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峰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黃河節(jié)目中心)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空間更為廣闊,進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新聞行業(yè)發(fā)展格局。新聞寫作機器人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它的廣泛應用改變了記者傳統的新聞編寫方式,引起了人們對其發(fā)展趨勢的高度重視。新聞寫作機器人是運用新興的算法技術把記者輸入的數據信息整理、編輯成一篇新聞稿。它能夠對眾多的數據進行分解,詳細了解此事件的大致狀況,如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也能對此事件的未來走向作出預判[1]。相比于傳統的記者編寫,機器人處理新聞效率更高,生成稿件速度更快,其稿子質量也更加專業(yè)。因此,機器人在新聞行業(yè)得到了廣泛應用。
機器人編寫新聞稿主要是運用計算機程序對收集到數據資料進行歸納、整合、加工,從而生成一篇新聞稿。人們所認識的智能新聞創(chuàng)作是一種自然語言生產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過收集許多題材的資料,構建出各種類型的數據資料庫,再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完成從數據到認識、見解和建議的跨越,最終讓機器自動生成新聞。當今時代,很多大企業(yè)甚至媒體都在使用機器人完成新聞稿件的寫作,其編寫出來的稿子很難讓人們從視覺層面辨別出這是記者所寫,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
寫稿機器人源于美國。2006年,美國湯姆森金融公司首次嘗試運用機器人寫作。寫稿機器人能夠在信息輸入后的0.3 秒里,挑選出最有效的信息,并生成一篇經濟、金融方面的新聞稿,這就產生了世界上第一篇機器人寫作的新聞稿,人們十分驚嘆它的編寫速度和效率[2]。雖然機器人新聞寫作在我國運用的時間較晚,但其發(fā)展速度驚人。2015年,我國騰訊財經開始專注于使用機器人進行新聞寫作,成為國內首家使用新聞機器人寫作的企業(yè)。這表明我國新聞行業(yè)已經準備開拓新聞生產模式新樣態(tài)。同年11月,我國新華社研發(fā)出了一款名叫“快筆小新”的寫稿機器人[3]。2017年,我國九寨溝發(fā)生了7 級地震,我國地震臺使用了機器人撰寫新聞,只用了幾十秒的時間,就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了一篇新聞稿。該篇文章只有500 多個字,配有精彩圖片,其主要內容包括該區(qū)域的震級、傷亡人數、波及的地區(qū)等重要信息,準確性也很高。充分展現出了機器人新聞寫作“快”和“準”的優(yōu)點[4]。
新聞稿件突出一個“新”字,因此發(fā)布時間特別重要。和傳統形式的新聞采編相比較,機器人生成的新聞更具有時效性。例如,2017年我國九寨溝發(fā)生地震時,傳統的流程主要是讓記者趕往災區(qū)、收集相關素材并進行新聞撰寫,再經過層層審核,最后把此事的詳細內容呈現給讀者[5]。機器人生成新聞稿件的過程都以自動化為主,在搜集信息、整理數據等方面縮短了工作時長。機器人可以長時間工作,不需要休息,當面臨突發(fā)事件時能快速工作,把碎片化信息資料進行集中處理與分析,運用較短的時間生成稿件,把重要的新聞內容和相應解析呈現在讀者眼前。
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事件的報道,其重點在于“新”和“事實”。運用機器人寫作新聞時效性和真實性更高。新聞機器人對數據進行處理后獲得的信息更加精準,可以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錯誤,而且新聞機器人在寫作時可以彌補傳統記者思維受限、想法陳舊等缺點,不會在外力的影響下讓稿件喪失其真實性。新聞稿件最重要的地方是其真實性,倘若新聞稿件的數據出現差錯,則會使人們接收到錯誤的信息,致使人們對于新聞的信賴程度大大降低。筆者回顧以往新聞采訪過程發(fā)現,人工采訪收集到的數據存在偏差,會使記者無法準確、真實地講述新聞事件。特別是在財經新聞報道方面,記者需要了解許多公司的股票變化情況,在面對眾多數據時,整理時間較長,還可能出錯,而運用新聞機器人編寫新聞稿,其差錯率可以降低為零。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被互聯網所覆蓋,許多信息都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寫稿機器人通過在數據庫中對讀者偏愛情況進行分析,能夠尋找到讀者喜愛的文風與言辭,也能了解到其最偏愛哪一種類型的新聞,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新聞推送,并且還能分析數據庫中不同記者的寫作風格,進而找到編寫規(guī)律。隨著互聯網的廣泛使用與物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寫稿機器人可以把以往收集的信息、編寫的新聞稿件等一系列內容進行融合,達到簡化工序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機器人新聞寫作是全自動化的過程,不需要人為參與。采編人員編寫新聞稿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第一,采集資料和信息,尤其是經濟、體育等有大量數據的新聞,需要依靠計算機來分析與處理數據;第二,分析數據和資料,運用文章模板編寫稿件;第三,編輯和審查稿件,并提出修改建議;第四,發(fā)布新聞。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人參與。但現如今一些新聞編寫的過程已經從人工轉變成自動化,寫稿機器人能夠利用算法自動收集相關資料與信息,對數據進行整理、加工,而且能自動識別新聞類型,模仿寫作風格,最終生成新聞稿件,甚至能自動校對新聞稿。
機器人在新聞寫作時依靠的算法程序較為模式化、固定化,并始終依照數據采集、分析、套模板等一系列固定的流程生成稿件,依照此形式只會形成結構類似、重復率高的文章,缺乏創(chuàng)新與新意,報道形式也較為單一。而且,現如今人工智能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自然語言技術仍舊不夠成熟,無法依照稿件類型的不同恰當地運用語言。
機器人寫作新聞雖然客觀、真實,但是人情味不足,有的只是冰冷的辭藻和數據的堆砌。因為機器人在新聞寫作時有固定的寫作模板,所以無法寫出充滿人情味的新聞。比如,今日頭條的人工機器人“張小明”,它是由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北京大學計算機共同研發(fā)的成果。它的原理是結合最新的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視覺圖像處理技術,通過語法合成、排序等一系列操作,生成新聞報道。但是,寫稿機器人不會自主思考,缺乏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不能像人類一樣進行反復斟酌與推敲,更不用說寫出來充滿人情味的新聞稿。
和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相比,寫稿機器人的理解能力較低,只能生成一些簡單的稿件,不能駕馭更深層次、有內涵的新聞題材。在當下,不僅要注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真實性,也要看重新聞報道的深度價值。然而,新聞機器人只能運用現有的數據庫,依照固定模板對新聞數據進行簡單分析,對新聞事件的理解能力遠低于新聞工作者,因此其生成的稿件的深度遠不能滿足現今的受眾的需求。
機器人新聞寫作對于記者有以下兩種影響:第一,使傳統的新聞記者擺脫了單一化、簡單化的撰寫工作,讓其進行更有深度的新聞報道;第二,傳統的新聞記者需要多和技術人員進行交流與協作,因為機器人生成稿件的日常運營和維護都需要技術精湛的技術人員完成,所以加強彼此間的溝通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寫稿機器人還能激發(fā)新聞記者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新聞記者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業(yè)務工作能力。從新聞報道的內容與深度來看,當今時代仍舊需要新聞寫作人員,人工智能還無法取代人力。因此,媒體可以將加強新聞記者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合作作為出發(fā)點,探索新聞機器人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促使其實現巨大的突破,進而為人們呈現出更有深度、富含人情味的新聞稿件。
以往,媒體行業(yè)主要是通過收集零碎數據、獲得有效信息等一系列流程形成新聞稿件,隨后將其傳播給人們。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直接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稿件的生產方式,其采編的過程、內容傳播形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數據的采集與整理是制作新聞過程中耗時最長的流程,機器人寫作具有數據剖析與自然語言生成這兩項功能,前者能夠捕捉到記者無法詳細獲取的數據之間的聯系,后者能夠把死板的語句轉變成人們能夠理解的信息。因此,媒體行業(yè)將人工智能與新聞編寫人員的優(yōu)勢進行有效結合,能夠幫助新聞稿件撰寫者完成更具有深度的報道,且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
機器人生成新聞稿件的浪潮迅速沖擊了整個新聞市場,推動媒體行業(yè)尋找新的發(fā)展方向。傳統媒體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改變了傳統的寫作、經營方式,提升了整體的技術水平,在構建數據庫的同時引入大數據技術,促使數據庫資料更加豐富。而且,一些媒體還合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了機器人新聞寫作的質量,充分展現其客觀性、時效性等特點,實現了寫稿機器人與媒體記者的完美合作。寫稿機器人的出現是傳統媒體前進的標志,其改變了傳統媒體以人為主導的新聞編寫模式,推進了整個媒體行業(yè)的前進與發(fā)展。
依照當前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來看,寫稿機器人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還不能更好地普及與推向廣大市場,只能報道天氣、財經等領域的資訊。2015年,我國新華社研發(fā)出了“快筆小新”,它的新聞寫作能力極強,主要撰寫體育、財經等方面的新聞,之前新聞記者撰寫一篇新聞稿件至少需要耗費20 分鐘,而“快筆小新”能在3~5 秒內完成新聞寫作,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確保了報道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快筆小新”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能夠實時獲取我國外交部門、國防部門等發(fā)布的重要文件,快速生成新聞稿件,并能夠了解氣象局發(fā)布的天氣預警信息等,經過簡單的編輯、校對等過程,將其傳送給人們。
人機合作在未來會成為常態(tài)化現象。寫稿機器人具有工作效率更高,數據分析更為精準,真實性更高等優(yōu)勢,是傳統新聞編輯記者所缺乏的,但傳統新聞編輯記者也具有人工智能所缺少的人文精神、豐富的社會經驗等優(yōu)勢,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完成稿件的撰寫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新聞工作人員整理信息的時間,人和人工智能一同編寫新聞會成為未來新聞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人機合作會促進新聞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也不會影響該行業(yè)人員的主體地位。人機共同合作的重心在于人類與人工智能如何協作,寫稿機器人雖然能夠分擔新聞編輯和記者的部分工作,但并不會完全替代該行業(yè)的新聞編輯和記者。媒體使用寫稿機器人編寫新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新聞撰寫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稿件撰寫質量。同時,還有利于編輯和記者找到更好的發(fā)展方向,達到人機協作的 目的。
人工智能從最初的顯露鋒芒到現今的成熟發(fā)展,推動我國新聞行業(yè)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fā)展。互聯網技術的普遍運用,促使的數據庫資料日益豐富,能夠在未來更有計劃性、針對性地編寫新聞稿件,促使新聞內容更豐富。過去,有深度、有情感的新聞內容比較少,而在未來媒體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素材進行智能化處理,根據用戶的閱讀喜好有針對性、計劃性地生成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目前電視、廣播等媒體越來越重視受眾的參與感,從之前的傳播者為主導轉變?yōu)橛脩魹橹鲗?,逐漸提升了受眾的地位,并運用人工智能給受眾推送個性化內容,這也將是媒體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與廣泛運用,網絡用戶也隨之增加,一些媒體開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個性化推送,其中機器人生成新聞稿件最具有代表性。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以推動整個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但其有利有弊,因為此技術正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它比較典型的缺點就是機械化,不具備傳統新聞記者寫作時的濃厚感情,難以觸動大眾的心靈。因此,如何正確處理寫稿機器人和傳統新聞記者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