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媛
明歸化城遺址,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昂艉秃铺亍笔敲晒耪Z,意思是“青色的城”,“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為“城市、城郭”的意思,因北依大青山而得名。也有說法是因為歸化城的墻由青磚砌成,所以叫做青城。在明代歷史上,有一位傳奇的蒙古族女性“三娘子”(1550—1612),她的一生事跡深刻影響著當時明蒙兩個政權間的關系,深刻影響著明蒙各自的社會生活,更給明、清、民國時期的山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印記。呼和浩特的建成與三娘子有直接關系,因此這座城也被稱作“三娘子城”。
綏遠將軍府藏歸化城老照片
三娘子是以蒙元首領俺答汗之妾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的。從現(xiàn)有的史料記載看,三娘子少年時期的家庭背景情況粗疏含混,是蒙古族歷史上的一個謎團。根據(jù)各類史料及研究成果得知,三娘子的出身迄今有多種說法:從血緣關系看,三娘子或是俺答汗姐姐的女兒(外甥女,或領養(yǎng)),或是俺答汗女兒的女兒(外孫女,或領養(yǎng));從家庭關系看,三娘子或是俺答汗的孫媳,或是外甥女兼孫媳;從社會關系看,三娘子或是宣大伎女(被領養(yǎng)),或是其他蒙古部落貴族之女。
根據(jù)朱榮嘎先生的研究,三娘子就是蒙文史籍里的鐘金哈屯,她嫁給俺答汗后生了兒子,就是漢文史籍里的不他失禮?!扮娊稹笔敲郑肮汀笔巧矸莸淖鸱Q,相當于漢文里的“王妃”、滿文里的“福晉”。蒙古首領的妻子也被尊稱為“娘子”,在三娘子之前,俺答汗已經(jīng)有了矮克哈屯(大兒子黃臺吉之母)和一克哈屯,所以鐘金哈屯被稱為“三娘子”,并且這個稱呼為后人所熟知。
俺答汗(1507—1581)在一些文獻里又被稱為阿勒坦汗、阿拉坦汗,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蒙元政權在被明王朝趕到塞外之后,逐漸分成了幾大部落,分別由不同的汗王率領,有各自的勢力范圍,其中大同以北地區(qū)的蒙古貴族首領是俺答汗,其部駐牧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一帶,即為民歌中的“敕勒川”,西有富庶的河套,東有大片草原,北靠大青山,南臨明長城“中三邊”的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延綏鎮(zhèn)。
俺答汗執(zhí)政以來,用盡各種辦法想要促成明蒙之間互市,但一直不得遂愿。長城兩邊的民眾飽受鋒鏑之苦,尤其是嘉靖年間,俺答部屢屢深入長城,邊民“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棄而不耕,屯田荒蕪,鹽法阻壞,不止邊方之臣重苦莫支,而帑儲竭于供億,士馬罷于調(diào)遣,中原亦且敝矣”(《明穆宗實錄》卷五十九)。從事實看,三娘子曾助力俺答汗完成了其從青年時期一直孜孜以求幾十年的明蒙互市愿望,在今山西大同達成了“隆慶和議”,從而開啟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時期。按照與明朝的約定,只有順義王與三娘子聯(lián)合簽署印信,草原上的相關政務才能實施。三娘子與俺答汗一起聯(lián)合掌權的局面持續(xù)了11年。萬歷九年(1581年)俺答汗去世,他的大兒子黃臺吉繼承了汗位,按照蒙古族的習俗,子孫要繼承父祖血緣關系以外的妾,因此黃臺吉娶了三娘子,兩人繼續(xù)聯(lián)合執(zhí)掌政權,保持住了俺答汗開創(chuàng)的明蒙互市友好局面。
萬歷十三年(1585年)黃臺吉去世,其長子扯力克襲了順義王的封號,亦按照習慣收三娘子為妻,依然按照與明朝的約定,由夫婦共掌互市權利。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扯力克去世,按照蒙古族習俗以及王封權力繼承要求,三娘子需要繼續(xù)嫁給扯力克的兒子、俺答汗的重孫卜失兔。這時三娘子已經(jīng)趨于年老,擁有自己的部落力量,且自己與俺答汗生育的孫子已經(jīng)長大。起先她并不愿意再嫁,由此草原各部落一度混亂,直到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娘子再婚于卜失兔,卜失兔才再度獲得明廷封王,草原上的局面才再次穩(wěn)定下來。
萬歷十五年(1587年)春,三娘子因“帝嘉其功,封忠順夫人”,為一品誥命。萬歷四十年(1612年)三娘子去世,享年63 歲。明廷評價她“歷配三王,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諸部畏服之”(《明鑒》卷七《神宗顯皇帝》)。三娘子的歷史貢獻在于“邊塞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zhèn)數(shù)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革”(《明史》卷二百二十二《王崇古傳》)。大明國祚276年,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與草原上的蒙元勢力邊塞紛爭,只有三娘子深度參與明蒙互市的40 余年,是明蒙之間惟一連續(xù)和平時期。
隆慶議和后,俺答汗與三娘子招募能工巧匠,在大青山南的平川上,開始興建一座宏偉的城池,蒙古人稱“庫庫和屯”“大板升”。到萬歷九年(1581年)城池建成,明廷賜名“歸化城”,取“歸順同化”之意。關于歸化城的開建與建成時間,舊有的史籍和方志中多語焉不詳,甚至說法矛盾,有至少3 種說法,時間前后差距30 余年。胡鐘達《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建城年代初探》一文,列舉多種史料做了具體辨析,認為“由于弘慈寺和歸化城是同時興工,而且城和寺相距不遠,并且是在萬歷八年、萬歷九年先后竣工的,所以許多史書上雖沒有肯定弘慈寺和歸化城是建于何年,但往往把歸化城和弘慈寺并提”,本文取建成時間“萬歷九年”說。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大雄寶殿
大召廣場俺答汗像
呼和浩特市內(nèi)寶爾汗佛塔遺址
“弘慈寺”也叫銀佛寺,即今呼和浩特市內(nèi)的“大召寺”,位于舊城(即明歸化城遺址)內(nèi),蒙古語名“伊克召”,“召”的意思是“廟”,大召即為“大廟”,是呼市內(nèi)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廣場上有俺答汗的塑像。附近有席力圖召,是呼和浩特市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這兩座召廟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太宗皇太極將歸化城大部分焚毀,僅留下銀佛寺(今大召寺),后在歸化城旁修了綏遠城,清代時今呼和浩特歸山西省所轄。
今土默特右旗有一座城寺叫美岱召,三娘子就葬在這里。美岱召的漢稱在明清時期叫靈覺寺,后改叫壽靈寺。這座寺院的圈墻為城堡狀,周圍有土筑石材包砌的城墻,四角有角樓,南墻正中開設一門,名“泰和門”,上部建有城樓。明萬歷三年(1575年)俺答汗在此建起城寺,明廷賜名“福化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西藏邁達里胡圖克圖來此傳教,故又名“邁達里廟”“邁大力廟”。召內(nèi)主要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軸線布局,進入城門首先是天王殿,向北為相連的經(jīng)堂和大雄寶殿,東西相對有十八羅漢殿和觀音閣,再北是琉璃殿。琉璃殿為三層樓閣式建筑,覆蓋綠色琉璃瓦。城堡里還有乃春廟、老君廟、太后廟、萬佛殿等,其中太后廟即為三娘子冢。在城后西北大青山的山腳下,有清代輔國公(順義王后裔)的墳冢,城寺邊有美岱召村。
呼和浩特城以東有明代三娘子的美岱召,城南有漢代昭君的“青?!?,寄托著人們對兩位傳奇女性的景仰。除了在草原上,長城沿線多處有三娘子廟,例如張家口大境門旁的三娘子廟。在長城沿線開過馬市的地方,人們以建廟侍奉香火的方式感念三娘子的功德。
美岱召景區(qū)
美岱召太后廟
明?;翘┖烷T
三娘子與俺答汗像(美岱召內(nèi))
隆慶議和之后,三娘子與俺答汗一起主持具體貢市事宜,使明蒙邊境出現(xiàn)和平安寧景象?!皷|自海治,西盡甘州,延袤五千里,無烽火警?!泵鞒谛⒋笸?、延綏、寧夏、甘肅等地,先后開設馬市11 處,每年春季為市期,由明蒙兩地官方組織實施,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交易。蒙古人以馬、牛、羊、毛皮等特產(chǎn),換取中原日常生活用品。隨后又開設月市,屬于小范圍的民間貿(mào)易,使蒙漢民間經(jīng)濟聯(lián)系更加密切。三娘子主持互市期間,蒙古諸部皆受其約束,蒙漢人民交易不絕,經(jīng)常“醉飽謳歌,婆娑忘返”,《明史》載有三娘子與宣大的明廷戍邊官員多次酬答往來詩文。今大同長城沿線有多處馬市遺址,例如天鎮(zhèn)縣新平堡、陽高縣守口堡、新榮區(qū)得勝堡、左云縣威魯堡、右玉縣殺虎口等。明末的《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三十五記載,這一時期“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舉世聞名的晉商由此進入到繁榮發(fā)展時期。
今呼和浩特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區(qū)由歸化城、綏遠城在清末民初合并而成,時名“歸綏”,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成為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這是北方地區(qū)的重要城市,是連接黃河經(jīng)濟帶、亞歐大陸橋、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區(qū)域的重要橋梁,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市內(nèi)抗日烈士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