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趙勇
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名中醫(y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副院長。師從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創(chuàng)始人尚天裕教授。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數(shù)十年,始終堅持中醫(yī)特色治療,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療法優(yōu)勢,并以臨床為基礎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在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折、軟組織損傷及筋病等方面具有獨到豐富的學術經驗和特色技術。擅長中醫(yī)手法復位外固定及現(xiàn)代骨科手術治療四肢骨折,微創(chuàng)針刀(鈹針)技術、手法、中藥等治療頸肩痛、腰腿痛,膝關節(jié)疼痛、骨質疏松癥等病癥。
頸肩痛、手肘痛、足踝痛……這些癥狀很多人都有過,也有的人正蒙受著這些疼痛的折磨。不過,有很多人不拿它們當病、能忍則忍,還有很多人擔心自己生了大病要手術,因為害怕而不敢治療。其實,在這些疼痛的背后,并不都是骨頭的問題,也可能是“筋”出現(xiàn)了問題。
“筋”——《說文解字》解作“肉之力也”,意思是能產生力量的肌肉?,F(xiàn)代中醫(yī)認為,筋是對軟組織形態(tài)的高度概括,包括了肌肉、韌帶、筋膜、滑囊等軟組織,是對人體筋肉的總稱。人體內有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也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十二經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軀干及頭面的體表部位,均不直接入臟腑,有聯(lián)絡四肢百骸、主司關節(jié)運動的作用。脊椎、膝蓋、手腕、腳踝,人體所有骨骼關節(jié)都有經筋通過。當頸椎、腰椎、四肢關節(jié)出現(xiàn)疼痛時,很可能就是經筋出現(xiàn)了問題。
經筋和經絡有本質區(qū)別,經絡無形,就像飛機的航線一樣,有循行的路線但是看不見摸不著;而經筋就好比大地上縱橫交錯的鐵軌一樣,有著固定的循行路線,看得見也摸得著。十二經筋在循行過程中會有結聚點,在很多疼痛疾病中,患者描述只有一個或幾個點很痛,其他部位都沒變化。這種固定的痛點摸上去經常能摸到皮下有小疙瘩,有的痛點處皮膚會發(fā)紅或發(fā)青。像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疼痛,往往就是經筋不暢、氣滯血瘀所導致的。只有調對經筋,再依據(jù)經筋走向和特點,施以正確的養(yǎng)護和鍛煉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骨科疼痛。
慧眼辨腰痛,痛點識筋痛
腰痛是個很常見的癥狀,很多老年人和長時間久坐的人都有,但不是所有腰痛都是椎間盤的問題。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通常位于深部,表面按壓一般不痛,而且會在休息后得到緩解;有些腰痛有固定的疼痛點,按壓時疼痛明顯,而且休息后沒有明顯緩解,這一類腰痛很可能就是經筋引起的。腰胯的附近有三條經筋經過,分別是足少陰經筋、足太陽經筋和足太陰經筋。經筋腰痛常見的痛點有3組,第1組為雙側髂窩,即后腰的2個凹陷點;第2組為雙手叉腰,四指位于前方搭住髂骨,大拇指所在點;第3組為雙手叉腰,大拇指摸到腰部髂骨最高處,向上一橫指再旁開2寸的位置。
如果腰疼符合腰胯經筋的痛點,在排除了椎間盤突出和骨刺的問題后,可以用中藥熱敷的方法緩解疼痛,再配合日常鍛煉,可以很好地保護腰部肌肉,遠離疼痛困擾。
中藥熱敷也叫作“熱奄包治療”,是將加熱好的中藥藥包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是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通過奄包的熱蒸氣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快,利用其藥效和溫度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散寒作用的一種外治療法。專家介紹了一個醫(yī)院里常用的治療腰部疼痛的配方,共由八味藥組成——伸筋草、透骨草、桑枝、桂枝、五加皮、海桐皮、雞血藤、威靈仙。其中五加皮、海桐皮舒筋活絡,桑枝、桂枝溫經通絡,伸筋草、透骨草祛風除濕,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通絡,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八味藥共同起到舒筋活絡、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熱敷治療很適合在家中進行。使用時,把八味藥用布袋包起來,用水將布袋稍微打濕,然后放入微波爐中,中高火加熱兩三分鐘,隨后放涼至40℃以下,用干毛巾包住放在腰部痛點處即可。每次熱敷時長為15—30分鐘,每天1—2次。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他人協(xié)助,把熱敷包在腰部來回推熨,這樣效果更好。須注意的是,有人熱敷時追求溫度高,覺得這樣療效好,其實這是錯誤的。中藥外敷治療有兩個途徑,一是依靠外敷包本身溫熱的力量,二是通過中藥的透皮吸收,兩者共同起到治療的作用。在治療過程中如果覺得皮膚熱燙、有燒灼感,應立即暫停治療,等溫度降下來后再繼續(xù)熱敷。此外,孕婦、皮膚有潰瘍、出血、有不明腫塊、皮膚過敏等人群不宜使用。
● 外敷緩疼方
【組成】伸筋草20克、透骨草20克、桑枝15克、海桐皮15克、五加皮15克、桂枝15克、雞血藤15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放入藥包中,微波爐加熱,放至合適溫度后放于腰部熱敷。腿疼、膝關節(jié)疼痛的人可以煎煮后泡腳,一天一次,以20分鐘為宜。
【功效】舒筋活絡、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注意】過敏體質人群慎用;藥包溫度不超過40℃。
除了熱敷,在家里還可以做操預防經筋病變。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組改編自臥虎功的腰胯鍛煉操,3個動作循序漸進,能夠幫助調整經筋姿勢,鍛煉腰部肌肉,避免出現(xiàn)腰肌勞損。
● 腰胯鍛煉操
【基礎姿勢】雙膝跪地,雙手撐地,均與肩同寬,大腿與雙臂、地面垂直,兩肩微收。
【虎踞身】基礎姿勢上保持后背微弓,不要塌腰,收腹吸氣,緩慢地往后坐,待臀部碰到腳跟后,呼氣并緩慢恢復基礎姿勢。
【虎出洞】基礎姿勢上保持后背微弓,吸氣、收腹,雙膝微微抬起至小腿平行于地面,堅持3—5秒后緩緩放下,恢復基礎姿勢。
【虎伸腰】基礎姿勢上保持后背微弓,吸氣、收腹,緩慢伸直雙膝,腹股溝向上頂,抬高臀部,使身體折疊似貓伸懶腰的形態(tài),堅持3秒后緩緩放下,恢復基礎姿勢。
【注意事項】每個動作做6—10次,初學者動作宜少宜慢,3個動作循序漸進,以自己耐受的程度為準,如感覺不適應立刻停止鍛煉。
一針一手法,筋痛不纏膝
還有一類常見的經筋病變則位于膝關節(jié)附近。十二經筋中足六經筋從足向上,途經膝關節(jié),止于頭身。當風、寒、濕等邪氣侵襲足部經筋或體重過重、關節(jié)過度使用、關節(jié)退行磨損等,就會導致足部經筋循行部位病變。西醫(yī)里許多膝關節(jié)疾病,如骨性關節(jié)炎、韌帶損傷、脂肪墊炎等,均可以歸結為經筋病變。以膝骨性關節(jié)炎為例,無論是軟骨磨損還是長骨刺,疼痛最終都是刺激痛覺神經所導致。在膝關節(jié)周圍,神經末梢分布最豐富的地方就位于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的附著點,這些地方也最容易引起疼痛。很多膝關節(jié)炎的患者都有這樣的感覺,覺得有一個點或者幾個點疼得厲害,其他地方按著都不疼,有的人還能在膝關節(jié)附近肌肉上摸到硬結或者條索狀的東西,按上去也會引起疼痛。這些肌肉、韌帶的附著點,在經筋學說中稱為“盡筋處”,肌肉上的硬結和條索狀物,也和經筋中“結、聚”所相對應。因此,有專家認為,膝骨性關節(jié)炎疼痛的病因和癥狀,都可以歸結于膝關節(jié)周圍經筋的病變。
針對膝關節(jié)周圍的經筋病變,中醫(yī)有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鈹針療法。《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五曰鈹針,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現(xiàn)代鈹針比古代鈹針要小了很多,但保留了針尖處的鋒刃,治療時從病變處進針,在皮下對病變組織進行切割、松解,起到松解經筋粘連,通絡止痛的作用。對于單純的經筋疾病,鈹針治療效果立竿見影;對于筋骨合病,則可能需要進行多次鈹針治療。鈹針對單純骨性疾病的治療效果不佳,但即使是X線片看到膝關節(jié)有明顯退變,也不能輕易排除經筋病變的可能,一定要請醫(yī)生仔細地進行體格檢查。
著名骨傷科大家尚天裕教授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折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始人,治療骨傷科疾病,他有一句十六字方針“筋骨并重,動靜結合,醫(yī)患合作,內外兼治”。他通過不斷的學習、觀察,總結出一套治療膝關節(jié)經筋病變的手法,叫做“捏骨縫”。具體操作方法為:首先捏拿放松股四頭肌,下肢放平;接著雙手拇指與四指分開,摸到髕骨股骨的間隙后,分別置于髕骨上下緣,上下滑動髕骨3—5下,再輕輕捏住髕骨上下提拉3—5下;最后順著經筋走行方向輕揉放松肌肉。這套手法主要針對慢性的膝關節(jié)疼痛,滑膜炎紅腫期、外傷急性期不適合。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