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郭振華 劉翠玲
(周口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河南 周口 466000)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是在傳統(tǒng)間套作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采用2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帶與2~6行大豆帶間作套種,充分利用邊行優(yōu)勢,年際間交替輪作,適應機械化作業(yè),是作物間和諧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該模式是四川農業(yè)大學經過20多年的研究與應用,近幾年由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全國玉米大豆主產區(qū)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通過運用玉米大豆間作新農機、新農藝等關鍵技術,發(fā)揮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效優(yōu)勢,在保持玉米基本不減產的基礎上,每畝多增收100 kg左右的大豆。周口市地處黃淮平原,是河南省夏玉米、夏大豆主要產區(qū),常年以單作物凈作為主,玉米、大豆爭地矛盾突出,年際間種植面積波動較大。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在周口市的推廣應用,對提高本市糧食綜合產能、增加大豆供給意義重大。
周口市常年玉米種植面積為650萬畝左右、大豆100多萬畝,多以凈作模式為主,間作套種面積小,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僅處于試驗示范階段,還沒有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尤其近年來玉米種植效益提高,使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進一步壓縮了大豆的種植面積,大豆生產規(guī)模逐年下滑趨勢明顯。
長期以來,周口市小麥、夏玉米連茬凈作,導致玉米主要產區(qū)長期被禾本科作物占據,禾本科作物的需肥方向單一、以防除單子葉為主的除草劑連年使用、特定病蟲害的長期積累及施肥方面的傾向性,容易造成土壤養(yǎng)分缺失,土壤板結嚴重、病蟲害多發(fā)重發(fā)、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菌群嚴重失衡,影響地力水平和作物單產水平的提高。
近年來,周口大豆生產受異常氣候、病蟲危害等多種因素影響,高溫熱害、點蜂緣蝽等盲蝽類害蟲為害嚴重,大豆連年出現“癥青”現象,造成大豆產量大幅度下降,嚴重的地塊甚至絕收,農民種植意愿不高。玉米是高水肥作物,目前生產中多推廣高密度種植,在需水、需肥、生產管理上投入較大,同時常年連作導致玉米螟、南方銹病、褐斑病等玉米病蟲害也偏重發(fā)生,造成生產成本增加。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改善了作物田間群體結構,增加了其對陽光的截取與吸收,有利于提高光合效能;兩種作物間作還可以產生互補作用,植株高低互補、根系深淺互補、玉米耗肥與大豆養(yǎng)地互補,有利于資源的利用。同時,合理的配置模式能充分發(fā)揮邊行優(yōu)勢,彌補行間距擴大造成的產量損失。
大豆屬于雙子葉固氮作物,大豆根瘤菌通過生物固氮生產的氮肥不僅可以滿足豆類作物的需要,而且還會在土壤中分泌一些含氮物質,增加土壤中有利于植物吸收的氮素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使板結土壤變得松軟,增加土壤有益菌群的活性,有利于平衡土壤酸堿度,達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玉米是高稈作物,合理配置復合種植模式,可以發(fā)揮玉米對大豆的遮陽作用,減輕大豆的高溫熱害,減少災害損失。復合間作種植改變了玉米株行距田間配置,降低了群體密度,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減輕玉米葉銹病、褐斑病、大小斑病等病害的發(fā)生程度,同時也便于玉米中后期病蟲害防治和葉面噴肥等田間作業(yè),提高病蟲防控效果。
根據永城市多年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經驗總結,在合理的間作條件下玉米單產在400~600 kg/畝,大豆單產在90~160 kg/畝,每畝增加凈收入200~300元。復合種植玉米大豆,雖然它們的單產不高,但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的整體收益要比凈作高,通過復合種植技術,單位面積所生產的糧食總量及經濟收益實現最大化。
玉米選用株型緊湊、中矮稈、耐密抗倒的中穗型高質、高產品種,根據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關于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指導意見推薦品種意見和本地種植經驗,適合周口市的玉米品種可選用鄭單958、豫單9953、德單5號、迪卡653等。大豆品種選用和玉米生育期相近、稈硬、分枝較少、主莖莢數較多的有限結莢類型,最好選用耐陰抗倒、宜機收的高產品種,如鄭1307、中黃301、齊黃34、周豆25等。
根據多地研究表明,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中,玉米2行、大豆4行,采用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增產效果明顯。大豆行距30 cm,玉米行距40 cm,玉米和大豆間距60~70 cm,大豆株距8~10 cm,播種密度10 2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8 700株/畝,玉米株距11~12 cm,播種密度4 600粒/畝,有效株數力 爭 達 到4 000株/畝???選 用2BYFSF-6型 或2BMFJ-PBJZ6型玉米大豆帶狀間作施肥播種機播種施肥,確保苗齊、苗勻。
麥收后,應及時適墑免耕播種,播期一般不晚于6月25日。墑情不足時,應先造墑后播種。為保證高密度播種質量,播種機作業(yè)速度不超過5 km/h。提倡使用帶北斗導航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以提高作業(yè)精度及銜接行行距的均勻性,利于田間管理及收獲時的作業(yè),降低藥害風險和機收損失。
按當地凈作玉米施肥標準施肥,或施用等氮量的玉米專用復合肥或控釋肥(折合純氮14~18 kg/畝),在播種時全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對長勢較弱的玉米利用簡易式追肥器在玉米兩側(15~20 cm)追施尿素15~20 kg/畝;大豆不施氮肥或施低氮量大豆專用復合肥 (N、P、K比例為13∶20∶7),折合純氮2.0~2.5 kg/畝;并根據長勢在分枝期(苗期較旺或預測后期雨水較多時)與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5~50 g/畝,兌水40~50 kg噴施莖葉用于控旺。
播后、芽前進行封閉除草,秸稈還田量大的地塊在噴施除草劑后適當噴一遍水提高除草效果;封閉除草效果不佳時,玉米3~5葉期、大豆2~3復葉期、雜草2~5葉期,根據雜草發(fā)生情況,選用玉米、大豆專用除草劑實施莖葉定向除草(帶狀間作應用物理隔簾將玉米大豆隔開施藥,或采用GY3WP-600分帶高架噴桿噴霧機實施莖葉定向除草)。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大豆花莢期病蟲害發(fā)生較集中時,利用高效低毒農藥與增效劑,采用植保無人機統(tǒng)一飛防1次,兼顧防治草地貪夜蛾、豆莢螟、點蜂緣蝽等害蟲。視病蟲發(fā)生情況和防治效果決定是否防治第2次。
根據周口市現有收割機械和作物成熟的先后順序,可采取先收大豆后收玉米的模式,大豆可用整機寬度1.6~2.0 m以內的大豆聯(lián)合收割機實施收獲脫粒、秸稈還田,玉米可采用現有收割機進行收獲。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推廣的核心是使用配套專用機械。以目前現有的播種收獲機械難以落實復合種植技術要求。而專用配套機械價格高,又無法享受購機補貼,新型經營主體很少購買。
玉米、大豆分別屬于禾本科和闊葉科,需要施用不同的除草劑,出苗后進行定向除草難度較大,使用現有機械的情況下需進行人工隔離,并且需要在無風天氣條件下進行噴施,注意如果播種行不直容易對作物造成藥害。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較純作田操作難度大,人工成本投入高,已習慣多年的凈作模式,推廣難度大。
建議在玉米大豆主要產區(qū),推出玉米大豆復合種植補貼政策,對推廣種植該模式的農戶每畝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充分調動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加快推進復合種植技術的生產推廣。
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的難點在于配套專用機械不足。目前生產中缺少用于復合種植模式的專用播種機械,小型化收割機較少,不能滿足生產推廣需要。建議將專用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降低機械投入成本。
選擇部分種植大戶開展復合種植模式的試驗示范,探索適合周口市生產的適宜品種、合理配置模式、生產管理措施等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綜合分析復合種植的生產效益、不同模式配置優(yōu)缺點及關鍵技術實施成效等,總結該模式下生產推廣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建議每年設立一定數量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示范推廣項目,在主要生產大縣示范推廣,重點在專用機械購置、技術宣傳培訓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