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官鹽定價的福利效應
        ——以清中期河東鹽區(qū)的終端鹽價為例

        2022-12-20 07:07:26黃凱凱
        鹽業(yè)史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鹽政河東乾隆

        黃凱凱 朱 苗

        食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鹽價的管制是古今中外政府都非常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食鹽專賣歷史中,政府定價機制始終占據(jù)主流。長期以來,學界認為古代專賣鹽價是遠高于成本的壟斷價格,是統(tǒng)治集團吸吮民間血汗的管道①曾仰豐.中國鹽政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7.。在清代鹽業(yè)史研究領域,學界在評析官鹽定價機制的福利效應時,大致持相同的觀點。如蕭國亮等認為,鹽商和國家相互勾結制定高昂的壟斷價格,剝削了鹽業(yè)生產者和消費者,高抬鹽價獲得的巨額壟斷利潤,被政府和鹽商群體瓜分②蕭國亮.論清代綱鹽制度[J].歷史研究,1988(5):64-73.。亦有學者指出,雖然清代官定鹽價的初衷是為防止鹽商高價病民,但在定價基礎上不斷允準增價,又為鹽商牟取暴利打開方便之門③李克毅.清代的鹽官與鹽政[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4):41-50.。總之,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清代官鹽的定價機制缺乏合理性,政府和鹽商群體福利效應的增加是以生產者、消費者的福利損失為代價的。

        上述觀點影響很大,很多學者在測算清代鹽商的高額壟斷利潤時,依據(jù)的是刊載于鹽法志書、由政府核定的鹽價數(shù)據(jù)④汪士信.乾隆時期徽商在兩淮鹽業(yè)經營中所得、實得利潤與流向試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3):95-111;汪崇筼.乾隆朝徽商在淮鹽業(yè)經營中的獲利估算[J].鹽業(yè)史研究,2000(1):13-22.。本文認為,清代官鹽定價能否增加政府和鹽商群體的福利,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不少清代中期河東鹽區(qū)的鹽價檔案,檔案資料顯示,專賣鹽價并不必然高于市場價格,官鹽定價不僅對生產者、消費者不利,也對政府和鹽商群體造成了非常大的福利損失。清政府在河東鹽區(qū)出臺的各種價格政策,初衷是想達到“均平鹽價”⑤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八年正月十五日巡視河東鹽政吉慶奏報三省行鹽定價通宜核實報部事[A].檔案號:04-01-35-0447-0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效果,希望既不虧商、又不病民,卻總是難以如愿,甚至造成鹽課無征、鹽商破產和私鹽盛行的惡果。國家制定的價格政策本應成為調控市場的重要手段,但清政府在河東鹽區(qū)的多次實踐卻無一不以失敗告終。探究清代價格政策失敗的根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代傳統(tǒng)市場的運行機制、國家的經濟管理能力等重要問題。

        一、“三省行鹽定價”之過程

        清代河東池鹽行銷山西、陜西、河南三省,順治六年(1649)“畦歸商種”①黃天慶.清代前期解池的“畦歸商種”問題[J].鹽業(yè)史研究,2012(2):33-38.改革后始立鹽法經制。鹽商獨占種鹽的畦地,主要從事生產活動、無暇運銷,常將鹽貨就近轉賣給土販運至各地滿足百姓的食鹽需求②李三謀,李著鵬.河東鹽運銷政策:清代河東鹽的貿易問題研究之一[J].鹽業(yè)史研究,2003(3):3-8.。百姓購買官鹽的價格,就是官鹽運銷市場的終端鹽價。亞當·斯密指出,無論在什么社會,商品價格都可分解為地租、工資和利潤③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富論[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1:40-46.。清初河東終端鹽價的構成同樣如此,政府征收的鹽課其實就是鹽商占畦付出的地租,鹽商、土販及其雇工的勞動收入是工資,利潤則是資本投入帶來的收益。順治至康熙初年,河東的鹽課稅則低至0.32兩/引,年征額課僅131,178余兩,加之占畦鹽商大多“商小力微”④戶科題本:乾隆十年五月十三日署理河東鹽政眾神保題為河東三省行鹽定價等請飭部議復事[A].檔案號:02-01-04-13854-0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鹽商為回籠資金往往賤價售賣鹽貨以吸引來去自由的土販,故終端鹽價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康熙中葉以后,河東出現(xiàn)坐商與運商的分化⑤李著鵬.試析清代河東鹽商[J].經濟問題,2017(9):124-129.。經運使蘇昌臣改革,河東占畦鹽商收縮資本,不再兼營運銷,成為坐守鹽池、專事生產的坐商。至雍正年間,土販被盡數(shù)裁汰,“三省地方皆有商包運,一切納課、領引皆系運商辦理,坐商惟守場賣鹽”⑥覺羅石麟.敕修河東鹽法志:卷3[G]//于浩.稀見明清經濟史料叢刊:第2輯:第4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275.。運商承擔納課、領引之責,登載于州縣商名冊、受到運司衙門的嚴密稽查。但是,鹽引的所有權仍在占畦的坐商手中,運商領引其實是向坐商“租引”行鹽。據(jù)《河東鹽法備覽》載:“運商行銷坐商之引,出給租息,名曰銷價。”⑦蔣兆奎.河東鹽法備覽:卷5[G]//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70.運商每繳納鹽課一錠(銀50兩),就需支付給坐商銷價銀24兩。

        坐商、運商分化后,鹽價構成要素中租金部分有了顯著提高。新設之運商除代替坐商向政府交納原定鹽課外,還需另外付給坐商一筆數(shù)額不小的銷價,可見租金的提高非因政府征取了更多的鹽課,而是因為坐商加入了食租者的行列。相較清初土販自由販運的時代,運商行鹽的成本大為增加,這是終端鹽價上漲的直接原因。為此,許多州縣開始采取定價政策加以調劑。如河南靈寶縣,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前每斤鹽僅賣銀八厘,后因“另議招商,每斤定價銀一分”⑧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戶部右侍郎阿里袞奏報河南靈寶縣鹽價昂貴民人聚眾哄鬧情由事[A].檔案號:04-01-35-0448-0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州縣政府的定價較為靈活,經常因市場行情的變動而調整,在商民發(fā)生關于鹽價的沖突時充當仲裁者,朝廷尚未介入對官鹽終端市場的管理。

        乾隆五年(1740),朝廷率先在淮鹽湖廣市場實行“部定鹽價”⑨韓燕儀.清代乾隆前期湖廣部定鹽價制度中的政治博弈[J].區(qū)域史研究,2020(1):109-131.政策。受此影響,河東鹽政吉慶于乾隆八年(1743)奏請三省行鹽定價,不過定價方式與兩淮存在較大差別。據(jù)吉慶奏稱:

        河東解池鹽斤行運三省,地方遼闊,各州縣銷售價值,難以畫一,俱按路途遠近,商本輕重,核定于中?;蛴猩堂裎磪f(xié),因時變通,要在權衡平準,不致以太賤者虧商,亦不致以太貴者病民?!}價)既未通行報部核查,因之議增議減,無有定準?!魧F(xiàn)在三省各州縣鹽價,商民彼此允協(xié),無有異議之處,通行造冊,送部存案。嗣后,商民照舊相安,即令該鹽政于每年歲底,將并無更定之處,報部核查。此外遇有收成豐歉大勢,必須變更者,應令該鹽政據(jù)實奏明,請旨定奪。其不過一二州縣偶有別故,必須酌量增減者,仍令該鹽政核實準行,亦應于每年歲底,將更定緣由,另行報部注冊備查。①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八年正月十五日巡視河東鹽政吉慶奏報三省行鹽定價通宜核實報部事[A].檔案號:04-01-35-0447-0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長期以來,河東鹽定價之權操于州縣官之手,無論州縣官是偏向民眾壓低鹽價,還是偏袒商人定以貴價,只要將結果詳明運使、轉呈鹽政批準即可付諸施行,所定鹽價因之變動不居。為此,吉慶建議將商民都沒有異議的現(xiàn)行鹽價造冊報部存案。往后,若因鹽池收成豐歉懸殊而鹽價必須更定,則由鹽政請旨定奪;若部分州縣另有其他特殊原因必須酌量增減鹽價,亦由鹽政核實準行,并于每年歲底報部備查;此后州縣官不得隨意更定鹽價,鹽政不得隨意批準,否則一經查明即行議處。吉慶此舉,是希望朝廷剝奪州縣的定價之權,強化鹽政、運司衙門對官鹽終端銷售市場的控制。

        戶部沒有采納吉慶的建議,鹽價報部存案后,河東鹽政仍能隨時奏請更定,那么戶部參與就只是名義上的,反而滋長鹽政任意批行之弊,徒增文移輾轉紛更之累,于是轉令河東仿照兩淮部定鹽價之法。但是,兩淮的做法不適用于河東,河東要制定的是終端鹽價,在實際操作層面遠比兩淮核定批發(fā)價復雜。兩淮部定鹽價只需協(xié)調好運商、鹽政與湖廣督撫的矛盾,核定商人在漢口批發(fā)貿易的成本單即可實現(xiàn),并不具體規(guī)定各州縣分散的零售價格。河東鹽政與三省督撫態(tài)度一致,需要協(xié)調的是一百數(shù)十個州縣的官員、民眾以及數(shù)量眾多的小商人之間的矛盾,統(tǒng)一訂立貴、賤兩價,必須在核算所有州縣商人成本的基礎上劃一價格,難度系數(shù)遠遠大于兩淮。因此,三省各州縣對酌定貴、賤兩價總體上持消極態(tài)度。

        乾隆十年(1745),署理鹽政眾神保、運使郭一裕會同山西布政使陶正中、陜西布政使慧中、驛鹽道孫陳以及河南布政使趙斌、驛鹽道胡紹芬等合議定價事宜,一致認為河東不能照搬兩淮經驗,據(jù)稱:

        查淮鹽運楚,向無定價,增減隨時,貴賤靡常。今定以兩價,正使無定者歸于有定,商民易于遵守,原屬永遠章程。若解池引鹽行運三省銷售,價值久經地方官與商民會議而定。山西、陜西各屬秤斗兼用,河南止用斤秤。價值各別,銀錢并扣,固皆隨民間風俗所便,亦悉按程途遠近,水陸山陽,平坡夷險,因地制宜,酌中定價。即遇豐歉,毫無增減,相沿至今。民無淡食之虞,商無逋課之累……今若定有貴、賤兩價,則必隨時低昂,忽豐忽歉,旋減旋增,更定迄無寧日?!堈张f相安,無庸增減,應請即以商民現(xiàn)在相安經久允協(xié)者,著為一定之價?!詫⑷‖F(xiàn)用升斗斤秤、銀錢價值,開造清冊,報部備查,毋庸另議貴、賤兩價。即年歲豐歉,或有不齊,循環(huán)往復,截長補短,商民正可互濟,無慮偏枯,而較量爭執(zhí)之端,自此杜絕。②戶科題本:乾隆十年五月十三日署理河東鹽政眾神保題為河東三省行鹽定價等請飭部議復事[A].檔案號:02-01-04-13854-0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最終,河東采取的是比兩淮更加簡便的定價辦法,鹽政只需將各州縣呈報的鹽價數(shù)據(jù)轉呈戶部,并硬性規(guī)定此后鹽價不得增減便完成了定價。現(xiàn)將乾隆《河東鹽法備覽》附載的三省州縣鹽價數(shù)據(jù),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乾隆十年核定的河東鹽區(qū)終端鹽價(單位:兩/斤)

        河東三省定價之后,州縣政府對鹽價的自主調控權被盡數(shù)剝奪,運商鹽店只能根據(jù)報部鹽價銷賣官鹽,皇帝和戶部成為河東鹽價的最終裁定者。然而,新確立的官鹽定價方式存在非常明顯的制度性缺陷,即僅僅硬性規(guī)定食鹽貿易終端的價格水平,忽視運銷市場中各項變量可能造成的市場價格波動。按照清代通行的成本定價方法,河東終端鹽價由運商付給政府的正、雜鹽課以及陋規(guī),付給坐商的銷價與場價,付給車戶的運輸費用,再加上鹽店的管理費用以及利潤所得等部分組成①軍機處錄副奏折: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山西巡撫鄂弼奏報密籌變通引鹽定價之例事[A].檔案號:03-0615-00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如果這些變量較為穩(wěn)定,自然可以暫時維持定價,而一旦其中某些變量發(fā)生較大變化,過于僵化的定價制度便無法維持。

        二、歷次“增價”與運商經營狀況分析

        乾隆初年河東鹽區(qū)開始推行的官定鹽價政策,無法適應現(xiàn)實的官鹽運銷市場行情,終端鹽價不再是市場價格。河東定價僅十年之后,清政府就不得不采取多種手段百般調整,頻繁推行“增價”政策,即在原定鹽價的基礎上按斤加增數(shù)厘,這對運商的經營狀況有著直接的影響。

        第一次增價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鹽政西寧“請于現(xiàn)行定價之外,每斤增復二厘”②蔣兆奎.河東鹽法備覽:卷11[G]//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36.,其理由是河東鹽池屢次歉收,造成食鹽批發(fā)價大幅上漲。現(xiàn)通過兩組數(shù)據(jù)分析其上漲幅度:乾隆八年,鹽政吉慶稱“坐商賣給運商鹽價,去年賣銀五十余兩者,今年已減至二十六七兩”③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巡視河東鹽政吉慶奏報河東池鹽鹽價業(yè)已大減商民均有利益事[A].檔案號:04-01-35-0448-0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根據(jù)河東每名合鹽引120道、每引240斤計算,可知定價時批發(fā)價約為0.001兩/斤。但是,二十一年時批發(fā)價“已增至八九十兩”④蔣兆奎.河東鹽法備覽:卷11[G]//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36.,約為0.003兩/斤,大約增長0.002兩/斤,與西寧請增的數(shù)額一致。就算運商其他成本保持不變,終端鹽價也至少應該跟上批發(fā)價的漲幅,運商利潤才能大致維持在定價之時的水平。不過,戶部僅同意每斤增銀一厘,以三年為限,屆期仍照從前舊價售賣。乾隆二十四年增價期滿,鹽政薩哈岱奏請再行展限三年⑤軍機處錄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河東鹽政薩哈岱奏報池鹽酌增之價請暫緩刪減事[A].檔案號:03-0614-07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第二次增價在乾隆二十六年,山西巡撫鄂弼、鹽政薩哈岱合詞奏請將州縣鹽價在原有增價的基礎上每斤再增一厘。其理由是鹽池生產尚未恢復,導致批發(fā)價增昂數(shù)倍,運商向坐商買鹽一斤,“較之從前增銀六厘有余,雖現(xiàn)在賣價案經增有一厘,究屬無補于事”⑥軍機處錄副奏折: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山西巡撫鄂弼奏報密籌變通引鹽定價之例事[A].檔案號:03-0615-00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也就是說,此時池鹽批發(fā)價高達0.007兩/斤,較之乾隆八年定價約增長0.006兩/斤,在前次增價的基礎上也大約增長0.004兩/斤。然而,終端鹽價十余年來僅增加0.001兩/斤,遠跟不上批發(fā)價的漲幅,眾商已稱賠累不支。最終,戶部同意將每斤賣價再增一厘,仍以三年為限。

        上述兩次增價的原因是鹽池歉收導致的批發(fā)價上漲。如果控制除批發(fā)價之外的其他變量,并以定價之時的運商利潤為基準,便可通過求場價漲幅與增價厘數(shù)之差的方法,計算出運商的盈虧狀況。第一次增價后,運商每賣鹽一斤,相較定價之時虧損一厘。第二次增價后,每賣鹽一斤則虧損四厘。不過,終端鹽價幾乎都是以銀兩為定價單位,運商繳納課稅也以銀兩為結算單位,但“小民零買食鹽,不過一斤半斤,只可用錢,難以用銀”①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戶部右侍郎阿里袞奏報河南靈寶縣鹽價昂貴民人聚眾哄鬧情由事[A].檔案號:04-01-35-0448-0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因此,分析運商的實際利潤還需引入銀錢比價這一變量。清政府的官定銀錢比價是一兩白銀兌換一千文制錢,但在實際的市場交易中往往不能維持。銀賤錢貴時以銀定價對運商有利,即運商賣鹽所收銅錢可以換取更多白銀,在零售貿易中合法獲得錢水,在繳納鹽課時減輕負擔。反之,銀貴錢賤時政府的定價政策就不利于運商經營。

        康熙晚期到乾隆中葉是清代第二個銀賤錢貴時期(1706—1770),銀錢比價長時間徘徊在700~900文之間②王宏斌.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89.。河東三省定價、增價之時情況大致如此,但存在銀價緩慢上漲、錢價逐漸跌落的趨勢。如陜西錢價,乾隆十年每銀一兩“只易錢七百二三四十文,其昂貴為歷年所未有”③賀長齡,盛康.清朝經世文正續(xù)編:卷53[G].揚州:廣陵書社,2011:545-546.;十八年(1753)“市價每銀一兩,易錢七百八九十文至八百文不等”④軍機處錄副奏折:乾隆十八年七月十六日署理陜甘總督尹繼善奏為查辦各處錢價并無藏積事[A].檔案號:03-0771-05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二十六年“每銀一兩,易錢八百余文至九百文不等”⑤宮中朱批奏折: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陜西巡撫鐘音奏報陜甘錢價平減請禁打造黃銅器皿事[A].檔案號:04-01-35-1261-0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因此,這一階段運商在銀錢市場上實際多收取了一至三厘的錢水,將其納入考慮可以窺見運商的盈虧狀況。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批發(fā)價未有明顯上漲,錢價昂貴,運商每賣鹽一斤即可多獲錢水一至三厘;二十一年的增價雖然未能趕上批發(fā)價漲幅,但錢水仍舊可以抵消虧損,運商不僅不會虧本還有盈利空間。然而,到乾隆二十六年前后,河東運商呈請告退者十之六七,鹽政薩哈岱不得不令各地“僉富戶充商”⑥軍機處錄副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河東鹽政薩哈岱奏請令募新商事[A].檔案號:03-0614-06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梢姡S著批發(fā)價的暴漲和錢價的緩慢跌落,運商所得增價、錢水已經盈不抵虧,鹽店每賣鹽一斤至少虧本一厘,充商成為地方富戶“視為畏途”⑦高宗純皇帝實錄:9:卷628-卷725: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卷631[G]//清實錄:第1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43.的苦差。為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二年兩次增價期滿,鹽政李質穎皆以場價未平為由奏請展限⑧宮中朱批奏折: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河東鹽政李質穎奏為運商增價期滿池鹽場價未平請再展限三年事[A].檔案號:04-01-35-0462-05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首次展限經戶部批準,第二次戶部則以池鹽旺產為由取消增價。不過,旺產未能維持多久,運商經營狀況再度惡化。三十三年,鹽政普福即稱運商“往往借口消乏,希圖退避,現(xiàn)在紛紛具呈求退”⑨高宗純皇帝實錄:10:卷726-卷825: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三年:卷807[G]//清實錄:第1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908.。

        第三次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增復鹽價,即重新恢復此前所加二厘之價。山西巡撫鄂寶除仍舊強調池鹽歉收、場價未平外,還特別強調銀錢比價對鹽價的影響,據(jù)稱:

        今所增之價,奉部刪除,而池鹽復連次歉收,各商運鹽銷售,所賣之價不償所費之本。且百姓零星買鹽,俱用錢文,商人運鹽納課,必須銀兩?,F(xiàn)今錢價平減,商人所賣之錢易銀,較前又多虧折?!佧}歉收,則商本愈重,兼以轉輸之艱難,錢價之虧折,若不按本計值,商力必致消乏。合無仰懇天恩,將從前刪減之二厘,照舊增復,仍以三年為限,視將來收鹽之豐歉,錢價之低昂,再行奏明辦理。①宮中朱批奏折: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初七日山西巡撫鄂寶奏為池鹽歉收成本較重請增復鹽價以蘇商困事[A].檔案號:04-01-35-0463-0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此后,增復二厘鹽價被奏準展限三次,維持九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山西巡撫三寶奏準“將現(xiàn)在增復鹽價展限三年,俟將來場價平賤,錢價適中,再行奏明刪減”②宮中朱批奏折: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初九日山西巡撫三寶奏為增復鹽價期滿請展限三年刪減鹽價二厘事[A].檔案號:04-01- 35-0467-0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四十年(1775),署理巡撫巴延三奏準“將從前暫增二厘鹽價,再行展限三年”③高宗純皇帝實錄:13:卷974-卷1047: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二年:卷998[G]//清實錄: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349.。四十三年(1778),巴延三又奏準“將每斤增復二厘鹽價,再予展限三年”④高宗純皇帝實錄:14:卷1048-卷1121: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卷1071[G]//清實錄:第2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380.。

        這一時期批發(fā)價的水平,根據(jù)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數(shù)據(jù):“每鹽一名向時價銀三四十兩者,漸增至七八十兩及百余兩不等”⑤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署理山西巡撫巴延三奏報遵旨會商設法調劑河東鹽務事[A].檔案號:04-01-35-0470-0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十年之間,批發(fā)價由0.001兩/斤逐漸上漲至0.003兩/斤左右,漲幅較小,增復二厘加價似乎正好可以彌補運商的虧損。實則不然,乾隆三十四年以后,銀貴錢賤的格局是造成運商虧損的主要原因,據(jù)巡撫三寶奏稱:

        現(xiàn)在每銀一兩,易錢九百數(shù)十文及一千數(shù)十文不等。查從前每銀一兩,易錢七百數(shù)十文及八百文不等。是從前賣錢千文,已值銀一兩二三錢,今賣錢千文,僅值九錢三四分及一兩七八分不等。在民間零星買鹽,俱用錢文,而商人完課,必須易換庫紋。今昔相較,每引虧銀一兩二錢有零。⑥宮中朱批奏折: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初九日山西巡撫三寶奏為增復鹽價期滿請展限三年刪減鹽價二厘事[A].檔案號:04-01- 35-0467-0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也就是說,池鹽每斤減去二厘的增價后,運商每賣鹽一斤還要再虧損五厘,運商不僅無法獲得錢水,還會在食鹽零售和繳納課稅時吃虧。正因如此,河東運商紛紛破產逃亡,據(jù)乾隆四十一年鹽政瑺齡奏稱:“晉省殷實之戶,一聞募商之信,人人視為畏途……今河東商眾應請仿照運銅之例,嗣后招充鹽商,亦以五年為更換之期,令現(xiàn)充各商,照依向例,先期自行舉報殷實富戶?!雹呤Y兆奎.河東鹽法備覽:卷11[G]//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41.

        第四次增價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西巡撫兼鹽政農起奏請在原有增價的基礎上每斤再加二厘。據(jù)乾隆帝上諭:“河東產鹽豐旺,為二十余年來僅有之事。……雨水調勻,澆曬刮收等事亦較易為力,其鹽價只當議減,不得議增?!雹嘀袊谝粴v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第11冊[G].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56.批發(fā)價雖然較前有所回落,但農起認為運商成本仍有大幅上漲,據(jù)稱:

        臣等將澆曬工本、車騾運腳、辛工火食及以錢易銀價值并一切雜費,逐款核算,與乾隆十一年以前所有工本兩相比較,無不倍增。即自二十六年至今又已二十余載,而民間買鹽,仍系乾隆十一年及二十六年原定之價值,以致日形拮據(jù)。⑨剛毅.晉政輯要:卷14[G].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2369-2371.

        農起建議按照鹽商每斤虧損成本酌量加價二厘,連同乾隆二十六年請加之價,作為定額。不過,戶部最終僅準將二十六年所加兩厘作為定額,新增的二厘試行三年。至乾隆五十年(1785)增價期滿,鹽政伊桑阿才奏準“將續(xù)增二厘之價作為定額”①宮中朱批奏折: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山西巡撫伊桑阿奏為鹽斤增價期滿將續(xù)增二厘之價作為定額事[A].檔案號:04-01-35-0473-05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鹽價定額之后,增價、展限隨之停止。這一時期有關運商經營狀況數(shù)據(jù)的史料已經不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增價政策并未扭轉頹局。除批發(fā)價等各項成本繼續(xù)上漲外,銀貴錢賤的局面仍未改變,據(jù)山西巡撫蔣兆奎稱:

        河東鹽務于乾隆五十二、五十四兩年產鹽缺額,其五十一、五十三、五十五等年僅敷配運,不能旺產,是以場鹽成本較之四十八九等年大有加增,商人不無虧折。推原其故,實緣戶口日增,食用日廣,物力因之昂貴。該商等所需車騾運腳、辛工火食等項,核與四十七年農起調劑案內飭造成本細冊,一切費用既有增添。又積年行鹽三省,錢價日賤,銀價日增,民間零星買食鹽斤,俱用錢文,商人納課,必須易換庫紋,輾轉賠折,積少成多,以致日形支絀。②蔣兆奎.課歸地丁全案:卷1[G].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18-19.

        河東運商紛紛破產,鹽政積重難返,增價不僅恤商效果有限,而且還抬高了官鹽價格,政府“除換商、加價之外,更無善策,而鹽價亦因之日昂,深于閭閻未便”③蔣兆奎.課歸地丁全案:卷2[G].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165.,說明定價、增價政策宣告破產。

        綜上所述,河東鹽區(qū)自乾隆十年定價起至五十年鹽價定額止,前后增價四次,共計0.004兩/斤。理論上來說,增價作為政府彌補定價制度缺陷、調控終端市場的重要方式,其增幅既應緊跟食鹽批發(fā)價等各項運商成本的變動趨勢,又要因應銀錢市場的波動加以適當調整。然而,乾隆二十一年、二十六年的增價,由于增幅未能趕上批發(fā)價漲幅,加之錢價緩慢跌落,政府被迫革除疲商并僉富戶充商納課。乾隆三十四年的增復鹽價,無法彌補批發(fā)價上漲、銀貴錢賤對運商造成的虧損,運商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政府又定五年換商之制。乾隆四十七年的增價,在各項成本繼續(xù)攀升、銀貴錢賤繼續(xù)維持的情況下,亦未能扭轉運商虧損的頹局。可見,乾隆政府的歷次增價皆存在明顯的滯后性,恤商效果十分有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定價帶來的種種問題。

        三、從“官牙”議價再到“加價”

        乾隆朝確立的定價制度是造成商人破產的主要原因,作為定價制度補充的增價政策,亦難以改觀積重難返的河東鹽政。乾隆五十七年(1792),朝廷不得不放棄對終端鹽價的直接管制,開始推行課歸地丁改革,即將鹽課攤入地丁錢糧中征收,食鹽自由販運④林永匡.乾隆時期河東鹽課歸丁改革[J].歷史檔案,1982(3):90-97.。河東課歸地丁后,運商與官店不復存在,政府失去定價與增價的基礎,轉而通過控制運城的鹽牙,間接干預運銷市場。

        河東鹽牙又稱“牙子”“鹽牙行”,是促成鹽池生產商與外來運銷商交易的中介商,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無從考證,康熙十三年(1674)止有六名,至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共有四十三名之多”⑤蘇昌臣.河東鹽政匯纂:卷5[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2.。長期以來,鹽牙并未處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不領牙帖,向系該牙等任便說合,并不赴官具報姓名”①蔣兆奎.課歸地丁全案:卷4[G].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402-403.。至乾隆五十七年,山西巡撫馮光熊奏準由河東道點充鹽牙并發(fā)給牙帖,希望遏制課歸地丁后鹽牙任意抬高鹽價的弊端,其理由是:

        鹽既無課,盡人可運,自必價值漸平,苐恐市棍占據(jù)把持,私立界限,致使鹽價增長?!鈦硇∝溔说厣?,非有牙行代為經理,難保無欺誆騙逃之弊。河東舊有鹽牙,不領牙帖,應請照舊設立,由河東道點充,以平市價而通商販。②蔣兆奎.課歸地丁全案:卷2[G].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191-192.

        可見,政府雖然不再定價但并未完全放棄對食鹽市場的干預,官設牙行成為政府實現(xiàn)均平鹽價理想的新載體。與此同時,三省州縣的終端鹽價很快回落。如陜西“西安、同州兩府屬鹽價,較往日每斤約減錢二文,興安、商、邠等府州屬程途較遠,鹽價亦有減無增”③高宗純皇帝實錄:18:卷1346-卷1419: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七年:卷1399[G]//清實錄:第2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789.;山西“現(xiàn)在鹽價,較之從前,賣價每斤減少錢三四文至六七文不等”④蔣兆奎.課歸地丁全案:卷4[G].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424.;河南“向食河東引鹽之河南、南陽二府,汝州、陜州暨許州屬之襄城縣,自本年正月更定章程,鹽斤充斥,價值減落七八文至三四文不等”⑤高宗純皇帝實錄:18:卷1346-卷1419: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七年:卷1400[G]//清實錄:第2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794-795.。

        終端鹽價回落的幅度相當大,又造成低價的河東私鹽侵灌淮鹽綱地的局面。乾隆五十九年(1794),據(jù)御史王城稱:“河東現(xiàn)在鹽賤,私行侵銷出境,以致兩淮官引壅積?!雹薷咦诩兓实蹖嶄?19:卷1420-卷1500: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四年:卷1466[G]//清實錄:第2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588.到嘉慶年間,河東池鹽市場又被價格更為低廉的蒙古阿拉善鹽擠壓,不得不更大規(guī)模地向淮鹽綱地走私。嘉慶十一年(1806),據(jù)山西巡撫同興稱:“河東鹽課改歸地丁,聽民間自行販運,遂無一定口岸,蒙古鹽斤因此侵越內地,晉省池鹽不能在本地售賣,遂又私越豫省、楚省,侵及淮鹽各口岸。”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嘉慶十一年河東鹽務改歸商業(yè)檔案史料選輯[J].鹽業(yè)史研究,1990(1):76.為保護清代最重要的淮鹽市場,同興奏準“將蒙古池鹽、河東池鹽一并招商承辦”⑧仁宗?;实蹖嶄?卷156-卷223:嘉慶十一年至十四年:卷161[G]//清實錄:第3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89.。

        嘉慶十二年(1807),河東重新招商行鹽,朝廷與地方圍繞定價與否的問題,又展開了一輪新的博弈。據(jù)署理山西巡撫初彭齡稱:

        查河東鹽務于嘉慶十一年仰蒙圣恩,傳集英和與臣初彭齡會同前撫臣同興議歸商辦,并請將賣鹽價值,照乾隆十年以前成例,令各商核計成本,長落隨時,毋庸官為定價,以紓商力而便民食。奏奉戶部議覆,鹽不定價,恐漫無限制。惟其試行三年,再行酌定。……今將屆試行期滿,應行定價之時。據(jù)河東道劉大觀詳據(jù)各該商稟稱:“從前辦理鹽務,因賣鹽定價不敷成本,以致賠累難支,商力疲乏,遂議課歸地丁。自嘉慶十二年,鹽復商運,課歸商納?!榛幢焙幽?、江蘇、安徽等省現(xiàn)行之例,鹽價隨時長落,各商權衡售賣,并無議定常價,且與山西從前舊例相符。合無仰懇轉詳請奏,仍免定價,以恤商本而裕課食?!背荚偎淖没I,惟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毋庸定價,仍令該商等按本售銷,隨時長落,既與舊例相符,亦可行之久遠。⑨軍機處錄副奏折:嘉慶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署山西巡撫初彭齡奏為河東鹽價隨時長落權衡售賣請無庸定價事[A].檔案號:03-1778-0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河東鹽務改歸商辦之初,山西地方主張不再官為定價,恢復乾隆十年之前州縣政府自行調控鹽價的狀態(tài)。至嘉慶十四年(1809),鹽不定價試行期滿,巡撫初彭齡、河東道劉大觀都認為,以往定價不敷成本是運商破產、課歸地丁的主要原因,如今新招之商資本不厚,如果再定官價必將重蹈覆轍,建議仿照行銷淮北綱鹽的河南、江蘇、安徽等省,維持鹽價隨時漲落,各商權衡售賣的現(xiàn)狀。

        不過,戶部沒有同意山西地方主張的鹽不定價之議,飭令三省巡撫體察地方實在情形會議具奏。然而,三省意見不一,山西、陜西仍主鹽不定價,河南方面則有不同意見,據(jù)署理河南巡撫錢楷奏稱:

        此時仍請暫不定價,在不甚過昂地方似屬可行。若如豫省之南陽、汝州二屬,較舊價過有浮多者,似須酌量,大為議減。查鹽務增價舊案不過一二厘,今河東現(xiàn)行價值,已增至四五厘及七八厘,核計商力已屬寬裕。應請旨飭令山西撫臣,按照乾隆年間舊價,酌定限制,至多不得逾越若干厘數(shù),商人違者,治以應得之罪,是于不定之中,仍示裁抑之法。①宮中朱批奏折: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護理河南巡撫印務錢楷奏陳豫省行銷晉鹽鹽價情形事[A].檔案號:04-01-35-0489-0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錢楷認為,在鹽價不甚昂貴的地方可以不定價,但河南去晉較遠,復歸商運后終端鹽價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部分地方的鹽價每斤已增至四五厘及七八厘,建議以乾隆末年增價定額之后的鹽價為基準,規(guī)定現(xiàn)在每斤賣價不得超過若干厘數(shù)。

        無論是不定價之議還是限價之策都是為地方考慮,戶部要求三省再次會商定價事宜。山西巡撫初彭齡又建議將賣價稍多之處量加核減,陜西巡撫成寧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河南巡撫恩長則認為“應照乾隆五十七年原價,酌增二三厘”②宮中朱批奏折:嘉慶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河南巡撫恩長奏報會議河東鹽務酌定價值事[A].檔案號:04-01-35-0489-04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雖然“核減”與“酌增”的目標都是降低現(xiàn)行鹽價,但內核卻完全不同。前者以實際鹽價為著眼點,政府在尊重市場規(guī)則的前提下只進行有限度的干預;而后者乃是以乾隆末年的舊價為基礎,必須先承認定價,才有所謂的“酌增”,是政府行政力量主導的價格控制策略。由于河南境內行銷的河東鹽需要與定價較低的長蘆鹽競爭,強硬的行政手段可以大幅度降低河東鹽的價格,雖然對鹽商不利,但可以緩解河南地方官銷引考成的壓力,而山西、陜西則傾向于避免通過行政手段過分壓低鹽價,從而保障商人經營。

        就在河東三省屢次會商沒有結果的時候,恰逢朝廷為籌集河工經費議準施行“鹽斤加價”政策,這直接促成河東新一輪定價的施行。嘉慶十四年,江南河道總督吳璥等籌議南河經費,據(jù)上諭:

        鹽斤一項,乃民間日用所必需,而每口日食不過三錢。請于現(xiàn)行鹽價每斤酌加三厘,統(tǒng)計兩淮、長蘆、山東、山西、兩浙、兩廣、福建、陜西、甘肅九處,雖額定斤兩多寡不等,按照兩淮原額計算,除淮南各引業(yè)奏加余息毋庸再議外,其余各處照此征課,約計每年共可得銀四百余萬兩,似與民生無損而經費少充,實于要工有裨?!玳L蘆、河東以及閩、粵、陜、甘等省相距較遠,于河防利害實無關涉,若概令按照加價征課,于事理殊覺未協(xié)。著各該督撫鹽政體察情形,如以為事尚可行,亦不必拘定吳璥等原奏酌加三厘之數(shù),或就原額量加一二厘,準其暫行售賣。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14冊[G].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8.

        由于加價必須以定價為前提,此次議準河工加價幾乎終結了河東定價與否的討論,而是轉變?yōu)槎▋r多少的問題。于是,河南巡撫恩長等人合詞“奏準山西、河南、陜西三省,自嘉慶十五年為始,照乾隆五十五年以前原價,每斤加銀五厘二毫,作為河東定價。至暫征鹽價以濟河工經費,于奏定例價之外每斤加增銀一厘,按引征收,俟河工告竣即行停止”②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34[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7876.??梢?,此次河東定價是以乾隆末年舊價為基礎進行加價的方式確立的,每斤增銀六厘二毫的增幅,超過乾隆朝四次增價的總和。

        乾隆年間歷次增價全歸商人所有,而此次0.0062兩/斤的加價銀有兩個流向:一是歸商的0.0052兩/斤之價,系按照“兩淮于嘉慶十三年因成本不敷增價五厘二毫”③宮中朱批奏折:嘉慶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河南巡撫恩長奏報會議河東鹽務酌定價值事[A].檔案號:04-01-35-0489-04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之成例照搬到河東,此后不再增減;一是歸官的0.001兩/斤之價,系??顚S玫暮庸そ涃M銀,每年額余引加征共計144,277余兩,活引加征計21,000兩,雖然聲稱河工告竣即停征,但后來實際成為一項新的課稅④宣宗成皇帝實錄:6:卷330-卷440: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卷379[G]//清實錄:第3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831.。因此,此次加價與乾隆年間歷次增價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主要是為解決鹽商虧損問題,而前者是朝廷籌集河工經費的重要手段,所加之價逐漸成為政府的定額稅收,這對鹽商經營十分不利。起初,“河東增價五厘,潞商僅足自給”⑤王慶云.石渠余紀:卷5[G].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258.;“迨至十八九年,陜、豫兩省年歲歉收,腳價昂貴,更兼銀價日昂,商人以錢易銀完納課項,賠累不支”⑥宮中朱批奏折:道光元年九月二日山西巡撫成格奏報遵旨籌議河東鹽務并查明歷次更改章程事[A].檔案號:04-01-35-0500-0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至二十四年(1819),商人“計賣鹽一斤,虧賠自三四厘至七八厘不等,疲累日形,是以舊商紛紛以疲乏告退,而新報之商又各畏避不前”⑦宮中朱批奏折:嘉慶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山西巡撫成格奏為河東鹽務資本虧賠請分別商運民銷及酌量加斤事[A].檔案號:04-01-35-0498-0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梢?,嘉、道以后河東寓定價于加價之中,又重蹈乾隆朝定價不敷成本以致鹽商賠累、鹽政廢弛的覆轍。

        結 論

        清代河東官鹽運銷市場的政府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州縣政府主導定價到朝廷直接參與定價的過程。康熙、雍正時期,河東鹽區(qū)逐步確立運商專賣制度,終端鹽價開始持續(xù)上漲,州縣政府依據(jù)“路途遠近、商本輕重”⑧宮中朱批奏折:乾隆八年正月十五日巡視河東鹽政吉慶奏報三省行鹽定價通宜核實報部事[A].檔案號:04-01-35-0447-0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定價標準,推行的是較為靈活的價格調控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運商大幅抬高鹽價的可能。乾隆初年,朝廷收州縣定價之權歸于戶部,令各州縣以“現(xiàn)行之價,定為永遠遵守之規(guī)”⑨戶科題本:乾隆十年五月十三日署理河東鹽政眾神保題為河東三省行鹽定價等請飭部議復事[A].檔案號:02-01-04-13854-0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至乾隆中后期,河東池鹽批發(fā)價持續(xù)上漲,銀貴錢賤的問題日甚一日,僵化的定價制度難以為繼。乾隆帝先后四次允準增價,亦未能扭轉鹽商賠累告退、官鹽市場蕭條的頹局。乾隆末年,朝廷不得不放棄對鹽價的直接管制,推行將鹽課攤入地丁錢糧征收的課歸地丁改革,食鹽市場進入自由販運的時代,終端鹽價由官設牙行居中調節(jié)。嘉慶年間,河東鹽大規(guī)模走私兩淮市場,蒙古鹽傾銷山西,分區(qū)行鹽的“祖制”遭受沖擊,清政府不得不在河東重新招商運鹽,并寓定價于加價之中,終究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

        清政府在河東鹽區(qū)的價格管制實踐,沒有按照市場供求的經濟原理,更多是出于政治的考慮。統(tǒng)治者為施行所謂的“仁政”,簡單粗暴地運用行政手段過度壓低終端鹽價,給河東鹽業(yè)經濟帶來巨大損失,鹽商、百姓以及國家財政無不深受其害。由于定價過低,管制價格不能反映成本,運商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先是虧本經營,而后破產告退。地方政府為完成嚴苛的鹽課考成,只得僉報富戶充商。國家征取的鹽課,不是源自鹽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而是一種針對富戶的變相徭役。由于售賣官鹽是虧本營生,被僉富戶接連破產,沒有人再愿意運售官鹽。坐商生產的鹽貨,無法正常地流入官鹽市場,其為求生存不得不鋌而走險賣給私販。官鹽店無鹽可買,百姓買食私鹽又面臨著隨時被抓入獄的風險。鹽價的扭曲給政府、鹽商、百姓都造成巨大的福利損失。社會資金沒有投資鹽業(yè)領域的動力,食鹽生產、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投資嚴重不足,不利于河東鹽業(yè)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在國家治理缺乏理性工具的時代,清政府的“仁政”對治下的百姓而言只是一劑毒藥。

        猜你喜歡
        鹽政河東乾隆
        鹽業(yè)史研究(2022年4期)2022-12-20 07:07:26
        慶豐收 感黨恩 農之源 韻河東
        國博開展“河東之光”,展出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6
        乾隆眼中的木魚石
        華人時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4
        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6期)2019-10-12 08:21:32
        鹽改過渡期有效依法開展鹽政執(zhí)法監(jiān)管工作的探討
        河東美呔呔
        黃河之聲(2017年12期)2017-09-27 03:11:19
        連云港鹽務局舉辦全市鹽政執(zhí)法人員業(yè)務培訓班
        營造全民鹽政之我見
        国产精品1区2区|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区二区三区玖玖玖| 国产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黄片久久| 日韩女优图播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最近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丰满的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 131美女爱做视频| 色综合999|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无码毛片aaa在线|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美妇炮灰被狂躁爽到高潮h|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精品|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乱人伦| 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性色av|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无码aⅴ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涩涩 | 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专区| 天天干夜夜操|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丝袜美腿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国产精品原创av片国产日韩| 大陆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avwww潮水| 久久综合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