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齡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29)
漢字的表意性質決定了漢字字形總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人們結合語言意義可分析字形的構造意圖,現代構形學稱之為“構意”。漢字的構形與構意形成一對觀察視角:從漢字構造的角度,通過漢字的構形來體現造字者的一種主觀造字意圖,因而構意對漢字構形方式具有約束作用。從漢字解讀的角度,從漢字構形中提取出構意信息以溝通語言意義,實現漢字記錄漢語的功能,因而漢字構形方式影響著構意的析取。構意成為分析漢字構形的一個重要研究視角。
漢字由早期的會形合成模式發(fā)展演變?yōu)闀x、義音合成模式,伴隨著漢字構意表現方式的轉變。會形合成模式主要出現在甲骨文時期,人們根據描摹客觀物象以創(chuàng)制字形,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形構件一次性集合而成,各構件按照客觀事物間的實際位置來布局,依靠所有參構構件所構成的圖形性畫面來體現構意。在此階段,構件憑借形體的象物性來提示意義信息,同時構件的位置布局參與了單字的構意表現,不能隨意移動。如“涉”,甲骨文作“”,如同兩只腳跨在水的兩側。表形構件“止”在表形構件“水”的兩側,以此表達“涉水”之義,顯示出“涉”字的構造意圖,因而構件“止”“水”的位置不能隨意移動、變換。
到會義、義音合成模式階段,人們根據漢語的音、義信息創(chuàng)制字形,以構件的音、義功能實現字形與漢語在音、義兩方面的聯(lián)系。例如會義合成模式,由兩個以上的表義構件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意義,構意是由表義構件所提供的諸多意義信息共同表示的[1]。在此階段,構件以自身承載的固定詞義提供意義信息,由構件的組合表現構意。構件位置未參與單字的構意表現,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喪失。如“涉”,小篆作“”,由表義構件“水”“步”承載的詞義信息組合表達“涉水”義。構件“水”與“止”的位置經過了調整,放棄早期會形合成階段構件的位置布局。
漢字從會形合成模式向會義、義音合成模式的演變,構意表現的方式發(fā)生了兩方面的轉變:一是構件提供意義信息的途徑,由構件以自身形體的象物性提示意義信息到構件以自身承載的固定詞義提供意義信息的轉變;二是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由構件位置突顯構意而絕對不能移動到由構件組合表達構意而構件位置可以移動的轉變,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逐漸喪失。然而,漢字構形模式的演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存在著一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演進過程中,相較構件提供意義信息途徑的轉變,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發(fā)生了更為顯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甲骨文中后期單字構件的位置可以移動、變換了。如“涉”,甲骨文中后期或寫作“”、或寫作“”,與早期會形合成模式相較,構件位置布局發(fā)生了明顯變動:構件“止”移動到“水”的同一側,由構件“水”與“步”(“”,在甲骨文中已成字,成為獨立的記詞符號,常見于甲骨文篇章語境中,表達行走、步行義)的意義組合表達構意,單字構形模式演變成為會義合成??梢哉f,甲骨文階段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變化,成為漢字構形模式發(fā)生轉變的前兆。
表形構件的義化,是甲骨文階段漢字構意表現方式發(fā)生轉變的根本動因。會形合成階段,單字依靠構件形體自身的象物性與構件間的位置布局表現構意。表形構件義化后,成為語言學范疇內的記詞符號,具有獨立的表義、示音功能。構件可以不用完全依靠形體自身的象物性和構件間的位置布局來表現構意,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逐漸弱化、構件形體逐漸抽象簡潔化,促使單字構意的表現方式產生變化,導致漢字構形模式發(fā)生轉變。
表形構件的義化,出現在甲骨文時期。構件的表義、示音功能隨之產生。齊元濤指出,殷商甲骨文時期,漢字構件的表義功能就已經產生,但由于構件象物性的存在,使構件的表形功能處于顯性狀態(tài),表義功能被掩蓋,又或由于具備了表義功能資格的構件未參與構字,其表義功能未被激活,從而造成已經產生的表義功能暫時還處于隱性狀態(tài)[2]。甲骨文階段表形構件的義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表形構件的成字化。甲骨文時期,漢字根據具體事物構造字形而具有顯著的象物性,人們通過字形的象物性聯(lián)想到具體事物從而提取意義信息。當象形性的字符作為基礎字符,以一個音義結合體的身份進入到文字應用層面時,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形體與意義形成的固定規(guī)約關系提取意義信息,標志著表形構件完成了義化。甲骨文時期表形構件的成字化主要體現:一是在篇章語境中獨立使用;二是在漢字構形中獨立應用。
表形構件在篇章語境中的獨立使用,是指表形構件作為獨立的字符應用于篇章語境中。這意味著構件與詞形成固定的規(guī)約關系,具備了獨立的音、義要素。這類表形構件因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往往具有很高的構字量(這類表形構件是甲骨文階段的基礎字符,絕大部分在《甲骨文字編》《新甲骨文編》等字編中成為統(tǒng)攝甲骨文字形的部首)。當這類表形構件作為獨立字符應用于篇章語境后,再分析由此類構件組構的甲骨文字形時,構件的表義、示音功能理應進入學者的判斷范疇。如表形構件“”(人)、“”(又)、“”(女)、“”(隹)、“”(斤)等,在甲骨文篇章語境中均已作為獨立字符使用,成為最早的一批象形字,具備了提供表義、示音功能的能力。因而在甲骨文“”(千)、“”(洧)、“”(汝)、“”(淮)、“”()、“”(昕)、“”(炘)中,構件“人”“又”“女”“隹”“斤”形體雖仍具有較強的象物性,但均提供了示音功能,這標明表形構件“人”“又”“女”“隹”“斤”已義化。
表形構件在漢字構形中的獨立應用,是指表形構件被創(chuàng)造后作為獨立的記詞符號再度參與漢字構形。甲骨文階段漢字采用增加構件的方式分化字形,新增構件以獨立的記詞符號身份提供表義、示音功能參與單字的構形,標明新增構件已完成義化;原字降為表義、示音構件參與新字的構形,雖形體仍具有較強的象物性,但清晰地指明原字已成為語言學范疇內的記詞符號。如“鼻”,甲骨文作“”,由字形“”增加示音構件“”分化而來。新增構件“”以獨立的記詞符號身份提供示音功能參與新字構形,標明構件“”已義化,具有了獨立的音、義要素;原字“”降為表義構件參與新字構形,構件形體雖仍具有明顯的象物性,但作為表義構件參與新字構造指明原字已是語言學范疇內的記詞符號。“娶”,甲骨文作“”,由字形“”增加表義構件“”分化而來。新增構件“”以獨立的記詞符號身份提供表義功能參與新字的構形,標明構件“”已義化,具有了獨立的音、義要素;原字“”降為示音構件參與新字構形,構件形體雖仍具有明顯的象物性,但作為示音構件參與新字構造指明原字已是語言學范疇內的記詞符號。
第二,表形構件形體的具象性開始減弱。表形構件義化后,意義信息的傳達不依賴于構件形體的具象性,構件的形體開始朝著簡潔化的方向發(fā)展,形體的具象性逐漸減弱。同時,合成字中構件的形體與義化后的構件形體趨同,構件的形體在相互參照中逐步定形、規(guī)范化[3]。 如“祭”,早期甲骨文寫作“”“”,構件“肉”寫作“”,具象描寫了滴著血水的肉塊。隨著構件“肉”的義化,構件形體簡化寫作“”“”?!凹馈?,中后期甲骨文寫作“”,構件“肉”省減了早期字形中表示血水的筆畫,與義化后的構件形體靠攏。
在甲骨文中后期新構合成字中,構件的形體與義化后的構件形體基本一致(存在極少量合成字中構件的形體更為省減、簡潔的現象)。如“膏”,甲骨文作“”、或作“”,構件“高”提供聲音信息,構件“肉”提供意義信息;“豚”,甲骨文作作、或作,構件“豕”“肉”均提供意義信息。構件“肉”的形體均與義化后的構件形體“”一致。再如“星”,甲骨文作“”,是在“(晶)”字的基礎上添加了示音構件“生”,構件“生”的形體與義化后的構件形體“”一致。
原會形合成字中構件形體整體向義化后的構件形體趨同,新構合成字中構件形體與義化后的構件形體一致,所以中后期甲骨文整體呈現出構件形體朝著簡潔化的方向發(fā)展,并逐步定形、規(guī)范化??偟膩碚f,古文字是朝著象形形體向亞象形形體的轉變[4],甲骨文時期表形構件具象性的減弱是漢字形體演變的開端,輔證甲骨文時期構件的義化已經開始。但由于甲骨文處于構件義化的最初階段,且因漢字構形原則、形體書寫的沿承性,相較后世構件形體,甲骨文時期構件形體仍保持著較高的象物性。我們認為,甲骨文中后期是字形與詞義發(fā)生固定聯(lián)系的關鍵節(jié)點,表形構件朝著表義構件、示音構件的方向逐漸發(fā)展演變。
甲骨文階段構件形體、構件功能、漢字的構意表現均處于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F代構形學理論從“構件的功能”和“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兩個維度觀察單字的構意體現,判定單字的構形模式,稱構件是以物象體現意義,而且按物象的實際狀態(tài)來放置構件為會形合成模式;用兩個以上的表義構件組合在一起,表達一個新的意義、構件的位置可以挪動重組為會義合成模式。現代學者利用構形學提出的觀察維度分析會形合成與會義合成模式的具體單字時極易出現分歧。如“保”,甲骨文或寫作“”,或寫作“”,或寫作“”。學者大多判斷為會形合成模式,或對第二、三例的判斷持保留意見。此類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現代構形學理論提出了判斷漢字構形模式的維度,但未進一步指出界定維度的具體判斷標準,即如何區(qū)分判斷甲骨文階段構件的表形與表義功能、構件位置功能屬性的變化。根據上文分析,甲骨文階段表形構件的義化造成了漢字構意表現方式的轉變。因此,本文提出以“構件位置的可移動”為判定構件位置功能屬性改變的標準,以“構件的獨立使用”為判定構件功能發(fā)生改變的標準,審視古文字形的構意表現,判定具體單字的構形模式。
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是指構件位置在單字構意表現中具有的區(qū)別構意作用的功能屬性。漢字從會形合成模式發(fā)展演變?yōu)闀x合成模式,構意對構件位置的轄控能力由絕對變?yōu)橄鄬θ趸?、直至完全喪失,構件可以隨意移動而不影響單字的構意表現。構件位置的可移動是構件位置功能屬性發(fā)生改變的表征現象,標志著漢字構意表現方式開始發(fā)生轉變。
早期會形合成字中構件的位置具有凸顯、區(qū)別構意的作用,構意對構件的位置布局具有絕對的轄控能力,構件的位置不能隨意移動。如“毓”,早期甲骨文或作“”、或作“”、或作“”,像人產子之形。字形根據客觀情境構造,構件“子”形體置向朝下,且均位于構件“女(人)”之下。
隨著甲骨文階段構件義化的開始,早期會形合成模式中構件的位置可以移動了。構意對構件位置的轄控能力相對弱化,轉由構件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表現構意。如“毓”,中后期甲骨文或作“”、或作“”、或作“”。相較早期字形,構件“子”形體的置向、構件“女(人)”與“子”相互間的位置均可以移動變換,但構件“子”仍位于構件“女(人)”之下。再如構件“又”,在早期會形合成字中位于字形的右側。隨著構件的義化,構件“又”的位置可以移動變換。但無論構件位置怎么移動變換,構件“又”均是朝向所持事物的方向。如由構件“又”參構的“祭”字,甲骨文或作“”、或作“”,構件“又”均是朝向構件“肉”。在此階段,構件的位置布局雖可以移動變換,但構件間的相對位置布局沿襲早期構形,仍具有一定的闡釋構意的能力。
伴隨構件義化趨勢的發(fā)展成熟,構意對構件位置布局的轄控能力進一步喪失,完全轉由構件組合表現構意,構件的位置可以隨意移動。如“相”,伴隨構件“木”“目”義化的完成,甲骨文字形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構件位置可以隨意移動;“毓”,中后期甲骨文或作“”,構件“子”的位置移動于構件“女”的左側,由構件承載的詞義信息組合表現構意,構意對構件位置的轄控能力完全喪失。
當構意開始弱化對構件位置的轄控能力,構件的位置布局可以移動,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發(fā)生變化,標志著漢字的構意表現方式開始發(fā)生改變。如“及”,甲骨文像用手抓住前面的人,以表達“追趕上”之義,早期甲骨文字形作“”;伴隨構件的義化,單字轉由構件“又”與“人”間的相對位置來表達構意,構件的位置可以發(fā)生移動,字形或作“”;隨著構件義化趨勢的進一步發(fā)展,單字完全轉由構件承載的詞義信息組合表達構意,字形或作“”,原初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完全喪失,“及”已由原初的會形合成模式演變?yōu)闀x合成模式。構件位置的可移動象征著構件位置功能屬性開始發(fā)生轉變。因此,本文提出以“構件位置的可移動”作為判斷構件位置功能屬性轉變的標準。
構件的表形功能是指構件以與物象相似的形體來體現構意,即通過構件形體的象物性提示意義信息。構件的表義功能是指構件以它獨用時所記錄的詞的詞義來體現構意,即憑借構件形體與意義形成的固定規(guī)約關系提示意義信息。甲骨文中晚期,大量的表形構件作為基礎字符獨立地應用于文本篇章語境、單字構形分化中,構件以一個音義結合體的身份進入文字使用階段,這意味著構件形體與詞義、詞音形成了固定的規(guī)約關系,成為語言學范疇內的記詞符號,構件的功能必然發(fā)生了改變。
雖然,甲骨文階段構件的形體依舊保持著較高的象物性,根據形體的象物性仍能提示出意義信息,但構件的獨立應用就意味著構件可以不再完全僅依賴形體的象物性轉而憑借已形成的固定規(guī)約關系來提示意義信息,表形構件具有演變成為表義構件、示音構件的基礎條件。從邏輯推論,表形構件獨立應用的時間階段并不是構件形體與音、義形成固定規(guī)約關系的最初節(jié)點,表形構件義化的時間應早于構件獨立使用的時間階段,并且,從客觀語言材料來看,義化的表形構件可能也會因甲骨文材料的數量、文本篇章體裁等方面的局限而無法尋繹到獨立使用的實例作為證據,但必須承認的是作為獨立字符應用于文本篇章、新字構造中的表形構件已完成了義化。因此,表形構件的獨立使用成為判斷甲骨文階段構件義化最為穩(wěn)妥、準確的標準。
例如構件“又”,在參構的甲骨文“及”“尹”“秉”“取”等字形中,現代學者均判定為表形構件。檢閱甲骨文字形材料,構件“又”在甲骨文篇章語境中已經獨立使用,并具有很高的構字量,是甲骨文階段的常用字和高頻構件。在此階段,表形構件“又”已完成義化,成為語言學范疇內獨立的記詞符號??蓮囊韵氯矫孢M行輔證:一是構件的示音、表義功能出現。如“洧”,甲骨文作“”,構件“又”提供示音功能;“友”,甲骨文作“”,構件“又”提供表義功能。構件示音、表義功能的產生,標志著構件“又”成為獨立的記詞符號,完成了義化。二是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弱化。如參構字“尹”,甲骨文或作“”、或作“”;“秉”,甲骨文或作“”、或作“”;“取”,甲骨文或作“”、或作“”。構件“又”與構件“丨”“禾”“耳”的位置可以左右互置。構件位置功能屬性的弱化,標志著單字的構意表現方式發(fā)生改變,憑借構件提供的意義信息組合體現構意,意味著構件“又”已義化。三是作為獨立的字符借用于記錄他詞。如甲骨文篇章語境“又歲”“于翌日壬歸,又大雨”中“又”是“有”的借字;“又于帝五臣”“庚申卜,貞翌辛酉,又于祖辛有赫”中“又”是“侑”的借字。假借現象的出現,標志著構件“又”已義化,以獨立字符的身份進入語言文字應用層面。從以上三方面的輔證,證實了以構件獨立使用為標準的判定結果。
為什么在審視構件功能是否改變的眾多維度中,選擇以“構件的獨立使用”作為判斷標準?因為以“構件的獨立使用”為標準,第一是結論的信度有保障,獨立使用的表形構件一定是完成了義化;第二是解釋面廣,只要確定了一個構件,可以分析一批同期參構的字例;第三是操作性強,甲骨文階段完成義化的表形構件,往往是與人類生活最相貼近的,在文獻語境中較常使用,因而尋繹獨立使用的實例較為容易。從判定結論的信度、解釋力、操作性三個方面綜合衡量,構件的獨立使用是最為合理的判斷標準。例如構件的示音和表義功能出現、構件位置功能屬性的弱化,均是構件義化后的結果表現,會受到客觀事實材料的限制和漢字發(fā)展的不均衡性的影響,因而只能作為輔證材料,不適宜作為判定標準。
甲骨文階段,漢字的構形處于歷史的演進過程之中。早期與中后期的單字構形屬性具有明顯的差異,呈現出清晰的歷史演變進程:從形體構成的角度,單字的結構由平面結構走向層次結構;從功能組合的角度,單字構形模式由會形合成走向會義、義音合成模式。受到甲骨文時期構件形體仍保持著較高的象物性、單字的構意表現還具有可闡釋性的影響,現代學者在判斷會形合成與會義合成模式時分歧最大,在字形處理時傾向于往前追溯判斷為會形合成模式,得出甲骨文階段漢字的構形模式以會形合成模式為主的結論[5],從而形成甲骨文時期是漢字發(fā)展最原始階段的普遍認識。
這個結論認識的產生,忽視了兩個問題:一是甲骨文階段漢字的構形處于歷史演進過程中,具體單字的構形存在著大量異質的現象。例如“若”,甲骨文或作“”、或作“”;“保”,甲骨文或作“”、或作“”;“鬳”,甲骨文或作“”、或作“”?!叭簟薄氨!薄棒e”的字形結構已從平面結構演變成為二層結構,構形模式由會形合成演變成為會義合成、義音合成模式。如果采用共時的分析描寫方法,籠統(tǒng)地判定甲骨文“若”“?!薄棒e”為平面結構、會形合成或零合成模式,不僅掩蓋了甲骨文時期漢字發(fā)展的真實樣態(tài),同時影響了判斷結論的可信度。二是辨析會形與會義合成模式,未形成確切、可操作的具體標準,導致不同學者在處理同一單字時判定結論不一致?,F代構形學理論提出以構件的功能和位置屬性作為分析單字構形模式的兩個維度,但因甲骨文時期構件形體沿承的象物性導致無法辨別構件提供意義信息的途徑方式、構件位置的可闡釋性導致無法辨析構件位置功能屬性的改變,從而致使學者在處理具體字形時存在分歧。例如“析”,甲骨文或作“”、或作“”;“伊”,甲骨文或作“”、或作“”、或作“”;“”,甲骨文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析”“伊”“”構件的形體仍具有較高的象物性,構件位置可以移動。但相較“伊”“”,“析”字的構件位置雖然可以互置,但構件“斤”保持著朝向“木”,依舊可從構形中解析出劈砍樹木之意。可見,面對甲骨文階段構形發(fā)展程度不一的單字時,現代構形學提出的“構件功能”“構件位置”兩個維度過于寬泛。
本文提出以“構件的獨立應用”和“構件位置的可移動”作為判斷構件功能、構件位置功能屬性改變的具體標準,重新審視甲骨文字形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甲骨文中后期,大量表形構件成字化,出現了大批的象形字,如“人”“又”“女”“大”“ 止 ”“ 口 ”“ 木 ”“ 隹 ”“ 目 ”“ 宀 ”“ 皿 ”“ 山 ”“ 火 ”“ 水 ”“ 田 ”“ 戈 ”“ 矢 ”“ 酉 ”“ 豕 ”“ 屮 ”“ 馬 ”“ 雨 ”“ 禾 ”“ 示 ”“刀”“子”“其”“戶”“ 石”“ 耳”“網 ”等 。 這些成 字 化的表形構件因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構成了90%以上的甲骨文字形(根據《甲骨文編》《新甲骨文編》等字編部首表,結合鄭振峰《甲骨文字構形系統(tǒng)研究》中確定的278 個成字形位,篩選出成字化的部首構件,統(tǒng)計成字化部首構件在字編中的構字量)。大量的表形構件義化,意味著漢字已形成憑借形體與詞義間的固定規(guī)約關系提取意義信息。當這種獲取意義信息的方式成為主流,人們在漢字使用過程中會對原初漢字的構形進行重新分析,改變單字的構形模式,如“姜”,甲骨文或作“”、或作“”“”;“洹”,甲骨文或作“”、或作“”“”;“艾”,甲骨文或作“”、或作“”等,衍生出漢字構形方式的新機制——拼合構造會義合成、義音合成字,如:“豚”,甲骨文作“”“”;“姓”,甲骨文作“”“”等。與此同時,隨著甲骨文中后期大量表形構件的義化,構件以其獨用時所記錄的詞義來表達構意,構件位置的功能屬性開始弱化,構件的位置可以移動而并不影響單字的構意表達,因而現代學者能觀察總結出甲骨文具有構件位置、構件置向不固定的時代特點。總的來說,以“構件的獨立應用”和“構件位置可移動”兩個判斷標準,重新審視甲骨文中后期的字形材料,清晰地呈現出甲骨文會形合成字開始朝著會義合成、義音合成模式發(fā)展,會義合成模式成為甲骨文中后期漢字主要的構形模式(根據鄭振峰統(tǒng)計,甲骨文時期零合成字占19.6%,會形合成字占38.1%,會義合成字占9.3%,義音合成字占17.3%,形義合成字占7.3%,形音合成字占3.8%。我們重新分析鄭書字表中的會形、形義合成字,分離出單字在甲骨文早期和中后期的字形,篩選出中后期的甲骨文字形進行重新分析,大致98.6%的單字均演變成為會義合成字)。這一認識的轉變,意味著甲骨文已身處漢字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序列中,朝著追求成熟的方向發(fā)展了。以下略舉幾例,試以說明。
“?!弊质且焕中伟l(fā)展進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字例,從現有甲骨文材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字形歷時的演變。但因現階段甲骨文字形材料數量的局限,同時甲骨文階段漢字一直處于持續(xù)創(chuàng)造中,排比現存字形材料時會出現無法確定單字是否擁有更原始的構形。如“取”,現存最早的甲骨文字形或作“”、或作“”;“牧”,現存最早的甲骨文或作“”、或作“”;“休”,現存甲骨文或作“”、或作“”等,雖然難以區(qū)分“取”“牧”“休”等字是在構意表現方式發(fā)生轉變階段創(chuàng)造出的新字,還是由于字形材料的局限造成無法確定最早的構形模式,但在此階段構件“耳”“又”“攴”“?!薄叭恕薄澳尽币淹瓿闪x化,具備表義、示音功能;單字構件的位置可以左右互置,構意對構件位置的轄控弱化,單字“取”“牧”“休”的構形模式無疑地均應判斷為會義合成模式。
甲骨文階段構件的義化致使?jié)h字構意表現方式的演變。構意表現方式的演變,為漢字層級結構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會形合成階段,漢字是根據描摹客觀事物活動來構造形體,由構件一次性集合形成,根據構意無法進行形體的層次拆分。隨著構意表現方式的演變,漢字是憑借構件承擔的詞義信息組合來構造形體,由構件組合形成,促使?jié)h字構形逐漸出現層級結構。如:“保”,甲骨文作“”,像人背負著孩子,屬于平面結構;隨著構件義化,構意表現方式發(fā)生轉變,字或作“”、或作“”,由構件“人”與“子”組合形成,“?!弊洲D變成為二層結構。
構意表現方式的演變,為漢字左右結構布局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早期會形合成模式中,單字構意對構件的位置具有絕對的轄控權,構件位置不能隨意移動。隨著構件義化,漢字構意表現方式的演變,構意逐漸減弱了對構件位置的轄控能力,構件的位置可以發(fā)生移動,為漢字朝著左右結構布局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如:“涉”,早期會形合成模式字寫作“”;漢字構意表現方式演變后,字或寫作“”,單字從由構件“止”和“水”平面布局表現轉變?yōu)閺摹八薄安健弊笥医Y構布局?!捌蟆?,甲骨文作“”,如同人踮起腳;漢字構意表現方式演變后,字或作“”、或作“”“”,單字從由構件“止”和“人”上下結構布局演化為左右結構布局。“姜”,甲骨文早期寫作“”;構件義化致使構件分離,字或寫作“”,由單字演變?yōu)閷蛹壗Y構;中后期進一步調整構件的位置布局,字或寫作“”“”“”,由單字演變成為左右結構布局。
構意表現方式的演變,為人們進行重新分析提供了基礎,發(fā)展出創(chuàng)造漢字的新機制——“拼合會意字”和“拼合形聲字”[6]。甲骨文早期創(chuàng)制的會形合成字,隨著構件的義化演變成為會義、音義合成字。人們面對沉淀到同一時期的字形材料,根據變化了的構件功能對單字構形做出重新分析,以構件獨用時所記錄的詞義來分析單字的構意,單字構形會被靜態(tài)分析為由表義構件、示音構件的簡單相加,促使人們發(fā)展出直接利用表義構件、示音構件拼合創(chuàng)造漢字的新機制,新造了大量的拼合會意字、拼合形聲字,成為了后世漢字構造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