟因素,否則將違背大陸架、漁業(yè)區(qū)以及專屬經(jīng)濟區(qū)等概念的起源是勘探和開發(fā)自然資源,僅囿于事后檢測劃界結果有無“災難性影響”是遠遠不夠的。④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Areas between Canada and France,Award of 10 June 1992,31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Dissenting Opinion of Judge Weil,para.34.威爾法官在其不同意見中還引用了緬因灣案裁決書的第83、84段。此外,阿吉波拉(Ajibola)法官亦強調(diào),“除地理構造以外,‘相關情況’還包括人口、社會經(jīng)濟結構、安全、當事方行為等”。⑤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ICJ Reports 1993,p.280,Separate Opinion of Judge Ajibola,p.301.在2012 年孟加拉灣劃界案中,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納爾遜(Nelson)、拉奧(Rao)和科特(Cot)均明確支持將某些非地理因素納入“相關情況”的考量范圍,稱“其他相關情況包括……與經(jīng)濟資源、漁業(yè)、安全問題和航海有關的考慮”,①Bangladesh v. Myanmar Case, Judgment, ITLOS Reports 2012, p.134, Joint Declaration of Judges Nelson,Chandrasekhara Rao and Cot,p.135.伯尼(Birnie)也提出要在比例檢測階段考慮經(jīng)濟和安全因素。②See P. Birnie, Delimitation of Maritime Boundaries: Emergent Legal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in Gerald Blake(ed.),Maritime Boundaries and Ocean Resources 33-34(Croom Helm Publishers 1987).

        (二)司法能動:非地理因素納入國際海洋劃界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有關海洋劃界的國際司法判決或裁決主要基于當事國的海岸地理地貌作出,非地理因素一般不發(fā)生劃界效力。但是,如果當事國能夠證明其在爭議海域存在基于非地理因素的重大利益,不排除國際(準)司法機構以“重大利益”為由予以考慮。質(zhì)言之,盡管單個非地理因素一般不被國際(準)司法機構視為海洋劃界的“特殊情況”或“相關情況”,但多個非地理因素可能累積或疊加成“重大利益”,從而成為影響海洋劃界的重要因素。

        盡管《公約》第15 條明確規(guī)定領海劃界適用“等距離/特殊情況”規(guī)則,而專屬經(jīng)濟區(qū)劃界與大陸架劃界既無實體方法,亦無習慣國際法可供適用,自然成為“重大利益”發(fā)揮海洋劃界效力的“用武之地”。盡管國際法院等司法機構或其他準司法機構在實踐中不太重視非地理因素對劃界的影響,但并沒有完全忽視非地理因素對海洋劃界的作用。實踐表明,國際(準)司法機構最終未將非地理因素認定為影響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主要是因為國際(準)司法機構要求的證據(jù)門檻過高或當事方提供的證據(jù)材料不足,而不是國際(準)司法機構一概否定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實際上,國際(準)司法機構在審理海洋劃界爭端案件時已經(jīng)含蓄地考慮了非地理因素,盡管它們沒有公開承認。③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5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一般來說,一國往往在其主權范圍內(nèi)的島嶼主張其“重大利益”。盡管國際法院多次明確將《公約》第121 條“島嶼制度”定性為習慣國際法,但島嶼在海洋劃界中的法律效力卻不夠明確。譬如,一方的大陸海岸線較長,另一方島嶼的劃界效力顯然應該受到限制。實際上,在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中,島嶼不僅能影響第一階段作出的臨時等距離線的位置,而且在第二階段亦可作為調(diào)整臨時等距離線的考慮因素。④See Massimo Lando, Maritime Delimitation as a Judicial Process 15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國際(準)司法機構在確定島嶼在海洋劃界中的地位與作用時,似乎需要考慮一系列相關情況,而不是孤立地分析某一因素的影響。⑤See Massimo Lando, Maritime Delimitation as a Judicial Process 185-18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譬如,國際海洋法法庭在2012 年孟加拉灣劃界案中指出,在劃分專屬經(jīng)濟區(qū)或大陸架界線時,島嶼對劃界的影響不僅取決于地理現(xiàn)實,而且與每一案件的具體情況有關。該領域尚未形成一般規(guī)則,每一獨特的案例需要具體分析。①See 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Bangladesh and Myanmar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 v. Myanmar), Judgment, ITLOS Reports 2012, p.46, para.147; p.86,para.317.由此可知,地理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亦可成為國際(準)司法實踐考量的重要因素。

        就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而言,如果在第二階段僅基于地理因素考慮是否調(diào)整臨時等距離線而完全忽視其他非地理因素的存在,可能對海洋劃界的公平結果造成影響。同時,即便忽略單個非地理因素不會導致不公平的劃界結果,但多個非地理因素疊加后對公平結果的影響則不容小覷。換言之,“重大利益”在海洋劃界中可發(fā)揮雙重功能:其一,維持第一階段確定的臨時等距離線不被調(diào)整;其二,在必須調(diào)整的情況下,避免將臨時等距離線向援引“重大利益”的國家海岸調(diào)整。實際上,除2002 年喀麥隆訴尼日利亞案、2007 年圭亞那訴蘇里南案以及2017 年加納訴科特迪瓦案以外,其他運用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的案件均在第二階段對其第一階段確定的臨時等距離線進行了調(diào)整。

        可見,由于國家將其海洋劃界爭端訴諸國際司法機構的目的是解決自然資源的分配問題,②1977 年英法大陸架案裁決書第96 段、1984 年緬因灣案裁決書第59 段、1992 年加拿大訴法國案裁決書第24段均有相關闡述。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自然占據(jù)主要地位,但是,司法機構并未完全排除海洋劃界中的非地理因素,非地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亦能發(fā)揮其作用。特別是,在確定島嶼的劃界效力時,國際法院和法庭不僅應考慮其地理因素,同時也應考慮其他諸多非地理因素,以查明該島嶼對當事國是否具有“重大利益”。因此,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的影響與作用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

        三、非地理因素累積后在國際海洋劃界中的初步實踐與應然作用

        如前所述,單個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難以發(fā)揮其劃界效力。但是,當存在多個非地理因素且疊加后對某一當事方產(chǎn)生“重大利益”時,如果仍將其視為單一非地理因素并忽視其劃界效力,顯然會影響海洋的公平劃界。

        (一)非地理因素累積后產(chǎn)生的“重大利益”之概念溯源

        “重大利益”(major interests)的概念可溯源至1977 年英法大陸架案,此后,美國在緬因灣案的訴狀中使用了這一概念,烏克蘭在黑海劃界案中以及尼加拉瓜在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案中也援引“重大利益”來主張其海洋權利。

        在英法大陸架案中,英國和法國都主張在英吉利海峽享有航行、安全和國防事務等方面的特殊利益。仲裁庭認為,由于英吉利海峽是服務于包括本案當事國在內(nèi)的諸多國家的主要國際海上航線,英法兩國主張的航行、安全和國防事務的重要性因此減弱。仲裁庭在該案中指出,前述各項事務對本案最終邊界線的確定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它們只能支持或加強本庭依據(jù)地理、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考慮而作出的所有結論,而不是予以否定。①Se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French Case, 1977, 18 RIAA 3, para.188.顯然,就與該案大陸架劃界相關的因素而言,仲裁庭得出的結論已經(jīng)充分反映了英國與法國在英吉利海峽的“重大利益”,肯定法國作為英吉利海峽南岸沿海國的獨特地位。

        可見,正因為“英吉利海峽作為國際海上航行的主要路線這一特殊性質(zhì)”,使得仲裁庭認為航行、安全等單一因素不足以否認地理現(xiàn)實,也不能對海洋劃界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但仲裁庭同時承認,跳出單個因素從整體上看,這些因素綜合疊加起來能表明法國在該地區(qū)存在“重大利益”。②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382-38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Youshifumi Tanaka, Predic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391(Hart Publishing 2019).正如大衛(wèi)·阿塔德(David Attard)所言,“仲裁庭準備將航行和安全利益納入大陸架劃界的‘可能’考慮范疇,但之所以在本案中沒有考慮,是因為英吉利海峽是重要的國際航行通道。”③David Attard,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in International Law 269-270 (Clarendon Press 1987).即便如此,仲裁庭仍然考慮了法國的重大利益,并將隸屬于英國的海峽群島作為“飛地”處理,目的是不損害法國在英吉利海峽南部地區(qū)的重大利益。如果仲裁庭在該案中給予海峽群島全效力,將會使英國在離法國海岸非常近的海域行使管轄權,進而損害法國在英吉利海峽的重大利益。④Se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French Case, 1977, 18 RIAA 3, paras.198,202.

        實際上,國際法院在其司法實踐中為適用“重大利益”而擴大了可援引的“相關情況”的范圍。譬如,國際法院在北海大陸架案中認為,為實現(xiàn)海洋劃界公平結果所要考慮的因素沒有限制。⑤See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Denmark;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Netherlands),Judgment,ICJ Reports 1969,p.51,para.93.在突尼斯訴利比亞案中,法院亦指出,“相關情況”并不限于地理或地貌的事實,公平原則需要考慮所有的“相關情況”。⑥See Case Concern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 (Tunisia v. Libyan Arab Jamahiriya), Judgment, ICJ Reports 1982,pp.64-65,para.81.正如有學者所言,實現(xiàn)公平結果的任務為國際法院和法庭在選擇“相關情況”方面提供了較大的可塑空間與回旋余地。⑦See P. Birnie, Delimitation of Maritime Boundaries: Emergent Legal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in Gerald Blake(ed.),Maritime Boundaries and Ocean Resources 33(Croom Helm Publishers 1987).在緬因灣案中,美國認為,捕魚、研究、開發(fā)以及為該區(qū)域提供導航輔助設備和搜索救援的責任表明其在該區(qū)域存在“重大利益”。①See Cas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ounter-Memorial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aras.7,104,329,411.此外,美國還根據(jù)形成“重大利益”所需的累積疊加標準認為,即便在繪制臨時界線時不考慮這些情況,也應在稍后階段加以考慮,以獲得公平結果。②See Cas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ounter-Memorial of the Canada,para.540.盡管國際法院特別分庭認可美國在劃界區(qū)域漁業(yè)中確立了某種程度的主導地位,但最終仍沒有支持美國的劃界主張。③See Cas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udgment,ICJ Reports 1984,p.246,paras.233-235.換言之,法庭承認美國在緬因灣的部分地區(qū)存在“重大利益”,但由于這種利益沒有覆蓋整個區(qū)域,由此,美國的主張最終未能得到法庭支持。

        在黑海劃界案中,烏克蘭聲稱其在相關區(qū)域具有“重大利益”,這種利益使其在防衛(wèi)事務、航行安全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具有“某種優(yōu)勢”。④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Black Sea (Romania v. Ukraine), Oral Hearings, 12 September 2008,para.81.但是,由于烏克蘭前述觀點均以地理地貌為基礎,而地理地貌不是“重大利益”概念的組成要素,因此也未能獲得國際法院的支持。此外,尼加拉瓜在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案中也援引了“重大利益”這一概念,但由于尼加拉瓜的主張基于其延伸的海岸這一地理因素而未獲得法院支持。⑤See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Nicaragua v.Colombia),Memorial of Nicaragua(Volume I),p.169,para.2.240.盡管前述兩個案例的“重大利益”最終未能影響劃界,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重大利益”這一概念的繼續(xù)發(fā)展。在斯洛文尼亞訴克羅地亞案中,仲裁庭考慮了包括安全和航行利益在內(nèi)的所有“相關情況”,甚至還考慮了斯洛文尼亞對海洋經(jīng)濟的依賴,借此為其建立“接合區(qū)”(junction area),⑥See Final Award in the Maritime of an Arbitration under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Signed on 4 November 2009,2017,pp.305-306,paras.985-986;p.345,para.1080.較好地反映了斯洛文尼亞的“重大利益”。

        上述案例表明,單一非地理因素經(jīng)過疊加后可能產(chǎn)生一種累積效應,從而形成影響海洋劃界的“重大利益”。一般來說,“重大利益”概念的本質(zhì)在于,單個非地理因素不足以影響海洋界線的確定,但多個非地理因素經(jīng)“抱團”后能產(chǎn)生更大的利益分量,繼而使法院或法庭在劃界過程中重視這些非地理因素對劃界產(chǎn)生的影響與效力。費希爾(Fischer)法官在揚馬延案中指出,“不單獨評估單個非地理因素是否與海洋劃界相關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是否應該整體性評估和權衡這些因素?!雹進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 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304,para.14.實際上,在揚馬延案中,挪威使用了“累加”觀點,以此加強其對揚馬延周邊海域的權利主張,認為“挪威在揚馬延周邊海域存在的利益”,“傾向于形成一個自然團體”。①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Counter-Memorial of Norway,para.673.

        由此可見,由于不具有地理地貌性質(zhì),部分因素在傳統(tǒng)司法實踐中被排除在海洋劃界的考慮范疇之外。然而,如果這些非地理因素能組成“因素矩陣”,②M. D. Evans,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Expanding Categories of Relevant Circumstances, 40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1991).國際司法機構將其作為整體考慮,則有可能證明沿海國存在“重大利益”,③See M. D. Evans,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Donald R. Rothwell,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 275-27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繼而對海洋劃界產(chǎn)生影響。不過,一般來說,只有主權國才能援引“重大利益”這一概念,而且只能在解決海洋劃界爭端時援引。換言之,國際社會不能因為防止沿海國損害國際海底區(qū)域這一“人類共同遺產(chǎn)”,以此援引“重大利益”來阻止主權國家依《公約》主張200 海里以外的大陸架管轄權。埃文斯(Evans)認為,“‘重大利益’的價值來自‘證據(jù)的疊加’,旨在證明爭議一方在某一特定海域比另一方擁有更大的利益”。④M.D.Evans,Relevant Circumstances and Maritime Delimitation 208(Clarendon Press 1989).亦有學者指出,“重大利益”是由其他稱之為因素或要素組成的集合體,其總和大于各組成部分的價值。特別是,一國在中間線/等距離線以內(nèi)善意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亦可說明該國在爭議海域可能擁有特殊利益,⑤See Nicholas A.Ioannides,The Legal Framework Governing Hydrocarbon Activities in Undelimited Maritime Areas,68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23(2019).這些利益經(jīng)過疊加后進一步證明其在特定海域存在“重大利益”,繼而在海洋劃界中發(fā)揮作用。

        從法理層面來看,將達不到特定門檻的單個活動予以累積或疊加,在國際法領域并不鮮見,國際法院和其他司法機構以及仲裁機構在其審理的案件中多次探討過“事件累積原則”。首先,《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草案》第15 條第1 款規(guī)定:“一國通過被一并定義為不法行為的一系列作為和不作為違背國際義務的情事,發(fā)生于一作為和不作為發(fā)生的時刻,該作為和不作為連同其他的作為和不作為看待,足以構成不法行為。”⑥劉穎、呂國民主編:《國際法資料選編》,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頁。可見,國家承擔違反國際義務的責任并不一定由某單一行為引起,亦可能起因于一系列作為或不作為。換言之,欲確認成立諸如種族滅絕、種族隔離或危害人類罪等侵權行為,則必須審查組成復合行為的若干單個作為或不作為是否發(fā)生。此外,國際法委員會也強調(diào),委員會應該為各方利用國際習慣法的依據(jù)提供便利,例如,搜集和出版有關國家慣例。系列實踐一俟累積,即可作為證明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的存在依據(jù)。⑦參見《國際法委員會章程》第24 條,https://legal.un.org/ilc/texts/instruments/english/statute/statute.pdf,2022年3月9日訪問。

        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累積原則”的案例并不鮮見。譬如,在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中,國際法院在審查尼加拉瓜自1982 年至1984 年進入洪都拉斯和哥斯達黎加的一系列行為后認為,尼加拉瓜的行為并不構成武裝襲擊,洪都拉斯和哥斯達黎加因此無權實施自衛(wèi)。①See 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 (Nicaragua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erits,Judgment,ICJ Reports 1986,pp.119-120,paras.231-233.在伊朗訴美國石油平臺案中,國際法院指出,美國行使自衛(wèi)權的前提是伊朗的行為構成襲擊,但法院認為,從伊朗的單個行為來看并不是襲擊行為,需要對這些“接連發(fā)生的”事件從整體上分析。②See Oil Platforms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udgment, ICJ Reports 2003,pp.191-192,para.64.另外,在2005 年關于在剛果境內(nèi)的軍事行動案中,國際法院討論了將“解放剛果民主力量聯(lián)盟”對烏干達發(fā)動的攻擊歸于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可能性。法院最后裁定,“即使這一系列令人遺憾的攻擊可以被視為累積性(cumulative)攻擊,但它們?nèi)匀徊荒軞w于剛果民主共和國?!雹跘rmed Activitie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Cong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v. Uganda),Judgment,ICJ Reports 2005,pp.222-223,para.146.在杜茲吉特誠信仲裁案(馬耳他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根據(jù)《公約》附件七組成的仲裁庭也適用了“事件積累”原則,仲裁庭綜合審查了圣多美對懸掛馬耳他國旗的船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認為這些措施與“依據(jù)《公約》第49 條主權國家行使主權的規(guī)定”不符。④See Duzgit Integrity Arbitration (Malta v. S?o Tomé and Príncipe), 2016, paras.256-261, https://pcacases.com/web/sendAttach/1915,visited on 10 March 2022.

        由此可見,將非地理因素“累積”或“疊加”成“重大利益”并發(fā)揮其在海洋劃界中的效力,不僅有堅實的法理基礎,而且有較豐富的國際司法判例。

        (二)非地理因素累積產(chǎn)生的“重大利益”作為對公平結果的檢驗要素

        毋庸置疑,海洋劃界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公平的劃界結果。因此,不管采取何種劃界方法,國際法院或法庭最終需要驗證其提出的解決方案能否實現(xiàn)公平結果,沙哈布?。⊿hahabuddeen)法官在緬因灣案中指出,“不接受法律驗證其正確性的決定絕不能算是司法行為”。⑤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130,Separate Opinion of Judge Shahabuddeen,p.193.在結果驗證階段,為避免出現(xiàn)不公正的劃界結果,國際(準)司法機構可能傾向于評估地理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⑥See Prosper Weil,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Reflections 2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在緬因灣案中,國際法院特別分庭盡管最先拒絕考慮諸如捕魚、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科學研究以及安全或防衛(wèi)等與劃界無關的一系列非地理因素,但同時承認,前述非地理因素可能在稍后階段發(fā)揮作用。①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udgment,ICJ Reports,p.278,para.59.因此,在初步確定界線后,特別分庭決定重新考慮其此前排除的非地理因素,以評估其初步確定的界線能否實現(xiàn)公平結果。對此,特別分庭指出,在評估由界線產(chǎn)生的劃界結果是否符合公平要求時,似乎應該適當考慮其他情況,這些“其他情況”無疑包括雙方提供的有關人文地理和經(jīng)濟地理等數(shù)據(jù)。特別分庭因此認為,雖然前述“其他情況”本身不能作為劃界所適用的標準加以審議,但可以用來評估最初根據(jù)自然和政治地理標準確定的劃界的公平性。②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udgment,ICJ Reports,p.340,para.232.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特別分庭在該案中強調(diào),只有在得出不會產(chǎn)生“災難性影響”的結論后界線才是確定的。③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Maine Area (Canada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udgment,ICJ Reports,pp.342-344,paras.237-241.可見,特別分庭實際上已經(jīng)考慮了部分非地理因素。

        無獨有偶,仲裁庭在加拿大訴法國案中更是明確強調(diào),由于雙方均提出證據(jù)并辯稱,劃界會對其捕魚權利與捕魚習慣產(chǎn)生影響,繼而影響民眾的經(jīng)濟福祉,仲裁庭不能對此置若罔聞。在根據(jù)地理因素初步確定界線后,仲裁庭仍有義務確保自己作出的解決方案不是“根本不公平的”。④See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Areas between Canada and France,Award of 10 June 1992, 31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1149,para.84.在利比亞訴馬耳他案中,國際法院同樣指出,法院需要使用一些標準,以備調(diào)整臨時界線之需。⑤See Case Concern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Libyan Arab Jamahiriyia v.Malta),Judgment,ICJ Reports 1985, p.46,para.60.威爾對此認為:“對安全、政治以及其他非地理因素的考慮,主要是從法律上評估界線是否具有公平性,這說明對非地理因素的考慮與不侵犯空間原則之間是密切相關的。”⑥See Prosper Weil,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Reflections 26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在揚馬延案中,國際法院也注意到非地理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國際法院指出,按照200 海里的距離標準在格陵蘭東部海域劃定界線,從數(shù)學角度看可能比根據(jù)中間線劃定的界線更為公平,因為前者考慮了雙方海岸線長度的差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由此確定的界線絕對公平,是否公平還須基于法律的考量作出,如僅將給予格陵蘭東海岸全效力后的剩余面積劃歸挪威,將嚴重損害揚馬延島的權利,亦違背了公平的基本要求。⑦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38,para.70.

        上述案例說明,非地理因素即便在劃界的第一階段不被視為“相關情況”,也可能在第二個(驗證)階段予以考慮,作為國際法院或法庭判斷其確定的界線是否公平的輔助因素。①See Case Concerning the Continental Shelf(Libyan Arab Jamahiriyia v.Malta),Judgment,ICJ Reports 1985, p.47,para.62.誠如學者所言,在評估劃界方案是否公平時還應考慮(地理地貌因素以外的)其他方面。②See M. D. Evans,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in Donald R. Rothwell,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 270(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韋拉曼特里(Weeramantry)法官也認為,在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何種因素對劃界無關緊要的情況下,就需要評估所有因素對劃界的影響。③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Greenland and Jan Mayen (Denmark v. Norway),Judgment,ICJ Reports 1993,p.211,Separate Opinion of Judge Weeramantry,para.26.特別是,如果將全部非地理因素累積起來并證明該國存在“重大利益”,其在海洋劃界中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既有國際司法實踐表明,所有“相關情況”都應在海洋劃界中予以審查并加以權衡,以確保公平。④闡述這一觀點的主要案例及法官的不同意見主要有:北海大陸架案判決書第93、94 段;突尼斯訴利比亞案判決書第71 段;緬因灣案裁決書第108~125 段;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案判決書第242 段;突尼斯訴利比亞案阿雷查加法官的獨立意見第24 段與第35 段;利比亞訴馬耳他案莫斯勒(Mosler)法官的反對意見第119 頁;丹麥訴挪威案韋拉曼特里法官的獨立意見第26 段;緬因灣案加拿大的訴狀第311段。在海洋劃界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十分廣泛,遠遠超出地理地貌的范圍,對相關國家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因素都應該被考慮到。⑤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38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鑒于單一非地理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非常有限,應考慮將非地理因素予以累積并“抱團”作為影響海洋劃界的新因素,以提高劃界結果的公平性。

        (三)非地理因素累積產(chǎn)生的“重大利益”在海洋劃界靈活性與確定性之間的平衡作用

        一直以來,公平原則集團與等距離線集團在海洋劃界的靈活性與確定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前者詬病等距離線方法的僵硬死板及其對公平劃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者則非議公平原則的隨意性與不確定性。無論兩大集團之間的觀點如何迥異,國際(準)司法機構應該以追求公平劃界為己任,而公平結果需要在適用規(guī)則的明確性和不同案件的特殊性之間尋求平衡?!爸卮罄妗备拍钤诤Q髣澖缰械囊耄谀撤N程度上有利于平衡海洋劃界的靈活性與確定性,為公平原則集團與等距離線集團所樂見。

        在北海大陸架案中,國際法院在審理之初即決定適用公平原則,而不是僅將其視為評判劃界結果是否公平的矯正工具。隨后,國際法院在其后續(xù)審理的海洋劃界案件中更加重視公平結果的實現(xiàn),并在突尼斯訴利比亞案以及緬因灣案中將其視為一項規(guī)范性規(guī)則。然而,在利比亞訴馬耳他案中,國際法院摒棄了一開始即適用公平原則的觀點,轉而發(fā)展出通過調(diào)整臨時等距離線來實現(xiàn)公平結果的新型公平原則。法院意欲通過這種方式,在不忽視海洋公平劃界這一目的的同時,力求提高海洋劃界的規(guī)范性。①See Robert Kolb, Case Law on Equitable Maritime Delimitation: Digest and Commentaries 391(Martinus Nijhoff 2003).實踐表明,自揚馬延案以來,國際(準)司法機構在大多數(shù)案件中均將中間線或等距離線作為劃界出發(fā)點,隨后逐漸演進為三階段劃界規(guī)劃并得到廣泛應用。然而,新近案例表明,劃界第一階段再次出現(xiàn)向公平原則而不是等距離線方法的轉變,有學者因此指出,晚近海洋劃界司法實踐“在劃界過程中引入了高度的不可預測性”。②M. D. Evans,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Donald R. Rothwell,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 664-66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盡管如此,托馬斯·科蒂埃(Thomas Cottier)認為,不應直接比較公平原則和中間線/等距離線方法。他進一步闡釋道,公平原則比中間線/等距離線方法的外延更寬,公平原則可以但并不必然通過中間線/等距離線來實現(xiàn),兩者不能相提并論,他還特別指出“公平原則遠未成熟?!雹跿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381,38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科爾布對公平原則只提供一個總體框架頗有微詞,認為公平原則的規(guī)范性較弱,需要具體規(guī)則與之配套。④See Robert Kolb, Case Law on Equitable Maritime Delimitation: Digest and Commentaries 443(Martinus Nijhoff 2003).可見,要想克服純粹依據(jù)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劃界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結果,矯正公平必不可少,但亦不能“矯枉過正”,不能改變地理地貌的現(xiàn)實狀況?!爸卮罄妗敝铝τ趯で髣澖绲墓浇Y果,可發(fā)揮“平衡測試”的功能,對界線是否公平作出最終評估。⑤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61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盡管在司法實踐中,國際法院或法庭使用“比例檢測”來判斷海洋劃界結果的公平與否,或?qū)ⅰ氨壤瓌t”認定為劃界的“相關情況”,或者將其作為評估最后界線是否公平的檢測工具。⑥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554-55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據(jù)統(tǒng)計,運用“比例原則”的案例主要有:北海大陸架案判決第98、101(D)(3)段;英法大陸架案裁決書第99~101 段;突尼斯訴利比亞案判決書第131 段;緬因灣案判決書第185 段;利比亞訴馬耳他案判決書第55、75 段;加拿大訴法國案裁決書第63 段;1993 年丹麥訴挪威案判決書第66 段;1999 年厄立特里亞訴也門案(第二階段)裁決書第165 段;2018 年哥斯達黎加訴尼加拉瓜案判決書第159~162 段;利比亞訴馬耳他案魯達(Ruda)等法官的獨立意見第20 段;突尼斯訴利比亞案利比亞的答辯意見第514 段;卡塔爾訴巴林案卡塔爾訴狀第279~283、301~302段。但是,由于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在第三階段所采用的“不成比例檢驗”僅囿于將相關國家海岸線長度之比與各方所分配的海域面積之比進行比較,⑦See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Black Sea (Romania v. Ukraine), Judgment, ICJ Reports 2009,p.103,para.122;pp.129-130,paras.210-216.強調(diào)對以地理為基礎的不成比例進行檢驗而忽視了由非地理因素組成的“重大利益”對海洋劃界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最終可能影響劃界的公平性。因此,可考慮在第二階段審查相關國家“重大利益”的有無以及其對劃界的影響。

        (四)“重大利益”概念下非地理因素劃界效力的自我克制

        在英法大陸架案中,仲裁庭認為,“重大利益”這一概念的目的不在于“重塑地理”,而是促成公平結果的實現(xiàn)?!霸谀撤N程度上,這是一個補救因特定地理地貌所造成的不成比例和不公平結果的問題?!雹賃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French Case,1977,18 RIAA 3,para.101.可見,與地理因素相比,由非地理因素組成的“重大利益”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具有消極性與防御性。換言之,在考慮“重大利益”在海洋劃界中的適當作用之同時,不能無限放大“重大利益”在海洋劃界中的劃界效力,否則會有礙公平結果的實現(xiàn)。譬如,即便一國在國防和安全方面存在“重大利益”,亦不應利用該“重大利益”來支持其過分的劃界主張。

        有學者認為,爭議海域離某沿海國的海岸越近,臨近爭議海域的國家利益就愈占主導地位。②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53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Nicholas A.Ioannides,The Legal Framework Governing Hydrocarbon Activities in Undelimited Maritime Areas, 68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8-9(2019).盡管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一國安全關切僅與領海有關,③See Donald R. Rothewell & Tim Stephens,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60 (Hart Publishing 2016).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以及人類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日益枯竭,沿海國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有全面行使管轄權的趨勢,④See Thomas Cottier, Equitabl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he Quest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59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即使是發(fā)生在遠離海岸的行為也可能對沿海國的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為了盡量減少前述風險,沿海國傾向于依中間線/等距離線分割海洋,或者盡可能減小將中間線/等距離線向其海岸方向調(diào)整的幅度。

        然而,前述觀點值得商榷,盡管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可能發(fā)揮某種程度的作用,但不能將“臨近一國海岸”泛化為該國的“重大利益”,以此主張嚴格適用等距離線更是削弱了地理地貌因素在劃界中的主導地位,不利于公平結果的實現(xiàn)。實際上,依據(jù)《公約》之規(guī)定,劃界當事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在當事國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亦享有若干權利,只須其他國家行使相關權利時“適當顧及”當事國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⑤參見《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58條第3款。既然《公約》在“臨近一國海岸”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及大陸架賦予其他國家“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權利,足見一國對其近海大陸架的管轄權是相對的,其安全亦并非完全依賴界線予以保障。

        一言以蔽之,無論傳統(tǒng)海洋法還是現(xiàn)代國際海洋法,均以追求公平劃界為己任,公平劃界無疑要充分考慮沿海國非地理因素所產(chǎn)生的“重大利益”。國際(準)司法機構只是將“重大利益”作為整體納入“相關情況”的范疇,而“重大利益”的單個組成部分并不能獨立發(fā)揮“相關情況”的作用。海洋公平劃界并不是一一滿足沿海國依非地理因素提出的所有利益訴求,而是在“重大利益”這一概念的綜合權衡下使其各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xiàn)?!爸卮罄妗眲?chuàng)設了一個內(nèi)涵更廣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全面考慮沿海國因非地理因素產(chǎn)生的國家利益,以此發(fā)揮“重大利益”對不公平結果的矯正功能。

        四、結論

        從整體來看,在海洋劃界中發(fā)揮主要作用的是國家的海岸地理與地貌。與地理地貌相比,國際(準)司法機構一般不明確地將單個非地理因素納入海洋劃界的“相關情況”。但是,從本質(zhì)上說,海洋公平劃界要求海洋劃界必須考慮所有“相關情況”。在實踐中,盡管單個非地理因素不足以在海洋劃界中產(chǎn)生影響,但多個非地理因素“抱團”后卻能在海洋劃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國際(準)司法機構在海洋劃界中完全忽略非地理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可能會導致錯把本該賦予甲國重大利益的海域劃分給了乙國,最終使甲國的海洋利益受到損害,從而無法實現(xiàn)海洋公平劃界的目的。

        “重大利益”這一概念的引入,使得國際(準)司法機構在基于相關國家地理地貌作出基本判斷的同時,兼顧非地理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海洋劃界的公平解決。鑒于非地理因素普遍存在于海洋劃界的不同個案中,在適用三階段劃界規(guī)則過程中,可考慮在第二階段發(fā)揮非地理因素對界線的調(diào)整作用,以確保主張“重大利益”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害。與此同時,“重大利益”只能作為在海洋劃界中維護海洋權利的防御性工具,不能無限放大非地理因素在海洋劃界中的地位與作用,非地理因素不能顛覆地理因素對海洋劃界的主導作用,否則會破壞劃界結果的公平性。

        總之,盡管在國際海洋劃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當事國的地理地貌,但非地理因素,特別是將諸多非地理因素作為整體考慮而對一國產(chǎn)生“重大利益”時,國際司法實踐亦給予其一定的劃界效力。誠如學者所言,通過司法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已經(jīng)成為當今國際關系一個明顯特征和突出現(xiàn)象,①參見朱利江:《國際法院判例中的爭端之界定——從“馬紹爾群島案”談起》,《法商研究》2017年第5期,第159頁。在這種大背景、大趨勢下,我們需要參與國際爭端的司法解決程序。②參見何志鵬:《國際司法的中國立場》,《法商研究》2016年第2期,第53頁。為了在海洋劃界中更好地維護我國權利,我國不僅要重視東海、南海對我國有利的地理地貌的論證,同時也要發(fā)現(xiàn)對海洋劃界可能產(chǎn)生影響的非地理因素,適度調(diào)整“自我克制”的傳統(tǒng)油氣開發(fā)政策,加強對爭議海域的地震勘探,①參見張華:《爭議海域油氣資源開發(fā)活動對國際海洋劃界的影響——基于“加納與科特迪瓦大西洋劃界案”的思考》,《法商研究》2018年第3期,第162頁。鞏固并進一步擴大我國在釣魚島群島海域的捕魚等活動、加大對南海的管理力度,以增強非地理因素在將來劃界中的影響效力。

        猜你喜歡
        國際法院大陸架劃界
        德州大陸架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鉆采工藝(2022年4期)2022-10-22 10:24:20
        國際法院適用反面解釋方法研究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2:50
        國際法院對環(huán)境影響評價規(guī)則的新發(fā)展——基于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兩案的判決
        法國海域劃界的立法、實踐及挑戰(zhàn)
        200海里外大陸架權利基礎新論
        法制與社會(2017年6期)2017-03-11 06:33:51
        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的工作進展主席說明(CLCS/95)
        中韓海域劃界首輪會談成功舉行
        人民周刊(2016年1期)2016-01-09 14:49:33
        論禁止反言在國際爭端解決中的適用——基于對常設國際法院與國際法院判例的考察
        法大研究生(2015年1期)2015-02-27 10:13:59
        國際法院裁決:柏威夏寺問題的終結?
        東南亞研究(2015年1期)2015-02-27 08:30:27
        論三步劃界法的發(fā)展及法律地位——其對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的一些啟示
        妃光莉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精品AⅤ在线老女人| 亚洲美女av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jiZZ国产在线女人水多| 东京热加勒比视频一区|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娇妻玩4p被三个男人伺候电影|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桃蜜|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vr老人| 天天澡天天揉揉AV无码人妻斩|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 日韩欧美第一页|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日韩无码专区| 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片| 91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白浆|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射精情感曰妓女色视频| 男男互吃大丁视频网站|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国产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新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 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免费| 日产一区一区三区区别|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