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印斌(媒體評論員)
如今,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以及政策的調整優(yōu)化,很多事情都在變,但不管怎么變,我相信,總在朝著我們期望的樣子奔跑。
日前,河北石家莊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引發(fā)廣泛關注。據披露,明明小區(qū)已經解封,但不少居民反而不敢出門,不光變著花樣給孩子請假,還瘋狂囤積各種藥物。對此,當地政府一再強調將堅持科學精準防控,“把該管的堅決管住,把該放的放開”。
之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優(yōu)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優(yōu)化防控工作提出了二十條措施。由此,各地紛紛開始貫徹“二十條”,這也成為此次石家莊沖上熱搜的一個背景。
盡管“二十條”明確要求,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堅決杜絕“一刀切”、過度防疫等等。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各地一旦嚴格對標對表“二十條”,卻反而招致各種擔憂和質疑。
這不難理解。畢竟,經過幾年疫情防控,很多人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似乎不嚴厲就不足以紓解其緊張心情。體現在行為上就是不斷強化防范意識,寧肯貓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門。特別是,石家莊此次解封,是在感染人數存量較大,且每日仍有大量新增的情況下推進的,這不能不對民眾心理產生壓力。
其實,這也是此次優(yōu)化疫情防控的要義所在。如何做到科學、精準防控與社會有序發(fā)展之間的均衡?如何在避免“一刀切”、層層加碼的同時,又能避免“躺平”?凡此種種,確實不容易、不適應,但唯其不易、不適應,才需要格外下力氣去做好。
這就要求各地必須嚴格按照“二十條”要求,原原本本理解其精神要義,在堅決落實好防疫各項政策措施的前提下,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行。
一則,地方出臺的相關政策要與“二十條”有效銜接,不能為了治理“一刀切”而走向另一面,甚至把居民可以便捷地進行核酸檢測的點位一下子撤掉,更不能將“不再進行全員核酸”理解成“不測核酸”“不查核酸”。各項政策之間要做到有序、平穩(wěn)銜接,不能產生沖突,更不能互相否定。
再則,在有序放開社會的這個大背景下,必須持續(xù)做好有針對性的精準防控,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區(qū)域一定要嚴防死守,早發(fā)現、快處置,不使其蔓延。要充分了解民眾的防疫心理預期,并采取相應的應對舉措。
還有,每個人要切實強化個體防控意識,就像石家莊此前給市民公開信中說的那樣,自己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并非甩鍋給個人,而是要喚醒個體的防范意識,真正把各項防控措施落到位,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聚集等,切忌“躺平”。
3年多來的疫情防控,帶給我們太多記憶。如今,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以及政策的調整優(yōu)化,很多事情都在變,但不管怎么變,我相信,總在朝著我們期望的樣子奔跑。這也意味著,從政府到每一個人,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充分發(fā)力,形成合力,共同對付病毒,共同構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