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奉 王蒙 李忠玉 李佳佳
作者單位: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科(安徽省蚌埠市233003)
患者男性,46 歲。2015年1月因“頭暈乏力1 周”就診于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入院時血常規(guī)顯示白細胞238.3×109/L,血紅蛋白95 g/L,血小板計數(shù)35×109/L;骨髓細胞學分類見白血病細胞占83.5%;流式細胞學顯示:表達CD2、CD3、CD7、CD13、CD34、HLA-DR、TdT、MPO,幼稚細胞占76.14%;融合基因:BCR-ABL(p210、p190 陽性)、CBFβ-MYH11(+);染色體核型:46,XY,t(9;22)(q34;q11)。符合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給予羥基脲處理后行Hyper-CVAD方案的A方案(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吡柔比星、地塞米松)化療,同時給予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鞘注預防中樞系統(tǒng)白血?。╟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侵犯,化療第16 天加用伊馬替尼?;熀蟪霈F(xiàn)Ⅳ度骨髓抑制及感染癥狀,予抗感染、升血治療后好轉,化療第14 天復查骨髓象顯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2015年2月行Hyper-CVAD方案的B方案(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并給予鞘注及伊馬替尼等治療。再次評估為CR,此后,A、B方案交替進行,共使用9 個周期的化療,每次評估均為CR。2015年12月患者腦脊液常規(guī)提示CNSL,骨髓細胞學分類見原始粒細胞(Ⅰ+Ⅱ型)占1%(ANC),幼淋占1%(ANC)。使用A方案聯(lián)合鞘注,復查腦脊液常規(guī)及涂片均正常。2019年12月患者再次接受A方案化療后評估為CR,口服伊馬替尼治療,隨訪至2021年9月。
小結 MPAL 是一種罕見白血病類型,占白血病的1%~5%[1]。201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MPAL診斷標準:髓系MPO 或單核細胞分化標志物;T 淋巴系細胞質CD3 或膜表面CD3 強陽性;B 淋巴系CD19 強/弱陽性伴CD79a、CD22 或CD10 至少1~2 項標志物強表達,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9;22)(q34.1;q11.2)為單獨亞型。目前,尚無統(tǒng)一治療方案,大多預后極差,易出現(xiàn)耐藥和復發(fā)[2]。Hyper-CVAD方案最初用于套細胞淋巴瘤,具有高誘導緩解率(93.5%)[3],在MAPL 中鮮見報道,Hyper-CVAD方案的A、B方案交替使用,有效避免了藥物的耐藥性及細胞毒性,提高了安全性及有效性。此外,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可以靶向治療BCR-ABL 陽性的患者,有效率極高[4]。化療期間患者多次出現(xiàn)1~4 級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感染、出血、肝功能受損等,治療后好轉。隨訪至2021年8月患者CR 持續(xù)時間為6.5年余,評估為長期生存,并有望獲得臨床治愈。Hyper-CVAD方案在本例MAPL 患者的應用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未來以期更多的研究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