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
(作者單位:鄭州廣播電視臺)
電視節(jié)目制作過程中需要使用多項技術和藝術,并確保各項技術的有效配合,才能提高節(jié)目制作水平,增加受眾數量。燈光設計是一種造型設計,對電視臺演播室具有重要意義,燈光呈現效果與節(jié)目的整體呈現效果息息相關。節(jié)目中人物的形象、場景的烘托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渲染等,均需要通過燈光效果呈現。另外,節(jié)目過程中主持人和嘉賓的互動,整個布景的色彩、飽和度以及亮度等,也需要在燈光的配合下呈現給觀眾。近年來,隨著設計理念的更新,舞美燈光設計水平明顯提高,但是節(jié)目整體呈現畫面在清晰度、光比以及色溫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便需要工作人員掌握視頻技術,將其與燈光有效配合,以提高節(jié)目呈現效果。
電視是科技發(fā)展的產物,自誕生起便與技術關系密切。電視演播室燈光首先要能夠有效模擬自然光源,為電視畫面的清晰度提供保障,其次要能夠通過燈光將二維空間以更為生動形象的三維效果呈現出來,運用明暗度、光比充分反映對象的外在特征和延展特性,并充分利用光影在圖像中明暗度和方位的不同,使圖像具備較強的藝術性和視覺效果。在電視攝影棚進行燈光布置時,要適當地調節(jié)燈光的傾斜度,燈光的角度變化,被拍攝對象的外貌輪廓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以攝像機的方位為標準,接近攝像機的燈光便是正面光。對于被攝對象本身和面對方向來說,在設置多臺機位時,需要了解燈光效果是隨哪個方向發(fā)生哪種變化,根據攝像機的特定視點分析光線。從攝像機的后部直接照射到被攝物體上的,是正面光。當攝像機隨著物體的運動而運動時,光線會被直接投射到攝像機位置,這種光線稱為逆光。若演播室內的光線從攝影機的角度照射,很難突出被拍攝者的形象,而提高燈位則會造成臉部的陰影;當燈光高度增加時,陰影區(qū)域也會增大,被拍攝對象影子的形狀也會隨之改變。所以,要針對不同的燈光,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
多數情況下,電視臺演播室的面積較小,工作人員需要重視對燈具的合理選擇。根據國家和行業(yè)有關標準,綜合演播廳必須達到2000 lx以上,局部照明超過1300 lx,總屏幕大于900 lx,工作室的色彩溫度必須嚴格地保持在(3050±150) K。在當前的電視攝影棚中,鹵鎢燈是一種常見的照明設備,其色溫為3200 K,與規(guī)定要求相符,且其顯色指數高,便于后期調節(jié)。然而,由于工作室采用了很多的聚光燈,所以在調光時,很容易產生低頻的交互聲,從而影響錄音棚的收音效果,因此采用了大量的冷光光源;在照度、層次感、面積控制等方面都與實際需求不相符,現有的攝影棚照明系統(tǒng)多是采用冷、熱兩種光源結合,運用三點照明原則進行設計[1],若在電視臺錄音棚中采用三基色照明,則要適當地控制與拍攝對象的間距。拍攝時水平呈45°夾角,這種方法不但能夠保證有效光源的全面覆蓋,而且能夠使被攝人物的面部光斑平滑過渡,使節(jié)目的畫面更具真實感。一般情況下,都會采用冷光作為逆光,根據光度對比,可以看出,逆光是畫面中光線最強的一種,因此,必須有足夠的亮度,才能保證光線集中,從而增強物體和人物的立體感。
合理的白平衡是保證視頻和燈光實現有效技術配合的重要基礎,根據此原理,可以得到理想的色調、飽和度等。很多時候,在拍攝前必須對相機的色溫進行修正,而演播室則要使用多種色溫燈具進行補充。燈光技術人員需要做好與視頻技術人員的交流溝通工作,告知其相關參數,視頻技術人員了解相關參數信息后便能夠明確白平衡調整要點。訪談類節(jié)目的白平衡的調整相對容易,主要原因是該類型節(jié)目多采用統(tǒng)一標準的燈具,并且布景十分簡潔。但是一些綜合晚會、歌舞類節(jié)目,由于場景比較繁雜,采用的照明種類也比較多,所以要增加景深,這樣就會造成顏色還原程度不同,如果不能正確地調節(jié)白平衡,那么整個節(jié)目的錄制質量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對技術人員來說,應加大對白平衡的各種影響因素的研究,并盡可能地在關掉裝飾燈、布景屏、彩色燈后進行工作。此外,色紙可以調節(jié)表面光源的燈光色溫度。部分節(jié)目的錄制時間較長,燈具溫度會升高,導致色紙顏色發(fā)生變化,技術人員需要關注色紙顏色的變化,并結合實際情況及時更換色紙。因此,燈光和視頻技術人員加強配合,才能合理調整白平衡,保證色溫的一致性。
在電視臺演播室節(jié)目制作過程中,信號幅度具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標準。相關規(guī)范中明確規(guī)定電視信號中圖像信號幅度不可超過8000 Vp-p。如果消隱電平為700 MW,黑色電平為14~35 MV,示波器就能夠準確反映相應的數據指標[2]。因此,當電視畫面中存在明暗異常情況時,可能是內部光圈調節(jié)存在問題。光圈由諸多葉片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攝像機鏡頭中的通光孔徑,可以通過攝像機對管線節(jié)環(huán)合理調整,實現對鏡頭光通量的管控,使其達到理想的照度,進而改善圖像整體質量。除此之外,通過對攝像機成像原理的分析可知曝光也是影響攝像的重要因素,而調整光圈也是對畫面曝光率的調控。調整攝像機光圈時,也需要燈光和視頻技術配合,這樣才能呈現出理想的畫面效果。
首先,對于一些歌舞類節(jié)目來說,在光線復雜和多機位的環(huán)境下,有些鏡頭的燈光太暗,為保證足夠的光照,應該采取適當的調節(jié)方法來調節(jié)光圈[3]。一般情況下,必須將光圈模式設定成人工調節(jié),并充分發(fā)揮調節(jié)范圍大、振幅大等優(yōu)點,保證拍攝對象在移動時始終保持相同的色調,并運用相應的技術,以保證光比和光度的一致性。
其次,因為節(jié)目錄制階段不同,所以燈光變化幅度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視頻技術人員和燈光技術人員加強配合。比如,在錄制綜藝節(jié)目的過程中,明亮的燈光主要用于嘉賓訪談環(huán)節(jié),表演環(huán)節(jié)需要充分突出舞美效果,因此需要對演播室燈光進行合理調整。具體來說,燈光技術人員需要對壓光與起光合理調整,同時視頻技術人員注重細節(jié)的調整,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從而保證畫面的亮度和曝光度適宜。
最后,在進行大型表演或現場直播時,如果出現了燈光問題,燈光技師不但要馬上進行修理,還需要及時告知視頻技術人員,視頻技術人員應及時調整攝像機的光圈,通過增大攝像機光圈確保畫面效果與節(jié)目安全播出,避免對畫面效果造成影響。
對整個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來說,光源的色溫屬于一項極其重要的參數,需要嚴格規(guī)定光源的色溫。如果光源的色溫和攝像機白平衡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必然會導致節(jié)目畫面出現明顯的色彩偏差,也就是經常發(fā)生的色溫平衡問題。除此之外,對燈光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合理選擇燈具,確保光源色溫參數和攝像機色溫濾色指數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觀看效果。
結合現狀可知,很多電視臺演播室使用的光源為3200 K的低色溫光源,主要包括鹵鎢燈、三基色燈等,該類光源通常存在一定的橙色,與太陽光有一定的差異。同時,相較于室外自然光,這類光源難以直觀呈現人物膚色,因此在演播室錄制的過程中,圖像中的膚色存在還原層次不足的問題。這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演播室采用的光源、色溫指標與標準規(guī)范要求不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工作人員需要采取有效對策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合理調整主持人裝扮,因為亞洲人膚色偏黃,光譜中藍色成分較為稀缺,進而導致攝像機色彩校正存在失真的情況,為此,可以通過對人物妝容、裝扮方式的調整進行還原。其次,燈光師需要加強與攝像師的配合,采用濾色片實現對光源色溫的校正,還原電視畫面的真實色相。最后,對膚色進行校正,在節(jié)目錄制過程中存在人物膚色狀態(tài)不佳的問題,需要通過攝像機進行校正,改善人物面部情況和整體膚色,使其能夠與演播環(huán)境充分融合。
節(jié)目錄制效果,極易受到照明和照度對比度的影響,對其進行合理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工作人員在演播室節(jié)目錄制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照明對比度的重視。如果沒有正確地調節(jié)亮度,就算把光圈調到最大,也不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在后期也難以很好地處理。30∶1是照相機的對比度范圍,亮度和景物都在正常范圍內。對比度包括最大和最小比值,而電視圖像的質量依賴于數值的改變,因此需要做好對比度調整工作,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tài),保證電視畫面質量符合播出要求[4]。
1000∶1 是自然光照中實物的對比度,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優(yōu)化色彩圖像的對比度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方法,電視機圖像能夠達到30∶1。演播室中,需要根據客觀條件認真計算對比度反射率,比較最亮與最暗的地方,多數情況下會將數值設定為15∶1。在協(xié)調電視畫面和照明對比度時,需要結合不同位置的需求,對亮度進行合理調整。照明對比度與客觀對比度是影響圖像對比度的主要因素,二者相乘能夠得到準確的對比度。
中灰色是演播室調整對比度的主要選擇,但是仍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與其他顏色相比,中灰色更能夠在實際光度的基礎上,對比光度后,合理調整鏡頭位置,加強攝像機對對比度的控制和色彩沖突的調和。調整光照對比度,需要在確?;镜坠獾幕A上,使對比度自始至終都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
光圈、焦距和物距是決定景深的主要因素,在電視攝影棚進行節(jié)目錄制時,由于攝影機的位置比較固定,活動空間非常狹窄,必須利用光圈與燈光的配合來調整景深,其中,光圈是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當透鏡對著對象的某個點進行聚焦時,所述點上的對象可以在屏幕上清楚地顯示出圖像,并且可以清楚地記錄下所述區(qū)域周圍的環(huán)境。所以,鏡頭的景物和人物的清晰距離是有限制的,在攝像管聚焦前,較為清晰被攝物的縱深范圍便是景深[5]。當鏡頭焦距、拍攝距離固定時,鏡頭的光圈與景深的距離呈負相關,且隨著鏡頭焦距的減小而增大。當光圈縮小時,射入透鏡的光束就會變窄,并且有一個很大的軸向作用,使光線的聚光角減小。在成像之前,聚光可以在物體表面留下一些光點,使得原本靠近或遠離鏡頭的模糊物體具備一定的清晰度。為增強燈光與視頻技術的結合,保證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獲得高清晰度的圖像。
首先,對于攝影棚而言,拍攝大景深的鏡頭,可采用大面積的面光增強照明,而在影像技術上則采用較小的光圈,采用大角度拍攝,以有效地增加景深。其次,對于綜藝節(jié)目、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一般都是站在舞臺前面,技術人員在燈光上要適當降低面光的光照,在影像上要適當地加大光圈,為前景主持人提供一個清晰的背景和模糊的圖像。光影技術與影像技術相結合,可確保臉部照度均勻,并能使頭發(fā)層次分明,有效地凸顯整體形象。最后,對于一些歌舞類節(jié)目來說,通常情況下演唱人員在舞臺中,在舞臺后面設置伴奏樂隊,通過降低燈光,增加光圈,達到一種先實后虛的效果,也就是讓伴奏的圖像變得模糊,達到虛化效果,突出歌手的表演,強化畫面的藝術感。
隨著LED模組研制技術的發(fā)展,LED燈具逐漸應用在演播室照明設計中。在布光設計過程中,合理利用LED高色溫的特性,能夠使整體畫面更具通透性。在LED光源與大屏幕的配合下,主持人和嘉賓的膚色細膩光澤,再配合硬質逆光,人物的表現會更為立體鮮明,整體畫面色彩鮮明,立體感強,質感極佳。目前,演播室LED燈箱和燈光處于統(tǒng)一系統(tǒng),可以通過同一組燈光控制臺進行控制,利用主色調決定節(jié)目的色彩傾向,有效體現欄目特質。在同一空間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能夠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設計人員需要充分了解觀眾看到各類色彩的心理反應,同時結合節(jié)目類型、風格、播報區(qū)域、播出時間等,設計主色調與造型。例如,對于娛樂性節(jié)目來說,以輕快明亮的黃色和天藍色為主色調,畫面能夠呈現高調的狀態(tài),營造活潑、歡快的氛圍;對新聞類節(jié)目來說,深藍色作為主色調更符合主題,在主面光照度不減的基礎上將燈箱做暗調處理,畫面表現出一種低調狀態(tài),營造穩(wěn)重深沉的氛圍,給觀眾帶來舒適感。
電視臺演播室節(jié)目的制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涉及諸多部門,對人機配合要求較高。對于電視臺演播室節(jié)目呈現來說,如果缺乏光線的參與,只依靠攝像機難以完成拍攝任務,只有具備合適的光線才能完成相關工作任務。并且,燈光和視頻密切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認真分析相關因素,使燈光和視頻更加協(xié)調配合,才能增強電視畫面的還原度,為觀眾呈現優(yōu)質的節(jié)目和良好的觀感,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