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世紀以來中國道教文學研究史論

        2022-12-12 02:02:26王倩倩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研究

        王倩倩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生長的宗教,內(nèi)在于中國文化體系之中,它發(fā)端于民間,在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日臻成熟,并逐漸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魯迅先生曾在《致許壽裳》信札中見解獨到地指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①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魯迅全集:第九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85.,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道教的重要作用。道教文化兼容百家,廣泛融合吸收中國古代豐富絢爛的宗教文化與學術(shù)傳統(tǒng),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創(chuàng)作母題,為文學的繼承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內(nèi)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20 世紀末期,國內(nèi)道教文學研究開始起步,隨著國內(nèi)關注道教學者的增多,道教也在文學、藝術(shù)、思想等各個領域得到了發(fā)展與延伸。21 世紀以來,中國的道教文學研究進入一個多元化視角的階段。2019 年6 月,首屆“中國道教文學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在長沙召開,來自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40 余名學者參會,學者們探討了道教學說與文化研究、道教與文學關系研究、道教文學研究、道教人物與作品考證等4 大問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道教文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為進一步研究道教文學及文化打下了基礎。近年來,中國道教文學逐漸顯現(xiàn)出學科自身獨立發(fā)展體系的特征,并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

        一、研究背景

        縱觀道教文學的發(fā)展史,雖然人們對宗教及宗教文學關注已久,但學界對宗教文學的研究卻從20 世紀80 年代才開始引起注意。1987 年葛兆光在《道教與中國文化》中提到:“人們往往不公正地忽略了道教在中國文學藝術(shù)中的影響。”②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68.他將學術(shù)眼光轉(zhuǎn)移到了道教文學領域。20 世紀90 年代初,隨著道教文學本體研究的興起,學者們對道教文學進行了分時段或分體裁的研究,研究方法趨于多元化。21 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潮流,各民族精神文化交往愈來愈密切,道教文化倡導“道法自然”,表述了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的宇宙規(guī)律,道教文學成為一種世界文學。學者們對道教文學的敘事、思想及歷史意義、道教文學的人文精神等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探討,道教文學的研究呈現(xiàn)出繁榮的狀態(tài)。當前,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人們認識上差異性的存在,道教文學的內(nèi)涵和外延仍不夠明晰,道教文學的外延有待于得到進一步延伸。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曾在羅爭鳴教授編著的《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序言中指出:“國內(nèi)道教研究雖然開展很早,但系統(tǒng)研究,大約到20 世紀90 年代初《道藏提要》的出版,才具備了一定的規(guī)模,盡管近年發(fā)展很快,但就整體成就和系統(tǒng)研究的深度來說,還遠遠不夠?!雹倭_爭鳴.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5:4.他明確指出了道教文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伴隨著文學地理學科的興起,文學地理學視域下的道教文學引起學界關注。眾所周知,文學的產(chǎn)生與地理因素相關,“地理”一詞最早在公元前5 世紀成文的《周易·系辭上》中被提及。地理基因貫穿作家的一生,是作家文字的血脈,地理環(huán)境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生成,自然萬物與作家生命融為一體,深刻地影響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逐步興起的文學地理學科,以文學與地理環(huán)境之關系為研究對象,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研究。隨著學界“文學本土化”概念的提出與關注,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與中國文學的關系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文學地理的創(chuàng)作也層出不窮。近100 年以來在中國興起的文學地理學,是文學研究形態(tài)的進步與新發(fā)展,文學“地理基因”將地理、作家和作品三要素有機結(jié)合成一個“地理”為發(fā)生基礎、“作家”為承載主體、“作品”為外化形態(tài)的能動系統(tǒng)。文學地理學研究體現(xiàn)了對文學研究的關照。正如曾大興教授所說:“文學地理學研究雖然要借鑒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某些理論和方法,但是它的目的,還是為了解決文學的問題,也就是說,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文學,不是地理?!雹谠笈d.建設與文學史學科雙峰并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文學地理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江西社會科學,2012(1):12.

        學界對道教文學的綜合研究,既有歷史性的總結(jié),也有相關的學術(shù)反思。當前,國內(nèi)外的學者對道教文學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不同文體、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相互生發(fā)交叉的研究趨勢。從文學地理學視域來研究道教文學,從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特色中尋找古代文人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化基因,可以拓展道教文學的研究領域,把握古代文人的整體創(chuàng)作風格及其表達的人文關懷,從而深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道教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地域文化精神,豐富道教文學的理論成果,對當下的文學研究帶來更多啟示和借鑒。

        二、研究現(xiàn)狀及評述

        (一)學術(shù)史回顧

        道教文學,顧名思義是以道教活動為題材內(nèi)容的文學作品。“道”字早已見諸中國歷代文獻,《周易》隨卦九四云:“有孚在道以明。”③周易[M].金永,譯解.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117.由孚生道,提倡心存誠信,不離正道,這在我國哲學發(fā)展史上是首創(chuàng)?!墩f文解字》釋道曰:“所行道也?!雹埽h)許慎,撰.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3.這里的“道”是道路之意。《商君書》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雹葜炝⒃缹W大辭典 [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1.將“道”視為一種法則,而后“道”逐漸由具體形象抽象擴展為道家表達自然、社會普遍法則的概念。葛洪《抱樸子》曰:“夫道者,其為也,善自修以成務;其居也,善取人所不爭;其治也,善絕禍于未起;其施也,善濟物而不德;其動也,善觀民以用心;其靜也,善居慎而無悶?!雹蓿〞x)葛洪.抱樸子[M]//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王明,注.明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表達了“道”所蘊含的人生哲學,即崇尚自我修煉,與世無爭,善于治理,普濟萬物,體察民風,謹慎平和。

        中國文學在道教的影響下形成了道教文學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道教文學不僅反映了道教相關活動,也反映了道教的思想和信仰。道教文學藝術(shù)以魏晉玄學和游仙詩為代表,富有宗教文化色彩,其顯著特征是以語言藝術(shù)、表演藝術(shù)、綜合藝術(shù)等各種形式的載體來表現(xiàn)其神仙信仰。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道教文學相關的小說、神話、傳說、傳奇故事等不勝枚舉,在古今文學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宗教哲學是黃老之學,即是崇拜皇帝、老子,以其學說為教義。自皇帝問道廣成子,道教經(jīng)書在民間的產(chǎn)生和傳播一直綿延不斷。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廣泛搜集道經(jīng),編成《三洞經(jīng)書目錄》,形成了《道藏》最早的結(jié)集。《道藏》作為中國道教經(jīng)典總輯,搜集了道家哲學思想、道教教義、仙傳、科儀符錄、山志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還包括了道家子書、注釋及道家著述以外的歷代典籍。其體裁以道教散文為主,對道教龐大而復雜的理論體系進行了具體描述和系統(tǒng)概括,對研究道教文學具有很高的價值。

        最早給道教文學下定義的是日本學者①吳光正.民族本位、宗教本位、文體本位與歷史本位——《中國道教文學史》導論[J].貴州社會科學,2014(5):105.。20 世紀80 年代,游佐升在《道教與文學》中對道教文學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他從道教內(nèi)部產(chǎn)生的文學(即道教徒創(chuàng)作的與道教相關的文學)入手,對道教文學進行了界定,認為“歸根結(jié)底,本文想在道教徒創(chuàng)作的東西中,以與一般社會有關系者或一般社會人為對象,而有意識創(chuàng)作的東西為焦點,加以考察”②[日]游佐升.道教與文學[M]//[日]福井康順,等,監(jiān)修.道教.朱越利,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54.。具體看來,前者是從道教科儀中產(chǎn)生的事物(如步虛詞)被中國文人采納并加以擴展;后者是指為了便于傳道而產(chǎn)生的俗文學如道情、寶卷等。游佐升提出的道教文學的義界具有開創(chuàng)性,但他忽視了道教外部的文人和普通民眾對道教文學的塑造作用。日本的另一位學者宮澤正順在《道教文學習序說》中將道教文學分為道教經(jīng)典與注釋文學、道士得道升仙文學、道教說活文學、道教紀行游記、道教小說稗史等多個類別,進一步界定了道教文學的范圍。

        中國道教文學的研究是在哲學、宗教和文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下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研究,而一開始特別是20 世紀50 年代初期,“文史哲不分”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現(xiàn),直到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與宗教之間的跨學科研究才開始得到發(fā)展。20 世紀50 年代以后,“哲學、宗教和文學發(fā)生了分離,形成了幾乎互不問津的不同學術(shù)領域”③孫成權(quán).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1.。具體表現(xiàn)為“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學者很少討論中國文學與哲學、宗教的關系,即使涉及哲學、宗教作品,那也主要是作為文學作品來考察;而研究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學者同樣也很少討論哲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的關系,即使涉及文學作品,那也主要是作為思想史、哲學史的資料加以審視”④孫成權(quán).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1.。這種“文史哲”分離的局面直到20 世紀80 年代以后才開始有所轉(zhuǎn)變,文學與哲學、宗教之間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逐步得到發(fā)展。20 世90 年代,道教文學的本體研究逐漸興起,道教與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成為研究熱點,不少學者或是從年代時段,或是從體裁內(nèi)容方面對道教文學進行了劃分探討。21 世紀以來,道教文學在吸收借鑒了多學科理論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1.道教文學研究專著。20 世紀80 年代,葛兆光在《道教與中國文化》一書中對道教與文學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作者批判了把道教與道家、神仙宗教與老莊哲學混為一談的錯誤觀念,指出道教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在于“它提供了許許多多的神奇譎詭瑰麗的意象;它刺激了人們的想象力”⑤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77.。該論述對后來道教文學的研究具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詹石窗師從道教學泰斗卿希泰教授,并游學于易學泰斗黃壽祺教授門下,對道教文學多有研究,他的著作《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是道教文學研究中率先出現(xiàn)的文學通史,作者對南宋至元代的道教文學進行了探討,在題材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征上對南宋金元全真道詩詞、道教散文、元代神仙道化劇等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拓展了道教文學縱深發(fā)展的歷史脈絡。2014 年巴蜀書社出版了詹石窗總主編的《百年道學精華集成》,其內(nèi)容分為歷史脈絡、神仙信仰、思想大要、道醫(yī)養(yǎng)生、經(jīng)籍考古、道門科技、禮儀法術(shù)、文藝審美、道法旁通、著作提要、海外道學等12 卷,內(nèi)容充實,征引廣博,集中國道學的精華。澳洲華人學者黃兆漢教授多年來從事道教文學的研究,他撰寫了一系列道教中文專著,其中有《道教與文學》(1984)、《道教研究論文集》(1988)、《明代道士張三豐考》(1988)、《道藏丹藥異名索引》(1993)、《中國神仙研究》(2001)等,內(nèi)容龐雜,種類豐富。其中,北辰評價其《道教與文學》一書為“內(nèi)容充實,征引極博,考證詳細,為道教研究解決了多項難題,實為研究道教與文學之關系及道教之宗派不可多得之專著”⑥北辰.道教與文學[J].世界宗教研究,1995(2):153.。

        伍偉民、蔣見元合著《道教文學三十談》分別從“藏內(nèi)文學十五談(上)”和“藏外文學十五談(下)”兩個方面來介紹道教文學,所分析的道教文學作品涵蓋了《老子》《莊子》《西游記》《性命圭旨》《楚辭》及秦漢仙道文學、魏晉游仙詩、唐代傳奇、元代道劇等諸多文獻文本,為研究道教文學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李生龍的《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一書在論“道”時指出:“從文藝創(chuàng)造的角度看,它又是作家把客觀冷漠的物理世界當作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美感的有情世界加以表現(xiàn)的重要理論前提?!雹倮钌垼兰壹捌鋵ξ膶W的影響[M].長沙:岳麓出版社,2005:2.作者從道家的美學思想、老莊的文學特色、道家思想與楚辭、道家的審美趨向?qū)h代至元明清文學的影響等多個方面系統(tǒng)論述了道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較為系統(tǒng)和豐富。楊建波的《道教文學史論稿》對漢代至明代時期道教文學的主要類型進行了研究分析,作者以史貫之道教文學的歷代時段,既包括文人作家,又包括道人作家在內(nèi)的《論稿》,對道教文學作品進行了基礎的梳理。張岱年的《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在分析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討論了道家與文學的關系。2005 年,羅爭鳴教授的博士論文《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出版,作者以窮盡文獻、明了史源的嚴謹態(tài)度理清了杜光庭道教文學作品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分析杜光庭道教小說的文學成就,在道教文化和唐五代文學的背景下開拓出新的學術(shù)領域。

        此外,學者們在探討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時還注意到了道教文學中古典戲曲、道教文學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王漢民的《道教神仙戲曲研究》結(jié)合戲曲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和文藝學研究對道教神仙戲曲進行了綜合探討。蔣振華所著的《想象與理性:中國道教文學及其思想史研究》是一部系統(tǒng)地介紹道教文學及道教文學思想的理論著作,作者通過分析論證,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道教文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探討了道教文學形成和興衰的諸種原因和內(nèi)在規(guī)律。

        2.道教文學研究的相關論文。從相關的期刊論文來看,學界對道教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道教文學相關的文人作品的研究,如對吳筠、蘇軾、張三豐、張雨、譚處端等人道教文學作品的研究;二是按照朝代劃分,從文學史的角度來分析歷代的道教文學及其專門的研究;三是對出版的道教文學專著的評論;四是對道教文學相關的民間文學藝術(shù)的研究等。

        道教文學相關文人作品研究方面,蔣振華對張三豐的散文和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了研究,他在《張三豐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特質(zhì)論略》中指出了張三豐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實用性和多樣性及其近體詩上靈性揮灑、妙趣自然的特征,對張三豐的浪漫隱秘的“隱仙”氣質(zhì)下創(chuàng)作出五彩繽紛的“月”意象進行了分析②蔣振華.張三豐道教問些創(chuàng)作特質(zhì)論略[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4).。蔣振華在《南宋道教文學思想中的愛國情懷》中分析了陸游、文天祥道教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從不同角度對二者的道教文學思想在南宋時期的新變進行了探討③蔣振華.南宋道教文學思想中的愛國情懷[J].中國文學研究,2013(1).。羅明月在《吳筠道教文學思想淺析》中對唐代著名道士吳筠的道教文學作品進行了討論,對吳筠的十首《步虛詞》的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吳筠文學的“論”體、“賦”體和“詩”體④羅明月.吳筠道教文學淺析[J].語文知識,2016(5).。此外,還有學者分析道教思想對蘇軾創(chuàng)作的影響,研究了道教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如李裴對道教文本中的“皂莢”意象進行了解說,從皂莢與道教的養(yǎng)生實踐、成仙理想、皂莢的隱喻與道教的濟世傳統(tǒng)三個方面來分析道教文學中皂莢的意象及背后的隱喻功能;茍波探討道教宗教觀念在世俗化大趨勢下的演變和影響,從明清文學作品中分析道教對世俗生活的影響。

        道教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專史,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學者們從文學史角度對道教文學展開了多樣化的論述。余來明、黎超對明代道教文學研究中“對象與人物”“文獻與文本”“方法與評價”三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處理道教徒創(chuàng)作與非道教徒的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在明代道教文學演變的整體格局中的關系,是明代道教文學史寫作的關鍵”⑤余來明,黎超.明代道教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84.。羅爭鳴在《宋代道教文學概況及若干思考》中探討了宋代道教文學的概況,分析了宋代文學史與宋代道教文學史的聯(lián)系、宋代道教文學文獻的體量與規(guī)模、兩宋道教文學作者的教派歸屬與空間分布及撰寫兩宋道教文學史的困境與意義。孫昌武對游仙詩與步虛詞進行了研究,他指出:“不論表現(xiàn)神仙幻想的游仙詩還是道教科儀中使用的步虛詞,其實際作用遠遠超出了道教信仰和一般的神仙觀念之外……游仙詩和步虛詞給后人諸多體裁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從這樣的角度看,盡管歷代游仙詩和步虛詞創(chuàng)作具有更高藝術(shù)價值的篇章不算很多,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和意義還是不可低估的。”①孫昌武.游仙詩與步虛詞[J].文史哲,2004(2):97.肯定了道教文學中游仙詩和步虛詞的作用。李珺平的《唐代道教為何獨尊及對唐文人和文學的深度浸漬》一文討論了唐代道教獨尊的原因及道教興盛對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宇宙觀、人生觀、文學思想理論的影響,從古籍出發(fā)對唐代的道教文學進行了討論。劉建平的《論道教與魏晉文學精神》一文從山水詩的角度對道教文學“隱逸的文化心理基礎”“養(yǎng)生的現(xiàn)實功用”“自然的精神理想和歸宿”三方面特征進行了論述。

        道教文學專著的評論有:1993 年林柘在對《道教文學史》出版的評論中指出:“詹先生的《道教文學史》是一個創(chuàng)舉,它使人耳目一新,開拓了中國文學史和宗教研究的視野?!雹诹骤希兜澜涛膶W史》出版[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137.肯定了《道教文學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李欣更是在《換發(fā)文藝,理扣玄關——評詹石窗的〈道教文學史〉》中高度贊揚“這是一部別開生面、獨具一格的文學史論著,它的出版,填補了我國道教文學研究的空白,開辟了道教文學史研究的先河”③李欣.換發(fā)文藝,理扣玄關——評詹石窗的《道教文學史》[J].民俗研究,1992(23):92.。張毅對蔣振華的《漢魏六朝道教文學思想研究》進行了評述,他敏銳地觀察到,“進行道教文學思想研究,需把握道教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特征,不僅是文學研究,更是一種廣義的文化研究”④張毅.評蔣振華《漢魏六朝道教文學思想研究》[J].云夢學刊,2007(1):162.。道教文學的研究從游仙詩、神仙道化劇、志怪神魔小說到仙說、步虛詞、宮觀志等,學者研究的視野在拓寬,但對道教文學思想的論述較少,蔣振華的論著以道教自身的文學思想為論述對象,打開了文學思想史研究的新視域。

        道教文學相關的民間文學研究涵蓋了文學藝術(shù)的諸多領域。1993 年鐘來因分析了王羲之文學藝術(shù)和道教文化的關系,著重探索王羲之在散文創(chuàng)作、書法藝術(shù)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與南方文化和道教之間的關系,并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進行了考證。高梓梅的《從民間敘事文學的道教信仰看民眾的生命意識》一文探討了民間敘事文學中的道教信仰,文中指出:“我們從道教信仰切入對民間敘事文學進行研究,可以了解到民眾的生命意識和心理傾向,以促使民眾創(chuàng)造生活、享受生活,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使之修身養(yǎng)性,達到與自然、社會‘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從而提高生存價值?!雹莞哞髅罚畯拿耖g敘事文學的道教信仰看民眾的生命意識[J].中州學刊,2006(3):251.這種從道教的信仰入手對民眾生命意識的探究,突出民間敘事文學中的道教色彩。劉守華考察了道教同中國民間敘事文學之間的聯(lián)系。在他看來,中國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大都經(jīng)過了道教的渲染,在道教對中國民間敘事的長期積淀下,形成了道教義理學說中喜愛搜奇探趣、窮究自然玄妙和主張?zhí)斓厝撕弦坏牡兰宜枷?。民間敘事作品吸收了道教的因子,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意境幽玄、雄健幽深的藝術(shù)美感。另外,劉守華先生還在《道教信仰與民間口頭敘事文學》中探討了道教信仰對現(xiàn)存民間口頭文學的影響。鐘海波分析了敦煌講唱文學中的道教文化,將其分為“仙人、仙境、仙游”“巫術(shù)施行”“人仙之交,仙凡相通”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以及美學化、通俗化、綜合化的文化特點,進一步解讀了敦煌講唱文學中人們普遍崇道的文化心理。

        在道教文學的學術(shù)反思方面,蔣振華總結(jié)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唐道教文學研究的成果經(jīng)驗,結(jié)合新時代的發(fā)展背景對先唐道教文獻研究的得與失進行了探討。他從先唐仙傳的研究和道教詩文的研究兩方面介紹了學界在道教文學研究領域所做的貢獻,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先唐道教文學的研究缺乏對道教山志文學本身的文本解讀、研究方法較為單一、道教文學文獻研究和整理較為薄弱等問題,以期學術(shù)界做出新的開拓。郭中華從學科教學角度討論了道教文學在本科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呼吁本科古代文學研究中應該增加道教文學的研究內(nèi)容,古代文學研究當前還存在著研究視域不夠開闊、文學觀念略顯保守、對地方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的研究關注度不夠等突出問題,認為道教文學教學應該突出宗教性、突出思想性、明晰文化的指向性,“打破原有的思維與模式,以‘大文學’的視角進行關照”⑥郭中華.本科古代文學教學對道教文學應有的觀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5):103.。

        3.國外學者道教文學的研究。歐美學者對道教文學的研究受到歷史學界社會化研究、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研究等跨學科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更傾向于從歷史、社會宗教的大背景下對道教文學進行考察。歐美學者較早地關注到了道教與中國詩歌研究領域。美國漢學家薛愛華(Edward Hetzel Schafer)及其弟子柯慕白(Paul Kroll)和伯夷(Stephen Bokenkamp)等人是西方道教與詩歌研究的先行者。薛愛華從語言學和現(xiàn)象學的角度分析了道教對中國美學的影響,探討了中古文學的系統(tǒng)中宗教與文學的關系。此外,薛愛華還發(fā)表了《步虛:唐代奔赴星辰之路》(1997)、《時間之海上蜃景:曹唐的游仙詩》(1985)、《吳筠的步虛詞》(1981)等一系列論著,研究了道教在唐代文學中的作用。德裔學者索安(Anna Seidel)所著的《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列舉了與道教研究密切的學科分支其中就包括了中國文學詩歌研究。法國德裔學者胡法心發(fā)表了一系列論著,對蘇軾的道教活動進行了論述。

        西方比較詩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除了對中國道教的經(jīng)典古籍的翻譯、闡釋外,還開始了學術(shù)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化,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道教文學的反思?!鞍殡S著歐美漢學界社會史和人類學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向,對詩詞與道教關系的研究反而被逐漸邊緣化,對道教與文學的研究開始向更少為人關注的朝代和通俗材料轉(zhuǎn)移”①賀宴然.近二十年來歐美“道教與文學”研究綜述[J].古典文獻研究,2016:302.。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席文(Nathan Sivin)提出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中國宗教,宗教概念在不斷發(fā)生轉(zhuǎn)變。

        日本對中國道教研究有百年的歷史,對道教文學的研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一大熱點。20 世紀70 年代中期,日本的道教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1973 年到20 世紀80 年代末期,道教的研究達到了一個高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jù)1986 年日本學者秋月觀暎所著的《道教研究的進展》載,僅道教與中國文學的這一項論著就達8 000 余種。20 世紀的道教文學研究雖然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但當時人們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于道教經(jīng)典、思想和制度化的發(fā)展歷史,對道教文學不夠重視。20 世紀90 年代,隨著國際學者對道教文學領域的開拓,道教文學的研究逐漸受到日本學者的關注,日本學界對道教文學的義界、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21世紀以來,道教研究逐漸擴展到音樂、書法、通俗文學等各個領域,其中“從道經(jīng)釋讀出發(fā)的文學研究”“作為交叉學科的道教文學研究”“道教文學的分體裁研究”等研究方向,體現(xiàn)了日本的道教文學學術(shù)轉(zhuǎn)向。

        三、余論與展望

        綜合目前道教文學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學界對道教文學的研究在文本分析、思想情感、創(chuàng)作形式、道教與文學的關系等方面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展和相當豐厚的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在道教文學史的寫作中,學界對道教徒和一般文人的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盡管在少數(shù)道士(如張三豐、張宇初、林兆恩等人)、道教文學的文體(如游仙詩、神仙道化劇、志怪神魔小說、仙說、青詞、步虛詞、宮觀志等)、道教文學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較大進展,但仍缺乏對道教文學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道教文學的研究理論有待進一步深化。

        其次,道教文學的研究缺乏對道教文學文體本身的解讀,道教文學文獻研究和整理較為薄弱,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研究視角有待進一步擴大。道教文學作為多學科的交叉文學,具有許多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的獨特之處。當前的道教文學研究不應只貫之以傳統(tǒng)的注重方法論的研究模式,而需要在掌握了豐富多彩的現(xiàn)代學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應該全方位掌握傳統(tǒng)學科與現(xiàn)代學科的知識體系,關注前沿學科發(fā)展知識,綜合地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道教文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揭示其本質(zhì)和規(guī)律。

        第三,道教文學的研究還存在著研究視域不夠開闊、文學觀念略顯保守和對地方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的研究關注度不夠等突出問題,需要擴大研究領域,建構(gòu)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做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道教文學的研究雖然在20 世紀中后期開始得到學界關注,但對道教文學的研究尤其是文人作品的研究往往側(cè)重于創(chuàng)作大家的身上,而在地方文學、民族文學的研究上稍顯薄弱。

        道教文學的研究既有其作為一般文學研究的共性,又有其作為宗教文學研究的特殊性,道教文學的研究應在文學研究的整體框架中予以定位。不同時代背景、地域文化影響下的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因其文學地理的獨特性而有所不同,道教文學的歷史書寫是一種基于文獻的歷史分析,道教文學的研究需要明確道教文學在中國宗教文學史發(fā)展中的定位,將道教文學置于具體的時代環(huán)境、地理因素中去分析,發(fā)掘和把握影響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的因素,更好地理解其發(fā)展演變過程,展現(xiàn)道教文學的整體狀況,促進道教文學的整體性研究,從而建構(gòu)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道教文學史發(fā)展面貌,推動學科理論建設。

        道教文學作為20 世紀中后期在宗教與文學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門交叉學科,不僅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重要分支,也蘊含著復雜多元的學科知識,我們對它的研究與應用應該打破固有的思維與模式,突破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局限,以掌握豐富全新科學知識為突破口,從現(xiàn)代科學文化的新視角入手去揭示其本質(zhì)和規(guī)律。道教文學的研究需要突出其宗教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中國古代文學不僅包括漢族主流文學,還包括了少數(shù)民族文學、地方文學、佛教文學等,道教文學的研究是各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承載了中國道教活動、教理教義、文學地理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不同地理文化空間下文人的創(chuàng)作是道教文學的靈感來源,體現(xiàn)了道教文學的哲學思想、生命思想、生態(tài)思想和倫理思想。對道教文學進行多學科的研究,不僅是對中國道教文學與文化的闡揚,更是對中國文學更全面的闡釋。

        道教文學在研究思路中還有一條橫向線索,主要是從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下道教文學的比較出發(fā),從其他不同背景下道教文學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中吸取和借鑒經(jīng)驗,突破原有理念,推動道教文學學科的創(chuàng)新性建構(gòu)。當前,以“文學地理學”為視角的研究是學術(shù)的熱點話題,文學地理學下的道教文學研究是一種橫向性、地理性的研究,道教文學地理學研究研究拓展了僅從歷史角度縱向性、時間性的單一化論述,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些特定的文學現(xiàn)象做了解釋,有利于從多學科交叉的視角來揭示道教文學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擴大了道教文學的研究領域,豐富道教文學研究的理論方法。道教文學的研究需要以掌握豐富全新科學知識為突破口,從現(xiàn)代科學文化的新視角入手去揭示其本質(zhì)和規(guī)律。將地理歷史背景與文學本身發(fā)展相結(jié)合,對不同地域文化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道教文學作品進行探討,對道教文學以地理文化情感的關照,將道教文學置于地理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有助于探討其內(nèi)在文化因素,了解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中道教文學的文人創(chuàng)作。將道教文學置于社會地理文化的大背景中來探討道教文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以更宏觀、更廣闊的“大文學”的視角進行觀照,從而把道教文學研究引向深入。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国产亚洲女人久久久久久|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 国产人妻熟女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日韩好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 日韩人妻大奶子生活片|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 亚洲精品字幕|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有精品| 操B小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av|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5|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国产乱xxⅹxx国语对白| 亚洲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大全|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最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wwww亚洲熟妇久久久久|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在线| 亚洲视频99|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教师| 白白色发布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无码一级视频在线| 亚洲一二三四五区中文字幕| 日本av一级片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