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徐繼躍 陳 星 石麗瓊
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云南 昆明 650500
崩漏是指凡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瀝不盡之證,前者稱為“崩”,后者稱為“漏”。二者臨床表現(xiàn)雖不完全一致,但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可互相轉化。崩漏是婦科常見病,長期出血易導致繼發(fā)的感染和貧血,嚴重影響著患者生活及工作。西醫(yī)學中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放環(huán)后出血、內膜炎等引起的子宮腔的異常出血均可歸為該病的范疇。中醫(yī)治療注重恢復機體的根本機能,治療以調理沖任為主,同時注重補腎氣固本調節(ji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西醫(yī)學對于本病的治療大多口服激素藥物治療為主,短期內可迅速改善患者癥狀,但容易出現(xiàn)停藥、漏服藥物而至癥狀反復,而中醫(yī)通過整體調理、辨證論治,緊守其病機,結合患者個體的情況予以辨證加減治療,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效果顯著,值得推薦。
易修珍教授是云南省中醫(yī)婦科學術帶頭人,是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從醫(yī)五十余載年,具有深厚的中醫(yī)理論,對婦科常見病有自己獨特的治療思路和豐富的用藥經驗及治療之道?,F(xiàn)就易修珍教授的經驗方芪斷固崩湯治療崩漏病做簡要淺析。
《素問·陰陽別論》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即是指陰虛內熱、虛火迫使沖任二脈陰血妄行而致崩漏?!吨T病源候論》曰:“崩中之病,是勞傷沖任之脈……沖任氣虛,不能統(tǒng)攝經血,故忽然崩下,謂之崩中,而有瘀血在內,遂淋漓不斷,謂之漏下?!盵1]《濟陰綱目》中載“脾統(tǒng)血,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認為脾氣受損氣陷,統(tǒng)攝無權,沖任失固是崩漏的發(fā)病關鍵。素體脾虛或憂思傷脾、他臟病變亦可及脾而致崩漏[2]?!夺t(yī)宗金鑒》曰: “婦人經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經漏;經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經崩[3]?!睂⑶叭怂摎w納起來總結出崩漏病的病因病機為多種因素造成虛、熱、瘀而損傷沖任胞脈而致腎-天葵-沖任-胞宮軸的嚴重失調有關,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其發(fā)病原因不離虛、熱、瘀三個方面,與脾、腎相關,病性為虛實相兼。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腎虛是其發(fā)病的根本原因,脾虛為素體脾虛或憂思過甚或他臟傷脾而致脾虛氣陷,統(tǒng)攝無權,沖任失固,此為崩漏的發(fā)病關鍵。而腎陰虧虛,虛火內動,或陽盛之體,邪熱灼傷沖任或七情內傷郁而化火,迫血妄行,或瘀血內滯,而成離經之血溢出脈外亦致崩漏[4]。
易修珍教授[5]認為治療崩漏有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其中塞流止血為三法之首,但臨床上常有愈止愈崩、愈澀愈漏的情況,究其原因則為瘀血作祟。正如《婦人大全良方》云:“大率治血崩……血崩乃經脈錯亂,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結瘀之血,凝成窠臼;更以藥澀住,轉見增劇。”認為出血之證,不論出血之新舊、多寡,其離經之血均可成為瘀血。因此重視崩漏患者體內有邪毒與瘀血存在這個重要因素,臨證時注重清源固本或理氣行滯化瘀,清熱化瘀或補氣益腎行瘀,或養(yǎng)血安沖化瘀,在塞流、澄源、復舊整個治療過程均體現(xiàn)了固本化瘀,通因通用的特色。
芪斷固崩湯為易修珍教授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40 g,續(xù)斷15 g,山茱萸15 g, 熟地15 g,枸杞子15 g,炒白術10 g,炒白芍10 g,茜草12 g,生三七粉6 g,炙甘草10 g,方中續(xù)斷、山茱萸、熟地、枸杞子澀精補腎以固本,續(xù)斷在《名醫(yī)別錄》[6]中記載“主崩中漏血,并能止痛,生肌肉”;《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山萸肉解》[7]中認為山茱萸善治內部血絡破裂,收斂固澀止血。配黃芪重用增加益腎之功,同時黃芪配炒白術補益脾氣又能固后天之本,炒白芍柔肝養(yǎng)血以斂陰;茜草、生三七粉祛瘀止血,血止又不留瘀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補氣固腎益陰為本,佐以祛瘀止血,對治療崩漏病在出血期以固為主效果顯著。
李某,女,36 歲,2021年1月20日初診?;颊咭?年前行人工流產術后出現(xiàn)月經經期延長,淋漓不盡,反復使用孕激素及雌孕激素治療,用藥期間月經正常,停藥病情反復,此次就診末次月經為2020年11月28日至12月13日,2021年1月2日開始出現(xiàn)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前4天量中等,后量減少淋漓不盡至今未盡,色暗紅,夾少量血塊,偶有下腹疼痛伴腰酸乏力,口干欲飲,納眠可,二便正常,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澀。既往史:1-0-4-1(順產),婦檢示:陰道少量暗紅色血液,宮頸I°柱狀上皮異位。陰道B超提示:子宮內膜0.7 cm,回聲不均勻。尿妊娠:陰性。西醫(yī)診斷:異常子宮出血。中醫(yī)診斷: 崩漏—氣虛血瘀證。治以益氣固沖,祛瘀止血,方選易修珍教授的經驗方芪斷固崩湯加減,處方如下: 黃芪30 g,續(xù)斷15 g,白芍15 g,熟地黃15 g, 枸杞子15 g,骨碎補15 g,山茱萸15 g,炒白術15 g,菟絲子15 g,麥冬15 g,五味子6 g,生三七粉10 g(兌服),煅牡蠣30 g,仙鶴草15 g,藕節(jié)炭15 g,甘草10 g。二診:服藥2劑后患者訴陰道流血減少,3劑后陰道流血得止,伴腰酸乏力,口干欲飲。予上方去五味子、熟地黃、枸杞子、藕節(jié)炭、仙鶴草,加天花粉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知母6 g,莪術10 g,丹參15 g,烏梅10 g。三診:上藥連服4劑后月經于2月8日來潮,量中等,繼續(xù)予首診芪斷固崩湯口服調經治療,行經10天干凈,干凈后繼續(xù)予二診方調理,循環(huán)3月后,現(xiàn)月經已規(guī)律來潮4月,月經7天內干凈,月經干凈后復查B超子宮內膜回聲均勻。
該案例為反復發(fā)作的崩漏患者,多次予西藥雌孕激素治療,用藥期間雖癥狀好轉,但停藥后癥狀反復,本案治療從中醫(yī)整體觀念出發(fā),辨證治療,沖任起于胞中,隸于陽明,與肝脾腎關系密切。若沖任受損,則制約無權。因本病病程長,且易反復,日久熱隨血泄,陽隨血傷,氣隨血脫而致陰陽、氣血俱虛,往往導致虛實夾雜、因果相干、多臟受累,最終“五臟相移,窮必歸腎”。《張氏醫(yī)通·經候》曰:“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崩之為患,或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或肝經有火,血熱妄行,或怒動肝火,血熱沸騰,或脾經郁火,血不歸經,或悲傷絡傷、血崩下脫?!币仔拚浣淌谡J為“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該例患者多次人流術后盡管血失正虛,氣隨血脫,虛癥明顯,但經血夾塊,少腹脹痛,舌雖紅但暗有瘀斑或瘀點。是由于虛實夾雜,瘀滯胞宮,血不歸經而致,故主張在補氣養(yǎng)血,益腎固沖等基礎上酌加活血化瘀藥,排出體內滯留的瘀血。易氏芪斷固崩湯中黃芪、續(xù)斷、熟地黃、骨碎補、菟絲子補氣養(yǎng)血,益腎固本,另相關研究顯示[8],黃芪中的某些有效成分能增加紅細胞、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9],續(xù)斷、熟地亦可提高機體免疫力[10-11],菟絲子可提高雌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功能[12]。諸藥合用,增強正氣,體現(xiàn)中醫(yī)扶正固本的思想,以山萸肉、牡蠣、五味子收澀固脫,以莪術、茜草、三七粉活血化瘀,用生三七粉研末兌服,取其既能活血祛瘀止血,又能養(yǎng)血化瘀調經之效?,F(xiàn)代研究[13]表明三七粉可通過不斷提升纖溶系統(tǒng)功能抑制纖維蛋白的形成而抑制膽固醇的產生,分發(fā)揮活血、止血的功效,其還可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阻止炎性細胞增生,有著良好的消炎消腫的作用。其中莪術通過抑制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具有明顯的抗血栓及改善血液流變性的作用,同時具有抗炎殺菌作用[14]。這體現(xiàn)了其祛邪治標,配炒白術補益脾氣又能鞏固后天之本;炒白芍柔肝養(yǎng)血以斂陰,體現(xiàn)中醫(yī)肝脾同調的思維;茜草也是一味具有雙向作用的藥物,既能祛瘀止血,又能化瘀通經,以達祛瘀通滯,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將莪術與牡蠣配對使用,二藥相配,活血行瘀消癥散結,利用牡蠣收斂之性牽制莪術活血破瘀之峻,達到活血祛瘀而不耗血傷正的作用,體現(xiàn)了中醫(yī)整體思維。全方集扶正祛邪于一體,補氣固腎益陰為本,祛瘀止血治其標,標本同治,使新血得以歸經。
易修珍教授芪斷固崩湯經驗方,全方補而不滯,通因通用治療血證,祛瘀而無傷正之弊,扶正而無留邪之虞。全方肝脾腎同調,謹守病機,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之奇效,而非單純見血止血,追求一時之效。故在臨床診療中要運用中醫(yī)思維,重視正本清源,求因治本善后的思想,嚴守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不斷強化自身的中醫(yī)思維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