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電話
對于80年代的人來說,范曉萱曾經的存在,絕對比當代任何一種偶像都要深刻。是的,她是偶像,無論曾經的流行音樂風格成敗與否,也無論她后期打造了多少個性化的先鋒音樂,她在九十年代的偶像影響力,堪稱華語流行樂壇的一個奇跡。她從青春音樂邁出腳步,又成為兒童音樂市場的專屬,在世紀末展開自己的獨立音樂創(chuàng)作,最終組建搖滾樂團成為低調的存在。可是,范曉萱現在在哪里?在臺灣,在北京,在美國?在返璞歸真的流行音樂?在激蕩另類的爵士城市?還是,在犀銳搖滾的自我世界?最好不要去尋找她,因為她恐怕會像曾經那樣,忽然從你的視線中掙脫、消失,不留下任何線索。她曾是騎著掃把滿世界飛翔的音樂小魔女,現在也必然遨游在更加廣闊無垠的精神世界。
1994-1997:九十年代小魔女的音樂奇跡
1994年,張學友主演了一部叫《非常偵探》的電影,情節(jié)荒誕,故事離奇。但這部電影的亮點絕對不在張學友,而是片中一個穿淺藍色毛衣的女配角。這個女孩古靈精怪,甜蜜俏麗,在影片中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不久,這個女孩就成為了福茂唱片的簽約歌手,以青春純潔的形象來到我們面前。范曉萱,這個名字開始以勢不可擋的偶像效應席卷臺灣樂壇。在那個實力派歌手當道,偶像歌手極度稀缺的年代,范曉萱的出現像在平靜湖面激起的一道漣漪,并遠遠的擴散出去。首張專輯RAIN銷量頗佳,主打歌《深呼吸》還成為同年大熱偶像劇的片頭曲。RAIN的MV也成為代表“純情”的經典形態(tài),一時間,所有華語流行排行榜便不再被張信哲、張宇、庾澄慶等男歌手統(tǒng)領了,范曉萱作為唯一的女歌手擠上榜單并不停攀升。在那個還販賣偶像寫真照片、海報的純摯年代,范曉萱無可抵御的魅力,已徹底點燃華語流行樂壇的青春偶像風潮。
RAIN是一張傳統(tǒng)的唱片,如《領銜主演》、《深呼吸》、《心動》等都是典型的九十年代華語歌曲,抒情而簡樸,沒有太多現代音樂技術的雕飾,歌曲往往以突出歌手唱腔為主,不太強調和聲的必要性。這種風格非常令人懷念,比起現在的抒情歌曲,它們的配器花樣雖然較少,但在簡單的架構中卻能突出滿載的演唱情緒,也就是說,人們不會首先提到這首歌是什么風格,而是“這首歌究竟在唱什么”,這種九十年代的音樂情懷非常讓人難忘。就像《深呼吸》帶給人的感受一樣,直率而又帶有復雜層次,情緒隨著起伏的節(jié)奏漸漸滿溢,直沖向心中最脆弱的部分。配器留下的深刻印象鑲嵌于唱詞中,成為次要附屬。所以,那個年代的情歌也有一個特點:錄音室版本的編曲并非令歌曲帶有唯一性,Live版、清唱版同樣經典,因為永遠是歌曲的詞、曲成為支撐骨架,而非技術包裝。當代的音樂作品就不同了,那些過度包裝的電子器樂,一旦抽離開來,歌詞和旋律就會完全散架,甚至連調子都找不到了。專輯中還有一首很特別的歌曲《我曾說》,雖然沒有成為主打作品,也很少有人傳唱,但其中大段的古典樂器為歌曲提高了內在層次,如詩一般的歌詞令人久久難忘。RAIN為范曉萱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讓人們記住了青春形態(tài)的她。當然,那個時候的人們不知道,這種青春很快就成為了絕版。
同年末,范曉萱火速推出了第二張個人專輯《自言自語》。這張專輯推廣的重點便是《自言自語》這首范曉萱的個人創(chuàng)作,并且還是其學生時代就完成的處女作?!蹲匝宰哉Z》開始大幅度推廣傳唱歌曲,包括包括由著名創(chuàng)作人黃國倫包辦詞曲的《眼淚》、世紀末經典男女對唱作品《相約1999》,以及第一首鬼馬爵士味道的《你的甜蜜》等等。這張專輯在質地上既留有保守感又有先鋒性、獨創(chuàng)性,只是大部分感情濃厚的抒情歌曲都沒有傳唱下來。《別在我的背后說壞話》、《我喜歡這樣的安靜》、《倔強的不說》等冷門歌曲現在早已被遺忘。或許,這些歌曲中大段的感情糾葛,對于當年還是小女生的范曉萱來說是無法成功駕馭的,更沒有辦法打動歌迷。唱片公司預見到了這一點,也開始從其他可能性來挖掘范曉萱的流行特質。
1996年是范曉萱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年。人們突然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騎著掃把的音樂小魔女形象,并且還唱著大量經典的卡通主題曲:小叮當、魔女宅即便、櫻桃小丸子,大量80后孩子喜歡的動畫主題曲被收在了范曉萱的新專輯中。而且這些歌曲不是簡單的翻唱,是經過現代編曲技術重新混音,還創(chuàng)作了新的國語歌詞,由RAIN、《自言自語》就開始一直合作的詞人許常德操刀,為這些國外動畫作品加上了一層華語音樂的新色彩。這張叫作《小魔女的魔法書》的專輯(大陸正版名稱《你的甜蜜》)不但適合兒童、少年聆聽,還讓一些童心未泯的成人得到了精神享受,其詼諧、精致的編曲,在音樂層面也有極高的技術水準。曾有一次銷量統(tǒng)計宣稱《小魔女的魔法書》在亞洲地區(qū)共賣出二百萬張,18年過去,恐怕這個數字也只能算是保守估計。《健康歌》更讓范曉萱在大陸一炮而紅,開演唱會、上春節(jié)聯歡晚會,她成了名副其實的熱銷歌手。雖然偶像包袱讓她一直沒有獲得天后的封號,但要論起九十年代女歌手的影響力,她的霸主地位不言而喻。這種兒歌風格也讓唱片公司嘗到了甜頭,一時各種宣傳噱頭、混音唱片也相繼推出,讓范曉萱徹徹底底地和“小魔女”融為一體,之前RAIN打造的清純愛情風格被拋到腦后。這對于當時的范曉萱來講必然是好事,畢竟它證明了一個流行歌手的可塑性,也給聽眾帶來了一種新模式的現代音樂?;蛟S對于后來的范曉萱以及“內心深處”的范曉萱并非如此。所以在1998年范曉萱改變了,她坦率地表示,小魔女并不是她想做的自己。
1997-1999:世紀末破釜沉舟的音樂蛻變
“小魔女”成了范曉萱又愛又恨的音樂封號,對于歌迷和大眾的熱愛她不能辜負,而對于她自己,又不愿意永遠沉溺在一個未成年的音樂世界中,只為了銷量而存在。自1996年發(fā)行《小魔女的魔法書》后,1998年她又發(fā)行了《小魔女的魔法書2:摩登家庭》(大陸正版名稱《刷牙歌》),既然有了成功的先例,在第二張上猛砸錢也是合乎情理的。不但制作全碟高品質動畫CG、發(fā)行周邊卡通書籍、制作電腦游戲、增加新的虛擬人物……他們試圖創(chuàng)造第二個小魔女的銷量奇跡。說實話,這張專輯的好作品的確不少,如《我愛洗澡》、《豬你生日快樂》等幽默童趣的歌曲,并沒有比第一張遜色。而且最重要的是,相對于首部的翻唱,《摩登家庭》的十首歌曲都是華語音樂人的原創(chuàng)作品,這是質的提高。但是,就像電影續(xù)集永遠不會超越首部一般,《摩登家庭》沒有達到第一張的巔峰,還暴露出范曉萱在這個情結上更多的反抗。僅僅兩年時間,達到巔峰又進入一個迷茫的誤區(qū),范曉萱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事實無可改變:小魔女的輝煌一瞬而過,只能留下無法延續(xù)的傳奇。endprint
其實,在1997年初范曉萱發(fā)行過一張《好想談戀愛》,不但在風格上摒棄了小魔女的未成年色彩,還刻意向成人世界靠攏,很多歌曲都帶有一點點優(yōu)雅的情色?;蛟S,那就是范曉萱的第一次抗爭。我們熟知的《雪人》就來自這張專輯,還有袁惟仁的經典創(chuàng)作《消失》、迷幻微醺的Bartender Angel,以及抒情佳作《風》等等。這張專輯的幾首非主打歌曲也非常出色,《聽見》、《潛意識》以及有點荒誕色彩的《冰淇淋的祈禱》至今可能已被遺忘,但實際卻是比《雪人》更擁有飽滿感情的歌曲。它們淺淡,節(jié)奏不夸張,但卻真實,展示了一個游走在成年邊緣的范曉萱姿態(tài),比起 、《自言自語》的好學生形象,它又顯得十分性感而充滿活力,《好想談戀愛》應該是最能代表范曉萱青春期的唱片。
范曉萱公認的最大突破,還是在1998年的Darling專輯?!缎∧哪Х〞?:摩登家庭》雖相對失敗,卻也為范曉萱積攢了大量人氣,她已經有了為自己音樂做主的資格。她換了一個女大兵發(fā)型,將骨子里的叛逆,以及幾年來扮演小魔女的壓抑盡數釋放出來,大量個人創(chuàng)作被收錄進Darling,幸運的是,這份坦率與真實還是被大眾接受了,Darling入選臺灣百佳唱片。造成流行話題的《數字戀愛》、李泉的出道之作《哭了》、雙版本收錄的《氧氣》等等,都讓范曉萱過足了音樂的癮。雖然很多商演依然要求她演唱《健康歌》,但她曾對此表示:她并非全盤否定小魔女時代的自己,那是一種成功,一種認可,只是她的內心并非為那樣的音樂而生。她無法抵抗成長的腳步,小魔女既然已經成為了歷史,那就讓這段歷史留在歌迷的心中吧。
更大的風暴在1999年爆發(fā),范曉萱發(fā)行了《我要我們在一起》專輯,這一次她將自己徹底與過去分離,不但打造了大膽出位的熒光造型,放棄了清純乖巧的笑容,進而追求一種破壞性的美感。另類歌曲霸占了專輯的大部分位置,除了黃國倫的作品Sometimes和《過期》之外,想找到一首主流抒情作都很難。和李泉再次合作,也讓專輯的文藝氣息更濃烈了。而《飛機上的幾個小時》、Into You、《我是真的很開心》、《失敗的Man》、《看不見》這些或搖滾、或電子、或異域風情的歌曲,完全找不到小魔女的影子了。這應該是件好事——當我們已經長時間習慣一個穩(wěn)定卻貧瘠的狀態(tài),敢于打破它,絕不是每個人都有膽量做的事情?!段乙覀冊谝黄稹分械姆稌暂娉墒臁⒘眍?、頹廢、性感,自我創(chuàng)作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新鮮的是她如何表達。圈內音樂人紛紛對她的改變表示支持,《我要我們在一起》更獲得了當年金曲獎的最佳國語專輯,這一次破釜沉舟的蛻變,獲得了專業(yè)層、大眾層的一致認可,算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圓滿。而在這個時候,她和培養(yǎng)自己多年的老東家福茂唱片也結束合約,在音樂上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仡檹腞AIN開始一路走來的主流音樂腳步,她的姿態(tài)是全面的,更是專業(yè)的、緊湊的。雖然小魔女的兒歌情懷并非發(fā)自內心,但她能以一種專業(yè)的態(tài)度去接受它,完成它,依然為了他人的熱愛而積極的實現它承載的音樂夢想,我們也實在不必認為那是一個虛假的范曉萱。我們慶幸她在兒歌風格沒有徹底衰落時就勇敢放棄,留下一個美好的狀態(tài),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之中。范曉萱是在最正確的時間做了最正確的決定,也換來了應有的歡呼與喝彩。
2000-2006:歇斯底里的成長之痛
新世紀開始后,范曉萱再次令我們驚詫了。如果說《我要我們在一起》只是一次另類而成功的改變,那么從2000年開始,我們眼中的范曉萱,甚至不再愿意成為“范曉萱”。她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震撼人心的改變,無論從外形、抑或音樂,都變得讓人不再熟悉。六年間,《絕世名伶》、《福祿壽·序》到《還有別的辦法嗎?》,范曉萱甚至脫離了歌手的定義,成為了一個游走在先鋒地帶的音樂人。這聽起來當然是好事,但她深受抑郁癥困擾,最艱難的時刻差一點自殺結束生命。活下來的范曉萱得到了重生,又在脖子、右肩、手腕、手臂、腰部、腳上增加了紋身,為的是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大受業(yè)界肯定的爵士專輯《絕世名伶》讓她登上了音樂的巔峰,再沒有人敢說范曉萱只是一個唱兒歌的偶像歌手了——就算有人想詆毀,眼前的她也讓人無從詆毀。爵士、電子、另類民謠搖滾都成了范曉萱的新寵,和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獨立音樂人合作,范曉萱音樂的可能性不斷拓寬。在為《絕世名伶》展開的香港演唱會上,范曉萱不但演唱了全新的歌曲You Dont Trust Me At All、《你》、《起毛球》、《姐妹們的聚會》等,還特意將一些老歌收錄進來:《消失》、《飛機上的幾個小時》、《眼淚》等等,可見范曉萱并非有多么“恨”從前的自己,一切都是選擇。只是從選曲中也能看出,那些過于主流的歌曲依然是被排擠在外的,她已經離開了所謂的主流音樂。值得一提的是,她將《你的甜蜜》改編為搖滾版本,引起全場的巨大震撼?!督^世名伶》時期的范曉萱,雖然外形張狂跋扈,心中卻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樣的音樂、什么樣的出路適合自己。她還是那個聰明的范曉萱,而且更加能讀懂自己的內心。
《福祿壽·序》電子音樂專輯與著名制作人金木義則合作,從音樂組成到創(chuàng)作版圖,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與驚喜。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印度音樂、Nu-Jazz、Hip-Hop、Breakbeat、Downtempo、Drum'n'Bass、日本FPM式HCFDM等各類音樂風格被集聚一堂,在無定義的狀態(tài)下獲得新的定義,讓音樂解除風格的束縛,成為完整卻又混沌的出神狀態(tài)。在這張專輯的音樂中,我們看不到任何規(guī)則的約束,金木義則將范曉萱的思想和情緒打亂,以任意隨機的次序重新制定、修改,又將大量的Jazz、Dub、Reggae、國樂混拼,甚至加入各種真實、虛假、超越國界的語言文字。適度地諷刺了以“風格”為界限的流行音樂唱片制作,嘲笑了秩序混亂、環(huán)境失調的流行市場。相對于本文之前對“九十年代華語音樂狀態(tài)”的描述,此時的華語流行音樂,正是被破壞得最慘痛的階段,而《福祿壽·序》則從另一個極端對其進行回擊:既然你們都要以“風格”說話,那我們就徹底不要風格,以混沌的樣貌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這是破壞、是創(chuàng)新,更是突破。自定的游戲規(guī)則反而提供了聆聽者可行的自由路徑,激發(fā)出對純粹聲音趣味的追求。范曉萱要表現的是一種無語言、無定義的東西,然而在完成專輯的那一刻,卻已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新音樂語言,完成了嶄新的、從未存在的新音樂定義。endprint
之后,又是漫長的等待?;叵刖攀甏枋职肽昃桶l(fā)一張專輯的繁盛,此時不論歌手抑或歌迷,都不再盲目幻想。一線歌手一年發(fā)行一張完整的專輯就算不錯,而不在狀態(tài)的或者自主獨立超脫市場的,則兩三年,乃至以五年為間隔發(fā)片。范曉萱自然屬于后者,2004年發(fā)行的專輯《還有別的辦法嗎?》,在連續(xù)幾年的重口味襲擊下,居然顯得淡雅而深沉了——專輯一半歌曲,一半各類音樂采樣演奏,或無聲樂器表演,讓范曉萱從一個唱片歌手,儼然進化成了一個音樂藝術家。電子模擬迷幻的Fly、歇斯底里的鋼琴演奏The Craziest Piano、黑暗而壓抑的《A小調》、荒誕而缺乏主旨的《木馬》,都展現出了無聲勝有聲的極佳效果。更夸張的一首是Silence,從頭到尾就是徹徹底底的靜音。這種做音樂的方法,簡直有一點“音樂行為藝術”的風范了。上一張專輯《福祿壽·序》已經將曲風的界限打破,接下來不想再顧及風格的條框,便只能打到底還算不算是“音樂”的主意了。前衛(wèi)藝術化,荒誕行為化,但既然是范曉萱做出來的東西,還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此外,專輯中的“有聲”作品,居然也開始回歸一點主流的樣貌了,如曲時極短的《出氣球》,在演唱手法和表現方式上,已經不再有《絕世名伶》那類濃墨重彩的力道了。這首歌就像一個嘗遍了全世界喧鬧、最終倦極回家的人,細數屬于自己的終極孤單。超然心境的歌詞,隨著歌曲的回響效果,視覺畫面感穿透無形的感官限制,最終來到腦海中駐扎下來。這個階段的范曉萱應該是最充實的,雖然她有些消極隱忍,但卻深刻得令人無法忘記。在音樂上、生活中,她都已是一個飽經風霜之人了。她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音樂事業(yè),不再受唱片公司利益驅使,也不再顧慮別人的異樣眼光,但最終她還是回歸了純然的音樂本質。所以我們說:人都會變,然而,人又終究不會變。
2007-2014:百分之百的全新音樂生命
2007年,范曉萱再一次有了新的突破,不但專輯以《突破》為名,還組建了自己的樂團“100%”。音樂制作全部團隊化,將多年來積攢的獨立音樂力量有機融合,激發(fā)出音樂的新活力,展現出新的表演欲。專輯除了貫徹團隊對音樂感染力、市場影響力與行銷的完整概念外,30歲的范曉萱也在樂團表演中徹底展現了百分之百的自己,簡直有一種走向最終結局的悲愴感。百分之百突破性的嗓音、百分之百的制作理念,百分之百的自我沉淀,一種截然不同的樂風和舞臺張力,帶給歌迷一股嶄新的狂放活力。《突破》雖然只是一張三首歌的EP,卻融合了平面、影音等多元媒體化創(chuàng)意,并不比一張完整的專輯缺乏什么。并且,范曉萱三個字的力量依然強大,她依然堅持、固執(zhí),乃至偏執(zhí)、強悍,不再有上一個時期的困苦與悲哀,轉而以積極的姿態(tài),對未來充滿希望。力求與歌迷產生更多的共鳴,讓人對其更加珍惜、尊重??蓯酆团涯嬉不貋砹?,憂郁也鍍上了堅實的外殼,概念真正發(fā)揮了“概念”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宣傳的噱頭?!凹热灰觯鸵^對”是樂團的口號,在以往的成敗中汲取經驗,領悟新的心得和代價。在30歲,范曉萱展現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衡點?!锻黄啤肥侵匦鲁霭l(fā),更是借由十多年助跑平臺的一次飛躍。
主打歌《屬于》的MV以倒放的形式拍攝,而我們看到的則是一條完整的、一鏡到底的團隊演出。借助林炳存導演的精妙構思,挑戰(zhàn)了高難度的制作模式。范曉萱與團員時而在泥巴里翻滾、時而在海水中浸泡表達想象力,十幾次的NG只求一次成功的大逆轉。《那種女孩》搖滾風格的激昂是次要元素,重點在令人咋舌的歌詞:“我討厭大驚小怪沒公德心小里小氣沒有愛心/我討厭假情假意沒有長進做人他不懂事/我喜歡我的雀斑我的誠實我的思考我的信仰/我喜歡我的道理我的潔癖自由地做自己”多段變化的貝斯和弦讓整首歌充滿層次感,嘶吼的唱腔和恣情的演唱方式以及“態(tài)度”的張揚,是《突破》專輯最值得稱許的重點。
2009年樂團有了正式的錄音室專輯《赤子》。延續(xù)《突破》的特性,一次推出十首新作呈現作品的完整性。第一首歌《鬼打墻》是范曉萱對自己多年來精神狀態(tài)曲折的總結——“不要我吧/因為我太害怕了/不愛我吧/我已經先想到/以為痊愈了/看到這兒原來還是一樣/反正走不開這無解的鬼打墻/我不想重蹈覆轍/這無解的鬼打墻”,像是在說深受抑郁癥困擾時的心情,也像是對離開她的歌迷們一種寬容的諒解。她知道有些人已經離開她,從《爵士名伶》開始,甚至從《我要我們在一起》開始;但她的無奈和困惑一直存在,她的無力使其深深掙扎,但她始終沒有“無為”。專輯中大部分歌曲都有日本澀谷系的音樂質感,并釋放出無限的自嘲、詼諧,像《幽默感》唱到的那樣輕逸而自我巧解、《明白》唱到的那般真實而自我滿足。當然,既然是搖滾樂團,歌曲中的嘶吼唱法、高音的表達頻率也變高了,像電影主題曲《我要去哪里》中隨著兩遍副歌逐漸加深的黑暗力量,在鬼魅般的驚悚情緒中百分之百地宣泄出來,編曲有宗教的神秘感,又讓人想起吸血鬼在黑夜覓食嗜血的危險。范曉萱展示了從未有過的犀利唱腔,實有Rock Star的風范。《主人》有獨立搖滾的風情意蘊,后來被很多主流歌手翻唱。復古電子色彩的作品也有一席之地,如《管他什么音樂》引發(fā)當年的全民舞曲風潮,《暗淡的夜》和風式的婉約對唱,都讓專輯呈現出“一首歌就是一段故事”的韻味。大陸版專輯被改名為“一起”,它也是專輯的最后一首歌,是融合了澀谷系的民謠搖滾佳作,歌詞也將前九首歌的分述轉為一條總述的軌道,表達了令人驚訝的積極思想。
或許因為制作人金木義則的關系,專輯的搖滾大部分都顯得比較日式,并非我們常常聽到的公路搖滾或追憶年華的民謠搖滾。這張專輯頗受好評,但因為范曉萱和吉他手Allen的戀愛關系,以及后期成員各自的音樂發(fā)展,雖然沒有正式解散的消息宣布,但從《赤子》開始到現在的五年,我們知道,結果也只是沒有說出而已。兩張唱片再次成為了只能回味的經典——每一首歌都可能會令人陷入暫短的沉默,像在綜述范曉萱多年的改變。把它和1995年的RAIN放在一起對比,效果也是非常驚人的。但無論我們如何惋惜,當看到那個人再次出現,還是會丟掉做作與矜持,在鬼打墻一樣的音樂情緒中開始崩潰。她說:不愛我吧,我早已先想到。這真的有點悲哀。因為抑郁癥她開始自我破壞,沉溺在純摯年代的歌迷們,當然是無法接受的??墒?,當歌迷們也慢慢成長到她的年紀,體會過屬于自己事業(yè)的波折,如果沒有得抑郁癥,只能說我們比她更幸運。當我們經歷了一樣的壓力后,就會明白范曉萱何以變得如此犀利,變得似乎不可理喻。當我們意識到深入骨髓的東西在體內再次燃燒,關于熱愛、信仰、回憶,每一樣無法抹去的東西都已回來,我們便知道,原來自己一直還是愛著的,我們依然深愛著自己,音樂亦是。
其實,我對范曉萱的變化、成長一直抱有復雜的心情。曾經有很長的時間,我都在否認她的一切,就像忘了她曾陪伴我一路將青春走完——有她卡通歌曲陪伴的愉快童年,有她甜蜜眼淚交織的遺憾青春,有她苦苦掙扎陰影下愛痛交織的叛逆,也有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生活意義、繼續(xù)期盼未來的未盡結局。我開始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既然可以認同自己,為什么不能認同她呢?至少她未曾停止唱歌,而我們則以最快的速度、最差的準備離開學生時代,跌跌撞撞進入了社會。在我被一切無法理解、卻被迫要悉數接受的成人問題壓得透不過氣時,才發(fā)現我依然需要這個范曉萱,或者那個范曉萱,或者任何一個范曉萱。范曉萱啊,你在哪里?當我最終問出這句話時,還是欣慰地發(fā)現她們都在。不論哪一個范曉萱,都依然存在于我的生活、我的記憶,以及我的未來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