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劉 萌,史 梅,王 峻
水腫是一種病理狀況,其特征是間歇性液體的積累,導致局部或全身腫脹,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水腫[1]。腫脹部位會自感疼痛、沉重、不適。目前臨床上治療腫脹的方法繁多,如一些常見的物理治療(冷療、彈力加壓包扎、徒手淋巴引流等)、中藥外敷熏洗、中醫(yī)針灸、藥物治療(中藥湯劑、脫水類藥物等)。但理療有其相關的適應及禁忌,而脫水藥的不規(guī)范或過量使用常引起病人不同程度不良反應[2],還存在消腫時間較長、經濟費用較高等問題。肌內效貼(kinesio taping,KT)是將一種有彈性的肌內效貼布貼于體表以達到增進或保護肌肉骨骼系統(tǒng)、促進運動功能的治療技術,近年來已有研究證實其對消腫、鎮(zhèn)痛有積極作用[3]。KT最先被應用于專業(yè)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防護與治療中[4],隨后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醫(yī)學領域,如神經學、矯形學、創(chuàng)傷學、腫瘤學、婦科學和眼科學以及兒科[5]。KT是一種無創(chuàng)、安全、經濟、有效、便捷的物理治療,可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肢體腫脹,而我國近10年才關注此技術,臨床應用少?,F就KT消腫治療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日本的加瀨建造博士在1973年發(fā)明了一種能隨皮膚運動的貼布,英文名字為“kinesiology tape”,即肌內效貼布[6]。肌內效貼布由柔軟透氣且有彈性的純棉布配上水波紋狀的丙烯酸酯低敏膠(acrylicadhesive)組合而成,貼布的彈性材質亞克力膠面類似于皮膚的紋理、厚度,增加了貼布的透氣性,同時又具有排水性能,不含乳膠及藥性,延展性強,可達原始長度的120%~140%[7]。肌內效貼布是基于模仿人體皮膚性質的原則,具有類似于人體皮膚的彈性以及厚度[8]。
這種貼布彌補了傳統(tǒng)硬貼布不能伸縮的特點,可以通過彈性回縮來牽動皮膚的走向增加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間隙[9]。肌內效貼布粘連在皮膚上可以使用3~5 d,在此期間可以持續(xù)不斷地發(fā)揮其作用且不影響其他必要的治療,為多種治療應用提供了可能性[10]。用于消腫的貼扎方式常采用淋巴貼扎,用自然拉力(或遠端稍大拉力)在盡量反向牽伸擺位的情況下,將錨固定于肢體近端(淋巴結密集區(qū)附近如腋窩、腘窩附近),尾向遠端延展進行貼扎,多采用爪形貼布,或者采用剪裁較細的窄貼布條(極細的I形)全程螺旋纏繞貼扎,前者應用于區(qū)域淋巴引流,后者可在淋巴管道受損時應用[6-7]?,F在的研究表明,KT治療的益處[6]主要包括:通過刺激皮膚感覺保持肢體姿勢;通過感覺輸入幫助關節(jié)動態(tài)穩(wěn)定;舒展骨骼肌張力[3];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水腫和炎癥;減輕對痛覺感受器的壓力來緩解疼痛[11],刺激內源性麻醉系統(tǒng)(鎮(zhèn)痛效應)。本研究接下來將重點介紹KT在創(chuàng)傷性腫脹、血管障礙性水腫、癌癥相關性淋巴水腫中的消腫方面的作用。
加瀨建造博士對消腫作用機制的假設性解釋:即貼扎完成后具有“空間(space)”“運動(movement)”“冷卻(cooling)”3種效果,有專著將其簡稱為“空”“動”“冷”[12]。目前用于解釋KT消腫機制主要有:①“空”“動”“冷”學說?!翱铡笔侵府a生的皺褶能提起局部皮膚增加皮下間隙,減壓能改善積聚在組織間隙的液體的回流,同時能促進皮下、筋膜和其他結締組織中的液體進行再分布[13]。“動”指有效增加皮下組織間隙后,能改善局部毛細血管及組織液流動狀態(tài),加速代謝產物及病損炎癥物質轉運,減少導致疼痛的刺激物質[14-16],“冷”指通過加速皮下循環(huán),進而改善局部微環(huán)境,加速炎癥物質代謝,緩解局部炎癥反應、減少腫脹,產生類似“冷”的效果[12]。②皮下組織淺筋膜中的血管由交感神經支配,貼扎可引起交感神經擴張血管,促進液體向血管內回流[3]。③按淋巴引流方向貼扎不施加任何拉力的爪形肌內效貼布,其持續(xù)的自然回縮力及形狀特性,類似于治療師雙手在患處進行輕柔的淋巴按摩進行淋巴引流。
3.1 KT在創(chuàng)傷性腫脹中的應用
3.1.1 在骨折病人中的應用 骨折后常引起機體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應,比如骨骼本身、髓腔、周圍軟組織、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損傷,從而引起“創(chuàng)傷性炎癥”的病理改變[17],進而引起創(chuàng)傷性腫脹。腫脹如果處理不當,還常并發(fā)關節(jié)周圍活動障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傷口延遲愈合、骨髓炎、骨筋膜室綜合征、甚至截肢等嚴重后果[18]。張啟富等[19]選取了108例符合排除納入標準的閉合性脛腓骨骨折病人,治療組病人在常規(guī)消腫方法基礎上增加KT治療,KT貼扎方法為沿小腿縱軸在小腿腫脹最明顯處,貼上爪形貼布,每日1次,每次貼扎一般維持24 h左右。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病人小腿腫脹程度、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小腿周徑腫脹比、術前等待時間均較治療前改善,且治療組改善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T治療能快速消除肢體腫脹,緩解肢體疼痛,縮短手術等待時間。周磊等[20]的研究結果顯示KT可緩解脛骨干閉合性骨折病人術前下肢腫脹,但是緩解疼痛效果不明顯。
3.1.2 在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病人中的應用 病人行TKA后由于術中會對軟組織、淋巴管和血管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傷,常引起患肢的腫脹。此外,已有研究發(fā)現腫脹能影響傷口的愈合,增加感染機會[21],且對病人的功能鍛煉產生消極影響,進而增加病人的痛苦以及住院費用。Donec等[22]將94例初次進行TKA病人隨機分為KT組和對照組,KT組病人在術后早期(術后第2天~第8天)行淋巴矯正治療,貼扎方法是根據腿的大小在肢體的前部、內側和外側分別貼上2條或3條帶有輕度張力的扇形肌內效貼布。隨后,在康復科繼續(xù)應用淋巴矯正技術,同時結合輕度張力Y形貼布和中度(約50%)張力I形貼布進行貼扎,每周1次,共4次。分別于術前當天、術后第2天、第8天、第16天、第24天及住院康復結束時(術后第28天)對所選標準(疼痛、膝關節(jié)主動屈伸、腿圍)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測量的肢體水腫均在術后第1周達到高峰,但在康復期間KT組大腿、膝關節(jié)、小腿水腫較對照組減輕,且消退較快(P<0.05)。且在KT組中肌內效貼布覆蓋皮膚的區(qū)域,術后血腫的再吸收比未覆蓋的區(qū)域更快。在住院康復結束時KT組膝關節(jié)伸直效果更好(P<0.05)。根據Biaoszewski等[23]的研究顯示KT有助于減輕用Ilizarov方法治療的病人的下肢水腫,且與標準的淋巴按摩相比,KT能更快地減輕水腫(P<0.05)。薛清春等[24]也證實TKA術后早期使用KT能夠顯著緩解術后肢體腫脹,提高股四頭肌肌力,改善關節(jié)功能。
3.1.3 在鵝足腱滑囊炎病人中的應用 鵝足腱滑囊炎是一種由囊上反復摩擦或膝關節(jié)直接損傷引起的疾病,表現為脛骨近端內側疼痛和腫脹,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痛苦。Homayouni等[25]設計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單盲臨床試驗,研究組采用為期3周且每周3次的KT治療,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消腫治療,即為期10 d的非甾體抗炎藥治療(每天3次,每次250 mg)和每天1次的物理治療。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KT顯著降低了疼痛和腫脹評分(P<0.05),且KT療法是相對安全的治療措施,僅1例病人有輕微的局部皮膚刺激,而對照組出現3例因藥物不良反應而終止研究的病人。
3.1.4 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OMS)中的應用 OMS是最常見的外科手術之一,在手術后面部腫脹[26]、疼痛和牙關緊閉等并發(fā)癥會影響病人的美學、言語和咀嚼,從而導致身體和心理問題。Tatli等[27]將60例下頜第三磨牙拔出術病人納入前瞻性、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分為3組,第1組采用KT,第2組采用安慰劑貼敷,第3組不采用膠帶貼敷。貼扎方法采用淋巴糾正技術,將膠帶材料切成寬度相等的5條,在底部留下1.5~2.0 cm的錨端,在鎖骨上淋巴結稍上方使用無張力粘貼膠條的基底,再以輕微的張力(15%拉力)將貼片指向淋巴管逐個貼片,貼扎維持5 d。結果顯示在手術后第2天和第4天,與安慰劑和對照組相比,KT的應用明顯降低了術后腫脹、疼痛和牙關緊閉發(fā)生率,且KT的療效在術后第7天結束。一項薈萃分析也得出KT能明顯減輕下頜阻生牙拔除術后的疼痛、腫脹和牙關緊閉[28]。G?zlüklü等[29]在一項臨床研究報告稱,與傳統(tǒng)KT方法相比,在傳統(tǒng)KT技術之外放置一個咬肌支撐繃帶方法在降低拔出第三磨牙術后發(fā)病率方面更有效。
3.2 KT在血管障礙性水腫病人中的應用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是腦卒中后常見上肢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為12.5%~70.0%[30]。交感神經血管收縮功能障礙和靜脈充血被認為是卒中后水腫的原因。如能在腦卒中早期進行有效的預防或及時進行干預,可以阻止病程進展,改善病人上肢的運動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31-32]。Bell等[33]最早將KT應用于急性腦卒中病人手部水腫上,試驗組將KT淋巴矯正技術應用于患手的背側和掌側,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水腫確實有更大的減輕。秦宏等[34]將4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安慰劑貼扎,試驗組采用KT治療。貼扎方式為先使用爪形貼扎,扎貼起始點為肘部腕伸肌群的起點,在肌肉與肌腱移行處分為4條,分別從手背繞過4指蹼貼于手心掌橫紋;再使用Ⅰ形貼扎方法,將2條Ⅰ形貼布分為貼扎于腕關節(jié)前后面,起點位于腕關節(jié)前后面的中點,向兩側施加拉力;貼扎起點5 cm處不在貼布上施加拉力,剩余部分僅施10%以下的拉力,根據手部疼痛情況使用X形貼布,療程為2 d 1次,間歇1 d,共7次。結果顯示KT組在治療1周及3周后手部腫脹改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KT能快速改善腦卒中后病人偏癱側手部的腫脹及疼痛,更有效提高病人的患側上肢功能。王芳葉等[35]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病人進行的KT治療來看,也得出相同結論。由于相關文獻少,文獻質量不高,還需要大樣本隨機研究來驗證。
3.3 KT在癌癥相關性淋巴水腫病人中的應用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腫瘤,約占報告的所有女性癌癥病例的30%[36]。乳腺癌術后最重要的并發(fā)癥之一是乳腺癌相關淋巴水腫(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BCRL),BCRL會導致患肢疼痛、腫脹,以及腫脹引起的畸形、蜂窩組織炎和血栓等[37]。它會對病人自我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增加焦慮,降低生活質量[38]。Lubiska等[39]選取了1例右乳腺癌病人,經過手術后盡管病人采用了諸如手部練習、自動按摩和抬高肢體等消腫措施,但右上肢仍然腫脹明顯。經病人同意后開始接受每周1次、為期2個月KT治療,結果顯示在各個測量點淋巴水腫都有減輕。由于佩戴方便、持續(xù)時間長、清洗方便,KT可以取代傳統(tǒng)的用壓縮材料減少淋巴水腫的方法。一項Meta分析顯示,KT可有效減少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但它并不比其他治療方法更有效[40]。嚴鵬等[41]選取了68例乳腺癌根治術接受放療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的病人,結果顯示與安慰劑貼扎相比,KT組不僅能明顯減輕患側局部的腫脹,還能從主觀上改善病人的自我評價,提升其在生活中的自信心,顯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陳季松等[42]經研究證實,在常規(guī)訓練基礎上聯合使用KT等效肌力訓練治療,可減輕病人淋巴水腫癥狀,改善其上肢功能。盡管目前相關結果良好,但還需要更多具有高質量方法學的研究來確定KT在減少乳房切除術后淋巴水腫方面的最佳應用。
肌內效貼技術是一種無創(chuàng)、安全、經濟、有效、便捷的物理治療。KT具有防水性和低過敏性,使用時僅需粘貼在患肢腫脹處,治療過程無痛、無創(chuàng)且不影響患肢的日常活動及功能鍛煉,效果良好且安全,并且使用簡單、方便[43],病人容易接受??傊?,有許多隨機對照試驗均表明,在各種適應證的術前或術后腫脹應用肌內效貼有積極的效果。但是,目前關于其有效性的可靠證據來支持這種做法的建議還比較少,為獲得確鑿的證據,需要針對每個具體指證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隨機對照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