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梅,孫 銳,李惠玲,王亞玲,顧 潔,顧有花
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8年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約1.66億人,占總人口的11.9%,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 000萬人[1]。我國養(yǎng)老形勢嚴峻,養(yǎng)老護理員的數(shù)量少、服務質量低[2],大部分護理專業(yè)畢業(yè)生也不愿意選擇老年護理崗位,原因是壓力大、匹配性低[3]。研究顯示,失能老年人的醫(yī)療護理需求尤為強烈,但是普通志愿者無法滿足失能老年人的醫(yī)療護理需求[4-5],而護理人員作為志愿者可以滿足失能老年人的專業(yè)護理需求。2015年廣東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了《廣東省持續(xù)改善護理服務重點工作方案》[6],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探索護士多點執(zhí)業(y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于2019年將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護理服務”試點[7],護理人員能夠走出醫(yī)院,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護理。
綜觀國內外文獻,對護理志愿者的研究較少,國內護理志愿者研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目前主要集中于三級甲等醫(yī)院護理工作者的門急診服務、社區(qū)義診、孕婦及兒童的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務[8-12]。國外護理志愿者一般從事慈善教會活動及國土安全、臨終關懷志愿者等志愿活動[13-15],對于參與失能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志愿活動的研究較少,更缺乏對其參與志愿活動阻礙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從護理人員的角度探討阻礙其志愿行為的因素,為后期創(chuàng)建一支為失能老年人服務的專業(yè)護理團隊奠定基礎。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選取蘇州市各級醫(yī)院的臨床護理人員、護理管理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本項研究;②在職在崗的護理人員。排除標準:①在臨床實習的護理專業(yè)學生;②休病假、產假的護理人員。樣本量以訪談中不再出現(xiàn)新的主題為標準,最終納入26名護理人員,研究對象編號以A01~A26表示,受訪者資料見表1。此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其以哲學為背景,以解釋主義為主要的研究范式,焦點是理解體驗的本質。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方法收集資料,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并與課題組指導專家討論后制定訪談提綱:①您能談一談幫助失能老年人的方法或活動有哪些嗎?②請您談談對目前參與幫助失能老年人社會志愿服務的想法和意愿?③如果您參加幫助失能老年人的志愿者活動會有哪些顧慮?訪談前與訪談對象預約好訪談時間及地點,一般根據(jù)訪談對象要求選在科室會議室、訪談對象家中等。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收集資料,訪談前向訪談對象進行自我介紹、介紹本研究的目的,征求研究對象的同意及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訪談開始時征求研究對象意見進行錄音,不能錄音者采用速記法記錄,訪談開始時認真聆聽,仔細觀察并記錄訪談對象的非言語行為,訪談時間為20~30 min。訪談過程中對某些不清楚的問題進行適當?shù)淖穯?,深入探究。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只進行問題引導,不發(fā)表主觀看法。訪談結束后及時轉錄語音形成文字材料,轉錄后由研究者逐一核對訪談內容,確保內容的真實性。收集資料至不再出現(xiàn)新的主題,即訪談資料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結束訪談。
1.2.2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后文本導入Nvivo 12軟件進行文本資料的整理,最終累積訪談時間為528 min,轉錄字數(shù)132 861字。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16]進行資料分析:①將錄音和觀察材料記錄下來,整理成書面材料;②反復仔細閱讀記錄,找出主題;③對反復出現(xiàn)、有意義的觀點進行編碼;④將編碼后的主題進行匯集;⑤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⑥辨別出相似的觀點;⑦返回被訪者處核實求證。結合文獻回顧、現(xiàn)場觀察、質性訪談提煉出主題,同一份資料至少由2名研究者進行分析及歸納主題。
2.1 主題一:志愿活動投入困難 受訪者認為阻礙自己從事志愿照護失能老年人活動的因素是時間、精力不足。A10:“我們上一天班都很疲憊,況且我還在急診上班,每次上完班回來就想睡覺,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參加志愿活動?!盇02:“我上一天班真的挺累的,再加上現(xiàn)在有家庭,孩子才一點大,每天上完班回家喂奶的時候我都會睡著,真的很難做到精力十足地去參與這樣的活動。”A07:“我跟我老婆都是護士,我們倆工作都很忙,工作之余要照顧小孩,你說你把小孩子扔給老人照顧也不合適,所以時間不夠是我參與這樣活動的阻礙因素?!?/p>
2.2 主題二:缺乏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擔心增加醫(yī)療隱患 受訪者認為在志愿服務中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是很重要的,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執(zhí)行護理操作環(huán)境的安全,另一方面是護士執(zhí)業(yè)的自身安全是否受到保障。如果護理人員及病人的安全都得不到一定的保障,護理人員從事志愿活動的意愿會明顯降低。A09:“如果我去到家庭或者養(yǎng)老院,我會擔心執(zhí)行操作的環(huán)境合不合規(guī),如果要做注射,環(huán)境是否消毒,能不能做到無菌或者清潔的標準?”A25:“像我們在單位里操作的時候需要單位來給你保障,但是如果這個志愿活動的話,就沒有人可以保護你的這些風險。你幫助的對象認為你不是在職業(yè)范圍之內做事情,就不是太安全了,如果出現(xiàn)了相關的并發(fā)癥,這些都是沒人可以保護的,我可能不會愿意去承擔這樣的風險?!?/p>
2.3 主題三:對服務對象疾病危險性的擔憂 服務對象的疾病情況也影響著護理人員志愿服務的參與度,失能老年人如果存在急性疾病或者某些傳染性疾病會阻礙護理人員參與志愿活動。A14:“我覺得因為老年人可能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呼吸道這方面的,我有點介意這種,因為他不是像醫(yī)院一樣,檢查出來就可以看到,這個志愿活動是在家里,我們不知道他的具體情況,要么就是提前告知我,我做好隔離,我覺得傳染病是一個影響?!盇11:“就是擔心如果有乙型肝炎之類的傳染病,自己沒注意,也不知曉,接觸到他們的大小便,還有痰液,擔心傳染。”A25:“我有一個擔心是病人如果出現(xiàn)緊急情況,疾病的突發(fā)變化,比如說突然暈過去了,我并不知道他的既往史,這個我是有點怵(害怕)的?!?/p>
2.4 主題四:服務對象及其家庭對志愿者的理解度 隨著生理上的老化、社會角色的變化,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期會產生一些情緒上的改變,尤以負性情緒為主,會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脾氣古怪、難以溝通等情況,情感體驗強烈且持續(xù)時間長[17],護理人員參與志愿活動對此類性格的老年人會有一定的擔憂。A09:“我覺得要說有什么顧慮的話,關鍵就是醫(yī)患的一個理解吧!”A13:“顧慮是有的,對方接受你這個單位的人及他們對你的接受程度,這個是要考慮的。”A15:“家庭中有些人的情緒啊,也可能會是不安全的因素,就不好說了這些東西。”A19:“我的障礙有一個就是語言不通,不好溝通的,很多老年人的普通話都講不好,蘇州本地的,他一直要講那種吳儂軟語,根本聽不懂,你跟他還解釋不清,解釋不清就會有爭執(zhí)的?!?/p>
2.5 主題五:志愿者組織結構不完善
2.5.1 缺乏參加志愿者的渠道 A01:“有機會的話,肯定是去想的,其實我一直想去像那種孤兒院或是敬老院,但是找不到相關組織,你說你自己一個人突然跑過去,人家不會那么信任你,沒有志愿者參與的渠道。”A2:“我們參加活動也是參加一些醫(yī)院工會組織的活動,工會的活動不能顧及所有老年人,我們自己的渠道少是一方面,另外像一些躺在家里的老年人,怎么可能出來參加你的義診或者健康宣教?”
2.5.2 志愿者組織機構、平臺缺乏規(guī)范 A03:“主要是有的人他就覺得你們是志愿者,會不會就是說材料費什么的都不要錢,比如說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維護的一些材料,志愿組織在宣傳的時候要講好制定的規(guī)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還有希望做志愿者之后能有一個反饋評價,正負反饋這樣子,一定的反饋除了可以激勵我們去做這件事,還能告訴我們有哪些不足之處可以反思改進;監(jiān)督、考核制度方面要完善,不能說你想去就去,不去就不去,之前我們有一個助老的平臺,就是因為不太規(guī)范,所以運行一般。”
2.5.3 志愿者組織的負面印象 A21:“目前這種志愿者活動的形式化比較多一些,像有些社區(qū)志愿者去走訪的話,可能也就是到了年尾,他們去關愛一下,送個年禮,志愿活動這些東西可能還是要落實在更實處,才有更多人參與,否則不太愿意做?!盇22:“就現(xiàn)在的志愿活動的話,給人家監(jiān)測了一些血壓、血脂、血糖,確實也監(jiān)測了,但就是大多數(shù)都是在拍照留念,最后做個臺賬做個宣傳,宣傳你這個醫(yī)院、機構怎么樣,可能宣傳有點過重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太愿意參與?!?/p>
2.6 主題六:志愿活動缺乏便利性 需要提供服務的對象家庭地點的遠近會阻礙護理人員參與志愿活動,服務對象距離護理人員所處地點近,護理人員更愿意提供志愿服務。A09:“如果我去提供服務的失能老年人就在我隔壁小區(qū)或離我家比較近的地方,我會很樂意去提供這種幫助,也能有多點時間給他提供護理,你說要是距離遠,要倒好幾班地鐵,時間都花在路上了,給老年人提供的時間就那么一點,我可能不太愿意去做?!?/p>
2.7 主題七:缺少社會性支持 受訪者認為自己從事志愿服務老年人活動與家庭、領導、單位、政府的支持密切相關。A05:“因為我們服務老年人不僅在養(yǎng)老院,有時候可能要進入社區(qū)、進入家庭,那肯定跟社區(qū)的公務人員會有接觸,所以我覺得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而現(xiàn)在很多活動缺乏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我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盇09:“(做志愿者活動)就是單位、領導多點理解和支持,現(xiàn)在都是二胎,你說能夠擠出時間來,一兩個小時無所謂的,但是就是要做了這個事情,領導還要說你怎么有時間去參加這種活動,怎么不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多完善完善這些話,心里會難受的。”A21:“我覺得讓我去參加這樣的活動的話,我的后背力量得支持我,我的家人得理解我、支持我,我的家人要是支持我,我可以帶著他們一起去做這樣的活動,如果他們不支持,則會增加家庭矛盾,我可能是不會去的?!?/p>
2.8 主題八:缺少志愿者激勵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參與志愿服務失能老年人的活動不需要任何獎勵,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但有部分受訪者表明,希望能得到一些和自己需求相匹配的獎勵。A02:“我做這件事是本著幫助他人的心思,別的什么獎勵我都不要,我僅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可以有一些適當?shù)男麄?,一些榮譽獎勵,這樣才能激勵我做下去,有時候不被社會認可其實還是蠻難過的一件事,會打擊我的信心?!盇13:“我想做志愿者的唯一私心是我也會老,我不要任何報酬,我也不要任何推廣、表揚,貼金的東西我都不要,我只是想等到我老了可以通過積分能優(yōu)先入住養(yǎng)老院,在我不能動的狀況下,有專業(yè)的護理志愿者為我服務,這樣的激勵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xù)從事志愿者活動。”A07:“現(xiàn)在我們醫(yī)院里升職稱都積分化了,比如說你有多少文章,有什么課題,希望可以把這個志愿者活動考慮進去,然后一些年度評獎評優(yōu)、牡丹獎啊什么的,在評比中可以把這個作為其中的一個因素考慮進去,我覺得我會愿意從事這些志愿活動。”
3.1 護理人員對于志愿照護失能老年人的志愿活動的整體態(tài)度積極,但仍存在阻礙 在進行質性訪談的過程中,僅有少部分護理人員對于參與照護失能老年人的活動表現(xiàn)為消極態(tài)度,大部分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護理人員是給失能老年人提供醫(yī)療護理照護內容的潛在志愿者團體,應當鼓勵和支持護理人員參與到志愿服務中,發(fā)揮護理人員的潛能,滿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減輕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在本研究中,單位領導的支持、家人的支持、工作環(huán)境的安全、志愿者組織的完善程度、激勵機制的完善程度及老年人家庭的理解程度等都是影響護理人員參與意愿的因素,不僅要關注護理人員的外部阻礙因素,也要關注其內在需求,從根本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調動更多的護理人員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降低志愿者的流失率。
3.2 加強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資金支持 失能老年人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失能老年人是弱勢群體,更要加以關懷和幫助。雖然我國的志愿者活動開展較西方國家晚,但是我國的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志愿者的發(fā)展很快,為老年人提供了許多服務,也節(jié)約了社會資源[18-19]?!盎ヂ?lián)網(wǎng)+護理服務”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對護理人員放權,護士可以多點執(zhí)業(yè),造福了很多家庭,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弊端,如醫(yī)療糾紛、收費問題等[20]。本研究中護理人員也體現(xiàn)出這些擔憂,阻礙了護理人員參加志愿活動的進程,所以相關部門要加大政策、資金的支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護理人員的安全,這些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護理人員從事志愿活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政府、社會和醫(yī)院的負擔。
3.3 建立健全志愿者組織管理規(guī)章制度,增強平臺建設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范的組織會吸引更多的人員參與。志愿者組織要完善評估、評價機制,當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前需先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及基本情況,若服務對象存在傳染性疾病,要及時告知護理人員,做好防護措施。對于護理志愿者的招募也要綜合考慮人群特點,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使其自主自愿地參與志愿活動;建立健全監(jiān)督、考核及反饋制度,合理的制度能規(guī)范志愿者的行為,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優(yōu)質的護理,反饋機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護理人員從事志愿活動。完善平臺建設,開放便捷的參與渠道,建立雙向匹配平臺,按需按能力分配,更能激發(fā)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樹立積極正面的組織形象,加強對活動的管控。志愿者組織形象在促進他人參與的過程中起著正向作用,加強對活動的管控,摒棄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形式化主義,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
3.4 滿足護理人員的合理需求,完善激勵措施 評估護理人員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完善相關的激勵措施。國外學者Clary等[21-22]認為,動機是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內部驅動力,行為的內在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外部的誘因變成內部的需要時,便形成了推動力,動機這一心理狀態(tài)便會更加持久。早期識別需求可以促發(fā)志愿者行為的發(fā)生,也可以使已經成為志愿者的人群對志愿者活動有更高的動力和持續(xù)性[23]。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呈現(xiàn)出不同的需求,渴望在志愿活動中得到一些激勵。因此,要重視樹立志愿者精神,增加社會對志愿者的認可度;志愿者組織機構可與醫(yī)院合作,將志愿行為納入晉升考核機制,滿足志愿者的職業(yè)晉升需求等;要關注護理人員的“主訴”,一個人可以擁有一種動機,也可能多種并存,所以早期評估及識別護理人員的自身情況及需求,并完善激勵機制,不僅有利于推動護理人員參與志愿活動,還能保證參與志愿活動的持續(xù)性[24],這需要政府、志愿機構、醫(yī)院的合作實施。
本研究從護理人員的角度出發(fā),探討阻礙其參加志愿照護失能老年人活動的因素,真實地反映了護理人員自身的想法和一些目前依舊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因素。在傳統(tǒng)的思維中,參與志愿者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參與志愿者反映的是個人愿意奉獻的精神,但是如果希望吸納更多的志愿者,并且志愿活動能夠持久有效地進行,志愿者本身的訴求是不能忽視的,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也是保障,望在今后的政策規(guī)章制定中可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意為將來建立起一支真正服務于老年人群體的專業(yè)護理團隊奠定基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蘇州是江蘇省蘇南發(fā)達地區(qū),護理人員的能力及素質與其他地區(qū)有差別,后期考慮推廣到其他地區(qū)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