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地質調查轉型升級推動北京門頭溝東胡林地質文化村建設

        2022-12-12 12:41:50賀瑾瑞宋慶偉徐尚智郝春燕孫淼吳家悅于兆林冉淑紅鄭藝龍
        城市地質 2022年4期
        關鍵詞:文化村建設

        賀瑾瑞,宋慶偉,徐尚智,郝春燕,孫淼,吳家悅,于兆林,冉淑紅,鄭藝龍

        (1.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北京 100120;2.中國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北京 100081)

        20世紀中后期,人們已經強烈地意識到人類活動正在迅速地破壞自然環(huán)境,并給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威脅。1972年6月5日—16日“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的主旨就是呼吁、引導、鼓勵全世界人民保護、改善人類居住環(huán)境。同年,第27屆聯(lián)合國大會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全球進入了生態(tài)文明時代。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huán)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了一系列保護環(huán)境的方針政策,標志著我國環(huán)保事業(yè)的開始;1983年12月,控制人口和環(huán)境保護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在第二次全國環(huán)境保護會議得以確立;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在環(huán)境污染防治、生態(tài)破壞恢復和自然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12年11月以來,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和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fā),做出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的戰(zhàn)略決策,其中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做出重要部署和指示;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大計,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

        目前,國內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如何能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如何在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惠民富民?如何在追求經濟發(fā)展的同時,能夠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當前形勢下,地質調查工作如何深入貫徹生態(tài)文明建設思想,如何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地勘人需要做好轉型升級,精準服務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地質文化村建設在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拉開了助力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序幕,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fā)展,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持續(xù)推動下,全國地質文化村(鎮(zhèn))品牌影響力得以提升,地質文化村建設發(fā)展呈多點綻放、全面開花。

        1 全國地質文化村建設現狀及東胡林村概況

        1.1 地質文化村建設發(fā)展史

        地質文化村(鎮(zhèn))建設是指依托地質資源稟賦,通過深度挖掘地質科學和文化,將地質文化與鄉(xiāng)村、鄉(xiāng)鎮(zhèn)建設相融合,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和經濟,提升鄉(xiāng)村、鄉(xiāng)鎮(zhèn)生活品質和文化內涵,形成宜居宜業(yè)的特色村(鎮(zhèn))(中國地質調查局,2019;中國地質調查局,2020)。

        2014年,浙江省嵊州市國土資源局通過嵊州市通源鄉(xiāng)地質環(huán)境保護工程項目,以地質資源為依托,創(chuàng)新開發(fā)利用方式,助力浙江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經過多年的建設,將白雁坑打造成了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休閑旅游示范村。

        2018年,嵊州市通源鄉(xiāng)白雁坑村被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聯(lián)合命名為“地質文化村”,成為我國首個正式命名的地質文化村,并提出了建設地質文化村的思路,繼而全國拉開了建設地質文化的序幕,仙居橫溪鎮(zhèn)金村、江山雙塔街道蓮塘村開始蛻變(孫樂玲等,2018)。

        2021年,包括浙江嵊州市白雁坑村、河北省阜平縣不老臺村在內的26個村(鎮(zhèn))被首次授予“地質文化村(鎮(zhèn))”稱號。

        1.2 分布及數量

        2021年首批授牌的地質文化村(鎮(zhèn))共26個,其中三星級8個,掛牌籌建18個,主要分布在中東部(表1)。

        表1 全國地質文化村星級及分布列表Tab.1 List of national geolog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1.3 東胡林村概況

        東胡林村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西部,距離北京市直線距離60 km,G109國道87 km處(圖1)。大地構造位于中生代西山褶皺帶門頭溝斷陷盆地。區(qū)內發(fā)育中生代侏羅紀窯坡組、龍門組、九龍山組煤系地層,在燕山晚期受北東-南西向應力擠壓,形成北西-南東向褶皺,沿著清水河畔覆蓋有晚更新世、全新世黃土。區(qū)內地質遺跡資源豐富,主要包括黃土剖面、煤系地層剖面、斷層、褶皺、峽谷地貌、泉水、冰瀑和濕地等(賀瑾瑞等,2020)。

        圖1 東胡林工作區(qū)交通位置圖Fig.1 Traffic location map of Donghulin work area

        村域內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主要包括萬年東胡林人遺址、元代軍事遺址、紅色革命遺址和20世紀引水工程遺址等。東胡林村東臨大寒嶺,南聯(lián)清水尖,西瞧齋堂城,北接蓮花山,周邊有古村落西胡林、火村、爨底下、靈水舉人村,村北有靈岳寺、宛平抗日烈士紀念碑、王家山慘案遺址等,附近還有雙龍峽、珍珠湖、黃草梁等自然風景區(qū),旅游資源豐富。

        戶籍人口322戶533人,院落330處,常住人口260人,以老年人為主,村內勞力不足,無經濟產業(yè)。收入主要依賴外出務工及政府政策保障性收入,2019年實現脫低,2020年仍需鞏固脫低成果。

        2 東胡林村資源稟賦

        地質文化建設,首先要對村落資源稟賦的全面摸底,主要包括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2.1 東胡林村社會資源

        村內道路全部硬化,擁有飲用水自備井1眼、灌溉井3眼、污水處理站1座、垃圾轉運站1處和3座公共衛(wèi)生間,全村通電、通網,并在清水河邊設有齋堂鎮(zhèn)消防取水點。另外,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工程治理,村委會設為地質災害避險場地。

        主要產業(yè)包括杏樹林種植20多公頃,連續(xù)多年絕收,逐步改造提升中;蜜蜂養(yǎng)殖4戶,蔬菜種植2 hm2,農家樂經營4戶。

        另外,東胡林村委已與北京京西文旅科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署“產業(yè)幫扶項目合作協(xié)議”,共同成立“北京京西東胡林旅游文化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計劃開發(fā)精品民宿、種植蜜源植物、打造紅色體驗教育項目。

        2.2 東胡林村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跡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等。

        1)地質遺跡資源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歷史過程中,由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各類地質現象,是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地質礦產部,1995)。

        東胡林村位于北京西山核心區(qū),村域內流淌著清水河,屬于永定河北京境內最大支流。沿著河流階地覆蓋著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黃土層(郝守剛等,2002),晚更新世黃土剖面距離1923年安特生“馬蘭黃土”命名地約4 km,與全國同類地層具有對比意義;1966年至今,清水河河流階地全新世黃土中挖掘出土了7具東胡林人遺骸,還有大量的器具和生產生活遺跡,眾多學者在這里做過研究(周國興等,1972;郁金城,2004;任式楠,2005;趙朝洪,2006;于德源,2006;夏正楷等,2011)。這里除了可以領略溝谷的奇險,還可以看到恐龍時代湖沼環(huán)境中形成的、富含煤炭的窯坡組地層以及磨圓非常好、呈以陡壁形式出現的龍門組礫巖,山間紅綠交替出現的則是九龍山組的巖石。翠谷、濕地、瀑布,潺潺流水,沁人心脾。

        冬季,恒溫在10℃的石麻潭,水氣繚繞,晶瑩的霜花掛滿枝頭,形成霧凇奇觀;綿延數里的峽谷則形成了一條冰河,規(guī)模宏大、潔白無瑕的天然冰瀑已成為京西著名的打卡地(表2)。

        表2 東胡林地質文化村地質遺跡分類表Tab.2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Donghulin geological Culture Village

        2)動物資源

        區(qū)內常見的野生脊椎動物有100余種,隸屬于16目43科。其中,兩棲類有中國林蛙、中華大蟾蜍等,爬行類有山地麻蜥、藍尾石龍子、赤峰錦蛇和虎斑頸槽蛇等。區(qū)內記錄到的鳥類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國家II級重點保護鳥類日本松雀鷹、黑耳鳶、燕隼和雕鸮等。

        3)植物資源

        區(qū)內分布有野生維管束植物300余種,隸屬于80余科200余屬。其中包括北京市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0余種,且多為華北地區(qū)重要的藥用植物,如刺五加、黨參、羊乳、桔梗、黃精、黃芩、知母、穿山龍和山丹等。

        2.3 東胡林村人文歷史資源

        東胡林村位于北京門頭溝區(qū)西部,地勢平坦,群山環(huán)抱,該村地處清水河畔北側,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文明和人文資源?!皷|胡林人”距今有10 000年的歷史記載,故稱為“萬年東胡林村”。據遼統(tǒng)和十年經幢記載為“胡家林”村,后逐漸發(fā)展為東、西兩村,此為東胡林村。東胡林村山水要素齊備,村落的整體格局保持得很好,典型地反映了中國農村聚落背山面水、村前耕作、村后栽林的理想模式。

        東胡林村上屬唐遼時期,村落幾經周折,古建筑遺存無幾,但是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使村落衍生出了諸多精彩的傳說故事、典型的歷史遺產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元朝的軍事要塞——韃子寨和600年的古槐盡顯歷史滄桑??谷諔?zhàn)爭爆發(fā)初期,衛(wèi)立煌髽鬏山臨時指揮所設立在村西的天然山洞中,訴說歷史戰(zhàn)爭的苦難。始建于20世紀70年的北坡大北渠引水工程遺址,是農業(yè)學大寨的歷史遺存。還有20世紀解放思想發(fā)展經濟修建的爆炸廠(遺址),為了滿足農業(yè)灌溉用水的低溫熱水自流井等(楊艷,2018;楊艷等,2021;吳家悅等,2022)(圖2)。

        圖2 東胡林資源分布圖及規(guī)劃建設圖Fig.2 Donghu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 map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p

        3 地質文化村建設與策劃

        3.1 建設思路

        地質文化村的建設要以經濟民生發(fā)展需求為導向,結合地方發(fā)展規(guī)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準施策,每個地質文化村都有自身的特點特色,現階段地質文化村有“地質+生態(tài)旅游”“地質+生態(tài)農業(yè)”“地質+自然教育”“地質+生態(tài)康養(yǎng)”“地質+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以及“地質+綜合服務”6種建設模式。東胡林村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劃分“一廊、兩帶、三線、四區(qū)”的功能布局,開展東胡林科普系統(tǒng)建設,打造地質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地質+生態(tài)旅游”模式的地質文化村(圖3)。

        在資源調查和建設過程中,要突出地學特色,地學特色推廣名規(guī)則為:“村鎮(zhèn)名稱+地學特色+地質文化村/鎮(zhèn)/島等”。東胡林村位于清水河畔,河岸兩側覆蓋有晚更新世—全新世黃土,1966年首次發(fā)現東胡林人至今,該遺址已經發(fā)掘出土7具東胡林人骸骨,還有灰坑、火塘、打制石器、細石器、陶片、骨器、蚌器以及動、植物遺骸等。另外,東胡林人遺址出土物的相關研究,證明在11 000年前至9 000年前就出現了小米(粟和黍)的集約采集,也可能是人類早期對植物的管理和種植的結果(侯毅,2007a),其成果為研究中國北方早期農耕文明提供了重要載體,東胡林人的發(fā)現彌補了首都發(fā)掘的北京猿人(77萬年)(趙樹森等,1985;裴靜嫻,1985)、新洞人(10萬年)(黎興國等,1985)、田園洞人(4.2~3.85萬年)、山頂洞人(2.5萬年)(同號文,2011)之后1萬年以來的人類文明,并充分證明永定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侯毅,2007b;趙志軍,2019)(圖3)。因此,命名為“東胡林黃土地質文化村”,再比如“鮑峽綠松石地質文化村”等。

        圖3 北京古人類發(fā)展階段圖Fig.3 Stage map of ancient huma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3.2 具體策劃

        1)“一廊”:指地質災害科普長廊

        該長廊的設計就體現了因地制宜原則,東胡林村北有1處地質災害崩塌隱患,現已實施治理工程,工程主體部分由擋墻和被動防護網組成。擋墻位于上山的必經步道上,長約70 m,高2 m,設計時充分利用混凝土擋墻,在墻面上繪制了地質災害科普圖畫和文字,生動形象地宣傳識災避災常識,普及了地球科學的知識。

        2)“兩帶”:農林作物觀光帶、石麻潭濕地野生動物觀賞帶

        “兩帶”指農林作物觀光帶和石麻潭濕地野生動物觀賞帶。東胡林村坐落于北京境內永定河最大支流清水河畔,清水悠悠,源源不斷,不僅哺育著東胡林人源遠流長的村落文明,也為東胡林村補給了充沛的水資源,滋潤著豐澤膏腴的土壤,為農林作物的生長和各類野生動物的棲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3)“三線”:遺跡資源輕松游研學路線L1、暢快游路線L2和深度游L3

        充分串聯(lián)區(qū)內地質遺跡資源、人文遺跡資源設計研學旅游路線,仔細研究各遺跡位置特點,考慮到滿足不同游客群體,將區(qū)內資源有機串聯(lián),初步設計研學旅游輕松游、暢快游2條短路線和研學旅游深度游1條長路線。

        4)“四區(qū)”:東胡林人文化展示區(qū)、遺跡景觀游覽區(qū)、旅游民宿接待區(qū)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區(qū)

        東胡林人文化展示區(qū)中東胡林人遺址的發(fā)現意義重大,也是東胡林地質文化村示范建設的特色所在,展示區(qū)要設置主展廳模擬還原1萬年前東胡林人生活狀態(tài)以及挖掘現場,同時還有設計展示村史館、地質館。

        遺跡景觀游覽區(qū),村域內有豐富的地質遺跡和人文遺跡,需策劃設計地質文化村村標、指示牌、解說牌以及導覽圖,標明游覽路線及主要景觀。

        旅游民宿接待區(qū),旅游發(fā)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游客接待能力,鄉(xiāng)村民宿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點,由于貼近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囂,讓人心曠神怡,在推動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區(qū),加強環(huán)境保護是落實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區(qū)內的野生動物、植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也是保護人類自身的家園。

        3.3 其他設施的完善

        地質文化村建設中,需要配套的完善相關設施內容,如導覽圖、地質文化村標志、科普解說牌、指示牌以及農副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等。

        1)地質文化村手繪導覽圖的編繪

        手繪導覽圖是一種中國山水田園式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繪制的重點需要把調查中發(fā)現的各種資源標注在導覽圖上,以便游客可以快速了解掌握地質文化村景觀點空間分布位置,根據自身興趣點和時間,安排游覽路線。

        2)地質文化村標志的設計

        地質文化村標志的設計,目前技術規(guī)范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如東胡林地質文化村標志是由清水河、東胡林人以及紫游螺等組成,也是永定河文化、古農耕文明和古交通文明的歷史交匯。清水河是永定河在北京境內最大的支流,永定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源頭,即永定河文明;東胡林人遺址的發(fā)現可謂意義重大,它代表的是華北乃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隨著研究成果的逐漸呈現,越發(fā)證明了這是一處具有世界性、科學性價值及重大社會政治影響力的重要遺址。據研究,東胡林人早在一萬年前就開始種植和管理粟和黍(趙志軍,2014;趙志軍,2020),因此在標志中使用了古人農作的畫面,代表著農耕文明的起源;紫游螺的出現是東胡林人遺址的獨特符號,隨著東胡林人的挖掘,伴隨出土的紫游螺項鏈飾品,極具現代美感,紫游螺屬于咸水種類,有學者認為,它可能來自距東胡林三百公里的渤海灣,無論是采集還是交換,都表明了東胡林人廣闊的生活和交流空間,也是古交通文明的直接體現(圖4)。

        圖4 東胡林地質文化村標志Fig.4 The logo of Donghulin geological cultural village

        3)科普解說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學科普已經逐漸成為人們認識自然、熟悉自然的有效窗口。解說詞需要采用通俗的語言簡單明了地介紹自然資源的形成及演化,以達到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目的??破张频脑O計需要融入當地自然環(huán)境中,不能顯得太過突兀。

        4)指示牌的設計

        指示牌可以設置在村口、旅游服務中心、村道交叉口和景觀點附近,為游客村民引導方向。

        5)農副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

        一般結合當地農副產品、地方文化特色開發(fā)相關產品,對游客進行銷售,從而拉動消費,增加收入。東胡林村根據自然特點結合出土飾品紫游螺項鏈,可以開發(fā)紫游螺項鏈進行銷售(圖5)。

        圖5 紫游螺項鏈和牛骨鐲(永定河博物館提供)Fig.5 Purple snails necklace and Cow Bone Bracelet(from Yongding River Museum)

        根據研究成果證明東胡林人早在10 000年前就開始管理和種植黍米,聯(lián)系農業(yè)相關研究人員,考慮在清水河畔,利用東胡林集體土地種植黍米,開發(fā)“黍米源”農副產品可行性,并注冊商標。

        4 地質調查轉型升級

        守好首都生態(tài)屏障,建設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需要營造大規(guī)模綠色空間,截止2020年北京的礦山已經全部關停,服務地質礦產調查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隨著國家產業(yè)升級改革的不斷深入,地勘基金銳減,傳統(tǒng)的礦產地質勘查進入了低谷。首都地勘工作需要轉變觀念、提高站位,充分研究首都城市建設戰(zhàn)略需要,主動作為,著力促進地勘工作,從傳統(tǒng)的礦產地質向城市地質、生態(tài)地質、民生地質轉變,服務意識需要加強,服務領域、范圍需進一步拓展(劉艾瑛等,2017)。

        地質工作轉型升級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的必然要求,面對產業(yè)升級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需求,需要地質工作者更加關注城市地質工作和環(huán)境地質工作,在工作理念上由依靠承擔項目向主要依靠地球科學知識,結合科技創(chuàng)新和信息化建設轉變,使地質工作轉型升級,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

        首都山區(qū)作為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核心任務,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fā)發(fā)展旅游業(yè)是綠色發(fā)展拉動地方經濟增長最直接的體現。建設地質文化村就是依托村鎮(zhèn)的地質資源稟賦,運用地球科學的學科知識,深度挖掘其科學內涵,與鄉(xiāng)村文化相融合,用通俗的語言講述屬于它們的地質文化故事,從而提升鄉(xiāng)村(鎮(zhèn))旅游的識別度、知名度和文化內涵,帶動特色產業(yè)促進經濟發(fā)展,形成宜居宜業(yè)的特色村鎮(zhèn)。

        5 結論

        1)在新形勢下,首都地勘單位要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積極落實黨中央、北京市委重大決策部署,首先要轉變歷史觀念,全力服務首都城市建設,其次要主動尋求服務,契合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大戰(zhàn)略,加快傳統(tǒng)礦產地質向城市地質、生態(tài)地質、民生地質轉型。地質文化村示范建設是地勘工作貫徹落實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和探索,是推進地勘工作和地勘隊伍轉型升級、精準服務鄉(xiāng)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2)篩選地質文化村建設示范村的原則,要選取自然條件好的,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村落。地質文化村建設是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一環(huán),盡量做到雪中送炭,避免錦上添花。選取有一定人口基數的,保證投入和惠及面的比例。這也是地質文化村(鎮(zhèn))建設的基本定位“地質為基、文化為魂、融合為要、惠民為本”,最終的落腳點是惠民。

        3)地質文化村的建設要以地質文化為脈絡,通過地學故事、文學和文藝作品展示等多種形式把地質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地質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要深挖地質科學文化,同時還要保護和傳承好優(yōu)秀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地學文化和鄉(xiāng)土文化二者要深度融合,要脫離傳統(tǒng)地質調查固有模式,不是簡單的調查,送樣測試,最后形成報告就了事的,是需要將成果消化了,吸收了,可以真真切切地實現成果轉化,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發(fā)揮作用,要實現與當地政府、企業(yè)、專業(yè)機構以及村民等各類建設力量相融合。所謂落到實處,惠及民生才是最終的落腳點,需通過地質文化村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實現村容村貌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通過科學的手段與測試數據,為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的包裝、廣告促銷提供科學依據。

        4)地質文化村的建設模式,需根據村落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產業(yè)發(fā)展狀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入商業(yè)化資本。通過深度挖掘策劃設計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還要緊抓核心特色這一關鍵點,避免千篇一律,以“引得來、留得住”發(fā)展民宿為宗旨,這樣才能惠民富民,才能讓村民有獲得感、幸福感,才能讓村民真正意義上去理解和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猜你喜歡
        文化村建設
        中國地質學會公布第三批地質文化村(鎮(zhèn))評定和天然富硒土地認定結果
        地質論評(2023年6期)2023-12-01 06:23:56
        中國地質學會公布第二批地質文化村(鎮(zhèn))評定結果
        地質論評(2022年6期)2022-12-03 14:00:42
        中國地質學會公布首批地質文化村(鎮(zhèn))
        地質論評(2021年4期)2021-07-28 12:03:06
        自貿區(qū)建設再出發(fā)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我省又增4個“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国产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97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无套无码孕妇啪啪|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 天堂av中文在线官网|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vr|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丝袜美腿| 亚洲国产果冻传媒av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首页|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州9| 九一九色国产| 人妻久久999精品1024| 国产av大片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图色40p|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亚洲长腿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欧美亚洲另类国产18p| 亚洲精品偷拍自综合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大量老肥熟女老女人自拍| 麻豆91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色八a级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日本免费三片在线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