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劉 軍
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又名檫樹、黃楸木、桐梓樹等,是樟科檫木屬多年生落葉大喬木。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浙江各地均有其天然林分布,且都有人工栽培。具深根性,萌芽力強,生長速度快,常生于海拔150—1900 米的疏林或密林中。木材淺黃色,材質(zhì)優(yōu)良,縱切面花紋明顯且美觀,耐腐有香氣,是木地板、古典家具、裝飾、造船等的上等用材,被稱為“南榆木”;其根、葉、樹皮可入藥,具有活血散淤、祛風去濕之功效;其果、葉和根中含有大量油性細胞,可用于提取芳香油,是重要的香料資源。樹形高大挺直,干形圓滿,先花后葉,是優(yōu)良的珍貴彩色樹種,是浙江省“珍貴彩色森林建設(shè)”“新植一億株珍貴樹種”和“一村萬樹”等行動主推樹種之一,也可孤植或片植于庭院、公園等。
品種選擇:檫木適應性好,浙北、浙東種源生長較快,適于全省營建珍貴用材林以及人工林和次生林彩化改造。余杭檫木母樹林良種適宜在浙江省內(nèi)各地種植發(fā)展。
立地選擇:檫木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怕積水和土壤板結(jié),適合種植在土層深厚且排水良好的酸性紅壤或黃壤中,造林一般選擇海拔600米以下的向陽坡。
栽培模式:純林造林:檫木生長快,葉大柄長,側(cè)枝橫展,栽植株行距可為2米×3米或3米×4米?;旖辉炝郑嚎膳c杉木、鵝掌楸、木荷、楠木、含笑等混交,檫木∶杉木以1∶3行間混交;杉木萌芽林中以檫木不超過30株/畝的密度進行造林;檫木與楠木、含笑等樹種混交,初植密度60—80 株/畝,其他樹種初植密度60—80株/畝。次生林彩化改造:在林分改造之前,進行林下?lián)嵊纬闪窒?,然后在林隙和林緣補植,栽培密度20—30株/畝。
種苗規(guī)格:采用1 年生大田苗上山造林,要求苗高1 米以上,地徑1 厘米以上,無病蟲害、生長健壯、木質(zhì)化程度高、根系完整的優(yōu)質(zhì)壯苗。
種植技術(shù):采用塊狀整地,種植穴規(guī)格為50 厘米×50 厘米×40厘米,表土回穴。在冬季或春季造林,選擇雨前或小雨天用1 年生實生壯苗造林。栽植時要做到苗根舒展,覆土細致,回填土踏實。
撫育管理:檫樹幼林生長迅速,一般3—5 年即可郁閉成林。栽植當年撫育2 次,第1 次松土、除草應在6 月進行;第2次應在8—9 月進行。造林后1—2 年內(nèi),可以間種豆類和綠肥,以耕代撫,撫育時應做到補植、除萌、扶正培土等。當郁閉度達0.7 以上,可分1—2 次間伐撫育,適當調(diào)整密度,但切忌整枝。不間作的林分,務必堅持3—5 年的撫育,當幼林郁閉時,出現(xiàn)自然整枝現(xiàn)象,要本著留優(yōu)去劣、留稀去密和分布均勻的原則,分1—2 次間伐,最后每畝保留30—40 株。在有條件的地方,為了促進林木迅速成材,應進行施肥,肥料以N、P肥混施為好。切忌人工打枝,以避免樹干日灼或心腐。
毛紅椿(Toona ciliatavar.pubescens)屬楝科(Meliaceae)香椿屬(ToonaRoem.),落葉高大喬木,為中國特有用材樹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珍貴樹種。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安徽、貴州、兩廣、云南、陜西等地,以浙江、福建和四川等地栽培最多;浙江省見于普陀、仙居、開化、遂昌、松陽、龍泉、慶元、永嘉和磐安等地,散生或小片狀分布于海拔100—800 米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樹干通直圓滿,生長迅速,木材邊材白色至淺紅,心材淡紅色至赭紅色,花紋美觀、紋理直、結(jié)構(gòu)細、易干燥加工、刨面光滑、耐腐性好,是建筑、家具、裝飾單板、工藝品的上等用材。樹姿挺拔,秋色葉樹種,樹冠舒展,用于庭院、通道、田邊、水岸等四旁綠化、風景區(qū)、公園和城鎮(zhèn)綠化。適宜浙西中低山、浙南山地、浙東沿海丘陵海島等林業(yè)發(fā)展區(qū)。
立地選擇:毛紅椿造林地宜選擇在低山陽坡下部及陽光充足的溝谷地段、緩坡及平地,酸性至中性壤土或沙壤土,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在干旱瘠薄或石礫含量高的山地上生長不良。
栽培模式:毛紅椿可營建純林,由于其喜光、寬冠和分枝較多,需要較大生長空間維持速生,為發(fā)揮幼林期自然整枝效應,可適度密植,株行距一般為2 米×2 米或2 米×3 米,110—167株/畝,后期再行間伐。也可采用混交造林,較常見的模式是毛紅椿在杉木跡地中種植,幼林密度167株/畝,即保留1代杉木萌芽條100株/畝左右,新種植椿樹67株/畝左右。新建混交林株行距為2米×2米或2米×2.5米,混交樹種以杉木、濕地松等針葉樹種為主,也可與楠木、紅豆杉、深山含笑和青岡等常綠樹種混交;混交模式可以采用帶狀和星狀混交,其中帶狀混交毛紅椿與其他樹種混交比例為1∶1—1∶2;星狀混交毛紅椿密度控制在30—50株/畝。
種苗規(guī)格:山地營建人工純林或混交林,宜采用1年生容器苗或1—2 年生裸根苗造林,容器苗要求苗高超過60 厘米、地徑0.6厘米以上,裸根苗要求苗高超過100厘米、地徑1厘米以上;作為四旁綠化用苗,宜選用3—5年生以上大苗,胸徑超過5厘米的大苗需帶土球移栽。
種植技術(shù):造林地一般在10—12 月進行清理,采用帶狀或塊狀或穴狀清理。12 月落葉后至次年3 月發(fā)芽前均可造林,以冬季為佳,容器苗可適當延后,造林最好選擇在陰雨天或雨后土壤濕潤時,盡量做到隨起隨栽。種植穴規(guī)格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每穴施磷肥100克作基肥。栽植時,需正苗、覆土至根徑處、踏實、壓緊,裸根苗根系要舒展,容器苗,植栽時要小心地去除容器,以保證取出的營養(yǎng)土和苗木不分散。作為四旁綠化造林時,根據(jù)苗木規(guī)格確定挖穴大小,栽植后進行支撐。
撫育管理:栽植后前3年要加強撫育管護工作。1年撫育2次,第1次在5—6月,中耕除草、培土護苗及施肥,施用復合肥0.5 千克/株左右,造林當年施基肥的,追肥可以從第2 年開始;第2 次在8—9 月,清除林地雜草。注意病蟲害防治。7—10 年生時進行第1 次間伐,伐除部分伴生樹種及生長不正常的被壓木等,間伐強度30%—50%,保留60—100株/畝。
香椿(Toona sinensis)屬楝科(Meliaceae)香椿屬(ToonaRoem.)落葉喬木,是珍貴的速生用材經(jīng)濟樹種。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北、華東、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地,多生于山地疏林中和四旁;以山東、安徽、陜西、四川、貴州和湖北等地栽培最多。兼具材用、食用、藥用、文化和保護價值,木材呈紅褐色,紋理美麗,易加工,有光澤且有獨特香氣,為上等的家具、裝飾、樂器等用材,被譽為“中國桃花心木”。香椿嫩芽可作蔬菜,在中國有悠久的食用歷史。
立地選擇:香椿在酸性、中性和石灰質(zhì)土均能生長,但在特別干旱瘠薄的山地上生長不良。宜選擇地勢較平緩、土層深厚以及水肥條件較好的山地陽坡中下坡位、溝邊、四旁地、平原綠化地等。
栽培模式:可造純林或混交林。純林種植可適度密植,提早郁閉,株行距一般為2米×2米或2米×3米,110—167株/畝,后期再行間伐。混交造林較常見的模式是椿樹在杉木跡地中種植,幼林密度167株/畝,即保留1代杉木萌芽條100株/畝左右,新種植椿樹67株/畝左右。新建混交林株行距為2米×2米或2米×2.5米,混交樹種以杉木、濕地松和柏木等針葉樹種為主,也可與楠木、木荷、紅豆樹、深山含笑和青岡等常綠樹種混交;混交模式可以采用帶狀和星狀混交,其中帶狀混交椿樹與其他樹種混交比例為1∶3—1∶5;星狀混交椿樹密度控制在30—50 株/畝。香椿冠幅小、枝葉不濃密,椿茶套種時椿樹不但起到遮陰作用,而且可以提高茶葉品質(zhì),椿樹種植密度控制在10—20株/畝。
種苗規(guī)格:山地營建人工林或椿茶套種,宜采用1年生容器苗或1—2 年生裸根苗造林,容器苗要求苗高超過60 厘米、地徑0.6厘米以上,裸根苗要求苗高超過100厘米、地徑1厘米以上;作為四旁綠化用苗,宜選用3—5年生以上大苗,胸徑超過5厘米的大苗需帶土球移栽。
種植技術(shù):造林地一般在10—12 月進行清理,采用帶狀或塊狀或穴狀清理。穴狀整地造林應盡量連成帶狀或小帶,種植穴規(guī)格為50 厘米×50 厘米×40 厘米。造林前30 天左右,回填表土,同時每穴施磷肥100克。12月椿樹落葉后至第2年3月發(fā)芽前均可造林,盡量做到隨起隨栽。栽植時,需正苗、覆土至根徑處、踏實、壓緊。作為四旁綠化造林時,根據(jù)苗木規(guī)格確定挖穴大小,栽植后進行支撐。
撫育管理:栽植后1—3年為幼林期,1年撫育2次,第1次在5—6月,中耕除草及施肥,施用復合肥0.5千克/株左右。第2次在8—9月,清除林地雜草。注意病蟲害防治。7—10年生時進行第1 次間伐,伐除部分伴生樹種及生長不正常的被壓木等,間伐強度30%—50%,保留60—100株/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