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修建
聽敬一丹朗誦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琦的詩《變老的時候》,一下子便被觸動了心弦:“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要變到所能達到的最好/猶如瓜果成熟,焰火騰空/舒緩地釋放出最后的優(yōu)美/最后的香與愛意/最后的,竭盡全力。”
變老的時候,變成那般令人喜愛和向往的樣子,該有多好!
好友的母親,只讀過小學四年級。75歲那年,她竟在眾人的驚訝中,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每天一忙完家務,便坐到桌前,像個認真的小學生,把那些難忘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她寫的每篇文章,在大學教書的兒子都仔細地讀了,還悄悄選了兩篇投到報刊,沒想到,很快就發(fā)表了。這給了她很大鼓舞,寫作熱情也更加高漲,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不少鄉(xiāng)鄰讀過她的文章,都夸她寫出了大家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藏在時光深處的那些美好;更羨慕她因為寫作,將老年生活的質(zhì)量提升了一大截。好友告訴我:“寫作這件事,讓母親的精神狀態(tài)變得特別好,平常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她還用稿費買了一些書送給鄉(xiāng)里的小學,鼓勵孩子們多讀書?!眱赡甓鄷r間,好友的母親陸續(xù)發(fā)表了50多篇文章,引起了一位出版社編輯的注意,還準備幫她出版一本專集。
去早市的路上,碰見鄰居高大娘,她左手拎著一袋糯米,右手拎著棕葉和蜜棗。已經(jīng)92歲高齡的老人興奮地告訴我,她的兒媳婦剛從海南回來,特別想吃她的手包粽子。老伴去世快10年的高大娘,一直不肯與兒女同住,盡管她的5個兒女都非常孝順,但高大娘說,趁現(xiàn)在手腳還利落,不想被兒女照顧。如果處處被照顧著,她會覺得自己成了沒用的人。我欣賞過她養(yǎng)的那些花草:綠蘿、水仙、多肉、發(fā)財樹……讓整潔的房間里充滿無限生機。她學會了使用微信,每天都跟孩子們視頻通話;周末做了好吃的,經(jīng)常叫兒孫們過來,其樂融融一起聚餐。疫情期間進出小區(qū)時,她嫻熟地使用手機注冊和掃描健康碼,還像年輕人一樣輕松地網(wǎng)上購物。我夸贊她緊跟時代的步伐,一點兒也沒落伍。她開心地笑說:“老了老了,好奇心倒更重了,感覺要學的東西挺多的,每學會一樣,就覺得自己又年輕了不少?!?/p>
同事小李的父親在農(nóng)村生活了70多年,起初她還擔心父親進城后難以融入都市生活,沒想到一向熱心的父親住進小區(qū)沒多久就成了一個“愛管閑事”的業(yè)主。他找來工具,將小區(qū)花壇里的荒草清理干凈,栽種上各種花;自己動手,將車輛壓壞的鋪路板重新鋪好;用鄰居裝修淘汰的廢料填補甬道上的坑洼,再用錘子慢慢地砸實……這些看似尋常的小事使得小區(qū)面貌煥然一新。居民喜歡他,物業(yè)領(lǐng)導也很尊重這個新來的“名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一天天變老。那么,在變老的路上,也能夠變得越來越好,該是一種多么令人欣慰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