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清
“江穿南北天心過,漢接?xùn)|西地脈流”。漢口,一座用碼頭撐起來的商貿(mào)港埠城市,一座因碼頭文化而臻至繁榮的大都會,刻印著船碼頭雨打風(fēng)吹的斑駁銹痕。兩江四岸,鱗次櫛比船碼頭;一城星輝,載滿千古情悠悠。
啟錨、掛帆、搖櫓、開船,這一古老的船運行當(dāng),在漢口港埠重復(fù)了500年。拋錨躉船,灣港卸貨;倉庫堆棧,設(shè)肆銷賣。這一鏈環(huán)商貿(mào)傳統(tǒng),催生了漢口鎮(zhèn)繁盛的商業(yè)文明。一聚一散,一分一合,流淌著天下名鎮(zhèn)永不停歇的富饒船歌。
“武漢城門夜不鍵,黎明猶有往來船。碼頭到處明如晝,一桶松香雨里燃?!边@櫓槳攔江、掛帆蔽日的船碼頭,潮涌著“九州名鎮(zhèn)”漢口財富的強大聚集功能,也讓東西南北吃開口飯的戲班,搭起了歌臺舞榭,飄散起漢口戲碼頭經(jīng)久不息的滄桑云煙。以致陜西商幫下漢口經(jīng)商至今還流傳著這一順口溜:“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
高亢激越的歌喉,臨流酣唱的嗓音,吼出了漢口港埠原始起步時代的遼廓、粗曠與野性。漢口的滄桑巨變,消融在這荒寒的歌訣里,也消融在這逝水流波之中。奔騰咆哮的江漢狂瀾,沖刷著漢口由沙洲到港埠的地理變遷。當(dāng)一對對商船在這里停歇,當(dāng)一艘艘漕米鹽綱在這里起運中轉(zhuǎn),水道疊加商道的漢口鎮(zhèn),通關(guān)要津就開始出現(xiàn)在歷史的視平線了。
蜿蜒十幾公里的漢正街,明朝時稱為官街。天下聞名的漢正街,悠揚起明清之際漢口繁榮而臻至輝煌的歷史。港闊水深的漢口,明朝萬歷年間就成為華中地區(qū)商稅交兌、漕糧轉(zhuǎn)運、淮鹽的最大商港?!熬捩?zhèn)水陸沖、彈丸壓楚境”。晚明之季,長江中游的漢口“船碼頭”,與長江下游無錫的“布碼頭”、鎮(zhèn)江的“銀碼頭”“鼎足而三”。
漢口這條沿著漢水開通的沿河大道旁,從“二十里長街八碼頭”已經(jīng)擴展為龍王廟、集稼嘴、沈家廟等近30座碼頭。檣櫓林立,躉船云集,2萬4、5千艘船只停泊江面,吭喲吭喲的號子聲,上上下下的吶喊聲,熙熙攘攘的叫賣聲,將漢口渲染成“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不夜港。
漢口“船碼頭”吸引了“四海九洲”水陸聯(lián)運的商賈豪客。“北貨南珍藏作窟,吳商蜀客到如家”。萬船云集深水港,百貨露積漢正街,漢口鎮(zhèn)以超常規(guī)的商業(yè)吸附功能,形成了“九省通衢”的強大滲透與遠(yuǎn)程輻射。明末的漢口“船碼頭”,已衍變?yōu)椤俺械谝环笔⑻帯薄G宄滴?、乾隆年間,作為“天下名鎮(zhèn)”之首,漢口與景德鎮(zhèn)、佛山鎮(zhèn)、朱仙鎮(zhèn)并駕齊驅(qū)并進(jìn)而獨占鰲頭。同治元年(1861)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近70年間,通江達(dá)海、口岸開放、雄踞江漢關(guān)的大漢口,以東方茶港一躍而為駕乎津門、直趨滬上的“東方芝加哥”。
襟江帶湖,水激四岸,武漢三鎮(zhèn)在漫長的歷史沖刷下,存留下了水、陸碼頭463座。這463座水陸碼頭,將大漢口船碼頭分劃為一個個專業(yè)行幫碼頭?!按a頭大小各分班,劃界分疆不放寬?!碧舴?、腳夫、轎夫等苦力勞工,歸屬不同碼頭幫會,支撐起了碼頭搬運、裝卸行業(yè)的繁榮?!扒瓯鈸?dān)萬年籮,壓得腰弓背又駝;今日碼頭睡一覺,不知明日活不活?!边@首碼頭工人從心底喊出的切膚之痛的歌謠,道出了漢口碼頭夫的辛酸淚、悲苦音。就是這不平之鳴的喊號子,這汗水壓榨出的憤怒之聲,激蕩出漢口船碼頭的蠻荒之曲,野性腔調(diào)。
漢口“船碼頭”,東西商賈薈萃,南腔北調(diào)交響,船工號子、硪呵腔、民間小調(diào)混音交唱,這是漢口鎮(zhèn)原始形態(tài)的曲藝表演。明朝楚王府樂戶的“歌臺舞衣”和出沒漢口酒樓茶館“善歌小調(diào)”的“唱婆子”,自是雅俗有別、兩番天地。在湖北清戲、楚調(diào)與“紫檀版叫昆曲腔”交融之際,適合漢口地域特性的戲曲品種就開始萌生、茁長而枝繁葉茂了。戲班密集、名伶爭艷、歌臺舞樓的漢口碼頭戲,開始出現(xiàn)了。
天下風(fēng)云聚會,地表萬商云集,漢口戲碼頭,以商道磅礴之力構(gòu)筑起神州大舞臺,以開放通透的胸襟擁抱歌舞新世界。南腔北調(diào)的戲班在此集結(jié),通俗高雅的戲本在此搬演,有名無名的伶人在此謳歌,成群結(jié)隊的戲迷在此追逐,將漢口的戲劇發(fā)展推向一波一波的繁榮新境界。充分成熟化的漢口商業(yè)巨鎮(zhèn),戲碼頭有高下之分、大小之別、雅俗之辨。漢口戲碼頭之表演舞臺,有五個不同等地層次。即會館公所、寺廟道觀、茶園戲院、茶肆蘆棚、鄉(xiāng)班草臺。
“一鎮(zhèn)商人各省通,各幫會館競豪雄?!睗h口最大戲碼頭是全國省府州縣會館、行幫公所,最興盛時多達(dá)179所,以酬神、祝壽、祈福、聯(lián)誼、恤助、化緣為主。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楚班開始躋身會館、公所、茶樓演出。漢口最恢弘氣派的山陜會館,是漢班最高檔次的表演舞臺。晉商在漢口經(jīng)營錢莊票號,雄于貲財,所建筑的山陜會館在漢口200多所會館中號稱第一,內(nèi)建西關(guān)帝廟、后殿、大廳。大廳有大戲臺?!跋虒帟^后湖頭,局面恢宏愿莫酬;每人日捐錢一個,一回大水一回丟。”建筑于乾隆時期的咸寧會館,是咸寧商幫聯(lián)絡(luò)鄉(xiāng)誼的旅邸,也是鄂東南戲窩子大小班社到漢口拜碼頭的大本營、中轉(zhuǎn)站。
清朝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徽州商人在漢口新安街建立了徽州會館,后改名新安書院。這座距今367年的徽州會館雖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想見當(dāng)年的豪華與氣派?;瞻嗑褪且曰罩輹^而演唱堂會戲而聞名漢口的,這或可能是漢口戲碼頭最早的戲班之一?!霸郎裾Q日進(jìn)香來,人海人山擠不開;名是敬神終為戲,逢人嘖嘖贊徽臺”。這里的“徽臺”,就是徽班。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漢口楚班演出戲場大多為祠堂、廟宇、宮觀、茶肆、酒樓,富紳大戶宅院。武漢三鎮(zhèn)的寺、廟、觀、庵,約400座,內(nèi)部都建有戲臺,廟會唱戲“神悅?cè)藲g”。漢口廟臺戲很有一番講究,廟會舞臺壘土石為高臺,鋪椽瓦為大頂,斗拱飛檐,牢固結(jié)實,十分壯觀。廟會的草臺則以六根木樁固定,橫木為梁為舞臺框架,上鋪木板,頂上覆蓋蘆席或油布。廟臺戲道具簡單,只一桌兩椅。桌前是外場,桌內(nèi)是后場,以布幔隔離前后場。兩邊留有供演員上下場用的“上馬門”、“下馬門”,門上寫有“出將”“入相”的大字。樂隊面向觀眾,打鼓人所坐的最顯耀位置稱為“九龍口”,開演半小時,一陣緊一陣的鑼鼓,喧天敲響,熱鬧非凡,以招徠看客。
公元1861年,漢口開埠,外國資本潮水般涌入武漢三鎮(zhèn)。英國、德國、俄國、法國、日本五國租界出現(xiàn)在漢口黃金地帶。清朝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英租界寶順洋行開辟寶順“五碼頭”,這是漢口最早的“洋”碼頭。“洋”碼頭的先例一開啟,效尤者踵肩而起。德、俄、法、日四國租界,紛紛開辟洋行碼頭,以致漢口沿長江建筑了大大小小87座“洋”碼頭?!把笕恕眱A銷“洋貨”,洋布、洋油、洋燈、洋票、洋錢、洋船、洋樓充斥漢口。
“洋”碼頭改變了漢口傳統(tǒng)商貿(mào)格局,漢口戲碼頭隨之發(fā)生了深刻而劇烈的變革。漢班的演出戲場從傳統(tǒng)的會館、行幫公所,開始向漢口租界內(nèi)次第出現(xiàn)的洋樓、茶園、戲樓、戲院、劇院、大舞臺過渡、轉(zhuǎn)移。民國時期,漢口中山大道上起五馬路下至一元路,開設(shè)40多家劇場、100多座戲園、400多個茶館,以致有“大火路長又長,家家戶戶是茶房”的民謠,也有“干不死的大火路”的俗語。
茶館小社會,天地大舞臺。清朝宣統(tǒng)元年,漢口茶館250家。按照茶桌數(shù)量,茶館分甲、乙、丙、丁四個等級,劃分雅座、普通席。漢口茶館喝茶規(guī)矩為一天“三茶”,即早茶、中茶、晚茶。茶館消費不高,不賣戲票又可以看戲,成為大眾市民娛樂消費的普遍行為?!盁o數(shù)茶坊列市圜,早晨開店夜深關(guān)。粗茶莫怪人爭磕,半是絲弦半局班。”茶坊眾多,生意興隆,關(guān)鍵是這里能聽?wèi)颉⒖磻?,笙簫管弦彈奏,打鼓銅鑼齊名,唱戲唱到深更半夜,足以動人耳目而讓市民陶醉在消遣娛樂之中?!把睾杷翃A花莊,終歲笙歌擬教坊。金鳳阿香都妙絕,就中第一簡姑娘?!备枰籼旎[妙絕,女伶芳華襲人,戲班各以花魁爭勝。稍遜于茶莊、茶坊、茶肆的,則是湖濱、河岸所搭設(shè)的簡易蘆棚、草臺,不花錢湊熱鬧看戲,和茶館看戲相比,自然是別有天地。讓漢口戲碼頭有廣泛繁榮的基礎(chǔ)。黃孝花鼓戲,搭班在漢口租界茶館組臺表演風(fēng)行一時。德租界的清正茶園、共和升平樓的共和班、天仙茶園的天仙班、天聲班,是黃孝花鼓戲進(jìn)城后演出的正規(guī)劇場舞臺,漢口租界20多家茶館秘密演花鼓戲,點喝茶點戲,蔚然成風(fēng)。
漢口這條歷史悠久的滿春街,沉積了戲碼頭的太多滄桑,濃縮了太多的名伶風(fēng)流。晚清時代,滿春茶園改名為滿春戲園,門楣當(dāng)空懸掛著“春色滿園”四個正楷金字牌匾,十分引人矚目。而更讓觀眾魂牽夢繞的,是滿春戲園上演的精彩漢劇劇目。
1913年,漢劇票友張鑒堂相中了漢口長堤街的土垱,因為是開往黃陂、孝感的渡船口,人氣很旺。張鑒堂認(rèn)定這是塊聚寶盆,就集資把地皮買下,1913年取名為“丹桂舞臺”的戲園在漢口出現(xiàn)了。丹桂舞臺專演漢劇,與先前落成的“滿春茶園”犄角相望。漢劇名伶余洪元、余洪奎、周小桂、張花子、李彩云、李春森、陳旺喜、黃雙喜、牡丹花、小翠喜、董燮堂在丹桂舞臺輪流演出。丹桂舞臺后改名美成戲院,楚劇名角陶古鵬、黃漢翔、江南蓉、嚴(yán)楠芳、黃楚材在美成戲院大顯身手。在漢口戲碼頭的歷史上,美成戲院刻寫了漢劇、楚劇的滄桑與輝煌。
漢口中山大道的民眾樂園,至今已經(jīng)有103年的歷史了,這座集資50萬元修建的漢口地標(biāo)性建筑,曾經(jīng)是武漢三鎮(zhèn)的藝術(shù)中心。1919年建成時名為漢口“新市場”,后改名為民眾樂園,是仿照上海大世界設(shè)計建造的,內(nèi)設(shè)第一劇場、第二劇場、第三劇場,以漢劇泰斗余洪元為首的漢劇戲班,生、旦、凈、末、丑、貼、夫、外、小、雜十大角色齊全,獨占民眾樂園大舞臺,演出陣容強大,觀眾空前踴躍,不惟座無虛席,連站票也是踵趾相接,幾無隙地。這是漢劇極盛繁榮時期。以漢劇名角吳天保為首的時代漢劇社,在民眾樂園大舞臺演出時,具有革新精神,女招待沒有了,茶房索要小賬廢止了,叫賣小販也禁止了,開鑼墊戲也廢除了。演出環(huán)境一新,漢劇更為觀眾所追捧了。
綿延三百年的漢口戲碼頭,具有強大的內(nèi)生動力,以這一內(nèi)生動力為基準(zhǔn)而造就了戲碼頭超強的藝術(shù)生命力。俗話說,水漲船高。漢口戲碼頭與漢口船碼頭的商貿(mào)擴張能力如影隨形,俯仰起伏,命運與共。把脈漢口戲碼頭的關(guān)鍵,就是在這個江漢朝宗、開放包容的戲碼頭的深層,賺錢示范效應(yīng)形成了核聚形態(tài)的磁石吸引。一介伶人,一段唱腔,一組班社,一本戲目,就能在漢口這個戲碼頭搭班組臺有飯吃,能生存,還可以大展身手拳腳,擁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漢口戲碼頭,是達(dá)官貴人、豪商巨紳的銷金窟,是身懷絕技、闖蕩江湖的淘金窩,是各色人等、各路戲班以戲求財?shù)膲粝霌u籃。以行當(dāng)角色名氣大小為標(biāo)準(zhǔn)、以招牌影響力、戲院號召力、戲碼含金量為準(zhǔn)則,戲班包銀、伶人分潤差別很大。漢口廟臺戲,戲班包銀多,連官廳也要從中抽取稅銀?!吧蚣覐R里戲酬神,一介入官二百文;求福人多還愿眾,戲臺押得一包銀?!边€愿戲酬神,不少香客打彩戲班,伶人有意外賞銀。名旦要角、一號臺柱、伶界泰斗、漢劇大王、狀元花魁,唱出了雅韻,演出了風(fēng)神,也賺足了銀兩。
光緒33年漢口同樂戲園開張時的漢班唱戲價碼單表明,角色分為三個等次,每個等次的角色演唱一出戲的包銀價碼都不相同。余洪元、連春元、小玉堂、李彩云、王云鳳、汪天中、陳望喜、小金林、牡丹花、劉子林、張?zhí)煜驳仁楊^等名角,每本價64串文;二等角王松林、余洪奎、小月堂、小重陽、大和尚、陸曉珊、李桂林、小玉翠、江婆婆、江珠子,每本價48串;三等角江漢、張連奎、小金鐘、茍寶、駱雙慶,每本價31串。
漢劇泰斗余洪元包銀最高。有名伶向余洪元學(xué)唱《喬府求計》中的“曹操戰(zhàn)表”一腔,愿出一百二十串文,被余洪元婉拒。余洪元為“一末狀元”,是各戲班爭搶的大臺柱,他的包銀最多,最高峰每個月有1200塊大洋,比不少戲班的包銀總和還要多。漢劇大王吳天保的演出價碼也很高。剛從天字班出科,吳天保每月包銀為60吊錢,23歲時,每月包銀600元。1948年,吳天保在為清寒優(yōu)秀學(xué)生助學(xué)基金暨漢劇實驗劇團基金義演時,演出劇目為《法門寺》、《四郎探母》。義演票價分為榮譽券35萬元1張,正座15萬元,樓座3萬5千元。吳天保和漢口一元路京漢舞臺合作時,采取提成分帳制賺取包銀。漢口一元路京漢舞臺和吳天保簽了一個月演出合同。京漢舞臺賣的坐票價格分為4角、2角5分、2角三個等級,吳天保從每座提洋1角5分。賣座越多,提洋也越多,演員與劇場捆綁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京劇名伶要角搭臺組班,在漢口戲碼頭呼風(fēng)喚雨,包銀豐厚,也賺得盆滿缽滿。1934年,京劇名角王瑤卿的弟子章遏云組班,邀約京劇大師梅蘭芳到漢口大舞臺、民眾樂園演出。章遏云有“女伶中的梅蘭芳”稱譽,她同時邀請老生譚富英、花臉金少山搭班出演。接待梅蘭芳的是漢口鐵路局俱樂部名票友南鐵生。南鐵生扮相酷似梅蘭芳,對梅蘭芳的演出各個環(huán)節(jié)、生活起居悉心照顧,殷勤備至。梅蘭芳演唱《女起解》《法門寺》《洛神》《四郎探母》《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在漢口戲碼頭引起轟動,受到廣大京劇票友、數(shù)萬戲迷的熱烈追捧。當(dāng)時漢口大舞臺的最高票價賣到了4元6角,站票也要1元2角,這在漢口戲碼頭是史無前例、空前絕后的。梅蘭芳此次的漢口之行,兩期演出的包銀是3萬大洋。
京劇麒派創(chuàng)始人周信芳11歲即到漢口演出,麒麟童這一藝名首先在武漢叫響。周信芳一生五次登臨漢口戲碼頭,漢口是周信芳京劇舞臺的福地。有一次,周信芳、王蘭芳、暨麒麟藝社演員在漢口法租界和記大舞臺,演出為日夜兩場,兩天售洋3600元。漢口法租界維多利標(biāo)準(zhǔn)大京班,名角劉小衡排演《十一本驚天動地》,連演兩天,售洋1000元。京劇、漢劇、楚劇三大劇目鼎立,民眾樂園的門票最高,長樂戲院漢班門票排在第二位,漢劇“天”字班、“春”字班在能容納兩千人的長樂戲院演出,戲班日夜兩場表演,星期天早中晚三場,茶房四十人,每天賣的現(xiàn)洋、銅板,由十幾個茶房往錢莊上挑。天仙舞臺、滿春戲園、美成舞臺的三家的楚劇門票,稍遜于民眾樂園,一天售洋也有600元,比在租界茶園演出時的票價增長了20倍。
零門檻、無檔次的江湖戲班、落單伶人,價碼最為低廉。茶樓酒肆的“唱婆子”的戲碼很低:“黑漆包頭白粉腮,竹筐攜去店門開;等閑愛聽清平調(diào),十個銅錢唱一回?!碧J棚戲班、江湖野班沒有門票、沒有包場,沒有包銀,完全靠打彩、乞賞為生?!奥渫亟暎酥袘?yīng)有不平鳴;曲終鑼底無聲息,難飽饑腸一日溫。”漢口后湖一帶的江湖班唱漢劇、京劇、花鼓戲,戲唱完后將銅鑼仰面朝上,向圍觀看客乞討,收獲甚微。
漢口戲碼頭到處是黃金,到處是機會,到處是舞臺。組班結(jié)幫到這個戲碼頭吃開口飯,都能生存下來,還生活得很滋潤。這都要依靠自己一身好唱功,好技法,好嗓子。漢口戲碼頭的劇社票房,以熾愛的劇種為天地,以傾慕的名角為偶像,“耗財買臉”。有錢有閑有追求的這個票社群體,成為漢口戲碼頭強勁的激活力。讓伶界大王的風(fēng)采化身萬千,讓名角杳歇的歌唱流傳大街小巷,讓戲曲的煙火在碼頭冉冉飄蕩。這是漢口戲碼頭數(shù)十個大大小小票社耗精竭神為之謳歌的精神寄托。漢口戲碼頭從來不缺少戲迷、戲癡、戲魔。擁躉名角,追慕大王,情牽泰斗,表現(xiàn)為瘋狂般的癡戀,無以數(shù)計的戲迷讓漢口這座戲碼頭根基堅牢,枝繁葉茂。
《漢劇史考》這本小冊子,是武漢市文聯(lián)戲劇部、武漢漢劇院藝術(shù)室為武漢漢劇院成立二十周年而聯(lián)合編輯印行的,這本書的作者揚鐸是一位著名的漢劇票友?!皾h劇”這一名稱也是揚鐸在1912年的《漢劇叢談》中最早提出的,此時揚鐸只有19歲。揚鐸是漢口人,因為父親的影響,自小他酷愛漢劇,工老生,唱功、做派爐火純青。揚鐸為公務(wù)員,曾任漢口青年會總干事、南京國貨陳列館館長、湖北煙酒稅局局長。1921年,漢口基督教青年會的青年劇社由演文明戲而提倡漢劇,成立了怡怡業(yè)余漢劇社,由揚鐸任理事長,這是漢劇唯一的票房。漢劇名角傅心一、余洪元曾到劇社親自指導(dǎo),后改為怡怡漢劇票社,長期在漢口大火路楚善公所辦公。怡怡漢劇社演員實力強,沒有“鐵嗓”、“鍋喉”的硬功夫、真本領(lǐng),是不能立足在票房的,正是因為具備劇場演出實力,怡怡漢劇票社足以和一個漢劇戲班相抗衡。揚鐸鑒于漢劇歷史典籍缺如,潛心搜集、挖掘、整理漢劇史料,先后撰寫了《漢劇叢談》《漢劇史考》《漢劇皮黃考》《漢劇正錯》《漢劇傳統(tǒng)劇目考證》《漢劇角色考》《漢劇六十年在武漢》,這些著作是認(rèn)識、了解、研究漢劇史的珍貴文獻(xiàn)。可以說,名票友揚鐸是漢劇研究的“活字典”。
京劇紅遍北京時,漢口戲碼頭沒有這一國粹的一絲影子。光緒二十年,當(dāng)影響清廷政局的甲午海戰(zhàn)開火之時,被稱為小戲班的京劇與沒落的徽班在漢口徽商的鋪面、會館演戲。光緒二十四年,呼吸戊戌變法的維新空氣,漢口開始有了京劇的小戲班。梆子花旦伶人五月鮮和徽班名伶劉茂林,邀約京劇伶人邱玉成、張勝奎在漢口堤街的醉樂茶園組班唱起了京戲,被漢口戲界稱為“一鍋熬”。五月鮮后在漢口賢樂茶園組班。劉茂林以漢口天一茶園為舞臺,邀請上海京劇名角張國泰到漢口演出,張國泰率領(lǐng)弟子七盞燈、四盞燈、五盞燈、九盞燈、十三盞燈到漢口開演京戲。天一茶園還邀請京劇名角劉永春、汪笑儂、三麻子、趙如泉和漢劇名角蔡炳南、張花子、鄭萬年、賽黃陂、小玉堂、余洪元合演。京漢同臺,極漢口戲碼頭演出之盛。
當(dāng)漢口賢樂茶園、天一茶園京班兩雄鼎峙之時,華俄道勝銀行買辦、上海京劇票友江壽春在漢口集資創(chuàng)設(shè)群仙茶園,邀請上海京戲一等坤伶林黛玉、王克琴,組成坤伶戲班,場場火爆。群仙茶園改名為怡園,專演“髦兒戲”,坤伶王克琴、恩曉峰、張文艷、碧天霞為臺柱,名震一時。漢劇“一末狀元”余洪元組織近百人戲班要搶奪“髦兒戲”的演出市場,欲取代怡園,反倒讓“髦兒戲”的名氣更響亮,更為人追捧了,以致漢劇的坤伶也組班登臺。
京劇打開了漢口戲碼頭,放下身段和漢劇同臺,不為戲迷所重所知的京劇,開始在漢口站穩(wěn)腳跟,有了固定的地盤。隨著盧漢鐵路的開通,京劇名角到漢口的交通更方便,不少京戲班出沒在漢口戲碼頭。京劇票房雅歌集在漢口出現(xiàn)的比較早。1928年,萬奉一、程君謀、南鐵生、吳伯清組成戊辰票社,在漢口京劇票房中影響很大。戊辰票社社長萬奉一原為漢劇票友,在北京與京劇名角楊小樓、瑞德寶交情很深,能演《獨木關(guān)》八九戲目中的武生和紅生戲;社員程君謀,師從京劇琴師陳彥衡,曾任南通伶工學(xué)校京劇老生教員,有“譚派正宗”之譽。繼戊辰票社之后,京劇票房亦社、竟成票社、青年會票社接踵而起,十分踴躍。1940年,漢口江岸區(qū)如壽里成立融社,社員眾多,能組班登臺,掛衣演出。1954年,融社改為武漢市文化俱樂部業(yè)余京劇團,為勸募公債、為抗美援朝募款義演。
漢口戲碼頭,一批又一批的戲迷,如一塊又一塊的小碎石,鋪墊起了京劇漢劇楚劇的高臺大戲。這穿梭于街巷、戲臺之間的戲迷人生,活化了漢口戲碼頭的癡情之美。漢口一家馥馨裕茶莊里的小管事劉森峰,屬牛,人家都叫他劉丑。劉丑酷愛看戲,二十大幾歲連媳婦也沒有討上。劉丑到茶莊上班,看茶葉成色,驗質(zhì)收貨。春秋季擇茶,每個女工手里的竹制小籌碼上,劉丑寫上《一捧雪》《二進(jìn)宮》《三岔口》《四杰村》《五臺山》,全部是京戲名單。看完戲,劉丑還到樓上樓下柜臺里跟人說戲,這把蔡管事惹毛了:“這是個做生意的地方,莫一天到黑前三皇后五帝!”劉丑再也不敢談戲了,只在打烊以后,和同事或?qū)W徒伢們說幾句過過嘴癮。茶莊老板不到十歲的兒子每回聽劉丑講戲聽到“挖臺腳”,劉丑有空就和他講戲,看戲就把他帶著,掏錢不心疼、不眨眼。茶莊老板看兒子對戲著迷,也叫劉丑買一打唱片來聽。一開始,劉丑買的全部是京戲老生唱段: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老板一看,臉拉長了。劉丑以為買多了,連說多買的從自己月錢中扣。哪知老板說:“哪有人人只聽京戲的呢?這些都留倒用,你再把漢戲楚戲買一點?!眲⒊笠宦?,樂開了花。
漢口,這是一個戲劇的碼頭,也是一個雅俗文化交融的碼頭,也是人氣集聚流散而具有文化生命力的碼頭。這座無形的戲碼頭,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包羅萬有。這個碼頭“打”和“拜”交織著生生不息、剛健有為的文化精氣神?!按虼a頭”的這個“打”字,是絕活的展現(xiàn),是獨具風(fēng)格唱腔的高歌,是劇藝新路的獨創(chuàng),更是手法、口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別拘一格。守傳統(tǒng)行不通,抱陋規(guī)無出路,走捷徑?jīng)]門道。沒有一鳴驚人,就是死路一條;吃現(xiàn)成飯就是自絕生路。這是漢口戲碼頭“打”的精微要義,也是漢劇繁榮興盛的通天秘籍。
漢口戲碼頭之“拜”,也是以各自的聲腔優(yōu)勢、劇目高下、妝飾短長加以商榷、研討、疑義相與析,并非表現(xiàn)為無是非的頂禮膜拜,也不是劇種、班社、名角之間的盲目吹捧。漢口戲碼頭的表演藝術(shù),同臺獻(xiàn)藝有競爭,并不必然就是你死我活,而是彼此切磋、共同提高。漢口三百年的演劇史,從來沒有獨霸舞臺、獨占碼頭的景觀。當(dāng)百花齊放之時,就是異卉爭艷之際。
水激浪涌江天闊,檣櫓棹槳吼船歌。僅次于北京、上海的大漢口戲碼頭,吸引著天下梨園行的名角、票友、戲迷?!拔璧蜅盍鴺切脑拢璞M桃花扇底風(fēng)”。戲活人紅舞臺大,漢口這塊風(fēng)水寶地,笑迎東西南北客,戲接唱做念打功。不同劇種、不同流派的戲曲大師,“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漢口戲碼頭推向了中國戲劇舞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