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太生
訪友不遇,在歷代文人的筆下多有見諸。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李白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孟浩然的“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不遇”,少了一雙溫?zé)岽笫值臒崆橄辔蘸鸵槐璧南喾睿嗌僮屓擞行┦?/p>
不遇,留給人許多想象,他這是去了哪兒?人不在,一院子的花卻開著;又像是一幅畫上的留白,沒有遇到的那個人,他現(xiàn)在正忙著什么?是步行,還是騎驢;是出門趕集置辦些零頭碎腦,還是挑著一擔(dān)菜到集市上去賣?抑或是走在喧嘩的街上,尋一家布幌招搖的小店,沽一瓶老酒,滿足而歸。
還是唐代詩人丘為還原了當時場景:輕叩柴門無人應(yīng)答,窺看室內(nèi)只有桌案和茶幾。主人大概是駕著驢車外出,也許是去秋水碧潭釣魚,錯過了時機不能見面,但失望之際,環(huán)顧四周,只見剛下過雨的草色愈發(fā)青翠,晚風(fēng)送來陣陣松濤聲,吹拂窗戶,望著眼前的清幽,平添了客人的雅興,這又算什么呢?雖然沒有與主人相遇,然而這一趟尋訪,卻遇見意外驚喜。
其實,“不遇”也是一種“遇”,撞見了一個人生活的真實狀況,他所住的居處是打掃干凈后的井井有條,還是雜物凌亂,門前長滿雜草?是青苔綠痕映臺階的清寂,還是院落里雞飛狗跳?
我曾經(jīng)扛花提酒去看一個人,朋友不在,只能坐在他門前的臺階上,休息一會兒。不遇,帶去的酒,空辜負了心意,只能打掃心情,擇日再訪。
不遇,其實比“遇”更有空間。
它讓你遇見那些清風(fēng)鳥語,寒雀下空庭,日頭光影,籬笆上的花,還有一種大安靜。
一種閑淡的人生狀態(tài),友人事先不約,也不招呼,就這么隨意而訪。人剛出去,門把手上尚留指溫,此時,抬頭四望,楝花落盡,春已深。
我當年去紹興尋訪,也曾“不遇”,在先生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猶見那一溜圍墻和木桌上的那個“早”字,唯不見主人的身影,四周空蕩蕩。這樣一種氛圍,叫作懷念,或者懷古,我總是與一些人、事擦肩而過。
懷揣一份心靈地圖,我曾訪問那些江南舊園,總是“不遇”。主人如風(fēng)而去,只留下拜訪者尋覓的腳步在空寂的園中徜徉。揚州有舊園,名寄嘯山莊,我曾數(shù)次慕名前往,主人出門去,滬上辦學(xué),留下濕漉漉的背影,在那長長的青階雨廊。
尋常百姓之間的走訪,友人剛出門,人在藕花深處。于是去尋,乘一蜢蚱小舟,在水天芳汀之間,終未尋見,卻見人間四月,斑鳩亂啼,滿川煙雨,一城飛花。
有的人,有事欲出門,又擔(dān)心朋友來坐坐,不遇。便在那門把手上留下字條,你來了,如果我不在,且先休息一會兒,門邊有蔭涼,還有花,請陪它們坐一會兒。
不遇,是滿心歡喜之際暗生的小小的失落,不單單是人,也存在于與一些美好的事物之間。比如,看日出未遇、尋美食未遇……那年,在黃山,為看日出,半夜起來,佇立于山巔,等待日出,等待它噴薄而出的那一刻,卻是因天氣轉(zhuǎn)陰,云霧迷蒙,可惜未遇。又一年,淺夏的五月天,我在江邊小鎮(zhèn),想尋那春饌江鮮,只是錯過季節(jié),終是“不遇”。
早一刻,遲一刻,也許“不遇”,這就是人世常說的擦肩而過。
你若想與一件美好的事物欣然相逢,要不早不晚,不偏不倚,比如,花期、潮汐……
其實,有一種遇到,叫“不遇”。你在不遇朋友的時候,遇到了意外驚喜,遇到了其他。遇到淡淡惆悵,古今心腸,遇到了午后的陽光,寂寞空庭,遇到了門前一叢花,遇到了山色空蒙,云散云聚,遇到了白駒過隙。