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利琴
(山西路橋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晉中市 030600)
在我國大跨徑橋梁中,大部分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構件,但伴隨著橋梁的運營很多問題逐步顯露出來,其中施工期間的預應力損失就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1]。由于施工不規(guī)范、運營環(huán)境條件差、有效預應力計算不準確等原因,造成橋梁預應力鋼筋張拉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降低了結構安全性[2]。結合現(xiàn)役橋梁施工案例,運用智能反拉檢測技術對橋梁預應力進行檢測,分析確定預應力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
智能反拉檢測技術是由Bruce等人提出來的,最早在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qū)開展了研究,近年來我國也進行了研究,該檢測技術廣泛適用于先張法和后張法預應力施工。智能反拉檢測技術精度高、技術可靠、操作方法簡便,在我國公路橋梁檢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3]。為了防止水泥漿的影響造成縱向受力變形,后張法預應力損失檢測應在注漿前完成。
智能反拉檢測技術主要形式有整束張拉和單根張拉兩種[4]。整束張拉法千斤頂拉力從零開始,當反拉力超過鋼絞線預應力時,鋼絞線會產(chǎn)生縱向伸長,當拉拔力增加時,鋼絞線縱向伸長量也會按一定關系增長,通過分析拉拔力-位移關系曲線上拐點所對應的預應力值,確定鋼絞線原有預應力,與設計值對比確定預應力損失。單根張拉法是在單根外漏的鋼絞線上安裝工具錨,通過千斤頂張拉過程中通過位移、力傳感器對夾片的位移和反應力進行檢測。當反拉力小于鋼絞線預應力時,夾片不會產(chǎn)生位移,反拉力超過預應力時夾片隨鋼絞線的伸長產(chǎn)生位移,可通過分析夾片的位移變化趨勢確定鋼絞線的有效預應力。
某高速公路大橋橋梁上部結構采用10×30 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梁,柱式墩,樁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橋梁設計全長306 m。為檢驗30 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梁預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在施工現(xiàn)場選取3 片試驗梁,采用智能反拉檢測技術進行檢測。預制T梁主要受力構件采用預應力鋼絞線OVM型錨固體系,在梁體澆筑完成養(yǎng)生時間達到施工要求,且梁體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預應力鋼絞線張拉。分別選取大橋左幅2-2#梁、右幅4-5#梁、右幅7-2#梁作為試驗對象,預應力孔道數(shù)量為3 個,孔道標號分別為N1、N2、N3,檢測內容為錨下預應力,預應力孔道編號如圖1所示。
圖1 30 m預制T梁預應力孔道編號
為了防止預應力鋼絞線產(chǎn)生縱向伸縮,錨下預應力智能反拉檢測通常選擇在注漿前進行,以避免檢測結果受到水泥漿與預應力鋼絞線之間作用力的影響。智能反拉法檢測前在錨段布置測力計,采用千斤頂施加張拉力,分級張拉,在張拉過程中采集應力和位移,繪制應力-位移變化曲線,分析確定實際錨下應力。智能反拉施工技術如下[5]:
(1)T梁預應力張拉后對錨下構件進行徹底清洗,清除各構件之間的銹跡,以避免在張拉過程中產(chǎn)生摩阻效應,影響張拉結果。
(2)將張拉構件固定安裝在預應力束上,將夾片壓緊到工具錨中,對反張拉段長度進行測量。
(3)在千斤頂上部粘貼位移計,連接好油泵。
(4)采用千斤頂開始分級張拉,初始張拉值為0.1 倍設計張拉控制應力,位移計歸零后進行第二次加載,增加到0.2 倍設計張拉控制應力,然后依次逐級加載,直到達到設計張拉控制應力值。在張拉過程中通過位移計、測力計收集每級加載過程中的應力值和錨頭位移值。
(5)張拉完成后,依次取下油泵、千斤頂和各張拉構件。
根據(jù)《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3650—2020)中的相關規(guī)定,公路橋梁有效預應力根據(jù)設計張拉力確定估值系數(shù),進而確定有效預應力規(guī)范值和計算值。采用智能反拉法對三個試驗T梁有效預應力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標準有效偏差值1為檢測值與規(guī)范值之間的差值百分比,偏差值2為檢測值與計算值之間的差值百分比。
表1 各試驗梁有效預應力檢測值與設計值對比分析表
分析表1數(shù)據(jù),各試驗T梁錨下實際有效預應力檢測值與規(guī)范值和計算值之間的偏差均小于5%,其中最大偏差值為-2.5%,最小值為-0.9%,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3650—2020)中的相關規(guī)定,說明預制T梁張拉后預應力損失較小,有效預應力滿足要求,預應力張拉施工質量合格。分析有效預應力檢測值檢測結果,三孔檢測值均小于計算值。結合其他預制T梁試驗結果,得出大部分孔道有效預應力低于規(guī)范值,說明錨固過程中產(chǎn)生了應力損失,分析原因是由于錨具變形和鋼筋回縮造成的。
根據(jù)表1數(shù)據(jù),繪制有效預制力規(guī)范值與計算值對比分析圖,如圖2所示。
圖2 預制T梁有效預應力對比圖
對比分析預制T梁有效預應力規(guī)范值與計算值,得出二者差異很小,三個試驗梁為-0.4 %,小于1%,說明二者比較接近,可作為有效預應力參考值。
根據(jù)表1所列數(shù)據(jù),繪制有效預應力偏差值1和偏差值2分布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預制T梁有效預應力偏差分布圖
分析偏差1和偏差2數(shù)值與分布曲線,左幅2-2#梁和右幅4-5#梁實測值均低于計算值,偏差值為負值,差值百分比均值分別為-1.62 %和-0.62%;右幅7-2#梁實測值均高于計算值,偏差為正值,差值百分比均值分別為1.53 %和2.53 %。根據(jù)預制T梁后張法張拉工序,超張拉應力為1.03 倍σcon,達到張拉應力后進行錨固。但最終有兩個試驗梁有效預應力實測值小于計算值,且均小于張拉力設計值,說明在最終錨固后錨下應力值出現(xiàn)了一定的損失,采用103%的超張拉不盡合理,應適當增加超張拉系數(shù),以補充錨固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應力損失。
結合30 m預制T梁預應力損失智能反拉檢測案例,選取3 個試驗梁試驗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分析各試驗T梁智能反拉檢測結果,各梁有效預應力檢測值與規(guī)范值和計算值偏差均小于5%,說明張拉后預應力損失較小,張拉施工質量合格。
(2)各預制T梁有效預應力規(guī)范值與計算值差值僅為-0.4 %,說明二者比較接近,可作為有效預應力參考值。
(3)由于各試驗梁有效預應力實測值均小于張拉力設計值,說明原施工方案中的超張拉系數(shù)不盡合理,應適當增加,以補充錨固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應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