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變盞
黑釉盞
Jianzhan Teacup has a long history.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ea art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the best tool for people to take part in teacompetition at that time. Due to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customs of teadrinking in the Yuan Dynasty, Tea Competition with Jianzhan Teacup began to fade away gradually. This articlebriefly analyzes the techniques of wood-fired Jianzhan Teacup, and expounds on the microscopic patterns of crystals on Jianzhan.
建盞歷史悠久,最初是在宋代因茶而生,是當時的人們用作斗茶的最佳工具,由于元代飲茶的風俗有了很大的改變,建盞斗茶之風開始逐漸走向沒落。本文對柴燒建盞技藝進行了淺析,介紹了建盞結晶微觀花紋。
“鷓斑碗面云縈字,兔褐甌心雪作泓。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彼未娙岁愔僦@在代表作《送新茶李圣喻郎中》如此寫道。建盞起源并流行于宋代。宋代是一個極講究茶道的時代,自有斗茶的雅玩。斗茶即幾位好友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而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其一是湯色,其二就是湯花。而湯花的藝術趣味性和建盞的使用密切相關。自不必說建盞的胎體厚重,胎內(nèi)蘊含密集而細小的氣孔,利于茶湯的保溫,方便長時間的賞玩品評后仍不失茶味。
建盞上的黑釉花紋,更是賞玩的重點。如使用細膩的茶末,高超的點湯、擊拂技巧,能夠使湯花均質細密,好似“冷粥面”,能夠緊緊咬住茶盞盞沿,久久不散。這種奇妙的現(xiàn)象被宋人稱為“咬盞”。不僅是湯花飄在盞沿的時候,只要盞中的湯花不散,品茶過程中,隨著湯花位置下降,就能夠通過湯花看到盞中腰部的花紋,或似兔毫,或似油滴,都被湯花咬住。擺動茶盞,還可以看到湯花在盞中飄動,而兔毫或油滴的花紋也被拉動,十分有趣。
建盞的坯泥是以黃泥、黏土、紅土等為主要原料,所選用的瓷土以及窯況一定要含有較為豐富的鐵質,經(jīng)過篩選之后,再將其進行粉碎、進行多次浸泡過濾,最后形成膏狀泥,質地細膩均勻無雜質。這一過程對烘干后的坯面氣孔和平整度有很大的影響。
雖然建盞各個形態(tài)看上去差別不大,大都是以碗盞狀呈現(xiàn),但拉坯造型卻有許多需要考究的地方。由于碗盞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體在高溫下是流動的,而坯體的形狀對流動性的影響就會帶來燒制結果的巨大差異。想要燒制出特定的釉面紋理,坯體表面曲度的造型非常重要,這也是最終作品燒制成功的基礎。
西瓜紋盞
微觀結晶花紋一
微觀結晶花紋二
釉體的調制,是表面紋理的顏色形態(tài)的關鍵影響元素之一。釉體一般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鈣、氧化鐵、氧化鉀和氧化鎂等金屬以及非金屬氧化物。不同氧化物在不同溫度下析出的晶體形態(tài)結構皆不同,所以釉體的比例調制成為影響最終釉面圖案的關鍵之一。雖然這是不好把控的一個關鍵,差之毫厘就可能會謬以千里。正因為如此,這也是建盞工藝師能夠實施創(chuàng)作的機會。
在進行龍窯建造的時候,要注意對建造地點進行精準的選擇,一般選擇依山而筑,并且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先根據(jù)山體的具體形狀挖出斜狀的地槽,然后再將其砌成長條形狀。
建盞的制作到了最后關鍵的一步:高溫燒制。燒制的過程對薪柴的選擇也有講究,要注意選擇已經(jīng)靜置六個月以上的木柴進行燃燒,在添柴入窯的時候,經(jīng)常要將木頭靠在窯壁上,要利用窯溫對其進行干燥,這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工序之一。在進行燒制瓷器的時候,對于投柴的形狀以及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環(huán)境的變化和空氣流量的變化等等都會對窯內(nèi)的作品色澤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復現(xiàn)柴燒建盞的經(jīng)典花紋,這些工序缺一不可,錯一不可??梢姴駸墓に嚰夹g之難,柴燒建盞的作品出品率之低,也就凸顯了柴燒建盞的珍貴。
建窯建盞主要是在龍窯的還原火焰中燒成。正統(tǒng)的制瓷技法相當復雜,并且對每一個工藝的細節(jié)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件作品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燒制時需要采用含鐵量相對較高的原料作為原胎,才能夠燒制出較為理想的建盞所特有的紋理。除鐵之外,建盞釉水中含有很多的金屬元素,鈣、鋁、鉀、鎂等。而建盞表面的特殊紋理,就是在高溫并且控制好濕度和含氧量的龍窯中在坯料表面形成的有規(guī)律的結晶。由于窯內(nèi)氛圍的不同,形成的結晶和結晶排列規(guī)律就不同,因此在宏觀欣賞時就可以看到形態(tài)各異,五彩繽紛的多種花紋紋理。而釉面的光亮正是來源于釉水中的金屬元素析出結晶后產(chǎn)生的金屬光澤,與普通白瓷的光澤不同,增添了一種厚重沉穩(wěn)的感覺。
中華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在于復現(xiàn)歷史,更在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推廣。借助現(xiàn)代技術,現(xiàn)代人欣賞建盞的角度可以更加多元。出于對析出晶體的好奇,拿起放大鏡對準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花紋紋理,竟然發(fā)現(xiàn)了另一番景象,別有洞天。
透過放大鏡去看,宏觀的兔毫花紋在燈光的映照顯示出斑斕的晶體顏色。隨著鏡片的挪動,微小視角中能感受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如萬花筒一般,永遠也看不厭。
放大鏡下,油滴盞的花紋呈現(xiàn)出的點點白色斑紋有序排列,像是幽暗的竹林里掛在竹葉上的雪花,晶瑩剔透,亦近亦遠,層次豐富。兔毫盞的花紋卻像流水里成群結隊的錦鯉,逆流而上。盞的紋理好像侍女衣料繡制的朵朵花瓣圖案,格外精致。這些放大鏡下看到的紋理,其實是金屬釉在高溫下析出的結晶形態(tài)。不同形態(tài),顏色的紋理,其實就是不同配比的釉水在不同的溫度情況下形成的結晶。
那么只需要準確控制釉水的配比和窯內(nèi)氛圍,就可以控制建盞表面的微觀紋理,可以人工控制雕刻出不同的花紋。
筆者從燒得的油滴盞上的雪景花紋得到靈感,是否可以燒出更加細致的雪花紋理呢?
金屬的結晶過程和雪花形成過程其實是很接近的,所以只需要讓金屬更多地析出結晶即可。筆者根據(jù)調配油滴盞的釉水配比,增加調整了其中的金屬元素成分。燒制時,相應調高了窯內(nèi)的溫度,調整了濕度和含氧量的氛圍配比,并且將多個盞器分不同位置放置。終于在溫度最高的一兩個盞器上看到了明顯的雪花圖案。這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融合。雖燒制而成的結晶紋理,是天然形成卻好似人工雕刻一般,整齊排列,錯落有致。
雪花的紋理,橫平豎直,整齊規(guī)律,讓人不禁聯(lián)想,是否能用這些橫平豎直擺出漢字?果不其然,筆者試圖引導晶體的結晶方向,在同樣的位置和氛圍下進行燒制,燒出了一個類似“盞”字的圖形。稍加調整溫度和引導方式,最終燒制出了清晰的“盞”字,將作品命名為《盞中盞》。
在自然形成的器具上發(fā)現(xiàn)了好似人工雕刻的花紋、圖案,總是令人格外高興的。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對大自然有崇高的敬畏,稱贊這種天然形成的杰作為渾然天成,鬼斧神工。古代皇帝、大臣多愛收集渾然天成的山石、湖石等,石面上有天然形成的圖案最佳,或是有天然形成的“圣”“安”等吉祥字,更讓人如獲珍寶。筆者認為,這是由于人類自古形成的圖騰文化。圖騰是記載神的靈魂和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征。當發(fā)現(xiàn)自己氏族的徽號在天然形成的器具上,山石上有相似圖形時,會認為這是神仙在保佑我們,跟我們對話。如今在建盞表面析出“盞”字,可以稱得上神來妙筆。
傳承不僅需要復制,還需要創(chuàng)新,要融合現(xiàn)代的藝術設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品位,才能使這項工藝生生不息。古代人關注建盞表面的花紋,與茶沫牽動拉扯,十分有趣?,F(xiàn)代人借助高科技,可以觀測到更加細致的紋理。放大鏡下的兔毫如萬花筒一般,晶體又紅又綠,整齊排列,非常好看。筆者通過多次嘗試燒制出“藍天雪花”“盞中盞”花紋,為建盞創(chuàng)新作出了努力。
因為柴燒的過程不容易控制,而電窯現(xiàn)代化燒制技法的實際操作較為簡單,大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都是由儀器進行自動完成。燒制的方法較為簡潔,并且占地面積相對較小,也更加容易對其進行操作。由于電燒設備可以精準地控制窯內(nèi)氛圍,甚至可以定時調整,因此可以創(chuàng)造的圖案更加豐富。嘗試的成本低了之后,能夠嘗試的想法也多了起來,于是更多的創(chuàng)新應運而生。在電燒技術的幫助下,許多結合現(xiàn)代藝術審美的花紋和器具形態(tài)層出不窮?!澳救~盞”技術,琉璃盞等,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例子。
微觀盞中盞
微觀雪花
然而,電燒的建盞始終復現(xiàn)不出傳統(tǒng)柴燒盞器的韻味和天然感,而柴燒的工藝技術卻容易隨著電燒的普及而逐漸被人遺忘。我們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仍不能忘記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和審美,我們需要結合傳統(tǒng)來創(chuàng)新,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