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裝裱及修復感悟"/>
楊守敬行書收時狀態(tài)
多種古紙對比示例
As the saying goes,“Wonderful effec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largely lies in mounting craf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charm of 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ork depends on themounter’ unique skills before icing on the cake and perfect combination.
常言盛世興收藏,古人說中國字畫所用宣紙能夠“紙壽千年”?!陡淮荷骄訄D》《清明上河圖》等名畫能夠存留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經過裝裱與修復的緣故,倘付托得人,便可超劫回生,再歷年月,垂賞于世。
書畫裝裱是將所裱書畫的紙本、絹本畫芯,用紙覆托背面。根據畫芯的規(guī)格,裝裱成卷、軸、冊等多種形式。泛指裝裱一事的詞,從古至今有“裝治”“裝潢”“裝池”“裝背”“裝褫”等。
俗話說:“三分書畫七分裱?!币环鶗嫷囊饩澈蜌忭崳枰b裱師獨具慧眼,才能達到錦上添花、珠聯(lián)璧合的效果。
據現存文書,最早記載書畫裝裱史料的是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自南北朝初步定型軸卷的裝裱格式后,結束了以前雜亂無章的時代,唐代繼卷軸之后出現了掛軸、冊頁的形式,標志著書畫裝裱三大基本形制基本完成。
宋代書畫大家層出不窮,且宋代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和裝裱書畫的作坊,書畫裝裱飛躍發(fā)展,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米芾、王詵、蘇軾等大家都會親自裝裱,使藝術性和保護性皆得以呈現。
明朝文人在制物裝潢上的講究絲毫不遜宋人。周嘉胄所著《裝潢志》是第一部系統(tǒng)詳盡介紹書畫裝裱工藝的專著。對書畫裱褙中的制糊用糊、安軸上桿、覆背揭洗等進行了勘述。
清代宮廷設立了類似畫院的“如意館”,聘請?zhí)K州裝裱名家秦長年等人進宮。當時經濟文化的昌盛,相應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周二學的《賞延素心錄》也是在此時著成,其曰:“書畫不裝潢,既干損絹素;裝潢不精好,更剝蝕古香。”
著名書畫家傅抱石先生曾說:“一紙上案,往往累月,不但手足要有規(guī)矩,連呼吸也要加以管制?!碑斞b裱匠的手撫摸過宣紙,留下的是各自的體溫和對制物本身的尊敬與信任。
楊守敬行書四屏行書修復完成圖
《裝潢志》有云:“良工須具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fā)。充此任者,乃不負托。其書畫高值者,裝善,則可倍值;裝不善,則為棄物?!?/p>
可見從細節(jié)出發(fā)的裝裱工作的重要性。裝裱師細致入微的觀察,從細節(jié)感悟作者的情緒,修復古作更仿佛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如于2013年收到楊守敬的四條屏需要揭裱及修復:
楊守敬,晚清著名書法家、藝術家,歷史地理學家及藏書家,有巨著《水經注疏》《歷代輿地沿革圖》等。該四條屏為楊守敬先生1898年10月所作,此行書筆法嫻熟,隨意間卻見點畫頓挫有力、線條遒勁,顯示著楊守敬長期浸淫漢魏六朝碑帖的成果。
楊守敬行書作品年代久遠,因收藏保存不善,環(huán)境濕度過大導致?lián)p傷,四條屏污漬,霉變情況嚴重。固色后先采用熱水浸泡法,洗去霉點與污漬,接下來就可以對作品進行揭裱。
“書畫性命,全關于揭”。從悶潤的畫芯背后慢慢揭去一點原來的褙紙和命紙,使用揉、搓、捻等手法,在不損傷畫芯的前提之下進行。
“不遇良工,寧存故物”,修復此條屏主要的難題還是補修紙張的找尋。在多年修復古作品的過程中需保留并收集各類古紙張,反復對比后找到合適的、紋理相同的紙本并進行染色(補修時紙張紋路也需一一對上)。
此幅作品缺損字體比較少,僅略微缺少筆畫,在尋到陳舊松煙墨的前提下進行接筆。一般在我們整體的修復中,如果碰到缺整個字的,基本不修,本著修舊如舊的宗旨,保持作品的原本面貌。
補接好作品后對作品進行濕托,此時漿水需制作得比平時的要厚。作品晾干后,刷上豆?jié){水。此因作品經過清洗揭裱后,紙性變得松散,需得給它固元,恢復它的拉伸力。
最后根據作品形態(tài)配鑲料,選定品式后進行鑲接與覆褙工作,砑磨后成裝。鑲料配色和選擇合適的裝裱形制是突出畫意非常重要的一步。
現下裝裱形式主要有立軸(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宣和裝,紙鑲綾邊等)、鏡片、橫披、字對(對聯(lián))、屏條、扇面手卷及冊頁。利用傳統(tǒng)技術裝裱修復的書畫作品不僅在損壞時可以再次揭裱修復,還能達到平、軟、薄、光的特點。
關于鑲料的色彩搭配,通常墨色或淡設色,選湖水色或淺米色絹做單色挖鑲為雅。深重的顏色宜于裝潢宋元絹本或磁青上的泥金畫,若工筆或金碧青綠可用宣和裱式。雖然配色和形制至今并無一定的標準,但目的均是達到烘云托月,突出畫意的效果。
可見裱工已內化于書畫整體構成中。此書法作品最終鑲料選用了絹本,染為仿古色。并為襯托墨意選用一色裱形式。
一是承古人之智,自我精進。二是繼承傳統(tǒng),合理創(chuàng)新。三是希望政策上進行宣傳與支持,推進傳統(tǒng)手工業(yè)傳承發(fā)展。
1.在查閱楊守敬先生的相關史料時我看到,歷代書家定論在書法上要有新造詣,必須具備“三要”,即一要天分,二要多見,三要多寫。而楊守敬在肯定前人三要的同時,又增以“二要”,即一要品高,他認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
裝裱工作同理。裝裱師日常就需多學習讀書,為了解需要修復的作品及作者的年代背景查閱文獻,以便選擇與作品對應的紙張及用墨。例如為修復楊守敬的作品,我閱讀了《楊守敬學術年譜》《鄰蘇老人年譜》等。接筆全色需要相當的專業(yè)性,尤其考驗修復師的繪畫技巧、色彩敏感度及美學素養(yǎng)等綜合能力。
2.時下修復分收藏與商業(yè)用途?,F在民間裝裱師大多以商業(yè)修復為主。書畫藝術作品的買賣盛興,促進了商業(yè)修復的需求。但少部分裝裱師在裝裱途中,急功近利,導致極多書畫作品只求當下品相美觀,而不求長期生命的延續(xù),實屬對書畫作品的第一大破壞。
《鐘馗》修復前
《鐘馗》修復后
《富貴有余》修復前
《富貴有余》修復后
比如為了追求完工的速度和數量,草率使用機裱方式而不顧黏合劑(膠膜)對原作品的傷害。抑或在清洗嚴重水漬過程中,直接用漂白水清洗書畫。漂白水的效果立竿見影,但書畫作品同時受到了傷害,變得脆弱易折,壽命縮短,所以在修復過程中能用清水的,絕對不可用化學物品,實在沒法用清水去除,那也得慎重用藥水,使用藥水的原則是寧淡勿深。
良工首必重漿糊,漿糊質量直接關系作品裝裱的質量以及壽命。用上等漿糊裝裱的書畫熨貼、柔軟、很少變形。若使用劣質漿糊或化學漿糊,剛出品時似無大礙,過不多久便會手感脆硬、龜裂、霉斑侵蝕。目前古作修復我按照古代配方,沿用漿必去筋的老法,結合現代工具,打出來的漿糊晶瑩剔透黏性足。
大多數裱畫師會用膠礬水來固元,根據多年的經驗以及嘗試下來,我使用豆?jié){水。膠礬水容易使紙張脆化,故少用為好。豆?jié){水是天然植物蛋白,不會傷害到紙本,用它來固紙既保留了紙本的拉伸力,又不會使紙本太熟性化,且畫面也不會像膠礬水上過之后呈現出發(fā)亮的感覺。
書畫修復是一門技術,甚至關乎哲學。雖然已有二十余年的裝裱經驗,但每次我在拿到新作品或是需要修復的舊作時還是會用心揣摩,研究方法,制定方案。歷史上每一件古作,輾轉時空的千山萬水來到我們面前,盡管那些瑯瑯書聲,墨香如麝的年代已漸漸遠去,我們仍須懷著敬畏之心,去欣賞與尊重它們。
3.在現下的商業(yè)大潮中,書畫裝裱修復師想要保持初心實屬不易,裝裱工作太過辛苦,不是真正熱愛這份工作,實在難以堅持。裝裱匠人職業(yè)水平良莠不齊;非手工裝裱的操作簡單及低廉收費擠壓了傳統(tǒng)裝裱的生存空間,甚至于影響到手工原材料的價格飛漲以及諸如紙品絹品的生產質量數量的不穩(wěn)定。修復行業(yè)人才的青黃不接;目前沒有清晰的裝裱人員執(zhí)業(yè)資格認定以及裝裱質量等級標準等,都是實實在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書畫裝裱修復技藝起源于我國,如此歷史悠久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手工藝項目,在傳承中華文明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由于傳統(tǒng)技藝通常經由師徒口傳手授代代相傳,因此我們需要更好的政策來保護這一技藝。比如出版系統(tǒng)全面的論著,以時興的短視頻拍攝方式多加以宣傳,促使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讓大家了解并喜歡。同時給予裝裱師足夠的重視和扶持,才能讓傳統(tǒng)工藝發(fā)揚光大并得以永續(xù)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