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凡是美,都沒有家。
這話是沈從文說的。他還舉了很多例子。比如流星,自有來去的方向,誰能左右?再比如縷縷月光,何曾受人束縛?還有螢火蟲,漫天飛舞于野外時,那才是真正的美。落花也是,一朵花離開了枝頭,沒有了家,飄零于地,也就有了落花之美。
為什么,美大多沒有家?
很多時候,美源于距離。家是歸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家也蘊含著不同程度的占有。一樣事物,一旦能擁有,甚至占有,也就失去了新鮮感。而美的內(nèi)涵中,若是被剔除了新鮮感,那美也就失去了驚艷得令人贊嘆之感。
所以這句話準確地說,是令人感受到驚心動魄的美,大多是沒有家的。
多數(shù)情況下,能在第一眼就令人產(chǎn)生驚艷之感,這源于陌生,也源于無法占有。擁有,意味著熟悉。長時間的熟悉,美會轉(zhuǎn)變成如親人般溫厚的質(zhì)感,而最初的那種驚艷式的美感,則成了時過境遷。于是,一旦擁有,那種驚艷之美便容易消失。
一個人,讓別人覺得美,往往是因為這人的身上,有他人沒有至少是罕見的特質(zhì)。在別人看來,自己能感受到美,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特質(zhì)是自身所不具備的。難以擁有的事物,于旁人而言,便是沒有歸屬,也沒有家的。而這樣的美,無疑更具吸引力。
兩個人,一旦過于熟稔,容易讓美沒有了生存之地。生活中,處處有交集,時時想占有。美一旦被固定,落地生根,有了家,便容易受人忽視。結(jié)果,兩人的生活不復(fù)當(dāng)初,鮮有美的感受。再親近的人,也得講究分寸,在有些地方得留出適當(dāng)?shù)目臻g,供美漂泊,有了恰當(dāng)?shù)木嚯x才能令雙方時時刻刻都感受到彼此的美。
一個地方的美,有時也是沒有家的。能令人在第一眼驚艷贊嘆的地方,大多不是自己的家。因為不曾擁有,才容易在邂逅的第一眼就感受到美。而對于久居當(dāng)?shù)氐娜硕裕驗殚L時間的占有,反倒不容易產(chǎn)生如游客那般感受到的美。
從這個角度而言,美沒有家,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