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 馬大偉
在地理學科中包含人文屬性和自然屬性,考慮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學生在面臨地理問題時,只有具備綜合思維,才能確保分析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地理綜合思維的形成需要對地域聚焦和要素進行分析,找出地理問題背后存在的規(guī)律,提升自身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學生綜合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逐漸融入新時代教學方法,通過正確的引導確保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本文主要針對高中生地理思維能力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在日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思維,逐漸調整教學方案,增強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為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相對成熟,從認知角度來看,高中教育不能始終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教學方面,還需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積極完成教學轉變。對地理教學而言,教學邏輯思維偏向抽象性,只有保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辯證思維,才能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高中教學知識相對較多,只有不斷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從教學理論和認知意識角度入手,才能確保學生思維快速成長,逐漸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活動的開展,對學生控制能力和評價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正確引導增強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高中學生的情感處于多樣化階段,意志和興趣偏向成熟,在學生學習動機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高中地理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系統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知識傳授模式,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幫助學生分析地理學習中遇到的多種問題。學生能力的提升會直接影響學習思路,高中生思維處于成長階段,教師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讓學生以發(fā)展眼光看待事物,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在學生綜合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積極完成策略創(chuàng)新,確保教學順利進行。
高中地理屬于一門復合型學科,涉及的因素相對較多,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光要深入了解氣候情況,還需增強對世界版圖的研究,將各版圖緊密相連,提高自身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之后學生還需通過計算的方式,了解地理緯度和日出日落時間,這些都是學生地理能力的具體表現。在針對地理知識進行學習時,學生需要具備嚴謹的計算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想象能力,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只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才能保證地理學習質量。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情況,將教學重點逐漸轉移到思維培養(yǎng)上。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要素,高中學生只有具備地理知識綜合能力,才能合理解決地理知識學習中遇到的多種問題,綜合教學經驗找出適應自身的學習方法。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出培養(yǎng)高中學生地理能力的方法,為高中地理教學的發(fā)展提供相關建議。本文通過理論研究的方式,對高中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綜合教學實際情況提出相關建議。
地理聚焦能力就是針對已有的地理位置進行定位分析,在針對地理現象進行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具體分析方法及時完成地域聚焦,之后根據地域特點和形成要素,推理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地區(qū)內可能發(fā)生的地理事件。在不同區(qū)域中,地理差異相對明顯,同時也會形成不同的地理現象,只有深入了解不同的地理差異,選擇不同的地域進行分析,才能及時找到差異要素。在針對問題的分析過程中,需要辨別地理現象是如何形成的,之后合理把握地理現象的特殊性。在培養(yǎng)學生聚焦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光要保證學生對地理位置有清晰的認知,還需保證學生及時完成地域定位,找出不同位置之間存在的差異,分析差異形成原因。在針對學生能力進行培養(yǎng)時,需要引導學生完成地圖分析。
地理要素綜合能力其實是在固定區(qū)域內部對地理要素進行有效融合,在宏觀角度分析地理要素存在的共同點和影響因素。教師可以將地理環(huán)境看成有機整體,在其他要素的共同影響下,地理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大類,人文因素包含民族、人口、工業(yè)、農業(yè)等,自然因素包含土壤、生物、地形、氣候等。若想及時完成學生地理綜合能力培養(yǎng),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將重點放在地理現象和地理區(qū)域上,合理選擇區(qū)域,及時完成自然要素分析,降低人文因素對自然產生的影響,在綜合不同要素的情況下深入分析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多元因素影響,比如氣候、天氣以及大氣環(huán)流影響等。在針對地理現象進行分析時,不能從單一要素考慮,需要將可能的影響因素逐個列出,分析影響因素之間存在的聯系。在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了解地理環(huán)境形成原因,通過分析的方式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地理現象時空演變能力其實是以宏觀視角及時完成地理因素分析,在空間演變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地理現象的時間與尺度。地理現象形成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區(qū)域的尺度和各種要素之間存在的聯系。例如以契合為例進行研究,可以得出在大氣環(huán)流和大氣輻射的影響下,對地理要素產生的影響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整個過程中的要素變化會導致氣候發(fā)生變化,因此需要在宏觀角度對地理現象進行逐一分析,分析每個時間段地理發(fā)生的演變,讓學生以發(fā)展和動態(tài)的眼光重新認識地理知識。在地理現象分析過程中,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力,通過教師正確引導,養(yǎng)成探究問題的好習慣,主動進行思考,提升自身思維能力。
本文在地理綜合思維研究過程中,分別從時空、中和、要素三個維度入手,通過對多種因素的合理劃分,保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地理學科具有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所以針對地理問題進行探討時,需要從宏觀角度入手,針對區(qū)域內部不同的要素和問題進行了解,從時間與空間角度分析地理演變過程,深入探討地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與動態(tài)眼光。
在地理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從多元角度入手,幫助學生完成對要素的綜合分析,探討地理知識演變過程。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確保得出的方案具有科學性與實際性。
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啟發(fā)思考,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在無法確定問題設置是否符合學生能力成長的情況下,可以針對章節(jié)末尾的問題進行探討。章節(jié)末尾的問題和綜合知識之間存在重要聯系,章節(jié)末尾知識點探討可以完成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對教學開展有促進作用。學生針對話題進行探討時,可以了解學習過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對教師提出的教學觀點進行綜合與歸納,最終得出教學結論。在相關探究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深入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礙,通過引導的方式拓展學生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需進行總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思考最終結果。教師在相關章節(jié)設計過程中要整體展現探究性思維,以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思維作為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思考模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成長。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過程,為下一章節(jié)的導入提供良好鋪墊,這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想發(fā)揮出良好的引導效果,就要合理使用課程導入方案,在課上做出教學總結,及時進行課程教學回顧,確保教學工作開展的有序性與流暢性。
在地域聚焦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明白教學的意圖,讓學生重視地理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地理現象分析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地域的特殊性,深入了解地理現象,將特殊性作為前提,完成深入分析。從地域聚焦方面講,地域范圍內涉及因素相對較多,如果可以及時完成地域差異分析,就能合理應對濕度與水分方面產生的影響。在熱量差異分析過程中,還需考慮海拔高度,在不同的地域緯度中深入分析熱量和水分差異,使用最直接的方案引導學生了解圖紙。在地區(qū)參與深度分析過程中,深入導讀圖紙分布情況,通過圖紙導圖的方式了解不同地域之間存在的區(qū)別,及時完成地域方面的聚焦。教師在合理的地域范圍內進行綜合要素分析,可以選擇兩塊不同的地域進行氣候和植物分析,引導學生積極完成全球氣候分布情況觀察,將氣溫和影響因素作為入手點,找出地域之間存在的差異,在探究工作開展過程中,讓學生及時了解全球自然分布圖,在明確植物生長條件的情況下合理選取地域完成聚焦,對重要的植被生長條件進行確定,最終實現綜合分析。
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過程中,要深入了解知識點之間存在的重要聯系,針對不同情況,借助思維導圖完成知識結構分析。在教學開展的初期階段,每一章教學完成后教師都需利用知識導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練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思維模式不斷成長,為學生的記憶提供良好空間。在學生擁有發(fā)散思維后,教師要將重點放在理論基礎學習上,保證教學逐漸回歸中心點,實現綜合分析。在分析地理影響因素時不能考慮單一因素,要對綜合因素之間形成作用進行了解,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預防其他因素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在知識體系構建過程中,學生要將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從發(fā)散思維角度出發(fā),建立全新的思維結構。另外,地理現象不是在單一時間節(jié)點的情況下形成的,教師要針對一段時間內產生的變化因素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解,分析一段時間內地理事項演變的時間軸。在針對具體事項演變進行研究時,要深入了解不同時間段的變化因素和特點,通過資料查詢有名地理事項的時間節(jié)點。從時間軸的角度來看,教師要合理繪制地理事項的變化,通過重要因素分析的方式深入了解地理事項的變化和形成原因,通過深入了解地理事項變化情況,完成宏觀視角的動態(tài)分析。
任何學科類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教師在學科內部設置過程中要找出學科之間存在的重要聯系。高中地理對教學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教師從內部教學結構角度出發(fā),從宏觀角度完成學科聯系分析。從學科關系角度看,地理學科和化學學科之間存在重要聯系,通過化學方式可以完成土壤和巖石分析;地理緯度教學開展過程和數學有著重要聯系,教師要通過數學對地理緯度進行計算。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現有的知識結構,將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完善的教學系統,對所有知識進行全方位把握,確保教學質量。在具體科目教學的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理解地理知識點,分析地理知識的化學成分,從多個學科視角分析對地理環(huán)境產生危害的因素,最后根據現實需求提出解決方案,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知識網絡建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成為知識網絡建立的參與者,提升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這對思維能力成長有著很大幫助。
在地理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要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積極豐富教學內容。為了使高中地理學科受到學生的喜愛,還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踐學習,從而尋找最終答案。在教師的正確帶領下,學生可以進行實地考察與測量,通過實踐方式解決教學問題。多元教學方案可以保證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點,還需要和實踐教學產生聯系,讓學生通過實際體驗形成地理知識研究意識。通過使用多元教學方案,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學習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綜上所述,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教學設計和時間以及教學方法的安排,解決單一教學方式,在教學結構上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講解教學問題時,需要尋找合理的方法,得到學校的全方面支持,盡量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入實踐。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教學中逐漸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