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奕璇
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笨梢砸姷妙佌媲涞臅ㄊ抢^“二王”之后又一位對后世書家從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發(fā)展和人格上都有著深遠影響的典范。清代王澍曾評顏真卿的大小楷書:“顏魯公書,大者無過‘中興頌,小者無過‘麻姑壇。然大小雖殊,精神結構無毫發(fā)異。熟玩久之,知‘中興非大,‘麻姑非小,則于顏書思過半矣?!彪m然在小楷《麻姑仙壇記》和摩崖《大唐中興頌》是否為顏真卿所著和拓本是否偽造這兩方面的考證至今仍存有質(zhì)疑,但并不影響我對顏體書法風格面貌的研究。本文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以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書法作品入手,通過結字變化、界格運用等幾個方面分析其不同與相同之處,深入研究顏真卿獨有的風格面貌的楷書藝術。
一、小楷《麻姑仙壇記》與摩崖《大唐中興頌》的介紹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麻姑仙壇記》的全稱,此帖共有四十六行,每行二十字,書寫內(nèi)容大致為顏真卿游覽南城縣麻姑山時記述麻姑得道成仙的事。
對于歷代學習小楷者大多取法鐘繇的拙樸或是王羲之的秀雅而言,顏真卿的小楷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風格樣式,意韻拙厚,結字寬博,因此小楷《麻姑仙壇記》(如圖1)也是成了一些文人墨客習小楷的經(jīng)典范本?!都配洝分幸灿小啊堵楣孟蓧洝返谰o結,大為精悍,把玩久之,筆畫巨細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魯公不能書也”之說。特別是在明代以后,祝允明、王寵、傅山、何紹基等名家都曾取法于此。
而對于大字來說,當屬摩崖《大唐中興頌》(如圖2),世稱的“摩崖三絕”正是因為此摩崖的字奇、文奇和石奇。此摩崖,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寫的內(nèi)容是唐代散文家、詩人元結寫下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而碑文每字字徑在15厘米左右,因此不僅是碑面最大,字形也是最大,整體氣勢磅礴,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美風格著稱。從古至今,大字、榜書都是極難表現(xiàn)的,顏真卿這一楷書大字更體現(xiàn)出他的慷慨正氣,也無愧于北宋書法家黃庭堅評價:“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名崖《中興頌》。”
對于書法審美而言,傅山表達過他的標準:“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在顏真卿多樣的作品中都做到了這一點,無論小字還是大字都看似“拙”氣,可是仔細研究就能感受到“巧”“趣”之處,富有生命力與雄強之美。顏真卿更是把他的小楷與大楷的精神面貌做到了完全的統(tǒng)一,很少有人會做到這一點,這或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字如其人”。
二、小楷《麻姑仙壇記》與摩崖《大唐中興頌》的異同
大楷與小楷面貌統(tǒng)一這是顏式楷書獨有的書法風格,但除此之外,其小楷與大楷風格還是有區(qū)別的,因此對于小楷《麻姑仙壇記》與摩崖《大唐中興頌》的異同,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述。
(一)結字和點畫
小楷和大楷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小楷在表現(xiàn)的同時更加注重“小框架”“大變化”,大楷更講究的是一種氣勢。以下我將選用兩帖中的一些字來對比分析其異同之處。
1.獨體字
小楷《麻姑仙壇記》中“中”“有”“大”“為”這四個字在用筆上,線條潔凈不混濁,筋骨備至,下筆穩(wěn)健,出筆自然,在筆畫中很少有波折“拙”筆,字的整體結構靈動,靜中寓動,書寫流暢也見沉穩(wěn)。
不同于小楷《麻姑仙壇記》中的四個字,在《大唐中興頌》中的“中”“有”“大”“為”,在用筆中點畫、撇畫、捺畫頓促,捺腳更為重拙含蓄,整體筆畫粗壯卻不臃腫,更注重力量的表達,橫細豎粗的樣式并不在著重強調(diào)而是已經(jīng)在淡化,寓要拙中求奇,在平常中求險峻。
2.上下結構
與獨體字不同的是,小楷《麻姑仙壇記》的“年”“寶”“華”,在用筆上依然是追求點畫峻利與舒展。相比《麻姑仙壇記》三個字中的用筆,《大唐中興頌》的三個字橫畫、點畫、撇畫、折畫起筆都多了些圓潤,多篆隸筆法。在結構上小楷《麻姑仙壇記》中的“年”“寶”“華”加大了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空間留白,使作品在整體感覺上達到一種寬綽的效果。在結體上,與圖2《大唐中興頌》中渾厚的“秊”“安”“若”相比,小楷《麻姑仙壇記》更顯得富有個性。
3.左右結構
小楷《麻姑仙壇記》“經(jīng)”“撫”“時”“持”四個字,筆畫收放自如,富有粗細變化,而《大唐中興頌》的“頌”“撫”“時”“侍”等字用筆點畫上圓渾厚實。
在字形處理上,《大唐中興頌》中的四個字寬闊取勢,四周左右向外拓張,給人以大氣雄渾的感受。相比而言,小楷《麻姑仙壇記》中的四個字字形結構也并沒有太過于平正,在結體上有著些許微妙的變化,同時介于平正與不平正之間,因此結體更加自然且富有趣味。由此可見,小楷并不是大楷的縮版,無論是大楷還是小楷都有它獨立的技法和表現(xiàn)。
(二)界格的運用
蘇東坡曾說:“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若能大字結密,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矣?!?/p>
小楷《麻姑仙壇記》以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布局,整體沒有格和邊框的束縛,行間錯落有致,字與字之間大小參差不一,字距緊密相接,筆畫清晰,字雖小,但顯得十分生動又有氣勢,可謂是“各就其體,盡其形勢”“體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這是歐陽修對顏真卿小楷準確的評價。
《大唐中興頌》則是縱有行、橫有列,全篇布局十分緊密,真力彌滿,此碑全文二十一行,每行二十格,字實撐格,雅厚森嚴,氣勢恢宏,字里行間都有著金戈鐵馬的剛毅之氣。另外,此石刻有一個令人驚奇,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的書寫排列字法,即顏真卿采用的是從左到右的豎式書寫,打破了當時人們書寫常規(guī)的做法,使后人感嘆顏真卿的創(chuàng)造能力。
因此,對于界格的自如運用也是這兩帖異同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顏真卿楷書書風的繼承發(fā)展
顏真卿經(jīng)過多年的書法學習,在順應了時代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自己獨有的書法風格特點,他被認為是盛唐時期極具特色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書法家之一,也一直影響著后人對書法的學習和思考。
從內(nèi)在來講,是顏真卿本人的性格與修養(yǎng)奠定了他在書壇上獨一無二的地位,而書法藝術的傳達也是和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息息相關的,當時的儒家思想對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形成有著很深的影響,儒家對書法的欣賞不僅看字,更重要的是整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而顏真卿書法的端莊、渾厚正是他為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體現(xiàn)。時代的影響同樣也讓顏真卿開啟了豐滿雄厚、氣象萬千的書法風格。
顏真卿變古法于新意之中,其書法對后世書家影響極大。宋代帖學興起,書學復興,米芾在《書史》中說:“士俗皆學顏書。”可見對顏書的極力推崇。元代學書者也多沿襲兩宋余風,但少有學顏書而自成新意的書法家。到了清代,學習顏真卿書法的人與日俱增,如劉墉、伊秉綬、何紹基等書法家,深得顏書之氣韻。
本文研究之所以選擇將《麻姑仙壇記》與《大唐中興頌》比較分析,原因其一,就小楷《麻姑仙壇記》來說,對我的小楷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啟發(fā),《麻姑仙壇記》的小楷風格樣式是獨有的顏式風格,把大楷的雄厚寬博融入到了小楷之中,字勢厚重卻又不失靈動,打破之前小楷的樣式,面貌一新,這讓我對書寫小楷創(chuàng)作上多了一種新的思路。其二,《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書法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它的雄渾之美,區(qū)別于其他帖,《大唐中興頌》字里行間的金戈鐵馬之氣更是讓我對大字的表現(xiàn)有了更多的體會,大字并不是一味地注重點畫,更多的是要注意點畫的取舍,要用大字來表現(xiàn)一種大的氣象。另外,風格又不可一味繼承,而是在發(fā)展中繼承,時代環(huán)境都在變化,風格是發(fā)展的,顏真卿的藝術風格也是隨著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呈現(xiàn)。因此,對于我來說,單純臨摹顏真卿的字并無任何意義,首先是要在臨帖的基礎上不完全地復制,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取其圓潤的筆法和雄偉的氣魄,取神求意,在形成自己風貌的同時又蘊含顏法;而后熔古鑄今,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同形式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讓自己創(chuàng)作的思維更加開闊,在符合美的規(guī)律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層面得以提高。
本文就小楷《麻姑仙壇記》與摩崖《大唐中興頌》進行比較,說明了顏式的楷書書風無論是在小楷還是大楷上都存在著相似部分,即風格面貌的統(tǒng)一,這也是極具顏真卿風格的一大特點。再者,這一比較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二者的不同之處,這也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思考,讓我可以在不同之中吸取值得借鑒的部分,繼承精髓之處,增添新的創(chuàng)作思維,使書法創(chuàng)作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