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長春
山是大地骨骼,江河是大地脈絡,水是大地血液。天之大,地得以生萬物,萬物得水為生,水利萬物而不爭,之謂善,而后興,全在于道法自然。古今中外,大凡名城重鎮(zhèn),皆依山傍水而生。位于巍巍秦嶺東麓、八百里伏牛山懷抱的賒店城,就是典型一例。
趙河和潘河乃伏牛山余脈孕育的兩條河流,分別發(fā)源于方城西北的烏云山和東北的七峰山。兩山交處,萬泉噴涌,泉溪縱流,終而匯成了兩條大河,東曰潘河,西曰趙河。據(jù)《宋書》及《水經注》等史書記載:“潘河源出七峰山東當陽寺南,即當陽山西之暖泉,南經黑龍廟與西源合,經方城、券橋,迭受數(shù)水,至賒店接陌陂沙河與西來趙河合而為唐河。趙河上源為大河,下流即趙河,發(fā)源酈山麓,數(shù)源并發(fā),南流經小堵鄉(xiāng)謂之小堵水。東源方七八步騰涌若沸,故名之騰沸水。南流經于堵鄉(xiāng)謂之堵水,亦作赭水,屈經趙河鎮(zhèn)東,為趙河上游曰大河。宋唐州知州趙尚寬修復召集臣故跡名趙渠。趙河之名蓋出于此。趙河又東南,受數(shù)水,經南陽賒旗鎮(zhèn)西,左與潘河合,入唐河,接漢水,達長江?!庇纱丝梢?,賒店古城也是一個有江河情懷的人文之地!
水乃生命之源。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即逐水而棲。為此,滔滔黃河孕育了五千年華夏文明。而在此長江水系漢江上游之潘、趙、沙、唐四河交匯之地,東北有伏牛山余脈作為其遮擋寒風之屏障,沃野千里,氣候溫和,自然成為古人類理想的棲息之地,原始文明之光自這里冉冉升起,放射出奪目之異彩。某種程度上說,賒店古城就是趙河、潘河孕育而出的“兩河文明”!
在賒店城西三公里趙河之濱,有一處橢圓形的平崗,總面積12 萬平方米,高出周圍地面4 米左右,名曰譚崗。經文物部門試掘調查,在該處發(fā)現(xiàn)原始房基一處,殘房一處及大量的紅燒土殘塊、陶片、陶制和石制工具等。經調查發(fā)現(xiàn)遺跡和遺物分析研究,該遺址為原始社會仰韶文化中晚期。尤其從這里發(fā)現(xiàn)的遺物中多為陶片,其中紅陶居多,灰陶次之,黑陶極少,多為薄胎泥質陶,夾砂陶。紋飾有弦紋、劃紋、附加堆紋、指窩紋、籃紋、鉤葉紋??杀嫫魑镉校盒】诩獾灼?、甕、罐、缽、紡輪、鼎;石制工具有:帶穿石鏟、石鑿、石斧,還有獸牙和鹿角等。文化層厚達3.1 米。其遺址之大,遺物之豐富,為研究豫南地區(qū)仰韶文化的類型性質提供了寶貴的文物資料。該遺址已于1965 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賒店城東南十四公里唐河之濱,還有一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茅草寺遺址,因此處明清時期曾建有一座茅草寺而名。遺址總面積8.25 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4 米。經試掘,揭露面積300 平方米,發(fā)現(xiàn)成人墓13 座,甕棺葬16座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遺物石器有:斧、鑿、鏃、匕、針等;陶器有:鼎、罐、缽、紡輪、豆、甕、網墜、空心球等;骨器有:鏃、針、骨方管等,經出土遺跡和遺物分析研究,該遺址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屬仰韶——屈家?guī)X文化遺址,兼有南北文化的雙重因素。尤其是這里出土的釜形鼎、彩陶缽、魚紋陶面,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影響、繼承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賒店周圍尚有潘莊新石器時代遺址等多處歷代文化遺存。據(jù)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可知,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仰韶文化時代,我們的遠古祖先就已在賒店這一原始文明的沃土繁衍生息,并已成為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要沖。當我們面對著一件件造型別致的陶器、骨器和石器,面對著一片片紋飾古樸典雅的陶片,濃郁的原始文明氣息撲面而來。我們怎能不為遠古祖先的聰明才智而嘆服,怎能不為華夏文明歷史的悠久燦爛而自豪!
大自然造就了賒店這一適于人類生存繁衍的沃土,賒店的歷史由此鋪開了壯麗的畫卷: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里茶道”,由湖北襄陽沿漢水折入唐河,一路逆流而行,至中原賒店城舍船登岸,走陸路北上汴洛。賒店,這個傳說因劉秀“賒旗起義”而得名的商埠碼頭,在晉商販茶商隊到來之后,迅速崛起為南船北馬的水陸轉運樞紐。
鼎盛時期的賒店有七十二條商業(yè)街,二十多家騾馬店,四十多家過載行,五百多家商號,十八里城墻九座城門,另有兩座碼頭分設于城東和城南,城內的流動人口達十三萬之眾。三面帶水,舟楫如云,貨物堆山,人頭攢動,于是有了“拉不玩的賒旗店”“天下店屬賒店”的民諺。如此繁華商埠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往來貿易,為了能在市場上站穩(wěn)腳跟,他們紛紛開始在賒店街頭建造用于聯(lián)絡鄉(xiāng)誼、溝通行情的商會場館。湖北會館、湖南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直隸會館、福建會館、山陜會館……一座座由同省商人合力建成的會館,一時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
隨著時光流逝,賒店古城走過歲月繁華,終究千帆過盡。但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盡管古城歷經滄桑,但風韻依舊。穿過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的老街,站在趙河古碼頭上,極目眺望,遠處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趙河和潘河猶如兩條巨龍在草木葳蕤間奔騰不息,蜿蜒遠去。好一派美景,盡收眼底。
金碧輝煌的山陜會館西側,是一個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古城居民慢悠悠踱步。周圍建筑和環(huán)境綠化交錯有致,青的、白的、動的、靜的,一切都是老城新貌的情調……孩子們的臉是稚嫩的,眼神是天真的,他們的夢想種子被埋在沃土里,安靜發(fā)芽,甚至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陽光下,詩意寫在臉上的,還不止孩子們,更有每一個古城居民。古樸的幽巷上,偶爾也能冒出快節(jié)奏的物件,除去珠寶店、小汽車,就屬能夠到達的快遞了。門口的姑娘是少數(shù)普通話極好的古城人,她們不僅熱情大方,而且眼睛明亮,更有講起那些陳年舊事時的最柔軟最鮮活的部分。她們滿面春風,說起話來和聲細語,如流水淺吟低唱,似黃鶯在嘀嚦作響,讓人恍然若夢。所有靜止的時光,舊日的明媚與烽煙,都在空中緩緩飄蕩。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我們往往喜歡一個地方,除了那里有賞心悅目的風景,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讓自己牽魂縈夢的人。在趙河側畔的酒鄉(xiāng)小鎮(zhèn),只見這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掃碼進去后,秀水街上,人流如織,摩肩接踵,使人頓生出了繁華落盡再來此地訪古探幽、品酒吟詩的念頭。最美的,是酒鄉(xiāng)小鎮(zhèn)的一汪湖水里,朵朵荷花迎著艷陽綻放,個個亭亭玉立,飄逸身姿宛如仙子,隨風在層層荷葉間舞動,花香撲鼻,芬芳著絢麗世界,引無數(shù)游客流連忘返。
恰逢凌霄花盛開時,藤蔓上鮮紅色的或橘黃色的漏斗狀花,一舉奪魁,成為賒店古城搶眼的風景。每年夏日,山陜會館對面的瓷器街上,明清建筑廣和堂老藥店內,三株兩百多年的古凌霄花都會如約綻放庭院。這三株凌霄樹在廣和堂藥店院內對角而立,樹上掛有“古樹名木保護牌”,東南角兩株主干相互纏繞而上,民間稱之“夫妻樹”,西北角立單株,民間稱之“兒子樹”。三株花樹藤蔓枝葉在棚架上交織一片,其樂融融,并延伸到兩側古建瓦房上。廣和堂創(chuàng)立于15 世紀中期,掌柜是陜西人張思孟,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 年),廣和堂從賒店趙河南岸東懷街遷徙現(xiàn)址時,當時的廣和堂馬姓老板從山西老家?guī)в讟湓源?,以賀喬遷之喜,希望藥店能夠像凌霄花樹一樣繁榮昌盛。兩百多年來,廣和堂藥店曾經有過數(shù)次大火,但三株凌霄花樹卻歷經烈火而不死,歷盡滄桑仍花繁葉茂,以嬌艷的叢花和勃勃的生命力,為古城這片青磚灰瓦增添了生態(tài)綠意、自然美景和人文價值。
當然,到了賒店,不能不去看廣和客棧里那棵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樹齡的古槐。這棵老樹該是賒店城里的“老壽星”吧,樹身腰圍約2.6 米,主干高6 米余,樹冠半徑5.6 米,栽于明萬歷年間。當時,賒店集市在趙河北岸已漸成規(guī)模。一天,湖北一客商滿載一船麻和槐樹幼苗來到賒店,在碼頭停岸后,因天色已晚,一連找數(shù)家旅店,由于客商相貌粗憨,衣著破爛,被店家拒之門外,后到史家旅店(即現(xiàn)在廣和客棧前身),受到熱情接待,客商為該店不以貌取人而感激。離店時,為表謝意,特贈麻一捆,槐樹苗三棵,并向店老板講述一個古代三槐鼎足的故事。據(jù)《宋史·王旦》記載,王旦的父親王祜,年輕時在自己庭院種了三棵槐樹,他對家人說:“今植三槐,吳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來,王祜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此乃“家有三棵槐,升官又發(fā)財”!客商走后,店老板打開麻捆一看,內裝三錠金元寶,全家人驚喜不盡。于是,史家便在賒店大興土木,興建庭院和門店,并將三棵槐樹植于庭院。過了幾年,槐樹的枝葉茂盛起來,史家的生意也興隆起來成為賒店首富。到了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 年),捻軍為了懲罰賒店鎮(zhèn)內的土豪富紳,放火燒房,將史家三棵槐樹燒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到了第二年春,其中一棵槐樹竟又在燒枯的枝干上發(fā)芽抽枝,而且越長越旺。
艷陽高照,碧波長流。漫步賒店古城,爍爍放光的靈秀,無不時時充實著我們的眼睛和心靈。面對古槐,我想:如果有來生,來生能成一棵樹,那就一定要做古槐這樣的大樹,香花似錦,綠蔭如山,獨守一處,笑看天上云卷云舒,細品庭前花開花落,任時光飛流,任青春澎湃、萬馬奔騰、百舸競發(fā)……就那么與世無爭地長啊長啊,長出滿目蓬勃,長出一樹燦爛,長出滿世界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