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縣杜橋鎮(zhèn)楊院中心小學 賈立行
一望無垠、莽莽蒼蒼的野芒草,被風吹得此起彼伏,默默而堅韌地生長著。讀完《野芒坡》,這幅景象在腦子里揮之不去,縈繞許久。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舊城。故事的主人公幼安,出生于1893年。母親生下幼安后即大出血死去,三年后,啞巴父親再娶。從此,更苦難的日子降臨到幼安身上,繼母虐待他,繼母帶來的哥哥欺負他,而父親對此卻漠視。
外婆給了兒時幼安難得的溫暖,但她無法撫養(yǎng)他。因不堪忍受繼母的殘暴,年幼的幼安離家出走。他想去外婆家,但迷了路。幸運的是,他走進了教堂,繼而被送到了圣母院。一年后,幼安去了屬于男孩的地方——野芒坡。像天使般的若瑟、憨厚老實的菊生,成了幼安的好朋友。十二歲,幼安被葛修士指派到了鞋作(學習做鞋的地方),幼安不甘心成為鞋匠,他的心始終在尋找歸屬。幾經(jīng)周折,他終于靠自己的主動爭取和藝術天賦通過了專門為他而設的考試,從鞋作轉(zhuǎn)到了繪畫館。
安仁齋教父為幼安打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他在去世前還為幼安安排好了未來之旅:去意大利佩魯賈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幼安在那里愛上了雕塑,找到了靈魂歸屬。
幼安如螻蟻般微渺,小小身軀承受了與年齡極不相稱的重壓。他生命中有黑暗與光明,苦難與快樂,挫折與探索,他內(nèi)心又是如此寬廣、豐厚、幽邃和明亮。從迷茫到覺醒,從困惑到明晰,從認定到執(zhí)著,是什么喚醒了他的靈魂?我想是人性、人道、信仰、藝術,是愛和美喚醒了幼安的靈魂。
這部作品中的孤兒院原型是上海徐家匯南部的土山灣孤兒院。我在網(wǎng)上查相關資料時,心中不由地閃過這樣一個場景:幼安初到圣母院,艾瑪修女用溫暖的手指輕輕撫摸幼安的臉,對他說,她相信幼安是個好孩子,他是可愛的,在這里,一切都會好的。在艾瑪修女之前,從來沒有人這樣對幼安說過話。安仁齋神父在中國服務了三十多年,中間沒有回過法國。他希望這些可憐的孩子們能夠心有所定,生有所靠。他是野芒坡所有孩子們心中父親的榜樣。真正的信仰、愛,是跨越民族和國界的。
敬佩殷健靈的大視野,還原了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歷史。她的文字簡潔而干凈。她的景物描寫,意象獨特,意境悠遠,細膩地映襯出人物的心境。比如,“黃昏,正用它輕捷的步子,從荒郊的城外,從遠處的田野那邊,走進了擁擠的舊城?!?/p>
喜歡幼安,能勇敢追隨內(nèi)心,執(zhí)著實現(xiàn)夢想;喜歡安仁齋神父,以孩子的天賦為本,打破陳規(guī);喜歡卓米豆,心性陽光,總是能發(fā)現(xiàn)事物愉悅的一面;喜歡若瑟,內(nèi)心像天使一樣純澈,他的自律與懺悔,讓人感到自我的渺?。幌矚g菊生,憨厚義氣,腳踏實地生活。
這本書,讓人深刻感受到了愛與信仰的力量。對藝術的熱愛,指引幼安勇往直前;對信仰的虔誠,讓安仁齋神父、艾瑪修女無私無悔地把青春和愛獻給了異國大地上的孤兒和棄兒。
莽莽蒼蒼的野芒坡,寓意著堅韌、力量和希望。被野芒坡喚醒靈魂的人,不僅僅是幼安,而是一群人,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