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杜園園 張文婷 翟靜 許翠萍
隨著疾病譜的重大轉變,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致死率占全國總病死率首位,是威脅中國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1]。內科護理作為各臨床專業(yè)課的基礎,以慢性病多、老年患者多、疑難雜癥多為特點,患者病情復雜,病程冗長。因此,社會各界對內科護士的護理精準化、專業(yè)化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對內科護士的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作為內科護理隊伍的年輕力量,內科新護士的臨床能力對患者的護理質量與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力[3]。本研究的內科新護士是指:取得護理學畢業(yè)證書,獲得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注冊,工作于三級甲等醫(yī)院內科,時長不超過2 年的護士。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框架是護士資格準入、能力認證和評價考核的依據(jù)和標準[4]。有學者基于此框架制定了新護士崗前培訓方案[5-6]。然而,以往研究大多為普適性指標,??漆槍π圆粡?,我國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體系尚不明確,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本文基于中國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通過循證方法構建了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1.1 一般資料 專家納入標準:(1)超過10 年的內科護理經驗;(2)中級職稱及以上;(3)本科及以上學歷;(4)從事護理教育及相關培訓工作。排除標準:(1)非正式職工;(2)脫離臨床一線管理或者培訓。依據(jù)樣本飽和原則,最終選取20 位內科系統(tǒng)護理專家進行函詢。專家分別來自全國10 所三甲綜合性醫(yī)院和大學附屬醫(yī)院,平均年齡43.25歲,平均工作年限21.75年,見表1。護理專家知情同意并積極參與。
表1 20位專家基本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課題組,擬定專家函詢問卷 課題組成員包括1 位臨床護理專家、2 位內科護士長、2 位護理研究生。各成員閱讀、分析文獻[7-11],綜合考量當下國內護理學教育、護理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參考文獻[12]《中國注冊護士能力架構的質性研究》,擬定了指標體系初稿,并選擇3 位專家進行預咨詢。根據(jù)預咨詢結果修改初稿,形成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
1.2.2 Delphi 法進行專家函詢 本研究于2019 年6-10 月對20 名專家進行兩輪函詢,分別有20、18名專家在1 周內參與函詢。在第1 輪函詢結束后以文獻[13]所示:重要性程度賦值均數(shù)>3.50、滿分率>20%、變異系數(shù)<25%為篩選標準,考量專家提議調整指標條目,確定第2 輪函詢問卷。每輪函詢后就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討論,修改指標條目,當專家意見趨于一致時,結束函詢。
1.2.3 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 本研究采用yaahp 軟件構建層次結構模型,用AHP 明確一、二級指標的權數(shù)。以九分位相對重要的比例標度為重要性程度賦值[14],構建判斷矩陣,并檢驗矩陣一致性。因本課題有4 項二級指標,僅有1 個三級指標,因此采用比例分配法計算三級指標權重,并對二、三級指標進行組合權重計算和排序。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專家的積極性:以回收率表示。回收率=(收回的函詢問卷數(shù)/發(fā)放的問卷總數(shù))×100%。(2)專家權威程度(Cr):判斷系數(shù)(Ca)表示專家對問題做出判斷的依據(jù)和熟悉程度,Cs 代表專家對該問題的熟悉程度,Cr=(Ca+Cs)/2,當Cr≥0.7時,即權威性較高[9]。(3)專家意見協(xié)調程度:即專家對指標內容的一致性。通過變異系數(shù)(CV)和肯德爾和諧系數(shù)(W)表示,W 范圍為0~1,值越高則表明協(xié)調程度越好,一致性越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Excel 形式整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相應條目重要性評分的均數(shù)、變異系數(shù)等指標。統(tǒng)計值計算采用SPSS 25.0 和yaahp 12.0 軟件。專家一般資料:以百分比、頻數(shù)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專家積極系數(shù) 兩輪專家積極系數(shù)各為100%、90%(第二輪發(fā)放了20 份問卷有18 位回復)。
2.2 專家權威程度 第1 輪Cr 為0.823,第2 輪Cr為0.835。
2.3 專家的意見協(xié)調程度 第2 輪專家函詢后,一級、二級、三級指標的W 分別為0.339、0.200、0.196,總體指標的W 為0.202,專家評分趨于一致,經χ2檢驗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輪專家函詢的肯德爾和諧系數(shù)(W)
2.4 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的確立 綜合兩輪專家意見形成指標體系,包括6 個一級指標、23 個二級指標、53 個三級指標。一、二級指標條目內容、重要性評分、變異系數(shù)、滿分率及權重,見表3。三級指標的重要性評分(4.17±0.60)~(5.00±0.00),變異系數(shù)0.00~0.19、滿分率38.89%~100%、權重0.001~0.293(由于三級指標內容較多,故未逐條報告)。
表3 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一、二級指標)
3.1 指標體系的構建意義 目前,關于新護士核心能力的研究在我國已逐步開展,但多停留在依靠理論及技能考核來評價的階段[15]。尤其是在新護士入科后,由于缺乏??菩伦o士核心能力評價工具,普適性評價指標難以真實反映各專科新護士護理核心能力要點,尚不能有效、全面地衡量新護士的核心能力。因此,本研究以中國注冊護士核心能力為理論框架,結合內科護理要點及特色,貼合實際狀況,采用德爾菲法及層次分析法,首次探討并建立了面向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專家比較關注新護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及臨床實踐能力,與李寧等[16]研究結果一致。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體現(xiàn)了內科新護士的角色要求和崗位特點,對內科新護士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發(fā)展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其資質準入、在職培訓與考核提供了科學、可量化的參考。
3.2 指標體系的內容分析(1)職業(yè)素養(yǎng)。專家重視新護士的法律素養(yǎng)[重要性評分是(4.94±0.23)分],認為新護士應當具備“依法執(zhí)業(yè)”的理念和行為,與國內文獻[15,17-18]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顯示,99.7%的新入職護士認可法律法規(guī)在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期望學習掌握一定法律法規(guī)知識[19]。(2)理論知識。“醫(yī)學/護理學基礎知識”權重較高,這與尚星辰等[20]研究結果一致。(3)臨床實踐能力。在6 個二級指標中,“護理學基本技能”所占權重最高,“應急/急救技能”次之。臨床上,內科以老年患者居多,合并基礎疾病較多,為了保證患者安全,新護士只有掌握相應的急救技術才可獨立值班[21]。同時,新護士臨床思維能力缺乏系統(tǒng)的訓練,是今后護理管理者應注意的培訓內容之一。(4)臨床管理能力。專家認為培養(yǎng)新護士的質量與安全意識非常重要[22],通過培訓,新護士需具備一定的質量安全意識,可以參與護理質量管理。同時,新護士需有一定的時間管理和協(xié)調能力,注重環(huán)境安全對患者帶來的影響,參與成本管理。本研究認為新護士應參與慢病管理,盡管目前國內該工作多由社區(qū)護士、??崎T診護士承擔,但隨著醫(yī)療服務模式的深化和醫(yī)療信息化建設,內科護士要關注慢病患者出院后的延續(xù)護理需求,幫助患者規(guī)范自我照護行為,改善生活質量,減少急診及再入院事件發(fā)生。(5)溝通教育能力。新護士與團隊成員保持高效的溝通可使新護士提高工作效率,是患者得到安全、高效、連續(xù)護理服務的重要條件之一[23]。(6)職業(yè)發(fā)展。新護士在完成角色轉變期間,需要確立學習目標,認真參與各種形式的培訓,能夠盡快獨立值班,同時展示特長和進步,獲得同事和護理管理者的認同。
本研究以中國注冊護士核心能力為理論框架,通過Delphi 法構建內科新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賦予權重。結合內科護理特點,增加了護士參與慢病管理這一指標,為考核內科新護士提供了較為科學可靠的工具。未來本研究將進一步完善并界定各指標內涵,并付諸實踐,在臨床中檢驗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細化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