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東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加強文化自信心,成為新的發(fā)展目標。提到文化自信,就要深度思考內涵,不僅要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保持自信,還需要加強革命自信,即紅色文化自信。青年是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需要提供優(yōu)質的培育環(huán)境。然而隨著全球化發(fā)展,青年極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襲,從而出現信仰迷失、思想困惑等問題,容易對中國文化產生自卑感,加劇文化認同危機,所以必須重視紅色文化認同培育。加強紅色文化認同感,首先要明確紅色文化,引導青年正確看待中國歷史,加強文化自信,以促進個人全面化發(fā)展。將紅色文化認同,融入青年發(fā)展問題研究中,使其能夠成為新時代理論與現實問題,屬于加強文化中心的基礎問題。
紅色文化呈現出多種形態(tài),但本質上屬于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結合體。注重紅色文化發(fā)展,可以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紅色文化屬于黨的精神文化延伸,包含豐富的歷史內涵與革命精神,促進個人思想境界與文化素養(yǎng),可以加強個人思想覺悟,改變精神面貌[1]。紅色文化的時代感染力非常強,對思想政治的重要性顯著,屬于青年思想政治的重要組成,也屬于堅定政治文化信仰的基礎。所以,注重提升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感,可以處理思想政治問題,圍繞新時代開展多元培育布局,實現青年思政培育的全面化發(fā)展,彌補傳統思想政治不足,為青年群體思想發(fā)展奠定基礎。
培育高等人才,既要注重專業(yè)技能,還要關注專業(yè)素質,不僅具備個人品質,同時也擁有道德品質。素質培育已經成為當下培育的基礎內容。所以,全面提升紅色文化認同感,已經成為素質培育的終點目標,能夠塑造出青年的道德品質。青年學習和了解紅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烈士英勇事跡,能夠加強青年群體使命感與責任感,使其在崗位發(fā)展、學習發(fā)展中,可以通過革命精神約束自身言行,以加強青年道德文化水平,確保當代青年能夠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學習生活與崗位工作,為青年投身社會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在長期發(fā)展中,素質培育屬于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素質培育方法單一,缺乏培育資源,對素質培育質量的影響非常大。素質培育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通過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培育,能夠加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使青年群體深度踐行核心價值觀,將素質培育作為載體,建立人才培育新體系,保障高等人才素質培育要求。在紅色文化影響下,青年群體秉持個人理想,能夠為民族復興奠定基礎。
紅色文化學習,屬于青年對紅色文化產生認同的前提,確保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產生興趣,屬于提升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感的難題[2]。當前,我國各地區(qū)重點機構,均將紅色文化學習納入青年培育中,然而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度缺失。面對此種現狀,總結出以下原因:第一,組織機構的紅色文化培育能力不足,無法有效融合現代社會文化、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導致青年對紅色文化、革命思想的理解度不足,影響青年探索紅色文化的興趣度。第二,組織機構不注重紅色文化培育引導,導致青年紅色文化培育多為走形式,沒有將紅色文化落實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因此青年對紅色文化學習產生排斥感。
在人才培育培養(yǎng)中,培育實踐屬于重要基礎,紅色文化培養(yǎng)需求,也應當扎根在培育實踐工作中。從本質上看,我國開展紅色文化培育時,沒有將培育實踐作為主要培育內容,相應影響青年紅色文化學習能力,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不到位,局限于歷史知識概念,無法親身感受紅色文化內容,對紅色文化培育的有效性影響較大。針對此種發(fā)展困境,注重調整紅色文化培育結構,加強紅色文化培育實踐能力,優(yōu)化培育體系,以完善系統化培育機制。不僅可以彌補培育實踐不足,還可以引導青年思想培育工作,確保青年深度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內容,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培育實踐環(huán)境。
在新時代下,青年存在紅色文化認知偏差,是影響紅色文化培育的重要原因[3]。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中,擴大宣傳不良社會信息,導致青年群體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扭曲,不能正確解讀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從而對紅色文化產生錯誤認知和理解。在長期發(fā)展下,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內容本質偏離較大。此外,青年群體不愿面對紅色文化導向,存在社會資源不合理分配、培育條件不平等,導致青年群體無法保持理智思想,過度解析紅色文化的部分思想,致使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產生不理解、不認同現狀。
紅色文化培育,與理論培育的差異較大。在紅色文化中,注重培養(yǎng)革命精神,并不是根據理論知識學習與實現,而是通過環(huán)境熏陶,加強革命精神思想。所以,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對紅色文化培育的幫助作用較強[4]。然而,營造紅色文化氛圍,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當培育基礎薄弱時,組織將面臨較大的培育壓力,不能很好地將培育資源應用到紅色文化實踐中,對紅色文化培育質量影響大。組織機構的培育資源支持力度不足,導致紅色文化培育過于形式化,喪失培育本質與意義,無法提升青年群體的紅色文化認同感,還會導致青年群體抵觸紅色文化。
當前,人才培育培養(yǎng)多針對青年專業(yè)技能掌握,并未從紅色文化培育影響力角度布局。導致文化培養(yǎng)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附屬,不能發(fā)揮出培育與引導作用。在現代培育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無法使青年產生紅色文化認同感[5]。此外,培養(yǎng)紅色文化認同感,需要經過長時間培育。但是,當前人才培育關注培育效率與培育實效,沒有為青年群體提供紅色文化接觸條件,極大地影響青年群體學習紅色文化。對于上述問題,必須科學分析相關問題,協調管理培育工作,優(yōu)化培育體系。在吸收國外培育經驗的同時,聯合培育需求制定改革方案,將紅色文化培育、人才培育體系融合在一起,確保紅色文化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驅動力。
新時代下,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文化自信力彰顯,屬于紅色文化發(fā)展價值時代。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需要加強理論啟發(fā),不斷提升紅色文化認同感,激發(fā)情感認同、行為認同,提出青年紅色文化培育路徑。
轉變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誤讀與曲解,是加強紅色文化認同感的基礎,必須正確認知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認知認同,需要從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基本認知、新媒體技術、傳統媒介融合度,擴展認知渠道,促進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轉化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3.1.1 以思想政治培育,加強基礎認知
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能夠為加強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提供途徑,但并非唯一途徑。緊緊圍繞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加強紅色文化認同培育合力,引導青年群體掌握紅色文化內涵,處理好紅色文化培育問題。
第一,發(fā)揮出思想政治引導作用。紅色文化培育,能夠為提升紅色文化認同感提供條件,思想政治理論作為紅色文化培育渠道,必須將規(guī)范化、具體化內容作為指導。當前,紅色文化培育存在目標不明確、培育內容不具體的問題。當缺乏實質內容支撐,則會影響后續(xù)培育效果,也無法提升青年群體的認同感。思想政治理論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梳理紅色文化概念,轉變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誤解與曲解,建立完整的紅色文化培育體系。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清晰解讀紅色文化內容,以確保青年掌握紅色文化內涵。
第二,發(fā)揮思想政治陣地作用。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培育,為紅色文化培育提供優(yōu)質條件。所以在整個培育體系中,必須將質量作為前提,優(yōu)化紅色文化知識體系,引導青年群體正確認識紅色文化。社會也應當積極承擔青年紅色文化培育,加強文化自信的職責,以保障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感的提升。
第三,開展紅色文化培育時,必須確保培育內容、模式與方法的時代性。當紅色文化無法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并且滯后于社會發(fā)展,則無法獲得青年群體的認同感。在新時代下,掌握時代內涵與要求,通過辯證眼光更新培育內容。所以,紅色文化內容發(fā)展,必須保持張力與影響力,不僅要確保核心內容穩(wěn)定,還要充實和更新知識體系。紅色文化培育更新中,找尋時代要求、青年思想特點切入點,不斷地加強紅色文化親切感與時代感,確保青年使用現有知識,解答和處理生活難題,加強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度,促進情感認同。
3.1.2 擴展認知渠道
紅色文化傳播途徑的創(chuàng)新性強,能夠幫助青年群體了解和認同紅色文化。時代快速發(fā)展,需要擴展青年群體的紅色文化認知渠道,融合傳統媒介、新媒體技術,加強青年群體的紅色文化認同感[6]。
第一,發(fā)揮傳統媒介優(yōu)勢。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顯著。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獨特,比如,紙媒報道針對性強,便于存儲,可信度與權威性高。所以,紅色文化傳播需要發(fā)揮出紙媒優(yōu)勢,以加強青年群體關注度。紅色文化應當通過廣電媒介,定時播放紅色文化內容,確保青年感受到紅色文化洗禮。
第二,發(fā)揮新媒體技術作用。新媒體傳播率高、輻射廣、更新速度快,具備多種應用優(yōu)勢。所以在宣傳紅色文化時,不僅要應用傳統媒體,還要跟隨時代要求,應用新技術與新手段,建設新型紅色文化陣地。所以,對于青年群體存在的網絡主陣地意識薄弱,平臺建設形式化等問題,可以應用網絡載體,結合紅色文化、網站、社交媒體,比如,“學習強國”App。建立紅色文化培育平臺,通過平臺與青年互動,增加青年接觸紅色文化的頻率,激發(fā)紅色文化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
3.1.3 促進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在新時代下,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屬于文化創(chuàng)造與進步要求,有助于加強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度。創(chuàng)造性轉化紅色文化,實現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屬于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回應,基于現代轉型、創(chuàng)新發(fā)展角度入手,優(yōu)化資源整合,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谑袌鰧颍瑢⒓t色文化學習性、擴展性、參與性融合在一起,開展具備體驗功能的文化產品,以提升青年群體的體驗感。開展紅色文化時,應當減少形式主義,確保青年群體積極參與活動,感受紅色文化魅力,領悟文化精神內涵。
文化環(huán)境,對青年的滋養(yǎng)作用強,可以逐漸激發(fā)文化情感認同。通過相關調查可知,良好紅色文化環(huán)境屬于青年內在訴求,能夠激發(fā)文化認同。
第一,將環(huán)境建設作為重點,優(yōu)化物態(tài)建設。通過文化環(huán)境陶冶作用,優(yōu)化文化環(huán)境建設,以物態(tài)方式展示紅色文化。比如,在公共建筑、人員密集場所,張貼富含紅色文化理念的標語與圖片,將紅色文化物態(tài)存在,逐漸升華為文化內涵,通過文化氛圍、精神面貌,提升青年的紅色文化情感認同。通過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利用黨員活動、文藝作品展示等方式,對青年產生潛移默化影響。定期開展紅色文化專題講座,不斷地提升紅色修養(yǎng),使青年認識到紅色文化社會價值。
第二,以紅色文化環(huán)境營造為保障。和諧社會環(huán)境,能夠為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提供保障,多元化交流下,沖擊青年群體的價值觀與信仰,必須積極防范不良思想滲透,以核心價值觀作為引導,倡導紅色文化的精神品質,確保青年通過紅色精神約束言行。大眾傳媒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應當全面發(fā)揮出大眾傳媒正向作用,緊跟黨的政策方針,傳播主流價值觀,揭露道德失范行為,建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理論知識落實到行為實踐中,培育本質在于通過外化行動實現。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感,既要建立系統化理論,還要制定實踐機制保障。建立紅色文化實踐培育機制、保障機制、動力機制,以多方位協同聯動,可以將紅色文化精神理念,轉化為實踐養(yǎng)成。第一,建立動力機制。在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中,深入分析青年內在需求,激發(fā)青年參與紅色文化行為實踐的動力。第二,建立運行機制。全面發(fā)揮出社會實踐優(yōu)勢,促進質量提升體系,在社會實踐規(guī)劃設計中,融入紅色文化實踐,以加強紅色文化活力,落實紅色文化精神,保障紅色文化行為實踐。第三,建立保障機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與政府、社會組織相互合作,統籌技術、人才、資金、管理等內容,優(yōu)化完善紅色文化實踐保障,為實踐活動實施提供制度保障。第四,建立評價機制。針對參與紅色文化行為實踐的青年,應當做好科學化評價,重點評價實踐活動內容、組織、過程與結果,實現評價修改與完善,以促進紅色文化實踐科學性。
綜上所述,新時代環(huán)境下,注重提升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我國人才培育的重要組成。為了提升青年紅色文化認同感,應當從加強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認同、加強青年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加強青年的紅色文化行為認同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認知水平,為終身思想培育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