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李召晨
作者單位:北京懷柔醫(y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140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稱“耳石癥”,指當頭部處于或運動到某些特定位置時產生的陣發(fā)性眩暈,是具有一定自限性的前庭外周性疾病,其發(fā)病率在周圍性眩暈中居單病種首位。BPPV 主要表現為發(fā)作性眩暈、搖晃或傾倒感,可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心悸、出汗等植物神經癥狀等,可見于各個年齡段,中老年群體發(fā)病率較高,大多數BPPV 患者發(fā)作期都會因低頭、抬頭或起床、臥床、翻身等動作時出現不同程度眩暈/頭暈、肢體平衡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還可出現跌倒、頭部外傷導致顱內出血或肢體摔傷導致骨折等情況,甚至造成更大傷害[1]。臨床上可后半規(guī)管BPPV 患者最常見,與后半規(guī)管位置低垂有關,占所有BPPV 患者的60%~90%,其次為水平半規(guī)管BPPV(或外半規(guī)管BPPV),約占10%,前半規(guī)管BPPV(或上半規(guī)管BPPV)最少見,不足1%[2]。按照耳石顆粒在半規(guī)管內部的位置,可分為管石癥和嵴頂結石癥。目前臨床上BPPV 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手法復位的方法[3],例如后半規(guī)管BPPV 通常采用Epley法復位治療,水平半規(guī)管BPPV 通常采用Barbecue 法(滾轉法),前半規(guī)管BPPV 通常采用反Epley 法,雖在80%~90%的患者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水平半規(guī)管BPPV 采用Barbecue 法復位有效率低于后半規(guī)管BPPV,一次復位有效率60%~70%[4]。水平半規(guī)管BPPV 患者個體差異較大,多數患者給與一次Babecue 法治療后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仍有部分頑固性患者經過多次治療后仍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5]。筆者在大量耳石復位實踐過程中,對經典的滾轉法復位治療方法改進后推出了頭部震動法,復位過程中通過增加頭部震動的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復位治療的成功率,患者配合度更好,臨床治愈率明顯提高,使廣大耳石患者獲益。
研究對象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北京懷柔醫(y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380 例水平半規(guī)管BPPV 患者,患者均有發(fā)作性眩暈史,且與體位改變有密切相關性,帶視頻眼罩行Dix-Hallpike 試驗及Supine roll 變位試驗,明確為水平半規(guī)管BPPV;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190 例,給與頭部震動法復位治療,男62 例,女128 例;年齡32 ~82 歲,平均年齡(58.1±10.4)歲,病程1 ~40 d,平均(5.9±4.4)d。對照組190 例,均給予Barbecue 法復位治療,共190 例,男59 例,女131 例,年齡28 ~84 歲,平均年齡(57.8±8.5)歲,病程1 ~42 d,平均(6.4±5.9)d。兩組患者的年齡分布、性別比例、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文章為前瞻性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京懷倫字(2020)第(005)-01 號],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制定的水平半規(guī)管BPPV 診斷標準[6]:(1)一定時間內反復出現的變位性眩暈或頭暈,多在起臥動作或仰臥位翻身動作時出現。(2)持續(xù)時間通常<1 min,少數≥1 min。(3)雙側滾轉試驗均可誘發(fā)水平向地性眼震(可略帶扭轉成分),眼震有漸強漸弱的特點或成勻速狀態(tài),兩側眼震強度通常有明顯差異,少數患者雙側眼震強度差異不明顯。(4)患側判定:水平向地性眼震中強度大的一側為患側,少數強度差異不明顯患者可先按左側復位治療,次日復查時若頭暈無緩解,可再次按照右側治療。(5)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為盡可能減少治療操作上的差異,每個患者的診療過程均由筆者操作完成。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能嚴格遵循治療方案治療,能按期隨訪。排除標準:均行頭顱CT 或頭顱MRI 檢查,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急慢性腦血管病等導致的眩暈;排除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等前庭外周性眩暈;排除既往有腦動脈瘤患者;排除3 個月內腦出血史和頸椎手術史,1 個月內有頭部外傷史患者,急性眩暈患者血壓≥180/100 mmHg;排除頸部活動受限、不能配合者。
1.2.1 觀察組 采用頭部震動法治療,具體操作如下:(1)患者側臥于診療床上,患側朝下,頭部緊貼于診療床,操作者位于患者頭部前方。(2)操作者扶住患者頭部,輕輕抬起30°~45°,快速向下撞擊床面,力度要適中,不要太重或太輕,重復5 ~10 次,每次間隔數秒鐘,同時觀察患者眼震情況。(3)頭部及身體同時向健側方向緩慢轉90°至平臥位,停留約30 s。(4)頭部及身體同時再向健側轉90°至健側臥位,頭部緊貼于床面,操作者再次扶住患者頭部,輕輕抬起30°~45°,快速向下撞擊床面,力度要適中,不能太重或太輕,重復5 ~10 次,每次間隔數秒鐘,同時觀察患者眼震情況,震動10 次后仍有向地性眼震,可適當延長數次,待眼震消失后停止震動操作。(5)頭部再向健側方向轉45°,身體保持不動,保持該動作5 min 左右,最后坐起觀察有無眼震,并詢問有無眩暈情況。
1.2.2 對照組 采用Barbecue 法[7]復位治療,操作如下:(1)初始位置為患側臥位,身體垂直于床面。(2)頭及身體同步向健側轉90°至平臥位,停留至少30 s,待眼震消失。(3)頭及身體同步向健側轉90°至健側臥位,停留至少30 s,待眼震消失。(4)頭及身體繼續(xù)同步向健側轉90°至俯臥位,同時微微低頭,停留至少30 s。(5)頭部及身體繼續(xù)向健側轉90°至患側臥位,不停留再轉90°回到平臥位。整個過程共轉動450°,完成上述動作后緩慢坐起。
兩組患者復位治療后均要求家屬看護好患者,防止突然出現傾倒、摔傷情況,復位后48 h 內應避免患側臥位。兩組患者均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輔助治療(衛(wèi)材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6 mg/片)2 片/次,3 次/d,連續(xù)服藥2 周。復位后第2 天、第3 天和第4 天分別復診行Dix-hallpike 試驗和Supine-roll 試驗,如均未見水平向地性眼震,且患者眩暈癥狀消失,表示復位治療成功;繼續(xù)給予其所在組采用的方法治療。
1.3.1 療效判定 依據2017 年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6],分為痊愈、顯效、無效。(1)痊愈:眩暈癥狀完全緩解,行Dix-Hallpike 試驗或Supine roll 試驗均未無眼震。(2)顯效:眩暈和(或)眼震有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3)無效:眩暈和(或)眼震未減輕,甚至加劇。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8]。復位治療后第2 天、第3 天 及第4 天患者復診時均需評估總有效率。
1.3.2 前庭癥狀指數評分 前庭癥狀指數評分(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9]對于頭暈、相關前庭功能以及伴隨癥狀可以有效地評估,包括頭暈、頭痛、惡心、眩暈、平衡障礙、視覺敏感6 項,每項分值范圍0 ~10 分,總分共60 分,得分越低提示癥狀越輕,疾病影響越小[10]?;颊吖残杼顚? 次該量表,分別為治療前、治療后1 周、治療后1 月,患者評分有困難的,由醫(yī)生詢問情況后代填寫。
1.3.3 眩暈障礙評定量表 眩暈障礙評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11]臨床上常用該量表評估BPPV 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是前庭系統(tǒng)疾病患者對眩暈殘障影響的自我感知評價量表,可準確地反映眩暈程度的變化,有較高的可信度。該量表包含情感(emotional,E)、軀體(physical,P)、功能(functional,F)3 個方面,共有25 個項目,每個項目均有“是、有時、無”3 個答案,分別計為“4、2、0”分,總分0 ~100分,評分越低說明疾病的影響越小,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颊咄瑯有杼顚? 次該量表,分別為治療前、治療后1 周、治療后1 個月,患者不能評分的,由醫(yī)生詢問后代其填寫。
1.3.4 復發(fā)情況 統(tǒng)計患者治療后1 個月內的復發(fā)情況,若非復診時間出現復發(fā)情況,可隨時來院復診。
采用SPSS 23.0 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DHI 總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及1 個月兩組患者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降低,但觀察組DHI 評分下降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HI 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HI 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1 周與治療前比較,t=25.522、27.395,P 均<0.001;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1 個月與治療前比較,t=26.610、26.967,P 均<0.001。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1 個月對照組(n=190) 72.26±10.86 21.79±11.77 10.84±5.62觀察組(n=190) 72.32±11.85 16.42±8.26 7.51±3.84 t 值 0.045 5.146 6.763 P 值 0.964 <0.001 <0.001
觀察組第2 天總有效率為94.74%、第3 天總有效率98.42%、第4 天總有效率99.47%;均高于對照組的73.68%、86.84%、94.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第2、3、4 天有效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VSI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及1 個月兩組患者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降低,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SI 評分比較(分,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SI 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1 周與治療前比較,t=33.657、27.587,P 均<0.001;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1 個月與治療前比較,t=34.219、27.296,P 均<0.001。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1 個月對照組(n=190) 43.97±6.03 22.04±9.03 10.92±4.39觀察組(n=190) 43.41±5.96 12.94±6.46 7.89±3.99 t 值 0.915 11.299 7.026 P 值 0.361 <0.001 <0.001
治療后1 月觀察組復發(fā)率為13.16%,略低于對照組的15.7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自1921 年Barany 報道首例BPPV 患者以來已有百年余,人們對BPPV 的認識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12]。目前廣泛認為是由內耳橢圓囊囊斑上脫落的耳石顆粒(碳酸鈣結晶)進入到不同的半規(guī)管內,自由漂浮于半規(guī)管內或黏附于壺腹嵴膠頂,當頭部改變位置時(在重力方向上),耳石移動后推動半規(guī)管內的淋巴液產生異常流動,異常淋巴液流動或是壺腹嵴膠頂異常的密度改變(由于耳石顆粒直接黏附)導致雙側的壺腹嵴膠頂的毛細胞動、靜纖毛偏轉產生非對稱性興奮或抑制刺激,從而引起變位性眼震和眩暈癥狀[13]。BPPV 手法復位的根據便是耳石學說,根據耳石顆粒進入不同的半規(guī)管,及三對共軛半規(guī)管所處的空間位置關系,及不同半規(guī)管耳石所產生的眼震區(qū)別,設計演化出針對不同半規(guī)管耳石癥的復位方法,目前已被廣泛接受認可,臨床上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
BPPV 按發(fā)病原因可分為原發(fā)性BPPV 和繼發(fā)性BPPV。原發(fā)性BPPV 的發(fā)病機制目前的尚不清楚,大多認為是退行性變導致[14]。繼發(fā)性BPPV 可由后循環(huán)缺血、前庭神經炎、突發(fā)性耳聾、頭部外傷等引起。目前BPPV 治療首推耳石手法復位治療,是最為有效、安全、經濟的治療方案[15]。耳石手法復位是根據半規(guī)管耳石假說,通過某種頭部轉動方法,使游離的耳石顆粒按照預期的運動路線,重新回到橢圓囊內,并由橢圓囊內的黑暗細胞吸收清除,正常的內淋巴液的流動沒有了耳石顆粒的干擾,因此頭暈癥狀就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半規(guī)管內存在狹窄、結構上的缺陷等情況,或是內耳淋巴液密度異常改變等原因,耳石顆粒出現嵌頓、粘連于管壁或聚集成團塊現象,不容易復位,或經過數次復位治療后仍殘留有忽悠感、晃動感、頭部不清醒感等殘余癥狀。對于水平半規(guī)管BPPV,情況相對復雜一些,由于水平半規(guī)管呈2/3 圓形管道,兩端都與橢圓囊相通,可分為長臂、近單腳端、短臂幾個部分,長臂與橢圓囊連接處呈漏斗結構,壺腹嵴位于前臂近橢圓囊側。耳石顆粒處于半規(guī)管內的不同位置,引起的眼震亦不同,例如耳石顆粒自由漂浮于半規(guī)管淋巴液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滾轉試驗(roll-test)可誘發(fā)出向地性眼震,當耳石顆粒黏附于壺腹嵴膠頂或靠近壺腹嵴時,產生離地性眼震。在治療過程中,兩種眼震形式會相互轉化,這是導致水平半規(guī)管BPPV 手法治效較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本研究只關注水平向地性眼震的水平半規(guī)管BPPV,故背地性眼震的水平半規(guī)管BPPV 不在本研究討論范圍,不做過多闡述。由于患者內淋巴液密度、半規(guī)管結構上可能存在差異,導致脫落的耳石顆粒于半規(guī)管內可能有卡頓、黏附、聚集等現象,而且傳統(tǒng)的復位治療方法(如Barbecue 法)動作較為輕柔,導致黏附的耳石顆粒不易剝離,所以不能按照預期的耳石運動路線將其復位至橢圓囊中。例如有些水平半規(guī)管BPPV 患者在行roll-test 時一側可見水平向地性眼震,而另一側向地性眼震不明顯或消失,按照水平半規(guī)管BPPV 診斷原則,此時往往會認為眼震強度大的一側為患側,導致側別判斷錯誤,按照此治療時往往復位不成功。在給與頭部震動法治療后,耳石顆粒剝離下來,最初向地性眼震弱或消失的一側往往會出現很強的眼震出現,可以糾正最初的判斷方向相反的問題,提高復位療效。還有部分患者,水平向地性眼震的時間很長,無明顯漸強漸弱的特點,往往為勻速緩慢遞減型,持續(xù)時間往往超過1 min 甚至更久,此類患者認為與淋巴液的密度改變有關[16],可能合并耳石黏附、聚集,這類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Barbecue 法效果較為遜色。Barbecue 法身體和頭部需要轉動4 次,共450°,對于高齡患者,腰部外傷、近期腰部手術及聾啞、劇烈嘔吐、前庭系統(tǒng)過于敏感者往往不能耐受,配合有些困難,導致復位治療效果欠佳。頭部震動法很好地彌補了Barbecue 復位方法的不足,整個治療過程患者只需翻身一次,頭部轉動225°,身體轉動180°即可,相對比較容易配合,在給與頭部震動治療的過程中,黏附在半規(guī)管壁或壺腹嵴附近的耳石顆粒能夠盡可能剝離下來,成為自由漂浮的顆粒,使耳石復位治療成功率大大提高。此研究中觀察組經治療后第2 天總有效率達到94.74%,第3 天總有效率98.42%,第4 天總有效率99.47%,明顯高于對照組(73.68%、86.84%、94.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DHI 評分、前庭指數評分(VSI)下降幅度上也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后患者在頭暈緩解、生活質量的改善上更有優(yōu)勢。本研究頭部震動法的1 次治療有效率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滾轉復位方法,意味著患者能更快而有效地緩解,減少患者不斷就醫(yī)、復診的頻率和過度醫(yī)療的情況。臨床上相當一部分BPPV 患者,尤其難治性BPPV 患者,雖然明確診斷為BPPV,但是即使多次采用常規(guī)的復位治療方法治療,患者仍然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患者仍然痛苦不堪,無法正常的生活,因此導致患者不斷就醫(yī),甚至輾轉于多家醫(yī)院,往往出現過度檢查及過度治療情況(如各種頭顱MRI 及頸椎MRI 檢查增強顱腦血管檢查及大量無關輸液治療及口服大量無關藥物),嚴重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在復發(fā)率方面,觀察組為13.16%,略低于對照組的15.7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耳石的復發(fā)情況與采取何種復位治療方案并無明顯相關性。
綜上所述,頭部震動法可以明顯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頭暈狀況,且患者更容易配合醫(yī)生的操作步驟,復位治療的醫(yī)生操作起來更簡單,只需要一名醫(yī)師操作即可完成,且不需要太大運動幅度與力度,對于女性醫(yī)師實施治療操作更有實用性,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對今后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可提供一定借鑒。但頭部震動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那些高齡患者不能配合、近期有頸部手術、頸部僵硬活動受限、1 月內有頭部外傷或合并腦動脈瘤、大面積腦梗死及頸動脈多發(fā)不穩(wěn)定斑塊等情況的患者,為安全起見,最好不要采用頭部震動法治療,以免導致不良后果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