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2月19日文章,原題:美國的盟友是否無法在涉華問題上保持“一致”? 美國總統(tǒng)拜登上任時承諾,他的政府將“(開始)改進合作的習慣,重建過去幾年來因忽視和在我看來的濫用而萎縮的民主同盟。”
拜登指的是特朗普的四年總統(tǒng)任期,后者將盟友貶為搭便車者和制裁目標。對盟國政府來說,聽到一位美國總統(tǒng)這么說,會松一口氣。但到頭來,與“志同道合”國家合作只是拜登政府從“實力地位”出發(fā)來對付中國的戰(zhàn)略的關鍵部分。這將成為美國政府對華戰(zhàn)略三要素“投資、結盟、競爭”中的第二個要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今年5月闡述該戰(zhàn)略的講話中堅稱,拜登政府在涉華問題上正與歐洲和印太地區(qū)的盟友和伙伴密切合作。
然而,正是在這個領域,拜登政府屢,遭詬病。盟友尤其質疑美國的產業(yè)政策和出口管制。引發(fā)爭議的是兩項被美國視為重大國內成就的立法:《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IRA),前者提供2800億美元資金以提升美國在半導體行業(yè)中的競爭力,后者為美國清潔能源行業(yè)尤其是電動汽車產業(yè)提供巨額補貼。
在許多美國盟國政府看來,問題在于這些法案中的保護主義傾向。在韓國,IRA引發(fā)對韓國電動汽車被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的擔憂,一位韓國官員甚至稱之為“背叛”。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本月訪美時也發(fā)出嚴厲警告,稱拜登政府正在作出“將分裂西方的選擇”。在試圖限制任何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向中國出口技術方面,拜登政府也面臨阻力。嚴格管控或將危及美國多個關鍵伙伴的經濟健康。
所有這些例子的共同之處在于,除純粹的“馬后炮”外,美國的盟友都認為其關切沒被美方考慮進去。而這在很大程度上給這些國家?guī)硪庀氩坏降呢撁婧蠊0莸且严蚍n同行承諾將解決其擔憂,但鑒于相關法律已獲通過,尚不清楚他如何做到這一點。
“投資、結盟、競爭”中的“投資”部分被視為聚焦于國內的立法范疇,拜登政府可能壓根沒想到要就此進行廣泛磋商。然而,“中國挑戰(zhàn)”不僅跨越傳統(tǒng)的國家安全領域,還涉及“經濟安全”新領域,其復雜性意味著在一個領域對中國作出任何反應都有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連鎖反應。一個在上任時曾夸口要與合作伙伴密切磋商的美國政府,禿其需要了解外國政府將如何看待其在國內的所作所為。(作者香農?蒂耶茲,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