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煜
劉醒龍的《如果來日方長》是新近出版的一本紀實散文,它用溫情細膩的筆觸講述了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期間作者作為“城內人”的生活與思考,其中既有著抗疫的驚心動魄,也有著家庭的溫馨天倫。雖然2020年初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疫情下的生活,但武漢這一時期的生活具有特殊性,《如果來日方長》給我們展示了那段特殊時期作者作為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平凡中顯現傳奇。
關閉離漢通道期間的生活對每個武漢人來說都不同尋常,但是劉醒龍的體驗更為復雜,因為他思考的不只是自己與新冠病毒的戰(zhàn)斗,還有祖輩在武漢的奮斗史。將當下與家族史聯系起來并去思考其中的精神傳承,這一時期生活在劉醒龍的觀照中成為一種歷史化的體驗。
在書中第七章《冥冥中自有天理》中,作者講述了祖輩在武漢的歷史,也正如作者所說:“武漢這座城市,對于我們家,也是與生俱來要拼命的?!雹龠@段家族史中的每個人都帶著幾分拼命。1942年在武漢“幾個橫行霸道的日本鬼子嫌爺爺在他們面前走得太快了,用槍托加皮靴將爺爺毒打至九死一生”(第276頁),最后從江漢關碼頭被幾個鄉(xiāng)親抬上回老家的小客輪;1948年武漢解放前夕參加地下黨組織的父親在街頭張貼標語憑著直覺“直起腰來,撒腿就跑”,又從江漢關登上回老家的小客輪,擺脫國民政府軍警的搜捕(第278頁);二叔參加工作后為了建設新社會,拼命學習,從文盲變成了技術骨干(第279頁);三叔的愛人在特殊的年代里蒙上不白之冤,但是三叔卻不卑不亢,即使丟掉政治前途也拒絕離婚,忠于愛情(第280頁)。不僅先輩在武漢拼過命,劉醒龍經歷的76天關閉離漢通道的生活實際上也是一次拼命經歷,這種武漢“拼命史”形成了一種輪回。
武漢關也成為劉醒龍家族史中一個重疊的“坐標”:重傷的爺爺在這里逃脫日本法西斯的毒手,回到故鄉(xiāng)休養(yǎng)一年才康復;父親在這里擺脫反動勢力的追殺,才得以有機會看到武漢解放;而作者一家在武漢“解封”后也來到武漢關。武漢關似乎在劉醒龍的祖孫三代中扮演了一個告別死亡、迎接希望的轉折點。這段家族史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勤勤懇懇、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但是個人離不開社會與時代的影響,家族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卷入時代大潮并帶上傳奇色彩,“在武漢拼過命”成為整個家族的標簽,這種體驗有一種歷史化的真實。
“家族小說”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小說類型,廣義來說,在我國古代,有彪炳史冊的古典巨著《紅樓夢》,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在當代則有《白鹿原》《紅高粱》《塵埃落定》等作品,外國文學史上有著左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思{的《喧嘩與騷動》等等。虛構文學中家族的滄桑巨變具有一種史詩性的力量,而劉醒龍在《如果來日方長》中展現的家族史更多的是一種真實性的力量,平凡而又偉大,傳奇卻又真實,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厚重,這種厚重是跨越真實的時間、空間、人物得來的。
一方面,紀實文學的最大價值來自“實”,劉醒龍經歷了完整的武漢戰(zhàn)疫并將其記載于文學長廊中,讓我們看到疫情之下真實的武漢,這本紀實散文有著無法替代的史料價值;另一方面,藝術來源于生活,劉醒龍在書中《代后記 武漢,我們的生死之交》中也謙虛地寫道:“但我依然覺得,這不過是身陷火線的我們,用相對一手的文學要素,給未來的某個文學天才做些預備?!?第296頁)《如果來日方長》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實事件和作者的即時感受,為以后的作家們提供了寶貴素材,尤其是劉醒龍的家族“拼命史”,是現實生活寫就的傳奇故事,具有文學改編的潛力。
正如作者所說,爺爺面對日寇“拼的只是能夠活下來”(第284頁),父親“拼的是一個時代的理想”(第285頁),三叔拼命是為了“恰如其分地擔起建設新社會的責任”(第285頁),三叔為愛情拼命“寫下那個年代最難譜寫的愛情長歌”(第285頁)??谷諔?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十年內亂……每個人的拼搏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個人命運和時代命運緊密結合,這部家族史可以說是20世紀以來我們民族史的縮影,劉醒龍對祖輩的追思也帶上了一份特殊的歷史厚重感。
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人口千萬級別的大城市采取最嚴厲的防疫措施,無疑有著巨大的時代意義。劉醒龍的這段生活經歷雖然與祖輩相比“缺失了轟轟烈烈,也不夠驚心動魄,唯有一家老小人人都是親歷者的刻骨銘心”(第283頁),但是面對殘害無數生命的新冠病毒,這種經歷也足以成為家族“拼命史”的一部分。武漢對于作者來說,不再只是一個能吃到一碗熱干面的地域符號,更成為了一種精神符號:是一種拼搏不怠、頑強不屈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熔鑄在爺爺、父親、叔叔、作者每一位將個人命運和時代命運相結合的傳承者身上;也是一種承前啟后、薪盡火傳的對家族、對未來的希望。
曾為愛情拼命的三叔在2019年12月去了海南,疫情暴發(fā)后因為“害怕狗日的新冠病毒”(第280頁),患了感冒不肯去醫(yī)院,結果病情嚴重發(fā)展成普通肺炎,而且不敢住在重癥監(jiān)護室,最后在普通病房離開人世。三叔沒有感染新冠病毒,卻是間接死于新冠病毒,是新冠肺炎時期的一次次生災害。三叔在彌留之際心中惦念著作者,“無法言語,就用手指,在空中不斷地寫著我的名字”(第281頁),將對后輩、對未來的殷切希望傳遞給作者。
家族文化既是我們民族古老的文化理念,也是我們民族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其中包含著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信念。同時,家族與國家密不可分,家國同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劉醒龍將抗疫的個體放在一部家族史中,而這家族史又是我們民族史的一個縮影。作者實際上展現出了民族史之中的武漢抗疫、全國抗疫,讓我們看到武漢城內一個個既是凡人、也是英雄的個體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每一個華夏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勇前進。每一個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相結合的個體都不是孤獨的,因為他的背后有千千萬萬個,他成為歷史傳承、源遠流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這種凝聚數代人的歷史羈絆是中華民族繁衍不息的火種,在劉醒龍這里也構成了一種面對新冠病毒時的堅韌信念與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凝聚力。
武漢當時疫情嚴峻,社會上對于武漢和武漢人比較敏感,筆者清楚記得當時在湖北省之外,人們見到“鄂”字開頭的車牌都如臨大敵。劉醒龍在書中從區(qū)別于“城外人”的角度來看待疫情之下個體間的敏感,從千萬個如履薄冰的“城內人”中的一員出發(fā),看到個體間心理、生理雙重意義的巨大壓力,并帶著悲憫、共情去感受其中的生命情懷。
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期間有一些事件在“城外人”看來或許頗有爭議。比如劉醒龍在書中提到的大年初一一名救護車上的患者輾轉六個小時,到第五家醫(yī)院才得到收治(第12頁);1月11日市中心醫(yī)院一位中年女子排隊倒下卻無人敢扶(第13頁);金銀潭醫(yī)院住院的一位婆婆因為兒女不來探望感到絕望,不吃不喝(第14頁)。網上的“鍵盤俠”們看到這樣的事件或許又要說什么“疫情之下人性本惡”“人心冷漠”這些不負責任的無腦言論,劉醒龍對這種不僅置身“城”外,而且置身“事”外的言論做出了回擊:
不了解現實危情,將……那些不同尋常的應激反應當成人性大惡,恰恰是對人性和人道的歪曲。(第15頁)
那種比火山熔巖有過之而無不及,既不帶風聲,也不帶氣味,更不會喊死啦死啦的瘟疫,不斷侵襲的是每個人的性命。城外人絞盡腦汁將城中人下意識的求生本能貶低到萬丈深淵的最底層,很少考慮一千多萬城中人,每一個動作都是與死神共舞。(第15頁)
所以那些看似“冷血”的行為背后包含著真實的求生欲,不能因為病毒看不到、摸不著而忽視了它的殺傷性,也不能因為沒有生活在武漢就忽視了武漢疫情的特殊性,上面提到的那些事件其實包含了面對病毒時資源配置和個人防護的最優(yōu)解。
作者從親歷者的角度出發(fā)為“城內人”正名,察覺到“冷血”背后的求生本能,并對敏感行為的原因進行深刻的思考:“請相信……與疫情關聯的突發(fā)事件、事例與事情,屬于應激狀態(tài)下的生理反應,與平常日子的精神活動無關。”(第31頁)“應激”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概念,是“由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是決策心理活動中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因素”,劉醒龍從生理和心理上來解釋疫情防控期間的敏感行為,帶著一種悲憫的人道主義意識到敏感行為的心理致因——應激反應,讓我們更為真實、深刻地看到武漢疫情防控期間的社會關系。在“城外人”以非黑即白的道德大棒去對“城內人”進行評判的時候,作者細膩而又包容地看到了災難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無奈無助,察覺到人人自危之下的對“生”的渴望。這種目光既來自知識分子作家身份的深刻思考,也來自同為“城內人”的感同身受。
從這種立場出發(fā),劉醒龍在書中多次指出“城外人”的認知偏頗:武漢本地人眼里,“城外那些既高且深的道德論述,不過是開在空寂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武珞路和東湖路兩旁自我芬芳的桃花”(第16頁);“用災難到來之前的日常生活經驗,半拉半扯,半推半就,來應對史上僅見的人生災難,都是對作為災難中心的武漢人的粗暴與傲慢”(第29頁)。在這里,劉醒龍憑借特殊的經歷提醒我們,旁觀者在自認“清醒”前應該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嘗試共情、有沒有放下傲慢。雖然我們都面對疫情,但是武漢城內確是更為嚴峻,這是其特殊性,“城外人”在評判前應當明白這一點。讀了劉醒龍的講述,我們既應該對當時武漢城內的兇險有更直觀的認知,也應該對城內的個體懷揣更多的善意和理解。
此外,劉醒龍還以自身的生活細節(jié)講述了疫情暴發(fā)時武漢人心理上的極度敏感,這種敏感要比“城外人”夸張很多。比如家里的防盜門絕不可以像沒有疫情前那樣大大方方大搖大擺,只需要打開四分之一決不隨手弄成三分之一”(第28頁);“沒有緣由的腹痛,沒有緣由的腹瀉,沒有緣由的頭疼,沒有緣由的眩暈, 稀奇古怪的噩夢,只要情緒發(fā)生小小的卡頓,就會整夜失眠”(第29頁);“寧肯外面下連陰雨,也不愿見到晴天朗日”,只因為“下雨時,能聽到動靜”(第33頁)。這種敏感滲透到生活的細微處,從心理影響到生理,不乏過度之處,看似極度夸張卻又合情合理,是身處疫情中人的真實寫照。武漢這一段特殊的歷史,在將來有著很大的可能性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背景,劉醒龍這種現場經驗的文學記錄有著其價值所在,能讓以后的作家通過這些生活細節(jié)返回當時當地,體會到武漢在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個體極為細膩的心理活動。而且作家和“城內人”的雙重身份使得劉醒龍有機會去和武漢當地的醫(yī)護人員、外省援鄂隊、志愿者、文藝界人士等進行聯系和交流,這種近距離的目光使得他的筆下展現出一個個有情感厚度的人物,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能性。
應激與敏感的本質是人類的恐懼與害怕,可是面對看不見卻又要人命的新冠病毒,誰能不膽戰(zhàn)心驚?但也正如作者所說:“怕不等于屈服,怕也不等于投降?!?第39頁)武漢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涌現出那么多我們所熟知的向死而生的英雄,這些人內心也在害怕,也有著應激與敏感,但仍義無反顧,這種精神無疑是令人欽佩的。劉醒龍在書中對個體間應激與敏感的思考,既讓我們看到了特殊時期特殊行為背后的心理致因,也讓我們看到與疫情戰(zhàn)斗的英雄們內心中同樣有著脆弱,這種脆弱并不會削減其光輝,反而更突顯出他們平凡中的偉大,提醒著我們這是一群以凡人之軀直面死神的英雄。
在“城外人”的想象中,武漢在疫情暴發(fā)時期家庭中最重要的物品自然是消毒酒精、醫(yī)用口罩這些面對新冠病毒的劍與盾,但是劉醒龍在《如果來日方長》中卻這么寫道:“家用酒精在重要性上是毫無疑問的,任何與新冠病毒關聯的大事小事、瑣碎細節(jié),都要派上用場。在家中受關注程度,還不及情人節(jié)那天的菜薹花,不及小孫女想用來編小辮子的面巾紙,不及一把本該扔掉卻沒有扔掉的萵苣菜葉!”(第169頁)病毒肆虐,人心惶惶,物資短缺,然而在這灰暗的底色之上,劉醒龍在《如果來日方長》中對居家生活的描繪卻不乏動人的光亮色彩,新冠病毒固然可怕,卻打不敗人情味和煙火氣。
被作者稱為“我們家的小超人”的小孫女在疫情期間只能在家上網課,“從來不用別人催促,一個字不落地做完作業(yè)。接通視頻的事也不用大人操心,自己動手就來”(第138頁)。小孫女沒有把玩具帶來爺爺奶奶家便自娛自樂,最喜歡用面巾紙“先是搓成小條條,再細心編織成小辮子”(第151頁)。面巾紙在家中逐漸短缺,在受到奶奶阻止之后,小孫女便流了疫情防控期間的“第一次眼淚”(第152頁)。
小孫女有時表現得仿佛一個小大人一般,有時又將兒童的天性表露無遺,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兒童的天真童趣、純潔無邪躍然紙上,如一道靚麗的彩虹一般與門外灰暗的病毒形成鮮明對比,門外是死亡,門內是童趣天真,是人類永遠的希望,“無憂無慮,無所畏懼的幼兒是超人!”(第138頁)
除了祖孫情之外,作者與女兒的互動也充滿溫情。正值無癥狀感染出現,女兒生日這天本來打算“要通過外賣弄些好吃的,也沒有人提了”,好在作者有所準備,關閉離漢通道之初“就在冰箱里藏了一塊巧克力,預備萬一哪天誰個需要哄一哄了,再拿出來。女兒睡到臨近中午才起床,我從冰箱深處取出僅存的一塊巧克力,對她說:生日快樂!”(第148頁)作者的語言中洋溢著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預備萬一哪天誰個需要哄一哄了”一筆使讀者馬上想到了五味雜陳又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感受到作者對家人的寵愛和包容,一股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非常時期,一塊雪藏多時的巧克力成為父親給女兒的生日禮物,這種瑣碎的日常生活包含著病毒打不敗的人間至情。
我們再來看看非常時期作者的夫妻情。在2月14日情人節(jié)這一天,鮮花自然是沒有著落了,然而作者并沒有束手無策,想到了將冷藏柜最底層的兩根洪山菜薹獻給夫人,“過了二十多天,菜薹根部已經空心化,那最清甜的營養(yǎng)都被輸送到最頂部,用來開出幾朵金黃色的小花”(第163頁)。沒有玫瑰花,便拿菜薹花,非常時期夫妻之間的陪伴也正像這幾朵再家常不過的菜薹小花一樣,化作涓涓細流融入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無處不在,透露著樸實的人性美。
對于武漢的非常之舉,大多數“城外人”建立的只是一種想象化的真實,劉醒龍給我們展示了一種更為豐滿、更有力量的真實,這種真實性有著意義和價值。相比于新聞媒體上醫(yī)護人員、志愿者、社區(qū)人員的人間大愛,劉醒龍在《如果來日方長》中展示了普通人一家的人間小愛,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學校上課變?yōu)榫蛹疑暇W課,碰到生日、節(jié)日也不能像往常一樣買到禮物,但是家庭成員依舊苦中作樂,發(fā)生了很多充滿溫情的小故事,其中有著兒童的天真無邪、父女間的默契與理解、夫妻之間的陪伴,在這里病毒的冰冷恐怖與家庭中的溫情溫暖形成巨大反差,人性的燭火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顯得更加明亮動人。劉醒龍對居家生活的溫情講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去觀察武漢非常時期普通人一家的柴米油鹽,帶我們去關注到聚焦鏡頭之外的瑣碎生活,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互動顯現出這一時期細膩的人情人性美,譜寫了一首新冠肺炎時期的人性贊歌。
在文學史上不乏透過瘟疫來講述人性的經典作品,比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加繆的《鼠疫》、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相比于這些匠心獨運的小說作品,劉醒龍的紀實散文無疑是質勝于文的,其獨特的價值在于從親身經歷出發(fā),講述疫情期間日?,嵤轮型嘎冻龅娜诵灾溃且环N平凡的真實,真實的平凡,這也是其打動人心的地方。
在書中回憶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的時候,劉醒龍把當初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當作對后來疫情的“暗示與預兆”,在這里倒不必去追究迷信與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其實都有類似直覺、第六感的體驗,這既和偶然因素有關,也和人的潛意識有關。對于劉醒龍來說,這是一種個性的、細膩的、感性的生活體驗,同時也是“城內人”的角色所帶來的對生活的感悟與思考。身處武漢作為“城內人”的劉醒龍不僅捕捉到這份獨特、細膩的體驗,還將其沉淀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在本書的第四章《九七年的老白干》中,作者從兩瓶在家中擺放多年的衡水老白干講起,回憶2020年元旦看到關于牛頓的一些文字提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正是牛頓在倫敦暴發(fā)鼠疫的時候待在老家林肯郡“無所事事”才想出來的(第102頁),聯系到武漢新冠疫情暴發(fā)、學生上網課,歷史竟是如此的相似。作者覺得“那次信手一翻,見到牛頓的那些文字,應當看作是一種預兆”(第102頁)。之后作者又回憶“從元月初開始,自己頗似條件反射,一次接一次拒絕邀聚”(第113頁),接著舉例了兩次拒邀:一次是酒店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如唇如齒,近在咫尺”(第118頁),另一次是“自己只要到場了,就將是再再接觸者的再再再接觸者”(第120頁)。在當時病毒肆虐的武漢,其中兇險不必多說,當初“頗似條件反射”的拒絕仿佛是來自潛意識中的自我保護,不得不讓作者覺得冥冥中自有天意。在本章的最后,作者交代了那兩瓶衡水老白干的來龍去脈:這兩瓶酒本沒有什么收藏價值,但卻也偶然地在酒柜里擺了二十幾年,等到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期間醫(yī)用酒精短缺、全家發(fā)愁之際卻派上了大用處,雖然“做不到對病毒的直接滅活,降低病毒傳染性還是有可能的”(第130頁)。作者將這時跨二十多年的偶然性認為是一種“暗示與預兆”。
劉醒龍在書中總結的偶然不只是上述提到的這些,還零碎見于書中的其他各章,如書中第一章寫到老母親和親人們沒有像往年一樣來武漢團聚,不然后面“一大家人的日子,二十幾張嘴,早中晚三餐的食物,就不知該如何煎熬”(第7頁)。正是一次次偶然使得作者趨利避害,讓生活中的危險概率一步步降低。作者不禁感慨,“當某個人、某件事,讓你覺得哪里不對,就不可以不管不顧,對自己的勉強和任性,也是對天降暗示的輕薄”(第133頁)。在對武漢非常時期生活的回憶和總結中,作者把生活中千絲萬縷的偶然性因素當作暗示,看似不夠理性,帶有幾分宿命論的色彩,但也正如加繆在《鼠疫》中所寫:“您說話用的是理性的語言,您生活在抽象觀念里。”②一座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按下“暫停鍵”,這在人類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簡單地以理性為尺度去指責“城內人”無疑忽視了武漢疫情的特殊性,困囿于抽象觀念而沒有去思考真實意義上的武漢人的處境。
在武漢新冠疫情暴發(fā)初期,感染者大量增加,醫(yī)療資源緊缺,人處在這樣艱難危險的環(huán)境下,仿佛驚弓之鳥,作者有一次倒垃圾回來發(fā)現口罩戴反了,“一時間手腳都禁不住顫抖起來”,“恨不得給自己一個大耳光,怎么可以犯這種連小孫女都不會犯的錯誤”(第37頁),可見當時“城內人”對于和新冠病毒相關的事情極度敏感,如履薄冰。而那些生活中成為救命稻草的偶然因素回過頭來看便有如神諭一般令人動容和震撼,越是心有余悸,就越覺得當初的偶然充滿神秘。所以說,作者所講述的“暗示與預兆”是無比真實的體驗,正是“城內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感悟。“城外人”面臨的疫情遠沒有武漢嚴峻,也就不會對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如此敏感,劉醒龍對“暗示與預兆”的思考有其特殊性。
整體來看,劉醒龍眼中的世界是有泛靈論色彩的,他相信生活中的事物如那兩瓶衡水老白干冥冥中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絕境之中,這兩瓶衡水老白干用天無絕人之路的點化,象征萬物有靈的理論原點”(第99頁)。對生活中冥冥與昭昭的忠信也顯示了劉醒龍思想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感應”,人與環(huán)境、自然存在著交感相應,環(huán)境會通過一系列因素來影響人的行動與判斷,疫情陰霾之下生活中的偶然性因素便包含了暗示的意味,有著“信則有,不信則無”的玄妙,帶上了一層神秘主義的色彩。
這種對待偶然的態(tài)度也沉淀著厚重的生命意味,包含了一介凡人在面對命運莫測時的慎微和謙卑,包含了對潛意識中沉淀的生命本能的信賴,包含了作者對生活的敏感和熱愛,也更包含了作者劫后余生、大難不死的確幸和悲憫。正是這些偶然因素的運作,作者才得以多次和新冠病毒擦肩而過不致中招。劉醒龍那種事后講述的細思極恐,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普通人和死神擦肩而過的驚悸,這比新聞來得更加真實有力。
雖然對“暗示與預兆”的感知往往是在事后,但也正如作者所說:
“人生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將一次次事后諸葛亮攢起來,壘成一座塔,就能站在高處洞察人世了。
人生最笨拙的行為,也是將一次次事后諸葛亮攢起來,成為口水坑,別人淹不著,只能淹死自己。
這是人世間對暗示與預兆的正確解讀與認知?!?第126頁)
冥冥之極為昭昭。馬克思早就提出,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雖然面對偶然因素時我們只能扮演一個“事后諸葛亮”的角色,但是也可以從偶然中吸取經驗和營養(yǎng),形成必然,沉淀為自己的人生智慧,令自己的感覺更為敏銳,眼光更為深刻。
劉醒龍以第一手的記錄為之后的作家提供了文學素材,他對生活中冥冥與昭昭的參悟是親歷者在當時當地敏感捕捉到的一種細膩體驗,是十分寶貴的現場經歷,這種心理活動值得關注這段歷史的作家去借鑒、去揣摩。
劉醒龍的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將身處特殊時期的自己,置于一部血與汗的家族“拼命史”當中,展現出一種歷史化、傳承化的真實;通過對新冠疫情下人們的應激與敏感的觀察,展現出一種心理化、生理化的真實;通過對居家生活中日?,嵥榈钠肺?,展現出一種病毒無法掩蓋的人性化、人情化的真實;通過對生活中“暗示與預兆”的感悟與反思,展現出特殊時期生活經歷的一種個人化、個性化的真實。劉醒龍的《如果來日方長》是一卷關于武漢戰(zhàn)疫的“文學膠片”,有一種從細節(jié)處展示出來的真實性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得“城外人”感受到的不再只是新聞上的光影,而是現實,這也正是紀實文學的力量所在。
注釋:
① 劉醒龍:《如果來日方長》,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年,第275頁。下文凡引用該書均直接在文后注明頁碼,不再一一注明。
②阿爾貝·加繆著,劉方譯:《鼠疫》,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